卷十
關燈
小
中
大
劉向傳》:
“增埤為高。
”《子虛賦》:“其埤濕則生蒼茛兼葭。
”皆可證埤與卑之通用。
又:“曾驚陶侃胡奴異,怪爾常穿虎豹群。
”陶侃之奴,舊注皆不知所出,竊疑 陶侃當是陶岘之誤,岘有昆侖奴名摩诃,善泅水,後岘投劍西塞江,命奴取,久 之,奴支體磔裂,浮水上。
陶奴入水,卒死蛟龍,公奴入山,宜防虎豹,因事相 類而用之。
又雲:《諸将五首》,當合而觀之,又當分而觀之。
一、“漢朝陵墓”, 二、“韓公”、“三城”,三、“洛陽宮殿”,四、“扶桑銅柱”,五、“錦江 春色”,皆以地名起。
一、二作對,一責代宗時禦吐蕃諸将,一責肅宗初讨祿山 諸将,其事相對,其詩章法句法亦相似。
三、四作對,一舉内地削,以責宰相臨 邊之将,徒煩輸挽,一舉遠人畔,以責藩鎮兼相之将,不能鎮撫,其事相對,其 詩章法句法亦相似。
末則另為一體,讀杜詩者以此類推,亦可想當日爐錘之苦, 所謂“晚節漸于詩律細”也。
又雲:“夔府孤城落日斜。
”此當與第一首“孤舟” 例看,蓋以客子言之,雖蜀麻、吳鹽,清秋萬船,不礙其為“孤舟”;雖白帝、 夔州,兩城相連,赤甲白鹽,闾閻缭繞,不礙其為“孤城”也。
“每依北鬥望京 華”,北鬥或作南鬥,或又引《三輔黃圖》雲,漢初長安城狹小,惠帝更築之, 南為南鬥形,北為北鬥形,至今人呼鬥城,謂之南、北皆可。
其說亦非,秦城上 直北鬥,北鬥之宿七星,第一主帝,為樞星,上句言日,此句言鬥,又言望京華, 以類而言,非南鬥明矣。
公詩多用北鬥,如“秦城近鬥杓”之類。
“奉使虛随八 月槎”,非謂乘槎到天河徒為虛語,蓋此“乘槎”亦與第—首“孤舟”相映,乘 槎可到天河,今系舟不能至京華,故曰“虛随八月槎”也。
“清秋燕子故飛飛”, 燕子是将去之物,“故飛飛”者,若見客不去,故以飛飛将去嘲之。
雲安《子規》 詩:“客愁那聽此,故作傍人低。
”兩故字意同。
“匡衡抗疏功名薄”,舊解太 略,公于天寶初應進士,不第,獻《三大禮賦》,授河西尉,改右衛率府胄曹參 軍,此與衡初以文學射策甲科(原作科甲,據《漢書·匡衡傳》改),不應令, 除太常掌故,調平原文學略似。
後于至德初,拜行在左拾遺,以上疏救房獲譴, 得免推問,未幾,出為華州司戶參軍,遂棄官流寓于蜀,廣德初,召補京兆功曹, 不赴,二年,嚴武表為節度參謀、檢校工部員外郎,未幾,辭幕府離蜀,大曆初 至夔。
視衡由史高幕入朝廷,上疏,至丞相,奉(疑為封)侯,果何如乎!注家 于衡之文學經術與史高辟薦本末,皆不及,然則古來抗疏者多,何獨以衡為言乎? “劉向傳經心事違”,舊注亦太略,公獻賦授官,與向初獻宣帝賦頌數十篇亦略 同,後遂流滞于外,不能入朝,欲如向之數進數退,傳經以寄忠悃,得乎?衡之 抗疏,多傳經義,向之傳經,亦諷時政,其前後疏多及經義,故雲。
◎李文貞公說杜詩 吾鄉安溪李文貞公于詩未為精詣,而說詩則時有創解,如雲:“凡詩以虛涵 兩意見妙,如杜《秦州雜詩》‘水落魚龍夜,山空鳥鼠秋’兩句,夜則水落魚龍, 秋則山空鳥鼠,此一說也;魚龍之夜,故聞水落,鳥鼠之秋,故見山空,又一說 也。
《秋興》詩‘叢菊兩開他日淚,孤舟一系故園心’。
居夔而園菊兩度開花, 則羁旅之淚非一日矣,又見一孤舟系岸而動歸心,此一說也;觀花發而傷心,則 他日之淚乃菊所開,見孤舟而思歸,則故園之心為舟所系,又一說也。
蓋二意歸 于一意,而著語以虛涵取巧,詩家法也。
”又雲:“能學杜者,無過于李義山, 而義山詩中,又以‘永憶江湖歸白發,欲回天地入扁舟’二語為最似杜。
言已長 憶江湖以歸老,但志猶欲斡回天地,然後散發扁舟耳,”按此解實前人所未及, 杜老《寄章十侍禦》詩雲:“指揮能事回天地。
”此義山“回天地”三字所本。
◎蘇齋師說杜詩 餘弱冠即喜為五、七言詩,而于濤義實茫無所知也,四十歲還京師,遊蘇齋 之門,始得略聞緒論,則悉非舊所得聞者。
嘗以杜詩“陰何苦用心”語質之蘇齋 師,師曰:“杜言‘孰知二謝将能事,頗學陰何苦用心’,此二句必一氣讀乃明 白也。
所賴乎陶冶性靈者,夫豈謂僅恃我之能事以為陶冶乎!僅恃在我之能事以 為陶冶性靈,其必至于專騁才力,而不衷諸節制之方,雖杜公之精詣,亦不敢也。
所以新詩必自改定之,改定之後,而後拍節以長吟之,苟其一隙之未中,一音 之未中節者,仍與未改者等也。
說到此處,不覺擱筆而三歎矣,孰知有如此之自 擅精能,而如此之不敢寬假乎!二謝者,非果二謝有此事也,語意之間,直若欲 雲杜陵野老将能事,不便直說,而假二謝以言之,曰:豈知具二謝之能事,而亦 不能不學陰、何之艱苦,刻意以成之乎!苦字非正稱之語,乃是旁敲之語,試看 有二謝如許之才力,而卻亦甘為陰、何之刻苦乎!苦字神理,隻得半面,苦字隻 似就陰、何一邊卑之,無甚高論,若謙下,若斂抑之詞,其實亦何嘗陰、何果實 如此,直是對上‘二謝’‘能事’,不得不如此。
若似謙卑斂退之窘狀者,夫然 後上七字‘二謝’‘能事’四字軒然飛揚而出。
知此義,乃知下七字與比字陰陽 收放之所以然。
苦字曲向陰、何一邊,低下一著,乃使頗字笑而受之,然則所謂 陶冶性靈者,非虛張架局也,實在其中,叩之有真際焉。
‘新詩改罷自長吟’, 實實愈咀之愈有味,正恐索解人不得矣。
即此一篇,可作杜詩全部之總序矣。
吾 嘗謂蘇詩亦有一句可作通集總序,曰“始知真放在精微”,真放即豪蕩縱橫之才 力也,即此上七字所雲能事也;精微即細肌密理之節制也,即此下七字所雲陰、 何苦心也。
二謝、陰、何,特借拈前人以指似之,《陰铿集》、《隋志》僅一卷, 蓋所傳已無多,在杜公必尚見其全詣,必深得其秘要,是以又雲‘太白似陰铿’, 太白豪放之才,而以陰铿為比,則此間即離含蘊之故,後人焉能窺見之,而漁洋 直斥為陰铿蕪累,則亦非慎言之道耳。
”又雲:“老杜《望嶽》起句‘夫如何’ 三字,乃是從下句倒卷而出,齊、魯二邦不為小矣,顧不解其何以青猶未了也? 晉人《望嶽》詩雲:‘氣象爾何物’?亦作訝而問之之詞,非到其境者不知也。
今人誤解作空喝起下之詞,則乖其義矣。
”吾師于杜詩工力最深,自言手批杜集 凡二十三過,
”《子虛賦》:“其埤濕則生蒼茛兼葭。
”皆可證埤與卑之通用。
又:“曾驚陶侃胡奴異,怪爾常穿虎豹群。
”陶侃之奴,舊注皆不知所出,竊疑 陶侃當是陶岘之誤,岘有昆侖奴名摩诃,善泅水,後岘投劍西塞江,命奴取,久 之,奴支體磔裂,浮水上。
陶奴入水,卒死蛟龍,公奴入山,宜防虎豹,因事相 類而用之。
又雲:《諸将五首》,當合而觀之,又當分而觀之。
一、“漢朝陵墓”, 二、“韓公”、“三城”,三、“洛陽宮殿”,四、“扶桑銅柱”,五、“錦江 春色”,皆以地名起。
一、二作對,一責代宗時禦吐蕃諸将,一責肅宗初讨祿山 諸将,其事相對,其詩章法句法亦相似。
三、四作對,一舉内地削,以責宰相臨 邊之将,徒煩輸挽,一舉遠人畔,以責藩鎮兼相之将,不能鎮撫,其事相對,其 詩章法句法亦相似。
末則另為一體,讀杜詩者以此類推,亦可想當日爐錘之苦, 所謂“晚節漸于詩律細”也。
又雲:“夔府孤城落日斜。
”此當與第一首“孤舟” 例看,蓋以客子言之,雖蜀麻、吳鹽,清秋萬船,不礙其為“孤舟”;雖白帝、 夔州,兩城相連,赤甲白鹽,闾閻缭繞,不礙其為“孤城”也。
“每依北鬥望京 華”,北鬥或作南鬥,或又引《三輔黃圖》雲,漢初長安城狹小,惠帝更築之, 南為南鬥形,北為北鬥形,至今人呼鬥城,謂之南、北皆可。
其說亦非,秦城上 直北鬥,北鬥之宿七星,第一主帝,為樞星,上句言日,此句言鬥,又言望京華, 以類而言,非南鬥明矣。
公詩多用北鬥,如“秦城近鬥杓”之類。
“奉使虛随八 月槎”,非謂乘槎到天河徒為虛語,蓋此“乘槎”亦與第—首“孤舟”相映,乘 槎可到天河,今系舟不能至京華,故曰“虛随八月槎”也。
“清秋燕子故飛飛”, 燕子是将去之物,“故飛飛”者,若見客不去,故以飛飛将去嘲之。
雲安《子規》 詩:“客愁那聽此,故作傍人低。
”兩故字意同。
“匡衡抗疏功名薄”,舊解太 略,公于天寶初應進士,不第,獻《三大禮賦》,授河西尉,改右衛率府胄曹參 軍,此與衡初以文學射策甲科(原作科甲,據《漢書·匡衡傳》改),不應令, 除太常掌故,調平原文學略似。
後于至德初,拜行在左拾遺,以上疏救房獲譴, 得免推問,未幾,出為華州司戶參軍,遂棄官流寓于蜀,廣德初,召補京兆功曹, 不赴,二年,嚴武表為節度參謀、檢校工部員外郎,未幾,辭幕府離蜀,大曆初 至夔。
視衡由史高幕入朝廷,上疏,至丞相,奉(疑為封)侯,果何如乎!注家 于衡之文學經術與史高辟薦本末,皆不及,然則古來抗疏者多,何獨以衡為言乎? “劉向傳經心事違”,舊注亦太略,公獻賦授官,與向初獻宣帝賦頌數十篇亦略 同,後遂流滞于外,不能入朝,欲如向之數進數退,傳經以寄忠悃,得乎?衡之 抗疏,多傳經義,向之傳經,亦諷時政,其前後疏多及經義,故雲。
◎李文貞公說杜詩 吾鄉安溪李文貞公于詩未為精詣,而說詩則時有創解,如雲:“凡詩以虛涵 兩意見妙,如杜《秦州雜詩》‘水落魚龍夜,山空鳥鼠秋’兩句,夜則水落魚龍, 秋則山空鳥鼠,此一說也;魚龍之夜,故聞水落,鳥鼠之秋,故見山空,又一說 也。
《秋興》詩‘叢菊兩開他日淚,孤舟一系故園心’。
居夔而園菊兩度開花, 則羁旅之淚非一日矣,又見一孤舟系岸而動歸心,此一說也;觀花發而傷心,則 他日之淚乃菊所開,見孤舟而思歸,則故園之心為舟所系,又一說也。
蓋二意歸 于一意,而著語以虛涵取巧,詩家法也。
”又雲:“能學杜者,無過于李義山, 而義山詩中,又以‘永憶江湖歸白發,欲回天地入扁舟’二語為最似杜。
言已長 憶江湖以歸老,但志猶欲斡回天地,然後散發扁舟耳,”按此解實前人所未及, 杜老《寄章十侍禦》詩雲:“指揮能事回天地。
”此義山“回天地”三字所本。
◎蘇齋師說杜詩 餘弱冠即喜為五、七言詩,而于濤義實茫無所知也,四十歲還京師,遊蘇齋 之門,始得略聞緒論,則悉非舊所得聞者。
嘗以杜詩“陰何苦用心”語質之蘇齋 師,師曰:“杜言‘孰知二謝将能事,頗學陰何苦用心’,此二句必一氣讀乃明 白也。
所賴乎陶冶性靈者,夫豈謂僅恃我之能事以為陶冶乎!僅恃在我之能事以 為陶冶性靈,其必至于專騁才力,而不衷諸節制之方,雖杜公之精詣,亦不敢也。
所以新詩必自改定之,改定之後,而後拍節以長吟之,苟其一隙之未中,一音 之未中節者,仍與未改者等也。
說到此處,不覺擱筆而三歎矣,孰知有如此之自 擅精能,而如此之不敢寬假乎!二謝者,非果二謝有此事也,語意之間,直若欲 雲杜陵野老将能事,不便直說,而假二謝以言之,曰:豈知具二謝之能事,而亦 不能不學陰、何之艱苦,刻意以成之乎!苦字非正稱之語,乃是旁敲之語,試看 有二謝如許之才力,而卻亦甘為陰、何之刻苦乎!苦字神理,隻得半面,苦字隻 似就陰、何一邊卑之,無甚高論,若謙下,若斂抑之詞,其實亦何嘗陰、何果實 如此,直是對上‘二謝’‘能事’,不得不如此。
若似謙卑斂退之窘狀者,夫然 後上七字‘二謝’‘能事’四字軒然飛揚而出。
知此義,乃知下七字與比字陰陽 收放之所以然。
苦字曲向陰、何一邊,低下一著,乃使頗字笑而受之,然則所謂 陶冶性靈者,非虛張架局也,實在其中,叩之有真際焉。
‘新詩改罷自長吟’, 實實愈咀之愈有味,正恐索解人不得矣。
即此一篇,可作杜詩全部之總序矣。
吾 嘗謂蘇詩亦有一句可作通集總序,曰“始知真放在精微”,真放即豪蕩縱橫之才 力也,即此上七字所雲能事也;精微即細肌密理之節制也,即此下七字所雲陰、 何苦心也。
二謝、陰、何,特借拈前人以指似之,《陰铿集》、《隋志》僅一卷, 蓋所傳已無多,在杜公必尚見其全詣,必深得其秘要,是以又雲‘太白似陰铿’, 太白豪放之才,而以陰铿為比,則此間即離含蘊之故,後人焉能窺見之,而漁洋 直斥為陰铿蕪累,則亦非慎言之道耳。
”又雲:“老杜《望嶽》起句‘夫如何’ 三字,乃是從下句倒卷而出,齊、魯二邦不為小矣,顧不解其何以青猶未了也? 晉人《望嶽》詩雲:‘氣象爾何物’?亦作訝而問之之詞,非到其境者不知也。
今人誤解作空喝起下之詞,則乖其義矣。
”吾師于杜詩工力最深,自言手批杜集 凡二十三過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