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二:整理後記
關燈
小
中
大
姻,與封建家長的束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,反映了他們個性意識的覺醒和作者對他們愛情追求的同情和支持,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。
三、家庭故事:寫家庭中父子、兄弟、夫妻相處的故事。
通過這些故事,作者贊揚和睦友愛的家庭關系,譴責那些夫妻反目、兄弟仇敵的家庭關系,呼喚互助互愛的親情,如《上官勇》、《金瑞》、《李義》等。
四、人生遇合故事:多叙某人發迹變泰的過程和奇遇,如《瓊華島》、《應富有》等。
五、記述奇聞異事:其中有人間奇案故事,如《路案》、《冤缢》;有叙術士故事,如《請乩》、《申術士》;有叙人與動物故事,如《義狼》、《白猿》;有叙人間異事,如《賀舉人》。
有些内容涉及當時人物,對保存文獻也有一定作用。
如《隴州三案》記述了馬國翰任隴州知州時所破三件案子,《張春嬌》記諸城劉喜海任浙江廉訪時所破之案。
同時,《益智錄》在藝術描寫上雖難望《聊齋》項背,但也有可取之處。
其語言質樸清爽,情節結構上善于鋪墊,把矛盾一步步蓄積,最後再推向高潮,極力翻騰,深得蓄勢之法。
如《阿嬌》叙于生和阿嬌的愛情婚姻故事,有五成五破,環環相扣,因果相生,緊處忽松,合處忽離,用筆曲折起伏而又布局謹嚴有法,取得了較高成就。
《益智錄》并非作者的遊戲之作,而是作者欲以筆墨療補社會,以求有裨于人心世運之作。
書中所及故事,或探奇獵異,或談鬼搜神,大半以遊戲之文而寓勸懲之意。
他學《聊齋》體例,拘來社鬼,寫彼城狐,“有箴規之意,無憤憊之私,”立言心平氣和(孫官雲序)。
作者站在療補社會的立場,立足于勸善懲惡,希望借道德教化的力量來教化人心,呼喚正義與友愛,這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一種有益社會的力量,有其進步意義。
但也正因為如此,《益智錄》不能像《聊齋》那樣寓意深刻,呵神詈鬼,嬉笑怒罵,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。
而是一味求其淳正中和,實際上美化了封建的忠孝節義,宣揚了宿命論和因果報應思想,失去了應有的對封建社會批判的鋒芒,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,顯示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。
《聊齋》是古代短篇小說的頂峰之作,與《聊齋》相比,《益智錄》作者顯得才學不足,其作品雖也有形神皆似者,但終覺缺乏神采,缺乏獨有的創作個性。
有些篇幅模仿迹重,情節亦有相似之處。
《益智錄》的成書是一個過程,是作者随筆條記,日積月累逐漸著成的。
光緒《山東通志·藝文志》不載其卷數。
作者《自序》作于鹹豐六年,此時方有數卷。
書初成,作者即攜稿四處請教,且索名家序。
至鹹豐十年孫官雲為其作序時,已成八卷;至同治七年張葆諴為其作序時,稱已有十卷。
而據現存作者稿本書前所列目錄僅前十卷有目,第十一卷有卷而無目,不知是作者仍在續作,未及整理補充,還是有其他原因。
但光緒十九年解鑒同鄉宋翹所見《益智錄》稿本已有十一卷。
書成之後,因作者家貧無資,雖有刊刻心願,但并未實現。
據本書卷七《隴州三案》載,曆城名人馬國翰讀其書稿後,大為贊賞,作題辭六首,并于多數篇章末寫有批語。
知解氏清貧,言願出名邀同人,代求捐輸,以作刊刻之資。
但舉意未久,馬國翰即去世,因而《益智錄》一直未得刊刻。
光緒十八、九年間,解鑒同鄉宋翹見到了《益智錄》的原稿本,言“聞原稿舊有三部,後失其二。
仆所見者,卷端有葉芸士先生手書行草一序。
抄選訖,仍還故主”,并言“是書出迄今垂三十馀年,吾鄉并無傳抄,遑問國與天下。
誠有如葉令所雲:名字不出裡閈,士大夫鮮知其誰何。
斯非不平之事哉!”宋翹于光緒十九年對《益智錄》進行了整理,删定十一卷為八卷,對每篇内容皆有或多或少的删減和文字修改,有時删減更達八、九十行,許多篇章删去了“虛白道人曰”及時人評語,已難存原貌。
多數修改質量也較粗糙,宋氏删去部分情節後,有的文意已難貫通,也未再加以細緻的整理和加工。
其中多篇已整篇删去,最後僅抄選八十七篇,改易之處也未加注明。
這可以說是《益智錄》流傳中的一大損失。
宋氏删訂之後的本子以抄本存在。
據宋翹言,“仍還故主。
改為《煙雨樓續聊齋志異》”,欲“謀呼将伯,勉付手民”,欲行刊刻,并作了“刻煙雨樓續聊齋志異改本例言”六條。
但并未見有刻本的著錄和流傳,且其抄本尚有改動未定之處,似是稿未定即中辍,因而刊刻之事也未有結果。
《益智錄》原稿經幾代相傳,後解家式微,書稿漸亦散落。
民國間毗陵周菊伍從岱北書局發現了殘稿,重值購回,惜已不全,僅存卷一、二、三、五、七、八六卷。
卷後周菊伍題識雲:“右《益智錄》,解子脫稿後,限于經濟,未付手民,是以世無刻本。
此原稿乃解家傳世之寶,數代藏之。
今其後人式微,流落書肆,展轉借閱,散佚不全。
癸未秋見諸岱北書局,雖缺第四、六、九、十、十一等卷,而瑕不掩玉,因出重值購歸。
”“乙
三、家庭故事:寫家庭中父子、兄弟、夫妻相處的故事。
通過這些故事,作者贊揚和睦友愛的家庭關系,譴責那些夫妻反目、兄弟仇敵的家庭關系,呼喚互助互愛的親情,如《上官勇》、《金瑞》、《李義》等。
四、人生遇合故事:多叙某人發迹變泰的過程和奇遇,如《瓊華島》、《應富有》等。
五、記述奇聞異事:其中有人間奇案故事,如《路案》、《冤缢》;有叙術士故事,如《請乩》、《申術士》;有叙人與動物故事,如《義狼》、《白猿》;有叙人間異事,如《賀舉人》。
有些内容涉及當時人物,對保存文獻也有一定作用。
如《隴州三案》記述了馬國翰任隴州知州時所破三件案子,《張春嬌》記諸城劉喜海任浙江廉訪時所破之案。
同時,《益智錄》在藝術描寫上雖難望《聊齋》項背,但也有可取之處。
其語言質樸清爽,情節結構上善于鋪墊,把矛盾一步步蓄積,最後再推向高潮,極力翻騰,深得蓄勢之法。
如《阿嬌》叙于生和阿嬌的愛情婚姻故事,有五成五破,環環相扣,因果相生,緊處忽松,合處忽離,用筆曲折起伏而又布局謹嚴有法,取得了較高成就。
《益智錄》并非作者的遊戲之作,而是作者欲以筆墨療補社會,以求有裨于人心世運之作。
書中所及故事,或探奇獵異,或談鬼搜神,大半以遊戲之文而寓勸懲之意。
他學《聊齋》體例,拘來社鬼,寫彼城狐,“有箴規之意,無憤憊之私,”立言心平氣和(孫官雲序)。
作者站在療補社會的立場,立足于勸善懲惡,希望借道德教化的力量來教化人心,呼喚正義與友愛,這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一種有益社會的力量,有其進步意義。
但也正因為如此,《益智錄》不能像《聊齋》那樣寓意深刻,呵神詈鬼,嬉笑怒罵,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。
而是一味求其淳正中和,實際上美化了封建的忠孝節義,宣揚了宿命論和因果報應思想,失去了應有的對封建社會批判的鋒芒,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,顯示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。
《聊齋》是古代短篇小說的頂峰之作,與《聊齋》相比,《益智錄》作者顯得才學不足,其作品雖也有形神皆似者,但終覺缺乏神采,缺乏獨有的創作個性。
有些篇幅模仿迹重,情節亦有相似之處。
《益智錄》的成書是一個過程,是作者随筆條記,日積月累逐漸著成的。
光緒《山東通志·藝文志》不載其卷數。
作者《自序》作于鹹豐六年,此時方有數卷。
書初成,作者即攜稿四處請教,且索名家序。
至鹹豐十年孫官雲為其作序時,已成八卷;至同治七年張葆諴為其作序時,稱已有十卷。
而據現存作者稿本書前所列目錄僅前十卷有目,第十一卷有卷而無目,不知是作者仍在續作,未及整理補充,還是有其他原因。
但光緒十九年解鑒同鄉宋翹所見《益智錄》稿本已有十一卷。
書成之後,因作者家貧無資,雖有刊刻心願,但并未實現。
據本書卷七《隴州三案》載,曆城名人馬國翰讀其書稿後,大為贊賞,作題辭六首,并于多數篇章末寫有批語。
知解氏清貧,言願出名邀同人,代求捐輸,以作刊刻之資。
但舉意未久,馬國翰即去世,因而《益智錄》一直未得刊刻。
光緒十八、九年間,解鑒同鄉宋翹見到了《益智錄》的原稿本,言“聞原稿舊有三部,後失其二。
仆所見者,卷端有葉芸士先生手書行草一序。
抄選訖,仍還故主”,并言“是書出迄今垂三十馀年,吾鄉并無傳抄,遑問國與天下。
誠有如葉令所雲:名字不出裡閈,士大夫鮮知其誰何。
斯非不平之事哉!”宋翹于光緒十九年對《益智錄》進行了整理,删定十一卷為八卷,對每篇内容皆有或多或少的删減和文字修改,有時删減更達八、九十行,許多篇章删去了“虛白道人曰”及時人評語,已難存原貌。
多數修改質量也較粗糙,宋氏删去部分情節後,有的文意已難貫通,也未再加以細緻的整理和加工。
其中多篇已整篇删去,最後僅抄選八十七篇,改易之處也未加注明。
這可以說是《益智錄》流傳中的一大損失。
宋氏删訂之後的本子以抄本存在。
據宋翹言,“仍還故主。
改為《煙雨樓續聊齋志異》”,欲“謀呼将伯,勉付手民”,欲行刊刻,并作了“刻煙雨樓續聊齋志異改本例言”六條。
但并未見有刻本的著錄和流傳,且其抄本尚有改動未定之處,似是稿未定即中辍,因而刊刻之事也未有結果。
《益智錄》原稿經幾代相傳,後解家式微,書稿漸亦散落。
民國間毗陵周菊伍從岱北書局發現了殘稿,重值購回,惜已不全,僅存卷一、二、三、五、七、八六卷。
卷後周菊伍題識雲:“右《益智錄》,解子脫稿後,限于經濟,未付手民,是以世無刻本。
此原稿乃解家傳世之寶,數代藏之。
今其後人式微,流落書肆,展轉借閱,散佚不全。
癸未秋見諸岱北書局,雖缺第四、六、九、十、十一等卷,而瑕不掩玉,因出重值購歸。
”“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