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
關燈
小
中
大
人毓森所居宅旁。
玉生嘗導餘步行往觀,橋榜上有陶文毅公題“二十 四橋”大字,詢之左近建隆寺、雙樹庵僧人,俱未敢以為信。
按杜牧之《樊川集》 雲:揚州,勝地也。
每重城向夕,倡樓之上,常有绛紗燈萬數,輝羅耀列空中, 九裡三十步街中,珠翠填咽,邈若仙境雲雲。
則所謂“二十四橋明月夜”者,自 必羅布于九裡三十步中,不得以一橋當之。
沈括《補筆談》亦雲:“揚州在唐時 最為富盛,舊城南北十五裡一百五十步,東西七裡三十步(與《樊川集》微有不 同),所可紀者有二十四橋。
最西濁河茶園橋,次東大明橋(原注:今大明寺前)。
入西水門有九曲橋(原注:今建隆寺前),次東正當帥牙南門,有下馬橋,又東 作坊橋,橋東河轉向南,有洗馬橋,次南橋(原注:見在今州城北門外),又南 阿師橋(‘阿’原誤為‘河’,據《補筆談》改)、周家橋(原注:今此處為城 北門)、小市橋(原注:今存)、廣濟橋(原注:今存)、新橋、開明橋(原注: 今存)、顧家橋(此下《補筆談》尚有‘通泗橋’)、太平橋、利園橋,出南水 門有萬歲橋(原注:今存)、青園橋,自驿橋北,河流東出,有參佐橋(原注: 今開元寺前),次東水門(原注:今有新橋,非古迹也)東出,有山光橋(原注: 現在今山光寺前)。
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,有北三橋、中三橋、南三橋,号九橋, 不通船,不在二十四橋之數。
”然則即沈括所紀,除九橋外,亦止有二十橋,所 謂二十四橋者,究竟無由鑿指其地。
适玉生以《二十四橋》畫卷索題,餘漫應之 雲:“我居揚州不識路,二十四橋定何處?橋頭忽逢賢主人,手捧畫圖索題句。
或雲此橋是陳迹,或雲廿四此其一。
二分明月非古時,一片彩虹豈疇昔。
招提近 接建隆龛,勝迹遙連雙樹庵。
詩禅畫髓琴心并,我欲扶筇過再三。
”跋雲:“雙 樹庵僧工琴,建隆寺僧工詩,玉生則詩畫并工,竹西精華萃于此地,則以二十四 橋之名專屬之也固宜。
”玉生亦自号樹庵,蓋二十四橋側,有古大銀杏一株,士 人呼為晉樹,樹中空處,恰可築室。
得餘詩甚喜,越日即成《樹庵圖》,兼次餘 韻雲:“蜀岡山下隋堤路,舊有樊川高詠處。
秋風涼夜渺餘懷,時倚紅蘭老覓句。
題橋片石久無迹(‘煙花夜月’四字今不知所在),橋是橋非名則一。
古人風雅 地因傳,安見今人不如昔?詩人何日來同龛,花為四壁樹為庵。
于此間得少佳趣, 舉杯月與先生三。
”玉生曾受業于方茶山先生,故其詩筆迥不猶人。
近拟于晉樹 前添築草堂三間,符南樵為作《募赀小啟》,詞藻甚美,迄無應者,餘瀕行時, 曾述之但雲湖都轉及許小琴分司襄成其事,亦竹西一美談也。
◎建隆寺 建隆寺本後周李招讨重進舊宅,宋師入城,招讨力不能支,合室自焚,因敕 建為寺,即以建隆年号為名。
近僧小支手輯《建隆寺志》,并繪《建隆寺圖》, 征名流題詠,餘次雲台師韻雲:“竹西講忠義,似梅香破臘。
古寺抱冬心,千載 不蕭飒。
支公愛神駿,懷古如響答。
冷緣與俗判,勝踐招我踏。
闡幽合名流,好 事仗老衲。
咄哉《淮海濁》,鄙詞委塵劫(姜白石有《淮海濁》樂府,即詠李招 讨事,宋臣之言自應爾也)。
珍茲圖志傳,敬伫香火接。
隔鄰梅花嶺,貞風共獵 獵。
”時小支欲于寺中西偏募建李招讨祠龛,征餘楹柱之語,餘集唐劉兼、陸龜 蒙詩句應之雲:“萬疊雲山供遠恨,一家煙雨是元功。
”近但雲湖都轉亦題一聯 雲:“宋史何妨稱叛宋,周親畢竟欲存周。
”亦有味也。
◎桃花庵三賢祠 揚州名勝以平山堂為最著,平山堂詩以王荊公“一堂高視兩三州”一律為最 佳,平山堂楹聯以伊墨卿太守“隔江諸山”十字為最壯。
餘于壬寅夏初來遊,亦 曾撰一聯雲:“高視兩三州,何論二分月色;曠觀八百載,難忘六一風流。
”謝 椒石同年嘲之曰:“聯句實佳,然二十二字中用數目字多至七八,非古人所譏蔔 算子乎?”餘笑置之。
丙午年重至邗上,遊桃花庵,登三賢祠堂,與黃右原比部、 羅茗香茂才商撰楹帖,右原為雜舉《東坡志林》、《墨莊漫錄》、《避暑錄事》, 為合拟一聯雲:“四朵兆金瓯,是二千石美談,不因五色書雲,誰識名流皆五馬; 萬花停玉局,惟六一堂如舊,若溯三賢谥典;合将祠額署三忠。
”時羅茗香亦拟 一聯雲:“勝地景芳徽,卅載三賢俱典郡:同龛昭祀典,兩文一獻共稱忠。
”按 韓忠獻之守揚,在慶曆六年,歐陽文忠則在慶曆八年,距蘇文忠之元豐守揚時, 恰三十餘年。
此前後兩聯俱見典雅,非不學人所能辦,當不讓李蘭卿獨步于前矣 (李蘭卿舊聯有“谥并稱忠”語,故即具意而衍之)。
因用前聯署餘名,以後聯 署恭兒名,懸之壁間,而疏其緣起于此。
越日茗香又拟一聯雲:“楊柳拂堤塍, 追溯前徽于宋曆仁神兩世;桃花遍祠宇,傳來美谥至今合文獻三忠。
”亦佳制也。
◎真一壇 中秋後一日,羅茗香招同黃右原、巫小鹹在真一壇看桂花,并觀吳道子畫軸、 趙松雪行書卷,徐問松道士所寶也。
吳道子所畫,系真武帝法身,氣象極莊嚴。
此外,各道教皇畫像不下百十軸,末皆題“崇祯十年右都督田弘遇同妻一品夫 人吳氏造”。
按弘遇之女即田妃,以崇祯元年冊為禮妃,旋加貴妃,弘遇以女貴, 繼妻吳氏有才藝,妃似之。
居揚州新城田家巷,東起東關大街,西至缺口門大街。
《吳梅村集》中《永和宮詞》所謂“揚州明月杜陵花”,即詠其事。
崇祯十年正 田氏貴盛之日,然此蘸多軸,亦非田氏夫妻所能創為,蓋道教盛于嘉靖,京師 道藏殿觀必多傳流,田氏所奉最夥,後載回揚州,又經流落各處,今問松道士陸 續收回,故成此大觀,遂為邗城一巨迹也。
是日小鹹為餘寫真,庭前有三鶴疊鳴 疊舞,坐桂香馥郁中,觀遊人如織,因得一律雲:“暫辭入煙蘿,欲界仙都 足浩歌。
怪偉丹青吳道子,纖妍翰墨趙鷗波。
塵容愧寫頭陀老,香味渾忘鼻觀和。
坐聽庭階聲一一,明心雖迥待如何?”雲台
玉生嘗導餘步行往觀,橋榜上有陶文毅公題“二十 四橋”大字,詢之左近建隆寺、雙樹庵僧人,俱未敢以為信。
按杜牧之《樊川集》 雲:揚州,勝地也。
每重城向夕,倡樓之上,常有绛紗燈萬數,輝羅耀列空中, 九裡三十步街中,珠翠填咽,邈若仙境雲雲。
則所謂“二十四橋明月夜”者,自 必羅布于九裡三十步中,不得以一橋當之。
沈括《補筆談》亦雲:“揚州在唐時 最為富盛,舊城南北十五裡一百五十步,東西七裡三十步(與《樊川集》微有不 同),所可紀者有二十四橋。
最西濁河茶園橋,次東大明橋(原注:今大明寺前)。
入西水門有九曲橋(原注:今建隆寺前),次東正當帥牙南門,有下馬橋,又東 作坊橋,橋東河轉向南,有洗馬橋,次南橋(原注:見在今州城北門外),又南 阿師橋(‘阿’原誤為‘河’,據《補筆談》改)、周家橋(原注:今此處為城 北門)、小市橋(原注:今存)、廣濟橋(原注:今存)、新橋、開明橋(原注: 今存)、顧家橋(此下《補筆談》尚有‘通泗橋’)、太平橋、利園橋,出南水 門有萬歲橋(原注:今存)、青園橋,自驿橋北,河流東出,有參佐橋(原注: 今開元寺前),次東水門(原注:今有新橋,非古迹也)東出,有山光橋(原注: 現在今山光寺前)。
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,有北三橋、中三橋、南三橋,号九橋, 不通船,不在二十四橋之數。
”然則即沈括所紀,除九橋外,亦止有二十橋,所 謂二十四橋者,究竟無由鑿指其地。
适玉生以《二十四橋》畫卷索題,餘漫應之 雲:“我居揚州不識路,二十四橋定何處?橋頭忽逢賢主人,手捧畫圖索題句。
或雲此橋是陳迹,或雲廿四此其一。
二分明月非古時,一片彩虹豈疇昔。
招提近 接建隆龛,勝迹遙連雙樹庵。
詩禅畫髓琴心并,我欲扶筇過再三。
”跋雲:“雙 樹庵僧工琴,建隆寺僧工詩,玉生則詩畫并工,竹西精華萃于此地,則以二十四 橋之名專屬之也固宜。
”玉生亦自号樹庵,蓋二十四橋側,有古大銀杏一株,士 人呼為晉樹,樹中空處,恰可築室。
得餘詩甚喜,越日即成《樹庵圖》,兼次餘 韻雲:“蜀岡山下隋堤路,舊有樊川高詠處。
秋風涼夜渺餘懷,時倚紅蘭老覓句。
題橋片石久無迹(‘煙花夜月’四字今不知所在),橋是橋非名則一。
古人風雅 地因傳,安見今人不如昔?詩人何日來同龛,花為四壁樹為庵。
于此間得少佳趣, 舉杯月與先生三。
”玉生曾受業于方茶山先生,故其詩筆迥不猶人。
近拟于晉樹 前添築草堂三間,符南樵為作《募赀小啟》,詞藻甚美,迄無應者,餘瀕行時, 曾述之但雲湖都轉及許小琴分司襄成其事,亦竹西一美談也。
◎建隆寺 建隆寺本後周李招讨重進舊宅,宋師入城,招讨力不能支,合室自焚,因敕 建為寺,即以建隆年号為名。
近僧小支手輯《建隆寺志》,并繪《建隆寺圖》, 征名流題詠,餘次雲台師韻雲:“竹西講忠義,似梅香破臘。
古寺抱冬心,千載 不蕭飒。
支公愛神駿,懷古如響答。
冷緣與俗判,勝踐招我踏。
闡幽合名流,好 事仗老衲。
咄哉《淮海濁》,鄙詞委塵劫(姜白石有《淮海濁》樂府,即詠李招 讨事,宋臣之言自應爾也)。
珍茲圖志傳,敬伫香火接。
隔鄰梅花嶺,貞風共獵 獵。
”時小支欲于寺中西偏募建李招讨祠龛,征餘楹柱之語,餘集唐劉兼、陸龜 蒙詩句應之雲:“萬疊雲山供遠恨,一家煙雨是元功。
”近但雲湖都轉亦題一聯 雲:“宋史何妨稱叛宋,周親畢竟欲存周。
”亦有味也。
◎桃花庵三賢祠 揚州名勝以平山堂為最著,平山堂詩以王荊公“一堂高視兩三州”一律為最 佳,平山堂楹聯以伊墨卿太守“隔江諸山”十字為最壯。
餘于壬寅夏初來遊,亦 曾撰一聯雲:“高視兩三州,何論二分月色;曠觀八百載,難忘六一風流。
”謝 椒石同年嘲之曰:“聯句實佳,然二十二字中用數目字多至七八,非古人所譏蔔 算子乎?”餘笑置之。
丙午年重至邗上,遊桃花庵,登三賢祠堂,與黃右原比部、 羅茗香茂才商撰楹帖,右原為雜舉《東坡志林》、《墨莊漫錄》、《避暑錄事》, 為合拟一聯雲:“四朵兆金瓯,是二千石美談,不因五色書雲,誰識名流皆五馬; 萬花停玉局,惟六一堂如舊,若溯三賢谥典;合将祠額署三忠。
”時羅茗香亦拟 一聯雲:“勝地景芳徽,卅載三賢俱典郡:同龛昭祀典,兩文一獻共稱忠。
”按 韓忠獻之守揚,在慶曆六年,歐陽文忠則在慶曆八年,距蘇文忠之元豐守揚時, 恰三十餘年。
此前後兩聯俱見典雅,非不學人所能辦,當不讓李蘭卿獨步于前矣 (李蘭卿舊聯有“谥并稱忠”語,故即具意而衍之)。
因用前聯署餘名,以後聯 署恭兒名,懸之壁間,而疏其緣起于此。
越日茗香又拟一聯雲:“楊柳拂堤塍, 追溯前徽于宋曆仁神兩世;桃花遍祠宇,傳來美谥至今合文獻三忠。
”亦佳制也。
◎真一壇 中秋後一日,羅茗香招同黃右原、巫小鹹在真一壇看桂花,并觀吳道子畫軸、 趙松雪行書卷,徐問松道士所寶也。
吳道子所畫,系真武帝法身,氣象極莊嚴。
此外,各道教皇畫像不下百十軸,末皆題“崇祯十年右都督田弘遇同妻一品夫 人吳氏造”。
按弘遇之女即田妃,以崇祯元年冊為禮妃,旋加貴妃,弘遇以女貴, 繼妻吳氏有才藝,妃似之。
居揚州新城田家巷,東起東關大街,西至缺口門大街。
《吳梅村集》中《永和宮詞》所謂“揚州明月杜陵花”,即詠其事。
崇祯十年正 田氏貴盛之日,然此蘸多軸,亦非田氏夫妻所能創為,蓋道教盛于嘉靖,京師 道藏殿觀必多傳流,田氏所奉最夥,後載回揚州,又經流落各處,今問松道士陸 續收回,故成此大觀,遂為邗城一巨迹也。
是日小鹹為餘寫真,庭前有三鶴疊鳴 疊舞,坐桂香馥郁中,觀遊人如織,因得一律雲:“暫辭入煙蘿,欲界仙都 足浩歌。
怪偉丹青吳道子,纖妍翰墨趙鷗波。
塵容愧寫頭陀老,香味渾忘鼻觀和。
坐聽庭階聲一一,明心雖迥待如何?”雲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