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
關燈
小
中
大
,屢承垂詢及之,則亦
不可不載也。
鼎甫又言退旃每嚴冬必着夾褲、棉褲、皮褲三層,京中戲稱之為 “三庫大臣”,則聊資談柄可矣。
◎俞陶泉都轉 閑與兩淮鹾商談曆任都轉之賢,以李軒為第一,鄒公眉觀察曰:“軒之 清操亮節,誠不可階,然有守而兼有為者,終推平羅俞陶泉德淵一人而已。
”憶 陶文毅公整理淮鹾之始,都轉屢不得其人,手書令餘切實舉薦,餘即以陶泉應。
蓋陶泉令長洲,守蘇州,實心實政,皆餘所目擊心儀者也。
時陶泉方守金陵,聞 信力辭,文毅以餘手書示之,陶泉語塞。
聞陶泉初到揚時,運庫并無餘積,次年 遂有三百萬之儲。
此席擁東南财賦之雄,冠蓋往來,每多觖望,謗議叢興,自陶 泉氵位任後,改弦更張,洗手奉職,而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,亦無不各得分願者。
惜其用心太苦,精力驟衰,位不稱才,年不副德,論者傷之。
餘在蘭州藩署,忽 接陶泉之訃,為之涕如绠縻,适其孤以急信懇餘轉遽平羅,餘手揮一聯寄挽之, 雲:“殚心力以報所知,一代長才出甘隴;處脂膏而不自潤,千秋遺愛滿邗江。
” 素聞耦賀庚督部言陶泉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不謂邊陲乃有此人物;又言陶泉若 長淮鹾,可稱得人,惜地方上少一好手耳。
此聯正穩括其意。
今年在揚州,聞 公眉觀察亦有一聯雲:“敬以持己,恕以接物,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;生不 交利,死不屬子,九京可作,舍公其誰與歸。
”出語本《朱子》,對語本《檀弓》, 則真足以傳陶泉矣。
◎陳玉方侍禦 陳敦之郡丞延恩,前侍禦玉方先生之子,文采書名,克繼前武,而才氣通達, 則有跨竈之稱,不似侍禦之古執也。
相傳侍禦在刑曹時,一日司廳門外車夫喧鬥, 究主名者,鹹指是江西陳老爺所役使,拘至堂中,交侍禦自行處置,侍禦熟視半 晌,曰:“此人我所不識。
”車夫曰:“小人伺候主人多年,何不識也?”侍禦 不得已,令轉其背視之,曰:“誠然。
”一時傳為笑柄。
按《名臣言行錄》中, 載魏國王文正公宅中有控馬卒,歲滿辭去,公問汝控馬幾時?曰:“五年矣。
” 公曰:“吾不省有汝。
”既去,複呼回曰:“汝乃某人乎?”于是厚贈之。
乃是 逐日控馬,但見其背,未嘗視其面,因去,見其背方省耳。
然則今之玉方先生, 亦暗合古名臣風味,未可厚非矣。
◎莊虞山總戎 武臣以不惜死為要義,言語小節,在所輕也。
餘同鄉莊虞山總戎芳機,曾為 京口參将,有遺愛。
餘今年過鎮江,尚有詢其近況,及聞總戎已物故,并有含涕 籲嗟者,武員之得民心如此!憶任參将時,與餘同官,值入觐回,告餘曰:“我 此行幾誤事,入見時,上問:‘汝自江南來時,可見過蔣攸?’我對曰:‘沒 有。
’三問三對如前,上變色曰:‘汝太糊塗!豈有江南武官來京,而不向江南 總督辭行者乎?’我急對曰:‘有,有,有。
’上容稍霁,數語畢即出,而渾身 汗透矣。
”餘诘其故,莊曰:“我隻曉得江南總督,或蔣中堂,他從來沒有名帖 拜我,我又未嘗請他寫過一聯一扇,那知什麼蔣攸先蔣攸後乎?”餘笑曰:“此 自君之束失,然無礙于理,主上寬仁,斷不汝罪也。
”莊颔之。
未幾,即升廣 東總戎去。
餘初次引疾旋裡時,盧敏肅公正為兩廣總督,一日見莊,曰:“汝識 梁ぇ鄰否?”曰:“同鄉舊好也。
”盧曰:“ぇ鄰近作神仙,汝知之乎?”莊大 驚曰:“作何處神仙?”盧笑曰:“已引疾歸田矣。
”莊始晤。
此亦總戎回閩時 向餘面述者。
記得乾隆間有南省某總戎入觐者,時值南河漫口,奏至,上問: “汝過清江浦時,情形若何?”對曰:“浩浩懷山襄陵。
”上首肯,曰:“然則 百姓光景如何?”對曰:“百姓如喪考妣。
”上斥出之。
翼日即有嗣後凡武臣引 對,不準通文之谕。
此則無理取鬧矣。
按宋臣高瓊,嘗從宋主幸澶淵,瓊請幸河 北,曰:“陛下不登北城,‘百姓如喪考妣’。
”上乃幸北城。
虜退後,命寇準 戒瓊曰:“卿本武臣,勿強學儒士作書語也。
”語載《名臣言行錄》,古今人事 暗合有如此者。
鼎甫又言退旃每嚴冬必着夾褲、棉褲、皮褲三層,京中戲稱之為 “三庫大臣”,則聊資談柄可矣。
◎俞陶泉都轉 閑與兩淮鹾商談曆任都轉之賢,以李軒為第一,鄒公眉觀察曰:“軒之 清操亮節,誠不可階,然有守而兼有為者,終推平羅俞陶泉德淵一人而已。
”憶 陶文毅公整理淮鹾之始,都轉屢不得其人,手書令餘切實舉薦,餘即以陶泉應。
蓋陶泉令長洲,守蘇州,實心實政,皆餘所目擊心儀者也。
時陶泉方守金陵,聞 信力辭,文毅以餘手書示之,陶泉語塞。
聞陶泉初到揚時,運庫并無餘積,次年 遂有三百萬之儲。
此席擁東南财賦之雄,冠蓋往來,每多觖望,謗議叢興,自陶 泉氵位任後,改弦更張,洗手奉職,而裒多益寡,稱物平施,亦無不各得分願者。
惜其用心太苦,精力驟衰,位不稱才,年不副德,論者傷之。
餘在蘭州藩署,忽 接陶泉之訃,為之涕如绠縻,适其孤以急信懇餘轉遽平羅,餘手揮一聯寄挽之, 雲:“殚心力以報所知,一代長才出甘隴;處脂膏而不自潤,千秋遺愛滿邗江。
” 素聞耦賀庚督部言陶泉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不謂邊陲乃有此人物;又言陶泉若 長淮鹾,可稱得人,惜地方上少一好手耳。
此聯正穩括其意。
今年在揚州,聞 公眉觀察亦有一聯雲:“敬以持己,恕以接物,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少懈;生不 交利,死不屬子,九京可作,舍公其誰與歸。
”出語本《朱子》,對語本《檀弓》, 則真足以傳陶泉矣。
◎陳玉方侍禦 陳敦之郡丞延恩,前侍禦玉方先生之子,文采書名,克繼前武,而才氣通達, 則有跨竈之稱,不似侍禦之古執也。
相傳侍禦在刑曹時,一日司廳門外車夫喧鬥, 究主名者,鹹指是江西陳老爺所役使,拘至堂中,交侍禦自行處置,侍禦熟視半 晌,曰:“此人我所不識。
”車夫曰:“小人伺候主人多年,何不識也?”侍禦 不得已,令轉其背視之,曰:“誠然。
”一時傳為笑柄。
按《名臣言行錄》中, 載魏國王文正公宅中有控馬卒,歲滿辭去,公問汝控馬幾時?曰:“五年矣。
” 公曰:“吾不省有汝。
”既去,複呼回曰:“汝乃某人乎?”于是厚贈之。
乃是 逐日控馬,但見其背,未嘗視其面,因去,見其背方省耳。
然則今之玉方先生, 亦暗合古名臣風味,未可厚非矣。
◎莊虞山總戎 武臣以不惜死為要義,言語小節,在所輕也。
餘同鄉莊虞山總戎芳機,曾為 京口參将,有遺愛。
餘今年過鎮江,尚有詢其近況,及聞總戎已物故,并有含涕 籲嗟者,武員之得民心如此!憶任參将時,與餘同官,值入觐回,告餘曰:“我 此行幾誤事,入見時,上問:‘汝自江南來時,可見過蔣攸?’我對曰:‘沒 有。
’三問三對如前,上變色曰:‘汝太糊塗!豈有江南武官來京,而不向江南 總督辭行者乎?’我急對曰:‘有,有,有。
’上容稍霁,數語畢即出,而渾身 汗透矣。
”餘诘其故,莊曰:“我隻曉得江南總督,或蔣中堂,他從來沒有名帖 拜我,我又未嘗請他寫過一聯一扇,那知什麼蔣攸先蔣攸後乎?”餘笑曰:“此 自君之束失,然無礙于理,主上寬仁,斷不汝罪也。
”莊颔之。
未幾,即升廣 東總戎去。
餘初次引疾旋裡時,盧敏肅公正為兩廣總督,一日見莊,曰:“汝識 梁ぇ鄰否?”曰:“同鄉舊好也。
”盧曰:“ぇ鄰近作神仙,汝知之乎?”莊大 驚曰:“作何處神仙?”盧笑曰:“已引疾歸田矣。
”莊始晤。
此亦總戎回閩時 向餘面述者。
記得乾隆間有南省某總戎入觐者,時值南河漫口,奏至,上問: “汝過清江浦時,情形若何?”對曰:“浩浩懷山襄陵。
”上首肯,曰:“然則 百姓光景如何?”對曰:“百姓如喪考妣。
”上斥出之。
翼日即有嗣後凡武臣引 對,不準通文之谕。
此則無理取鬧矣。
按宋臣高瓊,嘗從宋主幸澶淵,瓊請幸河 北,曰:“陛下不登北城,‘百姓如喪考妣’。
”上乃幸北城。
虜退後,命寇準 戒瓊曰:“卿本武臣,勿強學儒士作書語也。
”語載《名臣言行錄》,古今人事 暗合有如此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