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

關燈
師曰:“結句别有寄托,可謂情深于 文。

    ”按吳道子畫迹,生平所未見,此會實關眼福,故特紀以詩。

    适問松索書楹 聯,因即以詩中“怪偉丹青”十四字應之。

     ◎水倉 揚州城内街巷多設水倉,其法甚善,他郡縣所宜仿行也。

    相傳乾隆五十九年 四月,新城多子街一帶,不戒于火,每延燒徹晝夜,有餘觀德者,人頗豪俠,視 而憫之,因創設水倉。

    其地在人煙稠密距河稍遠之區,買屋基一所,前設門楹, 中為大院,置水缸百十隻,滿貯以水,複置水桶百十隻,兼設水龍一二具,揚州 俗語謂之水炮,設有左近報火者,汲桶可以立集,炮夫可以即行。

    孫春洲為作門 聯雲:“事有備以無患,門雖設而常關。

    ”餘嘗過皮市街,見有廣濟水倉,門上 勒石扁,字極佳,詢之,則鮑崇城所作也,字體極得誠懸法,因增其名,入《随 安室書錄》中,羅茗香雲,水倉門聯原本出句系“井用汲以受福”,後始改“事 有備以無患”。

    餘又改為“事前定則不合”,又别拟一聯雲:“玉瓒何煩裨竈 禳,金蓮永免祝融災。

    ”近日各衢路增設愈多,章程愈密,可謂法良意美。

     ◎喜雨唱和詩 揚州今年之熱倍于往年,正在郁蒸不可解間,聞但雲湖都轉設壇祈雨,甫下 令而濃雲倏布,旋沛甘霖,徹三日始止,喜之不勝,因口占四截句簡雲湖,并約 同人和作。

    雲:“廣陵使者久宜民,牲璧關心果有神。

    側耳灌壇才肅令,阿香早 已走飚輪。

    ”“三日為霖信不差,滂沱聲裡雜歡嘩。

    南河庑客猶飛舞,何況蕪城 十萬家!”“但快祛炎見尚低,三農從此洽群。

    放晴待上平山望,何處新秧不 插齊?”“遊宦何如聽雨眠(陸放翁句),三家村裡好相憐。

    荷衣雲陣真堪恃, 亟獻新詩祝有年。

    ”揚州人以雲台師相、饴原總憲及餘為南河三老,以同居南河 下街故耳,故末首有“三家村”語。

    饴原總憲和詩雲:“隻合相公成二老,我慚 諸葛大名齊。

    ”雲湖都轉和詩雲:“共傳邗上耆英會,夏氣先清三老家。

    ”皆答 此句意也。

    吳笏庵京兆和雲:“揚州民本是公民,催雨詩成筆有神。

    公自不居歸 使者,非關使者始随輪。

    ”“應是龍行點不差,天瓢夜半瀉聲嘩。

    揚州萬戶連雲 起,此雨偏宜是小家。

    ”“曉起油然勢尚低,望雲心果慰民。

    豐年豈獨占淮楚, 一熟還應及魯齊。

    ”“洗足關門聽雨眠(東坡句),獨家村裡自相憐(公詩以 “三家村”自比三老,故即以獨家村為比)。

    遙知三老風流劇,定說予今尚少年。

    ” 此外和韻者尚十餘家,而此四詩最脍炙人口雲。

     ◎下河舟中雜詩 餘與楊竹圃親家别已五年,今夏挈眷屬來揚州,本拟即可把晤,乃竹圃于今 春抱重恙,雖已痊愈,而氣體虛羸,憚于遠涉,且時方酷暑,祗宜養疴于安豐場 署中,餘因渴欲相見,遂于初秋四日,買舟徑為東淘之遊。

    住署齋者十日,時竹 圃已健勝如常,複拿舟同遊海陵,訪魏笛生觀察,又盤桓三日,始分手歸舟。

    時 竹圃年七十一,餘年七十二,笛生則年七十五,皆輕健無龍鐘态,海陵城中觀者 啧啧,以為老人星聚,殆不虛也。

    餘有《下河舟中雜詩》十二首紀之,他日或可 編入方志乎?詩雲:“席帽山頭秋氣清,扁舟飛出綠楊城。

    來已厭筝琶耳,要 作聽風聽水行。

    ”“閩江邗水路三千,鳳泊鸾飄又幾年!誰信抟沙仍得聚,好風 吹到月華圓。

    ”“宦海前塵不倦談,家常情話轉讠南讠南。

    助君兒女團栾趣,記 取當年老退庵(時三子婦亦挈小孫歸甯)。

    ”“借人官閣避塵嚣,豆架瓜棚亦足 豪。

    繞座素蘭如客淡,倚牆紅蓼比人高。

    ”“不妨終夜聽滂沱,欹枕喧傳屋漏多。

     我正歸舟要新水,東淘漲接海陵波。

    ”“官舍融融子舍春,不嫌地僻不憂貧。

    累 君小試調羹手,一醉饕翁動浃旬(謂雪峰世講)。

    ”“承明舊侶猛回頭,海角天 涯一聚漚。

    樽酒匆匆快談藝,便将三日抵千秋(謂笛生觀察)。

    ”“連日歡筵雜 醉醒,三人二百十餘齡。

    海城童叟齊骧首,信有天邊小聚星。

    ”“此間刺史舊同 官,助我清遊續古歡。

    愛讀劍南碑記好,碧雲香雨一庭寬(張東甫州牧招遊光孝 寺,寺建于晉義熙,南宋奉敕改今名,陸放翁為碑記。

    香雨樓在大殿後;方丈額 “碧雲”二字,為宋甯宗所書)。

    ”“關形勢實Лヴ,往事迷離付浩歎。

    眼底 胸中今了了,何人真措泰山安(登泰山墩望見山關,即當年英夷由海入江之路。

     山因州為名,山頂有嶽忠武廟,蓋忠武嘗知泰州也。

    ,市緣切,音遄;又是為 切,音垂,皆古音,并見《唐韻》及《集韻》。

    今江南皆呼山為“徐山”,則 因垂音而轉耳)。

    ”“歸海歸江路不明,桑麻井裡總關情。

    須知得守真須守,兩 害相衡但取輕(近聞運河各壩齊開,所過下河低田,未免淹浸,為之慨然)。

    ” “茱萸灣外最喧う,壁虎橋邊聽溯洄。

    舊日布帆無恙在,兼旬訪戴已歸來(初由 灣頭進下河,即茱萸灣也。

    歸途仍坐去時原舟,由壁虎橋出運河,以避灣頭閘之 險浪)。

    ”附錄竹圃和作雲:“濱海衙齋冷,長年無客臨。

    徑先荒草滿,門掩白 雲深。

    忽見故人刺,如傳空谷音(七月初六日阍人走報公來,始以為誤也,既見 名柬乃信)。

    趨迎真倒屣,狂喜自難禁。

    ”“語笑分明是,相逢豈夢中。

    何期居 僻地,竟得挹清風。

    話舊供雞黍,稱觞薦韭菘(是日為公誕辰)。

    更憐嬌弱女, 随侍省衰翁。

    ”“已下懸陳榻,還乘訪戴舟(公在安豐住十日,複偕公同往泰州 訪魏笛生觀察)。

    高情方外約,遺迹箧中搜(張東甫招飲光孝寺,時公方有《師 友文鈔》之刻,笛生為搜羅叢殘附益之)。

    童叟各青眼,主賓皆白頭。

    古歡隻三 日,良會足千秋。

    ”“同是他鄉客,他鄉又别離(十九日公即由泰州回揚州,餘 亦歸安豐)。

    一江分去路,兩地系相思。

    泥雪飛鴻迹,蒹葭白露詩。

    論文重剪燭, 尊酒更何時?” ◎重陽 今年重陽,初拟步遊平山堂,因阻雨不能出,遂閉門與家人煮酒持螯以遣之, 适佳年孫背誦杜老《重陽詩》,餘因戲借杜老詩句為發端,得七截二首雲:“重 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