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八 矯娘
關燈
小
中
大
假?且聞君複至,将不敢謂真為假,亦不敢謂假為真。
其情固大可憫也。
”庚曰:“然則何為而善?”矯曰:“妾意君試居于此,妾思一術得見穆姊面,憑不爛之舌,旬日後,保君夫婦會面,同赴父任。
”庚不可,矯不聽。
庚曰:“穆氏若來,卿宜上之而己居其次,且床第之事,渠分去一半,嗣卿必有悔心。
”矯曰:“此以私心窺貞人。
”遂同父至秋某家。
謂父曰:“十日後,父備小車,每日絕早俟穆公莊外十字路。
”仁應諾。
矯與父直赴穆第,仁謂其阍人曰:“吾女欲傭人作針黹,不知宅内用人否?”阍人曰:“必用人。
蓋急為吾家姑娘作嫁妝也。
”引女見穆夫人。
夫人喜矯慧麗,即令伴女秀英理女工。
矯善窺秀意,三四日,秀即視矯為心腹,寝食不離,姊妹相稱。
秀每夕燈下翠黛生愁,微聲歎息。
矯初到,情疏不便問,遂問曰:“有何疑難,不豫若此?”秀不答。
既而矯僞曰:“婢媪私議一事,悉謂吾姊不知,吾謂姊早知之。
”秀曰:“彼所議何事?”矯曰:“姊之事。
婢媪曰:先來之貴客确乎假。
妹問之,佥曰:金公子世家後嗣、讀書人家,何至若是禮貌生疏,目不識丁?即緘物不爽,焉知非劫奪冒名?妹以為若以假為真,他人無甚關系,合卺僅在月内,吾姊終身大事得勿誤乎?”秀聞之,戚然曰:“吾之不豫,實是為此。
蓋先來者不假,即事不稱心,命也,夫何怨?後來者若真,即先期尋自盡以全名節,亦不難處。
乃先來者有憑信,不可以為假而似假;後來者無之,不可以為真而似真。
真假難分,是以癙憂。
”矯曰:“欲辨真假亦易。
逃赴金公任所,則有真無假。
”秀曰:“難。
”矯曰:“難誠難矣。
然失身賊人亦斷斷其不可。
”秀曰:“妹言誠然。
然路途遙遠,伴行無人。
”矯曰:“妹願從之去。
”秀曰:“妹亦女流,設有不測,何以處?”矯曰:“妹有小技,可敵十數人。
”秀不語。
矯曰:“姊不相信,明朝請嘗試之。
” 次日,矯請豔妝以增觀美,秀從之,出己衣衣之。
衣畢,秀視之笑曰:“假令将娘子軍,可拟平陽再生矣。
”矯欲舞劍,而秀母适來,蓋以有多嘴婢媪言之也。
矯見秀母,棄劍而立。
秀母曰:“舞之,吾特來觀女閨英之本領。
”矯遂執雙股劍而舞。
身随劍轉,腰折楊柳,劍旋身前,光露芙蓉。
初猶分劍之門路,嗣愈舞愈緊,止見劍不見女身,惟覺寒光襲人,多時始止。
面不改色,從容而立。
秀母曰:“善騎射否?”矯答以:“未習,嘗習彈弓,亦未工。
”秀母令取彈弓給矯,煩人于五十步内立拱把木樁。
開弓彈之,連發數子皆中。
秀母大喜,令與秀英拜為姊妹。
矯曰:“勿庸結拜,不日情義自深。
”秀母問故,矯笑而不言。
及夕,婢媪皆寝,秀英曰:“何以知後來者為真?”矯曆言某年于某處何以救金公,今徙于此,何以救金公之子,先來者即害公子之人,後來者即妹父女所救之人,以是知後來者之為真也。
秀曰:“何以知其真為金公之子?”矯曰:“公子嘗自言之。
”秀曰:“自言不足為憑。
”矯曰:“有可憑信者。
前救金公時,妹父受傷,公書藥方治之,傷立愈。
昨公子受傷,妹父以前方醫公子,公子謂藥方是其父手書。
以是知前所救者真公子之父,不可信後來者真金公之子乎?”秀聞之,知矯言真實,急問曰:“金公子今在何處?”矯曰:“現在妹家。
”秀不語,移時複曰:“妹父女兩次救金公父子命,今又傭身作說客,可謂為人謀而忠。
”矯曰:“不惟此。
昔者公子來時,妹男妝從之,不然,公子必受大辱于趙才。
”秀愕然曰:“吾聞後來者之從人能武,即妹男妝僞為乎?”嬌曰:“然。
”秀曰:“若是,妹之相欺實甚,即禀性慷慨,斷不可以青年婦女從少男遊。
不然,其中必有别故。
”矯笑曰:“姊可謂善于料事。
蓋救金公時,妹男妝,公令妹與公子結拜,妹父笑應之;救公子時,妹仍男妝,公子以妹為仁兄,父實告之。
公子因煩家表伯言……”至此而止。
秀曰:“煩令表伯何為?”矯不語。
秀笑曰:“殆煩令表伯為媒乎?”矯含羞對曰:“妹實以身事之矣。
”秀俯首若有所思,多時始曰:“決從妹言。
祈妹細為斟酌。
”矯曰:“厚賂阍人,絕早男妝而走,多帶細軟以為資斧。
須遲三日方可。
”秀問故,矯曰:“三日後,妹父始俟于莊外。
”至期,秀、矯同行,至莊外,仁果俟焉。
仁以小車推之而歸。
矯曰:“必有尋覓到此者,須再行二百裡,方可再議。
”于是窮二日之力而後止焉。
秀知書,矯令作書達穆公,而煩父投之。
秀與矯之偕亡也,穆公遣人四路蹤迹,無見二女偕行者。
趙才聞之,情知事變,亦遁去。
穆公見秀英書,聞李仁言,急治任,車載秀英嫁妝,從李仁去。
既見公子與女,大喜,遂同北。
忽有十數人當路,大言要穆公回歸,若不從,必盡殺之。
仁率穆公從人擊之。
矯娘見趙才,彈之,中才腕,才不能執兵,擒之。
馀賊逃竄。
穆公送才于官,官杖殺之。
虛白道人曰:奇哉矯娘,女中丈夫也!其言已有技能,宜濟人之危難,此女子不能言者;其身已事金郎,為金郎謀緻谪妻,此少婦不欲為者。
矯娘言之、為之,其心胸之豁達,雲為之正氣,誠令人聞之而歎美不置也。
至若金公父子,患生不測,而得意外之救拯,或以居官清正之所緻乎?
其情固大可憫也。
”庚曰:“然則何為而善?”矯曰:“妾意君試居于此,妾思一術得見穆姊面,憑不爛之舌,旬日後,保君夫婦會面,同赴父任。
”庚不可,矯不聽。
庚曰:“穆氏若來,卿宜上之而己居其次,且床第之事,渠分去一半,嗣卿必有悔心。
”矯曰:“此以私心窺貞人。
”遂同父至秋某家。
謂父曰:“十日後,父備小車,每日絕早俟穆公莊外十字路。
”仁應諾。
矯與父直赴穆第,仁謂其阍人曰:“吾女欲傭人作針黹,不知宅内用人否?”阍人曰:“必用人。
蓋急為吾家姑娘作嫁妝也。
”引女見穆夫人。
夫人喜矯慧麗,即令伴女秀英理女工。
矯善窺秀意,三四日,秀即視矯為心腹,寝食不離,姊妹相稱。
秀每夕燈下翠黛生愁,微聲歎息。
矯初到,情疏不便問,遂問曰:“有何疑難,不豫若此?”秀不答。
既而矯僞曰:“婢媪私議一事,悉謂吾姊不知,吾謂姊早知之。
”秀曰:“彼所議何事?”矯曰:“姊之事。
婢媪曰:先來之貴客确乎假。
妹問之,佥曰:金公子世家後嗣、讀書人家,何至若是禮貌生疏,目不識丁?即緘物不爽,焉知非劫奪冒名?妹以為若以假為真,他人無甚關系,合卺僅在月内,吾姊終身大事得勿誤乎?”秀聞之,戚然曰:“吾之不豫,實是為此。
蓋先來者不假,即事不稱心,命也,夫何怨?後來者若真,即先期尋自盡以全名節,亦不難處。
乃先來者有憑信,不可以為假而似假;後來者無之,不可以為真而似真。
真假難分,是以癙憂。
”矯曰:“欲辨真假亦易。
逃赴金公任所,則有真無假。
”秀曰:“難。
”矯曰:“難誠難矣。
然失身賊人亦斷斷其不可。
”秀曰:“妹言誠然。
然路途遙遠,伴行無人。
”矯曰:“妹願從之去。
”秀曰:“妹亦女流,設有不測,何以處?”矯曰:“妹有小技,可敵十數人。
”秀不語。
矯曰:“姊不相信,明朝請嘗試之。
” 次日,矯請豔妝以增觀美,秀從之,出己衣衣之。
衣畢,秀視之笑曰:“假令将娘子軍,可拟平陽再生矣。
”矯欲舞劍,而秀母适來,蓋以有多嘴婢媪言之也。
矯見秀母,棄劍而立。
秀母曰:“舞之,吾特來觀女閨英之本領。
”矯遂執雙股劍而舞。
身随劍轉,腰折楊柳,劍旋身前,光露芙蓉。
初猶分劍之門路,嗣愈舞愈緊,止見劍不見女身,惟覺寒光襲人,多時始止。
面不改色,從容而立。
秀母曰:“善騎射否?”矯答以:“未習,嘗習彈弓,亦未工。
”秀母令取彈弓給矯,煩人于五十步内立拱把木樁。
開弓彈之,連發數子皆中。
秀母大喜,令與秀英拜為姊妹。
矯曰:“勿庸結拜,不日情義自深。
”秀母問故,矯笑而不言。
及夕,婢媪皆寝,秀英曰:“何以知後來者為真?”矯曆言某年于某處何以救金公,今徙于此,何以救金公之子,先來者即害公子之人,後來者即妹父女所救之人,以是知後來者之為真也。
秀曰:“何以知其真為金公之子?”矯曰:“公子嘗自言之。
”秀曰:“自言不足為憑。
”矯曰:“有可憑信者。
前救金公時,妹父受傷,公書藥方治之,傷立愈。
昨公子受傷,妹父以前方醫公子,公子謂藥方是其父手書。
以是知前所救者真公子之父,不可信後來者真金公之子乎?”秀聞之,知矯言真實,急問曰:“金公子今在何處?”矯曰:“現在妹家。
”秀不語,移時複曰:“妹父女兩次救金公父子命,今又傭身作說客,可謂為人謀而忠。
”矯曰:“不惟此。
昔者公子來時,妹男妝從之,不然,公子必受大辱于趙才。
”秀愕然曰:“吾聞後來者之從人能武,即妹男妝僞為乎?”嬌曰:“然。
”秀曰:“若是,妹之相欺實甚,即禀性慷慨,斷不可以青年婦女從少男遊。
不然,其中必有别故。
”矯笑曰:“姊可謂善于料事。
蓋救金公時,妹男妝,公令妹與公子結拜,妹父笑應之;救公子時,妹仍男妝,公子以妹為仁兄,父實告之。
公子因煩家表伯言……”至此而止。
秀曰:“煩令表伯何為?”矯不語。
秀笑曰:“殆煩令表伯為媒乎?”矯含羞對曰:“妹實以身事之矣。
”秀俯首若有所思,多時始曰:“決從妹言。
祈妹細為斟酌。
”矯曰:“厚賂阍人,絕早男妝而走,多帶細軟以為資斧。
須遲三日方可。
”秀問故,矯曰:“三日後,妹父始俟于莊外。
”至期,秀、矯同行,至莊外,仁果俟焉。
仁以小車推之而歸。
矯曰:“必有尋覓到此者,須再行二百裡,方可再議。
”于是窮二日之力而後止焉。
秀知書,矯令作書達穆公,而煩父投之。
秀與矯之偕亡也,穆公遣人四路蹤迹,無見二女偕行者。
趙才聞之,情知事變,亦遁去。
穆公見秀英書,聞李仁言,急治任,車載秀英嫁妝,從李仁去。
既見公子與女,大喜,遂同北。
忽有十數人當路,大言要穆公回歸,若不從,必盡殺之。
仁率穆公從人擊之。
矯娘見趙才,彈之,中才腕,才不能執兵,擒之。
馀賊逃竄。
穆公送才于官,官杖殺之。
虛白道人曰:奇哉矯娘,女中丈夫也!其言已有技能,宜濟人之危難,此女子不能言者;其身已事金郎,為金郎謀緻谪妻,此少婦不欲為者。
矯娘言之、為之,其心胸之豁達,雲為之正氣,誠令人聞之而歎美不置也。
至若金公父子,患生不測,而得意外之救拯,或以居官清正之所緻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