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
關燈
小
中
大
求于伯。
吾夫後娶者勤于家事,善撫妾子女,今日微反目,有缢鬼知之,将令投缳。
此人若死,吾家蕩然矣。
祈一往救吾夫。
”甲曰:“吾非師巫,往何能驅鬼?汝在冥中,反不能禁耶?”乙妻曰:“是惡戾之氣,妾焉敢敵?須伯一往。
”甲不得已随之。
行至門,門已閉矣,乙妻已從旁隙入啟戶,不知何時已燃燈矣,移一椅至中庭告甲曰:“伯坐此,有麗人來假道者,即缢鬼也,堅坐勿動,彼自不敢前,妾當在座後視之。
”少頃,果見一女手執紅帕含笑婉言曰:“妾有事欲前,盍少退?”甲不應,女乃卻退。
乙妻曰:“彼去當複來,來則意态甚惡,伯勿怖也。
”須臾女至曰:“君胡不避?”甲仍不睬。
女忽披發噀血突至甲前,甲厲聲咤之,鬼亦滅。
乙妻曰:“惜哉!伯勿呼,但以左手兩指寫一『魄』字,指之入地,彼一入,不能出矣。
今雖暫滅,彼必暗往吾家,伯可急叩吾夫寝門。
” 甲如言,乙從夢中辨其聲,曰:“兄何暮夜至此?”曰:“君勿問我,且問尊嫂安在?”乙繞牀扪之不見,急啟門呼甲入。
燭之,乃懸于牀後,共解其缢,灌以湯,徐徐而蘇。
乙問妻:“何苦尋死?”妻曰:“吾初不知,恍惚有婦人邀我至園中,尋玩片時,見若有圓窗者,令我引領望之。
我頭入窗,遂不能出。
”甲因具道所遇,而乙前妻查無迹矣。
江西堪輿陸在田與甲善,言其事。
蔡啞子 常州有生而不能言者,蔡姓,逸其名,世居郡北青山莊,家貧行乞,人皆呼為“蔡啞子”。
啞子無他技,諸乞兒莫善也,獨有許道士待之厚。
久之,許道士死于朱家村,屍有重傷,許氏鳴朱某于官,煅煉成獄,拟大辟。
或曰:“朱某實斃之,罪誠當。
”或曰:“恐有冤。
”然莫知的耗。
一日,蔡啞子至朱家村,村人曰:“啞子來,與爾食。
”蔡啞子忽張目大言曰:“我為朱氏雪冤而來,勿暇食也。
”村中老幼驚駭。
時朱氏以許道士一案家産蕩然,計無所出,謂啞子曰:“事關人命,汝無戲言。
”啞子曰:“到官我自能白之。
”于是,朱氏族衆及鄰保數百人共拉啞子入城。
太守李公适坐堂皇,诘訊啞子,啞子曰:“殺人者許雨公也,與朱某何與?”曆言情事鑿鑿,因即簽拘許雨公。
雨公方與朋輩避暑瓜棚賭錢,拘至,一訊而服,立出朱某于獄。
初,雨公與朱某争客行不遂,故設計拉許道士于僻所毆斃之,輿屍朱某門,事甚秘,然獨不避蔡啞子者,以其生而不能言也。
朱某感其再生之德,往乞隊中作謝。
諸乞兒曰:“噫!啞子死矣。
”蓋即朱某出獄之日雲。
珠泾紀事 嘉興珠泾地瀕湖。
有童年十三歲,跨牛背,缰繩拴于腰,飲牛于湖。
牛入水漸深,沒及童足。
久許,牛忽驚走,童颠堕水。
岸上人恍見有物排浪吞童。
牛奔上岸,繩尾拽起一鮎魚,形如小舟。
群嘩然。
始知牛初為魚所齧,負痛而奔;奔太速,童遂堕;而童與牛繩相系,魚雖餌童,而繩不得脫,因為牛曳出,如漁人之釣者。
衆操刀斲魚,冀童尚可救。
及童出,氣已絕,而衣服發膚毫無所損。
脔魚肉稱之,得三百八十餘斤。
封君朱緒三自吳門歸述其事,雲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。
葉氏姊葉星槎别駕之姊适張氏,婚未四十日而寡,無子,歸守節于母家,别駕為請旌于朝。
乾隆己酉,姊年七十二矣。
偶秋日遊園中,忽冷風如箭,直射其心,卧牀醫藥罔效,而食量頓增。
素持長齋,病後大索葷腥,且能兼數人之食。
終日向空絮語,兩手作支吾拒抵之狀。
頤頰間時有傷痕,徹夜呼号,侍婢皆不得眠,惟别駕在坐,則安睡片時。
如是數月,醫者莫能名其病。
别駕乘其神氣稍清時,詢以終日喃喃與誰共語,所患何處痛癢而呼号不止?姊初不答,強問之,乃長歎曰:“前世孽也。
彼日我遊園時,忽陰風吹來,毛發懼悚,急歸房中。
見一短小婦人,面醜而麻,着白布單衣,渾身補綴,攜兩小男,亦醜惡,藍褛相随。
婦呼我曰夫,兒呼我曰爺。
我前生乃男子也,江西人,姓顧,饒于财,婦為我妻,兩男皆我子。
我嫌婦醜,鸩殺之,并鸩二子,而連娶二美婦,以天年終。
婦沉冤百年,索我不得。
上年遇張得新,得新前世與渠有瓜葛親,乃告我在此處,并引之至園;又以室有乩壇,不得入内,匿園中者半年;今始相遇,要我償命。
我亦恍然覺前生殺妻殺子實皆有之,猶憶身死後閻羅王以我生前有罪須審,但怨主未至,且罰作女身而使早寡。
皆了了于心目間,悔之無及。
彼母子三人者日披我頰,扼我喉,使我不得一息平安。
食非我食,而我不自知飽;呼非我呼,而我不能禁聲。
其苦甚矣!惟弟在側,則三鬼潛匿;若他人,皆不畏也。
所以隐忍不言者,以事太怪而又可醜,今不得不以實告。
弟須為我傳說于世,使知因果顯應,雖隔世不相寬假,雖念佛齋僧,絲毫無益也。
”言畢,泣數行下。
所謂張得新者,乃葉之老仆,死已多年者也。
别駕聞之駭然,向空喝曰:“冤冤相報,理所固然。
然汝輩固含冤,何不索報于前世未死之時,而容其以天年終?又何不索于既死之後,而容其再轉人身,遲至七十餘年之久?太覺胡塗非情理!且冤仇宜解不宜結,我為爾延高僧,超度三人早投人生如何?”姊搖頭曰:“渠說不願,隻需兩件衣服上身便好。
”葉即制大小紙衣三襲。
方持入戶,姊欣然起坐牀前,兩手盡力扯擗,雲:“我妻穿一件白布衫,破爛不堪,純以斷線縫補,解之不開。
我為盡力撕之,才得脫體。
今甫換新衣,便覺容貌漸漸可觀,雖醜亦像人矣。
”其實紙衣猶在桌上未焚,乃謂三鬼已着于身也。
别駕又喝曰:“衣既易,可速去!”姊呢喃片刻雲:“渠尚要黃金數錠、白銀一千兩。
”别駕有難色,姊曰:“勿難,隻佛草數莖,錫锞一千耳。
”佛草者,麥草也。
于是眷屬輩群取麥草,朗宣佛号而斷之。
麥草中間有零星顆粒墜地,姊曰:“是絕好珍珠,何可抛棄?”皆令拾起。
頃刻,得草數百莖,姊呼曰:“止,渠等嫌重不能勝矣,宜更與一包袱。
”乃剪
吾夫後娶者勤于家事,善撫妾子女,今日微反目,有缢鬼知之,将令投缳。
此人若死,吾家蕩然矣。
祈一往救吾夫。
”甲曰:“吾非師巫,往何能驅鬼?汝在冥中,反不能禁耶?”乙妻曰:“是惡戾之氣,妾焉敢敵?須伯一往。
”甲不得已随之。
行至門,門已閉矣,乙妻已從旁隙入啟戶,不知何時已燃燈矣,移一椅至中庭告甲曰:“伯坐此,有麗人來假道者,即缢鬼也,堅坐勿動,彼自不敢前,妾當在座後視之。
”少頃,果見一女手執紅帕含笑婉言曰:“妾有事欲前,盍少退?”甲不應,女乃卻退。
乙妻曰:“彼去當複來,來則意态甚惡,伯勿怖也。
”須臾女至曰:“君胡不避?”甲仍不睬。
女忽披發噀血突至甲前,甲厲聲咤之,鬼亦滅。
乙妻曰:“惜哉!伯勿呼,但以左手兩指寫一『魄』字,指之入地,彼一入,不能出矣。
今雖暫滅,彼必暗往吾家,伯可急叩吾夫寝門。
” 甲如言,乙從夢中辨其聲,曰:“兄何暮夜至此?”曰:“君勿問我,且問尊嫂安在?”乙繞牀扪之不見,急啟門呼甲入。
燭之,乃懸于牀後,共解其缢,灌以湯,徐徐而蘇。
乙問妻:“何苦尋死?”妻曰:“吾初不知,恍惚有婦人邀我至園中,尋玩片時,見若有圓窗者,令我引領望之。
我頭入窗,遂不能出。
”甲因具道所遇,而乙前妻查無迹矣。
江西堪輿陸在田與甲善,言其事。
蔡啞子 常州有生而不能言者,蔡姓,逸其名,世居郡北青山莊,家貧行乞,人皆呼為“蔡啞子”。
啞子無他技,諸乞兒莫善也,獨有許道士待之厚。
久之,許道士死于朱家村,屍有重傷,許氏鳴朱某于官,煅煉成獄,拟大辟。
或曰:“朱某實斃之,罪誠當。
”或曰:“恐有冤。
”然莫知的耗。
一日,蔡啞子至朱家村,村人曰:“啞子來,與爾食。
”蔡啞子忽張目大言曰:“我為朱氏雪冤而來,勿暇食也。
”村中老幼驚駭。
時朱氏以許道士一案家産蕩然,計無所出,謂啞子曰:“事關人命,汝無戲言。
”啞子曰:“到官我自能白之。
”于是,朱氏族衆及鄰保數百人共拉啞子入城。
太守李公适坐堂皇,诘訊啞子,啞子曰:“殺人者許雨公也,與朱某何與?”曆言情事鑿鑿,因即簽拘許雨公。
雨公方與朋輩避暑瓜棚賭錢,拘至,一訊而服,立出朱某于獄。
初,雨公與朱某争客行不遂,故設計拉許道士于僻所毆斃之,輿屍朱某門,事甚秘,然獨不避蔡啞子者,以其生而不能言也。
朱某感其再生之德,往乞隊中作謝。
諸乞兒曰:“噫!啞子死矣。
”蓋即朱某出獄之日雲。
珠泾紀事 嘉興珠泾地瀕湖。
有童年十三歲,跨牛背,缰繩拴于腰,飲牛于湖。
牛入水漸深,沒及童足。
久許,牛忽驚走,童颠堕水。
岸上人恍見有物排浪吞童。
牛奔上岸,繩尾拽起一鮎魚,形如小舟。
群嘩然。
始知牛初為魚所齧,負痛而奔;奔太速,童遂堕;而童與牛繩相系,魚雖餌童,而繩不得脫,因為牛曳出,如漁人之釣者。
衆操刀斲魚,冀童尚可救。
及童出,氣已絕,而衣服發膚毫無所損。
脔魚肉稱之,得三百八十餘斤。
封君朱緒三自吳門歸述其事,雲乾隆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。
葉氏姊葉星槎别駕之姊适張氏,婚未四十日而寡,無子,歸守節于母家,别駕為請旌于朝。
乾隆己酉,姊年七十二矣。
偶秋日遊園中,忽冷風如箭,直射其心,卧牀醫藥罔效,而食量頓增。
素持長齋,病後大索葷腥,且能兼數人之食。
終日向空絮語,兩手作支吾拒抵之狀。
頤頰間時有傷痕,徹夜呼号,侍婢皆不得眠,惟别駕在坐,則安睡片時。
如是數月,醫者莫能名其病。
别駕乘其神氣稍清時,詢以終日喃喃與誰共語,所患何處痛癢而呼号不止?姊初不答,強問之,乃長歎曰:“前世孽也。
彼日我遊園時,忽陰風吹來,毛發懼悚,急歸房中。
見一短小婦人,面醜而麻,着白布單衣,渾身補綴,攜兩小男,亦醜惡,藍褛相随。
婦呼我曰夫,兒呼我曰爺。
我前生乃男子也,江西人,姓顧,饒于财,婦為我妻,兩男皆我子。
我嫌婦醜,鸩殺之,并鸩二子,而連娶二美婦,以天年終。
婦沉冤百年,索我不得。
上年遇張得新,得新前世與渠有瓜葛親,乃告我在此處,并引之至園;又以室有乩壇,不得入内,匿園中者半年;今始相遇,要我償命。
我亦恍然覺前生殺妻殺子實皆有之,猶憶身死後閻羅王以我生前有罪須審,但怨主未至,且罰作女身而使早寡。
皆了了于心目間,悔之無及。
彼母子三人者日披我頰,扼我喉,使我不得一息平安。
食非我食,而我不自知飽;呼非我呼,而我不能禁聲。
其苦甚矣!惟弟在側,則三鬼潛匿;若他人,皆不畏也。
所以隐忍不言者,以事太怪而又可醜,今不得不以實告。
弟須為我傳說于世,使知因果顯應,雖隔世不相寬假,雖念佛齋僧,絲毫無益也。
”言畢,泣數行下。
所謂張得新者,乃葉之老仆,死已多年者也。
别駕聞之駭然,向空喝曰:“冤冤相報,理所固然。
然汝輩固含冤,何不索報于前世未死之時,而容其以天年終?又何不索于既死之後,而容其再轉人身,遲至七十餘年之久?太覺胡塗非情理!且冤仇宜解不宜結,我為爾延高僧,超度三人早投人生如何?”姊搖頭曰:“渠說不願,隻需兩件衣服上身便好。
”葉即制大小紙衣三襲。
方持入戶,姊欣然起坐牀前,兩手盡力扯擗,雲:“我妻穿一件白布衫,破爛不堪,純以斷線縫補,解之不開。
我為盡力撕之,才得脫體。
今甫換新衣,便覺容貌漸漸可觀,雖醜亦像人矣。
”其實紙衣猶在桌上未焚,乃謂三鬼已着于身也。
别駕又喝曰:“衣既易,可速去!”姊呢喃片刻雲:“渠尚要黃金數錠、白銀一千兩。
”别駕有難色,姊曰:“勿難,隻佛草數莖,錫锞一千耳。
”佛草者,麥草也。
于是眷屬輩群取麥草,朗宣佛号而斷之。
麥草中間有零星顆粒墜地,姊曰:“是絕好珍珠,何可抛棄?”皆令拾起。
頃刻,得草數百莖,姊呼曰:“止,渠等嫌重不能勝矣,宜更與一包袱。
”乃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