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四

關燈
索飯索紙錢者紛集于門。

    适劉克猷先生推門而入,群鬼驚曰:“狀元來了!我輩且避。

    ”一老鬼走矣,回頭笑曰:“沒紗帽戴的狀元,吾何懼哉?”病人恰愈,衆人不解。

    後劉中本朝狀元,方悟老鬼之揶揄也。

     黑牡丹 福建惠安縣有青山大王廟,廟之階下所種皆黑牡丹。

    花開時數百,朵朵皆向大王神像而開。

    移動神像,花亦轉面向之。

     李秀才捕亡術 閩中李秀才,老于場屋,而家甚貧,不事館谷,惟以捕亡餬口,其效甚神。

    有王某被竊來求,秀才誦咒畢,置鏡水面,命王視蹤迹。

    教以某時刻到東門外,見有白發而跛者擒之,則失物必得。

    王意跛者不能竊物,白發則其人老矣,何能作賊,姑試之。

    竟如其言,人贓并獲。

    其行竊者系一積賊,年二十餘,慮捕快認識,故偷戲場優人所戴假須充作老翁。

    先一日,上山遇雨,跌傷其足,故跛也。

     石樹榕 石樹榕,以太學肄業生受知于浮山孫文定公,薦授四川犍為令,署嘉定州。

    精于占驗,一時有管公明、郭景純之目。

    一日,于嘉定署中自占,卦成駭曰:“予未四十,豈七十二歲方守郡耶!”後年逾四十即殁,惟此一事全不驗。

    然嘉定改府,恰在渠七十二歲之年。

     禅師吞蛋 得心禅師行腳至一村乞食,村中人皆澆薄,尤多惡少年,語師曰:“村中施酒肉,不施蔬筍,果然餓三日,當備齋供。

    ”至三日,請師赴齋,依舊酒肉雜陳,蓋欲師饑不擇食,以取鼓掌捧腹之快。

    師連取雞蛋數個吞之,說偈曰:“混沌乾坤一口包,也無皮血也無毛。

    老僧帶爾西天去,免受人間宰一刀。

    ”衆人相顧若失,遂供養村中。

     含元殿判官 甘肅中衛令胡紀谟,直隸通州人,戊子孝廉。

    自言未仕時館于京師,忽一夜夢儀從甚都,身跨銀角花鹿,禦風而行。

     至一處,殿宇甚敞,額曰“含元殿”,旁設公座,案上燃紅燭,有泥果三盤,階下書吏多人,捧冊侍立。

    未登座時,先至側房将所著衣履脫卻,盡易紙者,頗覺寒入肌骨。

    步出,即扃閉側門。

    如有時門縫略開,即覺風吹衣履,有穢氣沖入。

     所辦公事,唯按簿點名而已。

    方點名時,或見故人将受苦楚,稍存回護之心;或見絕色女子,不無動念,實時殿上火起,身上紙衣盡焚。

    驚心鎮定,其火自熄。

    但所點男女,俱有黃氣一團,雲是道門中轉劫者。

    一日,見一童子,年七八歲,閱簿,知前身系仁和邵昌臯,亦舉戊子北闱,榜發後即殁,計此童子又轉輪矣。

     如此者數年,每夜必去,幾與受戒僧相似,心甚苦之。

    時尚無子,幸其父為杭州龍王書吏,以乏嗣例為子求免。

    龍王為之申懇,得準除免此差。

    據在含元殿見天府所頒秘書甚多,無如夢中舉筆,千鈞之重,僅默記得《心經注解》一本,《元君下品戒格》一冊,系殺盜淫狂四則。

    其律甚細,大抵與禅門戒律相仿。

    惜當差數年之久,而含元殿主從未得一見,不知何許人也。

     杭州屠澗南時在陳望之方伯署中,親見其人自言如此,并親錄二書,戒格一本帶歸。

    此事萬近蓬言。

    狐狸馱旗白鹿張傘 胡又雲:伊書吏皆陽世讀書人,或生童,或孝廉,間有識者。

    至隸卒,多系狐鹿之類。

    來迎時,儀從整肅,狐狸馱旗,白鹿張傘,有金角者、銀角者,似以此分職之尊卑。

    後充教習,居内城,則不複至。

    凡男女,皆不得同牀睡。

    同牀,則魂歸時為生人所沖,不得入城。

    蓋城内護衛宸居,天将充滿,狐鹿之屬不能入。

    後以洩機密革任,始生子女。

     虎有黃光 胡又雲:來受輪回者一虎亦有黃光,生時,山神土地視之,奏聞上帝,知為道中人落劫于含元殿者。

    查得命終時未曾勾取生魂,遂自缢死,混入虎胎。

    旋奉天旨,若虎傷人,罪坐含元殿主者及判司。

     正色立朝四字現出腿上 吳鈵孫,字堅士,仁和諸生,雍正甲辰孝廉作令紫廷先生諱邦熉之孫,館于本城汪氏。

    白日假寐起,覺左腿作癢,視之,現一“正”字,朱文隆起。

    又逾時,複現“正色立朝”四字,大如碗口,拭之不滅;端楷工整,筆法頗似虞世南《廟堂碑》。

    見者無不以為異,然求其故而不得也。

     先是一日前,吳君為移厝室至三台山,道過張天官墓,石碑上鎸“正色立朝”四字。

    或以為有所觸犯,因複肩輿至天官墓上虔禱之。

    其地去于忠肅公祠不遠,即禱于公祠乞簽。

    神示簽雲:“少年發迹自豪雄,更複花枝壓帽紅。

    引得鄉人齊俯首,洛陽季子一時榮。

    ”旁有解之者曰:“此吉語,不必言。

    ”是秋,适舉行己酉正科鄉試,定為護隽之兆。

    第三句謂遠近來觀者皆低首谛視,第四句暗用引錐刺股事,而延陵季子之稱,于姓亦有關合。

    及秋試,竟不第,現出四字漸漸平複,以後亦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