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
關燈
小
中
大
矣。
旋且用奕 經為葉爾羌幫辦大臣,文蔚為古城領隊大臣矣。
夫逆夷之敢于猖獗,沿海兵将之 敢于逃竄,馴至今日,海水群飛,鲸鲵跋浪,逞其所欲,莫敢誰何者,實由琦善 于逆夷入寇之始,首示以弱,惰我軍心,助彼毒焰,令海内麋爛至于此極,即罷 斥琦善,終身不齒,猶恐不足以作士氣而餍民心,何況ひ帶再加,脫俘囚而薰沐 之乎?至奕經之罪,雖較之琦善少減,文蔚之罪,較之奕經又可少減,然我皇上 命将出師,若何慎重,奕經乃夜郎自大,深居簡出,頓兵半載,并未身曆行間, 騁其虛驕之氣,志盈意滿,期于一鼓而複三城,卒之機事不密,贻笑敵人,殺将 覆軍,一敗不振。
此不待别科,其騷擾供億,招權納賄之事,而罪已不勝誅矣。
臣亦知奕經為天潢貴胄,我皇上笃念親親,必不忍遽加顯戮,竊意即幸邀寬典, 亦應圈禁終身,銷除冊檔,以無贻宗室之羞。
豈圖收禁未及三月,辄已棄瑕錄用! 且此數人者,我皇上特未知其見惡于民之深耳,倘俯采輿論,誰不切齒于琦善, 而以為罪魁?誰不疾首于奕經、奕山、文蔚、牛鑒諸人,而以為投畀之不容緩? 直道猶存,公論可畏,非臣一人之私言也。
側聞琦善意侈體汰,跋扈如常,葉爾 羌之行,本屬怏怏,今果未及出關,即蒙召還為熱河都統,密迩神畿,有識無識 之徒,無不撫膺太息,以為我皇上向用琦善之意,尚不止此,萬一有事,則熒惑 宸聰者,必仍系此人。
履霜堅冰,深足懼也!頃者禦試翰詹,以烹阿、封即墨命 題,凡百臣工,能無惕息?而今茲刑賞若此,臣之愚昧,未審皇上所謂阿者何人? 所謂即墨者何人?假如聖意高深,偶或差忒,而以即墨為阿,以阿為即墨,将無 譽者毀者,有以淆亂是非耶!所望皇上力奮天威,收還成命,體《大學》矩之 旨,鑒盈廷毀譽之真,國法稍伸,輿情可慰,臣不勝激切屏營之至!” ◎沈鼎甫侍郎 嘉慶壬戌春榜同餘成進士者,凡二百五十餘人,今官于朝者,惟卓海帆閣老 一人,此外龔季思尚書、沈鼎甫侍郎,皆已引退而尚未出京,其各直省生存者, 則安徽朱蘭坡侍讀,浙江張靜軒通政、朱椿年邑侯,四川王六泉太守,福建林鑒 塘編修及餘,回憶四十五年來,落落晨星,今海内隻此九人而已。
今歲餘薄遊江、 浙,于杭州晤靜軒,于蘇州晤蘭坡,小住揚州,而鼎甫由京挈家來,忽得相見, 尤堪驚喜。
因留暢叙數日,并招同鄒公眉、程柏華、熊竹村飲宴流連,各贈詩以 紀。
鼎甫少餘三歲,而健談健飲有餘所不及者。
餘以舊刻《師友集》示之,離合 之感,各為黯然。
鼎甫屢掌文衡,餘詢其門下士最顯者何人,對曰:“一為林少 穆,一為陳頌南,皆君同鄉也。
”餘曰:“隻此兩人,已足為門牆之光,其餘不 問可矣。
”鼎甫喜讀宋儒書,瀕行,餘以《名臣言行錄》兩函贈之,以備舟中消 遣。
鼎甫喜之不勝,留詩為别雲:“海内稱詩伯,吾曹仰偉人。
晨星同客路,舊 雨見天真。
誰砥中流柱,憑扶大雅輪?廿年離合緒,往事付前塵。
開徑招三益 (謂鄒公眉觀察,程伯華、熊竹村兩世講),延賓話一尊。
載披《師友集》,洞 見性情原。
北宋名賢彙,東萊史例存(兼承呂東萊《大事記》之贈)。
讀書賴攻 錯,感極欲忘言。
” ◎吳退旃尚書 吳退旃尚書,壬戌同年中至好也。
自乙未年在杭州城中一夕之談,遂成死别, 今秋其靈榇過揚州,适餘有海陵之遊,不獲登舟一哭。
逾月,其孤昌照以行狀來, 讀之黯然以傷。
餘在京日,嘗與同年言退旃生平有四反,體極羸弱,而豪飲之氣, 辟易萬夫,一也;不喜談文章,而屢司文枋,二也;家居極儉約,而推财濟物, 毫無所吝,三也;貳司空時,以不谙工作為歉,而督辦浙江海塘将數十年,未修 之工,同時竣事,四也。
其平生最得意者,道光己醜科,以光祿寺卿與朱詠齋、 李芝齡二同年同日被命為會試副考官,禮部凡題請會試考官,光祿卿例不列銜, 此數十年來異數也。
行狀言體弱畏寒,冬必着皮衣五層,或言此瑣事,行狀中似 不必及,餘初亦以為疑,後晤沈鼎甫,始知此事實達天聽
旋且用奕 經為葉爾羌幫辦大臣,文蔚為古城領隊大臣矣。
夫逆夷之敢于猖獗,沿海兵将之 敢于逃竄,馴至今日,海水群飛,鲸鲵跋浪,逞其所欲,莫敢誰何者,實由琦善 于逆夷入寇之始,首示以弱,惰我軍心,助彼毒焰,令海内麋爛至于此極,即罷 斥琦善,終身不齒,猶恐不足以作士氣而餍民心,何況ひ帶再加,脫俘囚而薰沐 之乎?至奕經之罪,雖較之琦善少減,文蔚之罪,較之奕經又可少減,然我皇上 命将出師,若何慎重,奕經乃夜郎自大,深居簡出,頓兵半載,并未身曆行間, 騁其虛驕之氣,志盈意滿,期于一鼓而複三城,卒之機事不密,贻笑敵人,殺将 覆軍,一敗不振。
此不待别科,其騷擾供億,招權納賄之事,而罪已不勝誅矣。
臣亦知奕經為天潢貴胄,我皇上笃念親親,必不忍遽加顯戮,竊意即幸邀寬典, 亦應圈禁終身,銷除冊檔,以無贻宗室之羞。
豈圖收禁未及三月,辄已棄瑕錄用! 且此數人者,我皇上特未知其見惡于民之深耳,倘俯采輿論,誰不切齒于琦善, 而以為罪魁?誰不疾首于奕經、奕山、文蔚、牛鑒諸人,而以為投畀之不容緩? 直道猶存,公論可畏,非臣一人之私言也。
側聞琦善意侈體汰,跋扈如常,葉爾 羌之行,本屬怏怏,今果未及出關,即蒙召還為熱河都統,密迩神畿,有識無識 之徒,無不撫膺太息,以為我皇上向用琦善之意,尚不止此,萬一有事,則熒惑 宸聰者,必仍系此人。
履霜堅冰,深足懼也!頃者禦試翰詹,以烹阿、封即墨命 題,凡百臣工,能無惕息?而今茲刑賞若此,臣之愚昧,未審皇上所謂阿者何人? 所謂即墨者何人?假如聖意高深,偶或差忒,而以即墨為阿,以阿為即墨,将無 譽者毀者,有以淆亂是非耶!所望皇上力奮天威,收還成命,體《大學》矩之 旨,鑒盈廷毀譽之真,國法稍伸,輿情可慰,臣不勝激切屏營之至!” ◎沈鼎甫侍郎 嘉慶壬戌春榜同餘成進士者,凡二百五十餘人,今官于朝者,惟卓海帆閣老 一人,此外龔季思尚書、沈鼎甫侍郎,皆已引退而尚未出京,其各直省生存者, 則安徽朱蘭坡侍讀,浙江張靜軒通政、朱椿年邑侯,四川王六泉太守,福建林鑒 塘編修及餘,回憶四十五年來,落落晨星,今海内隻此九人而已。
今歲餘薄遊江、 浙,于杭州晤靜軒,于蘇州晤蘭坡,小住揚州,而鼎甫由京挈家來,忽得相見, 尤堪驚喜。
因留暢叙數日,并招同鄒公眉、程柏華、熊竹村飲宴流連,各贈詩以 紀。
鼎甫少餘三歲,而健談健飲有餘所不及者。
餘以舊刻《師友集》示之,離合 之感,各為黯然。
鼎甫屢掌文衡,餘詢其門下士最顯者何人,對曰:“一為林少 穆,一為陳頌南,皆君同鄉也。
”餘曰:“隻此兩人,已足為門牆之光,其餘不 問可矣。
”鼎甫喜讀宋儒書,瀕行,餘以《名臣言行錄》兩函贈之,以備舟中消 遣。
鼎甫喜之不勝,留詩為别雲:“海内稱詩伯,吾曹仰偉人。
晨星同客路,舊 雨見天真。
誰砥中流柱,憑扶大雅輪?廿年離合緒,往事付前塵。
開徑招三益 (謂鄒公眉觀察,程伯華、熊竹村兩世講),延賓話一尊。
載披《師友集》,洞 見性情原。
北宋名賢彙,東萊史例存(兼承呂東萊《大事記》之贈)。
讀書賴攻 錯,感極欲忘言。
” ◎吳退旃尚書 吳退旃尚書,壬戌同年中至好也。
自乙未年在杭州城中一夕之談,遂成死别, 今秋其靈榇過揚州,适餘有海陵之遊,不獲登舟一哭。
逾月,其孤昌照以行狀來, 讀之黯然以傷。
餘在京日,嘗與同年言退旃生平有四反,體極羸弱,而豪飲之氣, 辟易萬夫,一也;不喜談文章,而屢司文枋,二也;家居極儉約,而推财濟物, 毫無所吝,三也;貳司空時,以不谙工作為歉,而督辦浙江海塘将數十年,未修 之工,同時竣事,四也。
其平生最得意者,道光己醜科,以光祿寺卿與朱詠齋、 李芝齡二同年同日被命為會試副考官,禮部凡題請會試考官,光祿卿例不列銜, 此數十年來異數也。
行狀言體弱畏寒,冬必着皮衣五層,或言此瑣事,行狀中似 不必及,餘初亦以為疑,後晤沈鼎甫,始知此事實達天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