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之七 王威

關燈
,汝父作中,汝知之乎?”曰:“不知。

    ”問代字之子曰:“汝父在日,作何生理?”曰:“訓蒙。

    ”官以甲借票示之曰:“是汝父之筆迹否?”曰:“不是。

    ”官曰:“汝父既訓蒙,必有手澤。

    ”曰:“有之。

    已将身父所錄文籍帶來。

    ”遂呈于官,與甲借字筆迹迥殊。

    官笑謂甲曰:“汝用心已巧矣。

    用死人作中代,以為人死無據。

    票之筆迹,與代字人不符,反與汝字相仿,其票殆自為之乎?”甲猶強辨。

    官怒,将刑之;甲懼,認誣。

    官重責甲,案遂結。

     先是,王威夫婦之被賊沖散也,吳氏不知何往之善,惟從婦女奔逃。

    女伴漸少,後惟一少媪在。

    媪僞言與吳同鄉,可偕歸,吳喜從之。

    媪無資斧,所費皆吳資。

    行五六日,吳疑曰:“何行數日,未到柳州?”媪複诳之曰:“某鎮為衆寇劫居,不可歸。

    ”吳曰:“此何處?”曰:“湖南也。

    ”吳雖疑懼,無可如何,惟媪命是從已耳。

    不數日,吳資亦盡。

    媪勸吳自鬻,吳亦無他生路,不得不從。

    時有黃太史,中年無子。

    其妻尹氏欲為市能生育之少婦作妾,聞吳氏有孕,多金購之。

    及遣家人接吳氏,而媪不在。

    家人曰:“身價交汝姑矣。

    ”吳曰:“吾無姑。

    ”家人曰:“老媪何人?”吳曰:“吾亦不知為誰,惟伴行數日耳。

    ”家人白尹氏。

    尹願重出銀給吳,吳曰:“勿庸。

    吾子然一身,亦無用金處,惟求夫人善視足矣。

    ”尹令吳自居一室,未幾産一子。

    将擇吉令太史納吳,太史曰:“渠生子,渠有依矣。

    豈可令其失節?”尹氏曰:“渠今生子,渠必宜男,可冀于斯人得子嗣。

    ”太史曰:“渠雖生子,焉知不從茲斷生;卿未生子,焉知不從茲始生。

    天下之以妾生子者固多,無妾得子者尤不少。

    子之有無,命也。

    ”遂使婢媪謂吳曰:“今而後,按傭婦支給工價為養子之資。

    如不欲,聽其抱子他适。

    ”吳氏曰:“竊有心願,雖自覺不量,不得不言。

    願以主人作父母,旦夕奉事。

    ”婢媪複太史,太史喜,遂以吳為義女。

      次年,尹氏果生子。

    太史以王澤名吳子,尹子曰瀚。

    及少長,使二子同案讀。

    澤聰敏,瀚次之。

    澤十四歲能文,太史使應試,澤欲俟瀚,太史從之。

    後澤、瀚同案入泮,其文實出王澤一人手。

    越兩科,澤遇與瀚同号,代為作文,同領鄉薦。

    澤連捷,榜下即用,授梧州某屬邑知縣,實即王威遷居之邑也。

    澤到任,披覽案卷,見王威名,白于母,母曰:“汝父家柳州,渠或與汝父同姓名也。

    ”及甲某之訟既結,澤問王威曰:“汝祖居是邑乎?”曰:“非也。

    吾柳州人,遷居是邑十馀年。

    ”澤大驚,請威客舍坐,急入白母。

    母出見威,謂澤曰:“果汝父也。

    ”各訴别情。

    吳以知有子為遊擊,喜甚。

    威遣人尋伍惠至,為制恒産,使各爨。

     威老,王澤告終養,鄭亦托故歸奉。

    及終,三子頂靈,一文一武,一邑稱大葬焉。

    但鄭遊擊以世襲之故,不得複王姓。

     虛白道人曰:王威者,妻亡不娶,亦無子息望矣,而卒得三子送死,非人力,悉陰功緻之。

    蓋不憫人生離,不能得孝姑之婦背生兩子;不哀人同溺,不能必尋親之男不死長河。

    至于夫婦離散,半生無耗,忽同貴子意外相逢,原嫡妻遭遇之善,冢子成名之由,夫豈尋常感格之所能緻哉!餘西鄉某莊李某,自幼未婚,以小車推貨物、送行客為生,恒終歲不歸。

    偶送客至峄,歸。

    自野店起程過早,見一莊首尼姑庵後血娃啼哭,啟視之,男也。

    因思家無妻室,不能養育;小車載之,難治生理,遂舍之而行。

    忽來一犬嘶其襁,娃哭益急,李恐犬傷其生,急回逐犬。

    李行,犬複至。

    李恻切隐深,抱置車上。

    天氣微寒,以舊小衣裹之。

    至一巨莊,托言妻産後猝卒,遺此子,為客不能養,欲與人,逢人辄言之。

    後遇一老人曰:“吾有子孫,憐君事出兩難,願為代育。

    ”遂問李邦族,李詳言之。

    老人曰:“吾名某,與君同姓。

    此子長大,必令歸宗,祈命名留表記,異日好相認。

    ”李以孝名子,将裹子小衣裂半幅為記而去。

    孝漸長,身軀雄偉,至十七、八歲,李翁令習武,得入泮。

    翁年高多病,恐死後子孫薄待孝,因薄與家财,而暗地厚贈之,使赴曆下尋父。

    孝遂攜妻子而往。

    李某年老,不能任重務,歸家,合博局撩零以糊口,冬則窖地而居。

    莊中忽來一少年,衣冠齊整,後車數乘,攜有少婦幼子,問李某名。

    莊人曰:“問渠何為?”少年曰:“是吾父也。

    ”莊人私議曰:“李無妻,何得有子?”一人曰:“莊人别無李某名,焉知非其子?”遂急赴窖中見李曰:“汝子來矣。

    ”李曰:“安在?”曰:“在莊首訪問。

    ”李喜,執小衣半幅而出。

    其人曰:“執此何為?”李曰:“非此,則父不父,子不子。

    ”見少年曰:“汝李孝也?”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李遂将小衣半幅授之,少年視之,當途拜父,令少婦參翁,幼子請祖父安。

    李不能言,惟點額而已。

    夫李某窮極之人,若非見血娃而動恻隐,何得享此厚福?莊人私問之。

    李曰:“某年在某處成家,年馀妻卒。

    ”李壯歲恒年馀不歸,莊人信之。

    李孝問母墓,李言葬某處叢葬處,後被山水淹沒,無迹可尋。

    其子信之。

     觀王威及李某事,可以感發人之善心。

    馬竹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