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十五(十三則)
關燈
小
中
大
宮》之詩亦亡。
按《左傳》宋公享叔孫昭子,賦《新宮》。
杜注為逸詩,即亦有辭,非諸篇比也。
陸德明音義雲:“此六篇蓋武王之詩,周公制禮,用為樂章,吹笙以播其曲。
孔子删定在三百一十一篇内。
及秦而亡。
”蓋祖鄭說耳。
且古《詩》經删及逸不存者多矣,何獨列此六名于大序中乎?束皙《補亡》六篇,不作可也。
《左傳》叔孫豹如晉,晉侯享之,金奏《肆夏》、《韶夏》、《納夏》,工歌《文王》、《大明》、《帛》、《鹿鳴》、《四牡》、《皇皇者華》。
三《夏》者樂曲名,擊鐘而奏,亦以樂曲無辭,故以金奏,若六詩則工歌之矣,尤可證也。
紹聖廢春秋 五聲本于五行,而征音廢。
四渎源于四方,而濟水絕。
《周官》六典所以布治,而司空之書亡。
是固出于無可奈何,非人力所能力也。
乃若《六經》載道,而王安石欲廢《春秋》。
紹聖中,章子厚作相,蔡卞執政,遂明下诏罷此經,誠萬世之罪人也。
王韶熙河 王韶取熙河,國史以為嘗遊陝西,采訪邊事,遂詣阙上書。
偶讀《晁以道集·與熙河錢經略書》,雲:“熙河一道,曹南院棄而不城者也。
其後夏英公喜功名,欲城之,其如韓、範之論何?又其後有一王長官韶者,薄遊陽翟,偶見《英公神道碑》所載雲雲,遂竊以為策以幹丞相。
時丞相是謂韓公,視王長官者稚而狂之。
若河外數州,則又王長官棄而不城者也。
彼木征之志不淺,鬼章之睥睨尤近而著者,隴拶似若無能,頗聞有子存,實有不可不懼者。
”此書蓋是元祐初年,然則韶之本指乃如此。
予修史時未得其說也。
《英公碑》,王岐公所作,但雲嘗上十策。
若通唃厮啰之屬羌。
當時施用之,餘皆不書,不知晁公所指為何也?書籍之厄 梁元帝在江陵,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,将亡之夕盡焚之。
隋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,唐平王世充,得其舊書于東都,浮舟泝河,盡覆于砥柱,貞觀、開元募借繕寫,兩都各聚書四部。
祿山之亂,尺簡不藏。
代宗、文宗時,複行搜采,分藏于十二庫。
黃巢之亂,存者蓋勘。
昭宗又于諸道求訪,及徒洛陽,蕩然無遺。
今人觀漢、隋、唐《經藉·藝文志》,未嘗不茫然太息也。
晁以道記本朝王文康初相周世宗,多有唐舊書,今其子孫不知何在。
李文正所藏既富,而且辟學館以延學士大夫,不待見主人,而下馬直入讀書。
供牢饩以給其日力,與衆共利之。
今其家僅有敗屋數楹,而書不知何在也!宋宣獻家兼有畢文簡、楊文莊二家之書,其富蓋有王府不及者。
元符中,一夕災為灰燼。
以道自謂家五世于茲,雖不敢與宋氏争多,而校雠是正,未肯自遜。
政和甲午之冬,火亦告譴。
唯劉壯輿家于廬山之陽,自其祖凝之以來,遺子孫者唯圖書也,其書與七澤俱富矣。
于是為作記。
今劉氏之在廬山者不聞其人,則所謂藏書殆亦羽化。
乃知自古到今,神物亦于斯文為靳靳也。
宣和殿、太清樓、龍圖閣禦府所儲,靖康蕩析之餘,盡歸于燕,置之秘書省,乃有幸而得存者焉。
逐貧賦 韓文公《送窮文》,柳子厚《乞巧文》,皆拟揚子雲《逐貧賦》。
韓公《進學解》拟東方朔《客難》,柳子《晉問》篇拟枚乘《七發》、《貞符》拟《劇秦美新》,黃魯直《跛奚移文》拟王子淵《僮約》,皆極文章之妙。
《逐貧》一賦幾五百言,《文選》不收,《初學記》所載才百餘字,今人蓋有未之見者,辄錄于此,雲:“揚子遁世,離俗獨處。
左鄰崇山,右接曠野。
鄰垣乞兒,終貧且窭。
禮薄義弊,相與群聚。
惆怅失志,呼貧與語:‘汝在六極,投棄荒遐。
好為庸卒,刑戮是加。
匪惟幼稚,嬉戲土沙。
居非近鄰,接屋連家。
恩輕毛羽,義薄輕羅。
進不由德,退不受河。
久為滞客,其意若何?人皆文繡,餘褐不全。
人皆稻粱,我獨藜餐。
貧無寶玩,何以接歡。
宗室之宴,為樂不槃。
徒行負賃,出處易衣。
身服百役,手足胼胝。
或耘或耔,沾體露肌。
朋友道絕,進官淩遲。
厥咎安在,職女之為。
舍女遠竄,昆侖之颠。
爾複我随,翰飛戾天。
舍爾登山,岩穴隐藏,爾複我随,陟彼高岡。
舍爾入海,泛彼柏舟。
爾複我随,載沉載浮。
我行爾動,我靜爾休。
按《左傳》宋公享叔孫昭子,賦《新宮》。
杜注為逸詩,即亦有辭,非諸篇比也。
陸德明音義雲:“此六篇蓋武王之詩,周公制禮,用為樂章,吹笙以播其曲。
孔子删定在三百一十一篇内。
及秦而亡。
”蓋祖鄭說耳。
且古《詩》經删及逸不存者多矣,何獨列此六名于大序中乎?束皙《補亡》六篇,不作可也。
《左傳》叔孫豹如晉,晉侯享之,金奏《肆夏》、《韶夏》、《納夏》,工歌《文王》、《大明》、《帛》、《鹿鳴》、《四牡》、《皇皇者華》。
三《夏》者樂曲名,擊鐘而奏,亦以樂曲無辭,故以金奏,若六詩則工歌之矣,尤可證也。
紹聖廢春秋 五聲本于五行,而征音廢。
四渎源于四方,而濟水絕。
《周官》六典所以布治,而司空之書亡。
是固出于無可奈何,非人力所能力也。
乃若《六經》載道,而王安石欲廢《春秋》。
紹聖中,章子厚作相,蔡卞執政,遂明下诏罷此經,誠萬世之罪人也。
王韶熙河 王韶取熙河,國史以為嘗遊陝西,采訪邊事,遂詣阙上書。
偶讀《晁以道集·與熙河錢經略書》,雲:“熙河一道,曹南院棄而不城者也。
其後夏英公喜功名,欲城之,其如韓、範之論何?又其後有一王長官韶者,薄遊陽翟,偶見《英公神道碑》所載雲雲,遂竊以為策以幹丞相。
時丞相是謂韓公,視王長官者稚而狂之。
若河外數州,則又王長官棄而不城者也。
彼木征之志不淺,鬼章之睥睨尤近而著者,隴拶似若無能,頗聞有子存,實有不可不懼者。
”此書蓋是元祐初年,然則韶之本指乃如此。
予修史時未得其說也。
《英公碑》,王岐公所作,但雲嘗上十策。
若通唃厮啰之屬羌。
當時施用之,餘皆不書,不知晁公所指為何也?書籍之厄 梁元帝在江陵,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,将亡之夕盡焚之。
隋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,唐平王世充,得其舊書于東都,浮舟泝河,盡覆于砥柱,貞觀、開元募借繕寫,兩都各聚書四部。
祿山之亂,尺簡不藏。
代宗、文宗時,複行搜采,分藏于十二庫。
黃巢之亂,存者蓋勘。
昭宗又于諸道求訪,及徒洛陽,蕩然無遺。
今人觀漢、隋、唐《經藉·藝文志》,未嘗不茫然太息也。
晁以道記本朝王文康初相周世宗,多有唐舊書,今其子孫不知何在。
李文正所藏既富,而且辟學館以延學士大夫,不待見主人,而下馬直入讀書。
供牢饩以給其日力,與衆共利之。
今其家僅有敗屋數楹,而書不知何在也!宋宣獻家兼有畢文簡、楊文莊二家之書,其富蓋有王府不及者。
元符中,一夕災為灰燼。
以道自謂家五世于茲,雖不敢與宋氏争多,而校雠是正,未肯自遜。
政和甲午之冬,火亦告譴。
唯劉壯輿家于廬山之陽,自其祖凝之以來,遺子孫者唯圖書也,其書與七澤俱富矣。
于是為作記。
今劉氏之在廬山者不聞其人,則所謂藏書殆亦羽化。
乃知自古到今,神物亦于斯文為靳靳也。
宣和殿、太清樓、龍圖閣禦府所儲,靖康蕩析之餘,盡歸于燕,置之秘書省,乃有幸而得存者焉。
逐貧賦 韓文公《送窮文》,柳子厚《乞巧文》,皆拟揚子雲《逐貧賦》。
韓公《進學解》拟東方朔《客難》,柳子《晉問》篇拟枚乘《七發》、《貞符》拟《劇秦美新》,黃魯直《跛奚移文》拟王子淵《僮約》,皆極文章之妙。
《逐貧》一賦幾五百言,《文選》不收,《初學記》所載才百餘字,今人蓋有未之見者,辄錄于此,雲:“揚子遁世,離俗獨處。
左鄰崇山,右接曠野。
鄰垣乞兒,終貧且窭。
禮薄義弊,相與群聚。
惆怅失志,呼貧與語:‘汝在六極,投棄荒遐。
好為庸卒,刑戮是加。
匪惟幼稚,嬉戲土沙。
居非近鄰,接屋連家。
恩輕毛羽,義薄輕羅。
進不由德,退不受河。
久為滞客,其意若何?人皆文繡,餘褐不全。
人皆稻粱,我獨藜餐。
貧無寶玩,何以接歡。
宗室之宴,為樂不槃。
徒行負賃,出處易衣。
身服百役,手足胼胝。
或耘或耔,沾體露肌。
朋友道絕,進官淩遲。
厥咎安在,職女之為。
舍女遠竄,昆侖之颠。
爾複我随,翰飛戾天。
舍爾登山,岩穴隐藏,爾複我随,陟彼高岡。
舍爾入海,泛彼柏舟。
爾複我随,載沉載浮。
我行爾動,我靜爾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