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十四(十七則)

關燈
尹文子 《漢·藝文志》名家内有《尹文子》一篇,雲:“說齊宣王。

    先公孫龍。

    ”劉歆雲,“其學本于黃、老,居稷下,與宋钘、彭蒙、田骈等同學于公孫龍。

    ”今其書分為上下兩卷,蓋漢末仲長統所铨次也。

    其文僅五千言,議論亦非純本黃、老者。

    《大道篇》曰:“道不足以治則用法;法不足以治則用術,術不足以治則用權;權不足以治則用勢;勢不足則反權。

    權用則反術;術用則反法;法用則反道;道用則無為而自治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為善使人不能得從,此獨善也。

    為巧使人不能得為,此獨巧也。

    未盡善巧之理。

    為善與衆行之,為巧與衆能之,此善之善者,巧之巧者也。

    故所貴聖人之治,不貴其獨治,貴其能與衆共治;貴工倕之巧,不貴其獨巧,貴其能與衆共巧也。

    今世之人,行欲獨賢,事欲獨能,辯欲出群,勇欲絕衆。

    獨行之賢,不足以成化;獨能之事,不足以周務;出群之辯,不可為戶說;絕衆之勇,不可與正陳。

    凡此四者,亂之所由生。

    聖人任道、立法,使賢愚不相棄,能鄙不相遺,此至治之術也。

    ”詳味其言,頗流而入于兼愛。

    《莊子》末章,叙天下之治方術者,曰:“不累于俗,不飾于物,不苟于人,不忮于衆。

    願天下之安甯,以活民命,人我之養,畢足而止,以此白心,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。

    宋钘、尹文聞其風而悅之,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。

    雖天下不取,強聒而不舍者也。

    其為人太多,其自為太少。

    ”蓋亦盡其學雲。

    荀卿《非十二子》有宋钘,而文不預。

    又别一書曰《尹子》,五卷,共十九篇,其言論膚淺,多及釋氏,蓋晉、宋時衲人所作,非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 帝王訓儉帝王創業垂統,規以節儉,贻訓子孫,必其繼世象賢,而後可以循其教,不然,正足取侮笑耳。

    宋孝武大治宮室,壞高祖所居陰室,于其處起玉燭殿,與群臣觀之。

    床頭有土障,上挂葛燈籠、麻蠅拂。

    恃中袁f因盛稱高祖儉素之德,上不答,獨曰:“田舍翁得此,已為過矣!”唐高力士于太宗陵寝宮,見梳箱一、柞木梳一、黑角篦一、草根刷子一,歎曰:“先帝親正皇極,以緻升平,随身服用,唯留此物。

    将欲傳示子孫,永存節儉。

    ”具以奏聞。

    明皇詣陵,至寝宮,問所留示者何在?力士捧跪上,上跪奉,肅敬如不可勝,曰:“夜光之珍,垂棘之壁,将何以愈此?”即命史官書之典冊。

    是時,明皇履位未久,厲精為治,故見太宗故物而惕然有感。

    及侈心一動,窮天下之力不足以副其求,尚何有于此哉?宋孝武不足責也,若齊高帝、周武帝、陳高祖、隋文帝,皆有儉德,而東昏、天元、叔寶、揚帝之淫侈,浮于桀、纣,又不可以語此雲。

     用計臣為相 唐自貞觀定制,以省台寺監理天下之務,官修其方,未之或改。

    明皇因時極盛,好大喜功,于财利之事尤切,故字文融、韋堅、楊慎矜、王琇,皆以聚斂刻剝進,然其職不出戶部也。

    楊國忠得志,乃以禦史大夫判度支,權知大府卿及兩京司農太府出納,是時,猶未立判使之名也。

    肅宗以後,兵興費廣,第五琦、劉晏始以戶部侍郎判諸使,因之拜相,于是鹽鐵有使,度支有判。

    元琇、班宏、裴延齡、李巽之徒踵相蹑,遂浸浸以他官主之,權任益重。

    憲宗季年,皇甫镈由判度支,程異由衛尉卿鹽鐵使,并命為相,公論沸騰,不恤也。

    逮于宣宗,率由此塗大用,馬植、裴休、夏侯孜以鹽鐵,盧商、崔元式、周墀、崔龜從、蕭邺、劉瑑以度支,魏扶、魏墓、崔慎由、蔣伸以戶部,自是計相不可勝書矣。

    惟裴度判度支,上言調兵食非宰相事,請以歸有司,其識量宏正,不可同日語也。

    州縣牌額 州縣牌額,率系于吉兇,以故不敢輕為改易。

    嚴州分水縣故額,草書“分”字,縣令有作聰明者,謂字體非宜,自真書三字,刻而立之。

    是年,邑境惡民持刃殺人者衆,蓋“分”字為“八刀”也。

    徽州之山水清遠,素無火災,紹熙元年,添差通判盧瑢,悉以所作隸字,換郡下扁膀,自谯樓、儀門,凡亭榭、台觀之類,一切趨新,郡人以為字多燥筆,而于州牌尤為不嚴重,私切憂之。

    次年四月,火起于郡庫,經一日兩夕乃止,官舍民廬一空。

     盧知猷 唐之末世,王網絕紐,學士大夫逃難解散,畏死之不暇。

    非有扶颠持危之計,能支大廈幹将傾者,出力以佐時,則當委身山栖,往而不反,為門戶性命慮可也。

    白馬之禍,豈李振、柳粲數兇子所能害哉?亦裴、崔、獨孤諸公有以自取耳。

    偶讀《司空表聖集·太子太師盧知猷神道碑》,見其什于僖、昭,更曆榮級,至尚書右仆射,以一品緻仕,可以歸矣。

    然由間關跋履,從昭宗播遷,自華幸洛,天祐二年九月乃終,享年八十有六,其得沒于牖下,亦雲幸也。

    《新唐書》有傳,附于父後,甚略,雲:“昭宗為劉季述所幽,感憤而卒。

    按昭宗以光化三年遭季述之禍,天複元年反正,至知猷亡時,相去五年。

    《傳》雲:“子文度,亦貴顯。

    ”而碑載嗣子刑部侍郎膺,亦不同。

    表聖乃盧幕客,當時作志,必不誤矣。

    《昭宗實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