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二:整理後記
關燈
小
中
大
《益智錄》是一部模仿《聊齋》的短篇小說集。
清解鑒撰。
共十一卷,收短篇小說一百三十馀篇,約二十萬字。
各家書目均未見著錄,僅見于(光緒)《山東通志·藝文志》。
所引李佐賢《石泉書屋類稿》載《益智錄序》稱其“遠紹《搜神》、《述異》、《齊諧》志怪之編,近仿《聊齋志異》之作,筆墨雖近遊戲,而一以勸懲為主,殆主文谲谏之流欤”,可見當時《藝文志》編者也未見原書,因而據李佐賢《類稿》所載,僅列其名而已。
作者标書名《益智錄》,殆要借此益人神智,有裨世教也。
作者解鑒,字子鏡,号虛白道人,濟南曆城人。
生于嘉慶五年,博學工詩,雅好詩文,少應童子試,但名困場屋,一生不售,終未獲衿。
晚年絕意功名,隐居濟南東北之黃台山,以訓蒙為業,著述自娛。
生平慕蒲松齡之為人,因仿《聊齋》筆墨,記述見聞,泚筆條記,廣采博收,于鹹豐同治年間著成《益智錄》一書。
關于作者生平,各家傳記方志皆不見載,唯《益智錄》稿本所載諸家序中,有涉及其生平經曆者。
鹹豐年間滄州葉圭書曾兩任曆城知縣,其《益智錄序》對解鑒生平所記最詳,稱“曆城解子鏡,名鑒。
爰訪其人,而曆邑鮮有知其姓字者。
嗣聞其設帳于黃台山,在城北八裡許,因宛轉招緻之。
無何,扣扉見訪,則皤然一白叟也。
詢其生平,自雲:少應童子試,至老不遇,卒未獲衿;家貧,恃訓蒙為業,今行年已六十矣。
其人清癯鶴立,意緻溫雅,語言讷讷,如不能出諸口。
而于諸子百氏之書,多所涉獵,工文善詩,究心于古。
此編則誦讀之馀,戲仿淄川蒲氏《聊齋志異》而成者。
……解子才非不逮,徒以恂恂鄉黨,不慕浮華,不矜聲氣,坐使名字不出于裡閈,士大夫幾無有知其誰何者,斯非一不平之事耶?顧餘宰曆城時,解子猶應縣試,餘以風塵栗六,竟未物色及之。
今餘解組将歸,解子已笃老,乃始相與扼腕而歎也。
嗚呼,晚矣!”尹亦山序中對于其創作《益智錄》的情況亦有表述:“……始知先生為曆下名流,一時宿儒,而命薄時蹇,試辄不售。
于是絕意功名,授童蒙于黃台;殚心著作,富搜羅于青箱。
雖街歌巷議,傳之即為美談;而目見耳聞,著手皆成佳話。
以滿腹繡虎之才,拘來社鬼;拈一管生花之筆,寫彼城狐。
乃牽蘿補屋,惟知安夫清貧;而哀雁悲蛩,藉此抒其懷抱。
嗟嗟!先生之才若此其富,先生之遇若彼之啬。
先生之境益苦,而先生之書不自覺其益工矣。
”解鑒《自序》中也稱:“幼時學八股文字,亦嘗逐隊英雄,決勝負于風檐寸晷,名場潦倒,垂四十年。
今老矣,不複問畫眉深淺矣。
娛閑鬥室,百氏逍遙,左圖右書,泊如也。
每憶阮瞻無鬼論,笑其迂拘,因述見聞,泚筆條記,質諸同好,鹹謂解頤。
顔以《益智錄》,友人所标目也。
”對于自己一生經曆有簡要概括,并對自己創作《益智錄》的原委作了簡介。
從這些序言中,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之大概和創作《益智錄》的一些情況。
大概正因為作者不矜聲氣,早年功名不中,晚年絕意功名,隐居黃台,日以訓蒙為業,緻使其名鮮為人知,連《曆城縣志》亦未見載,《益智錄》也一直湮沒,不為人知。
《益智錄》是規仿蒲松齡《聊齋志異》體例而作,不論其題材内容、情節構思都明顯受到了《聊齋志異》的極大影響。
從形式上看,其取材範圍與《聊齋》相近,大多為人間奇聞,鬼狐異事,花妖精魅,奇聞異說,廣采旁搜,随筆條記,這與蒲松齡設茶柳泉采擇故事相類。
在小說結構上,與《聊齋》相近,多以人物作主線,通過叙述人物的生活經曆或生活斷片來展開故事。
其小說每篇短者一、二百字,長者四、五千字,而以中長者居多。
每篇後皆有“虛白道人曰”,發表議論,揭示題意,與《聊齋》“異史氏曰”相類。
從内容上看,《益智錄》描寫人與人、人與狐鬼、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,許多篇章狐鬼是主角。
與《聊齋》相同,篇中的花妖狐鬼皆具人情,變化為人,使人不辨其為異類。
作者描寫它們與人的交往故事,從而反映人間的世态人情,诠釋作者勸善懲惡的創作主旨。
其内容大緻可分五部分:一、崇德勸善故事:這是《益智錄》中的一個重要内容,通過故事,作者歌頌德高之人,鞭撻無德之人,最後體現有德之人必獲厚報的正義理想。
作者抱着一定的社會責任感,以善惡報應作武器,來實現其懲惡揚善的目的。
如小寶之母拾金不昧,終使貧困母子獲巧遇《小寶》;聶文煥雖年逾知命,無資赴試,仍把諸戚友助其赴試之資全部用以解救雷姓夫婦,終使自己考中進士,官至太守《聶文煥》;《惡夢》、《來生債》等則寫有人多行不義而終受惡報的故事。
二、戀愛婚姻故事:與《聊齋》一樣,《益智錄》中也有許多篇章是描寫花妖狐魅及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的,如《阿嬌》、《蘇玉真》等。
在這些愛情故事中,雖然作者并不能擺脫“父母之命”的封建婚姻信條,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卻多能自覺追求自由戀愛和自主婚
清解鑒撰。
共十一卷,收短篇小說一百三十馀篇,約二十萬字。
各家書目均未見著錄,僅見于(光緒)《山東通志·藝文志》。
所引李佐賢《石泉書屋類稿》載《益智錄序》稱其“遠紹《搜神》、《述異》、《齊諧》志怪之編,近仿《聊齋志異》之作,筆墨雖近遊戲,而一以勸懲為主,殆主文谲谏之流欤”,可見當時《藝文志》編者也未見原書,因而據李佐賢《類稿》所載,僅列其名而已。
作者标書名《益智錄》,殆要借此益人神智,有裨世教也。
作者解鑒,字子鏡,号虛白道人,濟南曆城人。
生于嘉慶五年,博學工詩,雅好詩文,少應童子試,但名困場屋,一生不售,終未獲衿。
晚年絕意功名,隐居濟南東北之黃台山,以訓蒙為業,著述自娛。
生平慕蒲松齡之為人,因仿《聊齋》筆墨,記述見聞,泚筆條記,廣采博收,于鹹豐同治年間著成《益智錄》一書。
關于作者生平,各家傳記方志皆不見載,唯《益智錄》稿本所載諸家序中,有涉及其生平經曆者。
鹹豐年間滄州葉圭書曾兩任曆城知縣,其《益智錄序》對解鑒生平所記最詳,稱“曆城解子鏡,名鑒。
爰訪其人,而曆邑鮮有知其姓字者。
嗣聞其設帳于黃台山,在城北八裡許,因宛轉招緻之。
無何,扣扉見訪,則皤然一白叟也。
詢其生平,自雲:少應童子試,至老不遇,卒未獲衿;家貧,恃訓蒙為業,今行年已六十矣。
其人清癯鶴立,意緻溫雅,語言讷讷,如不能出諸口。
而于諸子百氏之書,多所涉獵,工文善詩,究心于古。
此編則誦讀之馀,戲仿淄川蒲氏《聊齋志異》而成者。
……解子才非不逮,徒以恂恂鄉黨,不慕浮華,不矜聲氣,坐使名字不出于裡閈,士大夫幾無有知其誰何者,斯非一不平之事耶?顧餘宰曆城時,解子猶應縣試,餘以風塵栗六,竟未物色及之。
今餘解組将歸,解子已笃老,乃始相與扼腕而歎也。
嗚呼,晚矣!”尹亦山序中對于其創作《益智錄》的情況亦有表述:“……始知先生為曆下名流,一時宿儒,而命薄時蹇,試辄不售。
于是絕意功名,授童蒙于黃台;殚心著作,富搜羅于青箱。
雖街歌巷議,傳之即為美談;而目見耳聞,著手皆成佳話。
以滿腹繡虎之才,拘來社鬼;拈一管生花之筆,寫彼城狐。
乃牽蘿補屋,惟知安夫清貧;而哀雁悲蛩,藉此抒其懷抱。
嗟嗟!先生之才若此其富,先生之遇若彼之啬。
先生之境益苦,而先生之書不自覺其益工矣。
”解鑒《自序》中也稱:“幼時學八股文字,亦嘗逐隊英雄,決勝負于風檐寸晷,名場潦倒,垂四十年。
今老矣,不複問畫眉深淺矣。
娛閑鬥室,百氏逍遙,左圖右書,泊如也。
每憶阮瞻無鬼論,笑其迂拘,因述見聞,泚筆條記,質諸同好,鹹謂解頤。
顔以《益智錄》,友人所标目也。
”對于自己一生經曆有簡要概括,并對自己創作《益智錄》的原委作了簡介。
從這些序言中,我們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之大概和創作《益智錄》的一些情況。
大概正因為作者不矜聲氣,早年功名不中,晚年絕意功名,隐居黃台,日以訓蒙為業,緻使其名鮮為人知,連《曆城縣志》亦未見載,《益智錄》也一直湮沒,不為人知。
《益智錄》是規仿蒲松齡《聊齋志異》體例而作,不論其題材内容、情節構思都明顯受到了《聊齋志異》的極大影響。
從形式上看,其取材範圍與《聊齋》相近,大多為人間奇聞,鬼狐異事,花妖精魅,奇聞異說,廣采旁搜,随筆條記,這與蒲松齡設茶柳泉采擇故事相類。
在小說結構上,與《聊齋》相近,多以人物作主線,通過叙述人物的生活經曆或生活斷片來展開故事。
其小說每篇短者一、二百字,長者四、五千字,而以中長者居多。
每篇後皆有“虛白道人曰”,發表議論,揭示題意,與《聊齋》“異史氏曰”相類。
從内容上看,《益智錄》描寫人與人、人與狐鬼、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,許多篇章狐鬼是主角。
與《聊齋》相同,篇中的花妖狐鬼皆具人情,變化為人,使人不辨其為異類。
作者描寫它們與人的交往故事,從而反映人間的世态人情,诠釋作者勸善懲惡的創作主旨。
其内容大緻可分五部分:一、崇德勸善故事:這是《益智錄》中的一個重要内容,通過故事,作者歌頌德高之人,鞭撻無德之人,最後體現有德之人必獲厚報的正義理想。
作者抱着一定的社會責任感,以善惡報應作武器,來實現其懲惡揚善的目的。
如小寶之母拾金不昧,終使貧困母子獲巧遇《小寶》;聶文煥雖年逾知命,無資赴試,仍把諸戚友助其赴試之資全部用以解救雷姓夫婦,終使自己考中進士,官至太守《聶文煥》;《惡夢》、《來生債》等則寫有人多行不義而終受惡報的故事。
二、戀愛婚姻故事:與《聊齋》一樣,《益智錄》中也有許多篇章是描寫花妖狐魅及人與人之間的愛情故事的,如《阿嬌》、《蘇玉真》等。
在這些愛情故事中,雖然作者并不能擺脫“父母之命”的封建婚姻信條,但作品中的主人公卻多能自覺追求自由戀愛和自主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