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十二(十二則)
關燈
小
中
大
刻銘于上曰:“範土作瓦,既埴既已。
何斷制于火,而卒以囿水?廟于漢侯,今千幾年?何址撅祀歇,而此獨也存。
縣贛之零,曰若灌池。
研為我得,而銘以章之。
”蓋紀實也。
崔斯立崔立之,字斯立,在唐不登顯仕,他亦無傳,而韓文公推獎之備至。
其《藍田丞壁記》雲:“種學績文,以蓄其有,汛涵演逸,日大以肆。
”其《贈崔評事》詩雲:“崔侯文章苦捷敏,高浪駕天輸不盡。
頃從關外來上都,随身卷軸車連轸。
朝為百賦猶郁怒,暮作千詩轉遒緊。
才豪氣猛易語言,往往蚊璃雜蝼蚓。
”其《寄崔二十六》詩雲:“西城員外丞,心迹兩崛奇。
往歲戰詞賦,不将勢力随。
傲兀坐試席,深叢見孤罴。
文如翻水成,初不用意為。
四坐各低面,不敢捩眼窺。
佳句喧衆口,考官敢瑕疵?連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
”其美之如是。
但記雲“貞元初,挾其能,戰藝于京師,再進再屈于人”,而詩以為“連年收科第”,何其自為異也?予按杭本韓文,作“再屈千人”,蜀本作“再迸屈千人”,《文苑》亦然。
蓋他本誤以千字為于也。
又《登科記》“立之以貞元三年第進士,七年,中宏同科”,正與詩合。
觀韓公所言,崔作詩之多可知矣,而無一篇傳于今,豈非蝼蚓之雜,惟敏速而不能工邪? 漢書注冗 顔師古注《漢書》,評較諸家之是非,最為精盡,然有失之贅冗及不煩音釋者。
其始遇字之假借,從而釋之。
既雲“他皆類此”,則自是以降,固不煩申言。
然于“循行”字下,”必雲“行音下更反”;于“給複”字下,必雲“複音方目反”。
至如說讀曰悅,繇讀曰謠,鄉讀曰向,解讀曰懈,與讀曰豫,又讀曰欤,雍讀曰壅,道讀曰導,畜讀曰蓄,視讀曰示,艾讀曰乂,竟讀曰境,饬與敕同,繇與由同,敺與驅同,晻與暗同,婁占屢字,墜古地字,饟古饷字,犇古奔字之類,各以百數。
解三代曰夏、商、周,中都官曰京師諸官府,失職者失其常業,其重複亦然。
貸曰假也,休曰美也,烈曰業也,稱曰副也,靡曰無也,滋曰益也,蕃曰多也,圖曰謀也,耗曰減也,卒曰終也,悉曰盡也,給曰足也,浸曰漸也,則曰法也,風曰化也,永曰長也,省曰視也,仍曰頻也,疾曰速也,比曰頻也,諸字義不深秘,既為之辭,而又數出,至同在一闆内再見者,此類繁多,不可勝載。
其豁、仇、恢、坐、邾、陝、治、脫、攘、蓺、垣、绾、颛、擅、酣、侔、重、禹、俞、選等字,亦用切腳,皆為可省。
志中所注,尤為煩蕪。
《項羽》一傳,伯讀曰霸,至于四言之。
若相國何,相國參,太尉勃,太尉亞夫,丞相平,丞相吉,亦注為蕭何、曹參,桓、文、顔、闵必注為齊桓、晉文、顔淵、闵子骞之類,讀是書者,要非童蒙小兒,夫豈不曉,何煩于屢注哉?顔自著《叙例》雲“至如常用可知,不涉疑昧者,衆所共曉,無煩翰墨”,殆是與今書相矛盾也。
古迹不可考 郡縣山川之古迹,朝代變更,陵谷推遷,蓋已不可複識。
如堯山、曆山,所在多有之,皆指為堯、舜時事,編之圖經。
會稽禹墓,尚雲居高丘之颠,至于禹穴,則強名一罅,不能容指,不知司馬子長若之何可探也?舜都蒲坂,實今之河中所謂舜城者,宜曆世奉之唯謹。
按張芸叟《河中五廢記》雲:“蒲之西門所由而出者,兩門之間,即舜城也,廟居其中,唐張宏靖守蒲,嘗修飾之。
至熙甯之初,垣塘尚固。
曾不五年,而為埏陶者盡矣,舜城自是遂廢。
又河之中冷一洲島,名曰中潬,所以限橋。
不知其所起,或雲汾陽王所為。
以鐵為基,上有河伯祠,水環四周,喬木蔚然。
嘉祐八年秋,大水馮襄,了無遺迹。
中潬自此遂廢。
”顯顯者其南則漢武之長楊、五柞,其北則隋之仁壽、唐之九成也。
記其一時之盛,宏傑詭麗,堅固而不可動。
然數世之後,欲求其仿佛,而破瓦頹垣,無複存者。
”謂物之廢興成毀,皆不可得而知,則區區泥于陳迹,而必欲求其是,蓋無此理也。
《漢書,地理志》,扶鳳雍縣有橐泉宮,秦孝公起。
祈年宮,惠公起。
不以為穆公。
何斷制于火,而卒以囿水?廟于漢侯,今千幾年?何址撅祀歇,而此獨也存。
縣贛之零,曰若灌池。
研為我得,而銘以章之。
”蓋紀實也。
崔斯立崔立之,字斯立,在唐不登顯仕,他亦無傳,而韓文公推獎之備至。
其《藍田丞壁記》雲:“種學績文,以蓄其有,汛涵演逸,日大以肆。
”其《贈崔評事》詩雲:“崔侯文章苦捷敏,高浪駕天輸不盡。
頃從關外來上都,随身卷軸車連轸。
朝為百賦猶郁怒,暮作千詩轉遒緊。
才豪氣猛易語言,往往蚊璃雜蝼蚓。
”其《寄崔二十六》詩雲:“西城員外丞,心迹兩崛奇。
往歲戰詞賦,不将勢力随。
傲兀坐試席,深叢見孤罴。
文如翻水成,初不用意為。
四坐各低面,不敢捩眼窺。
佳句喧衆口,考官敢瑕疵?連年收科第,若摘颔底髭。
”其美之如是。
但記雲“貞元初,挾其能,戰藝于京師,再進再屈于人”,而詩以為“連年收科第”,何其自為異也?予按杭本韓文,作“再屈千人”,蜀本作“再迸屈千人”,《文苑》亦然。
蓋他本誤以千字為于也。
又《登科記》“立之以貞元三年第進士,七年,中宏同科”,正與詩合。
觀韓公所言,崔作詩之多可知矣,而無一篇傳于今,豈非蝼蚓之雜,惟敏速而不能工邪? 漢書注冗 顔師古注《漢書》,評較諸家之是非,最為精盡,然有失之贅冗及不煩音釋者。
其始遇字之假借,從而釋之。
既雲“他皆類此”,則自是以降,固不煩申言。
然于“循行”字下,”必雲“行音下更反”;于“給複”字下,必雲“複音方目反”。
至如說讀曰悅,繇讀曰謠,鄉讀曰向,解讀曰懈,與讀曰豫,又讀曰欤,雍讀曰壅,道讀曰導,畜讀曰蓄,視讀曰示,艾讀曰乂,竟讀曰境,饬與敕同,繇與由同,敺與驅同,晻與暗同,婁占屢字,墜古地字,饟古饷字,犇古奔字之類,各以百數。
解三代曰夏、商、周,中都官曰京師諸官府,失職者失其常業,其重複亦然。
貸曰假也,休曰美也,烈曰業也,稱曰副也,靡曰無也,滋曰益也,蕃曰多也,圖曰謀也,耗曰減也,卒曰終也,悉曰盡也,給曰足也,浸曰漸也,則曰法也,風曰化也,永曰長也,省曰視也,仍曰頻也,疾曰速也,比曰頻也,諸字義不深秘,既為之辭,而又數出,至同在一闆内再見者,此類繁多,不可勝載。
其豁、仇、恢、坐、邾、陝、治、脫、攘、蓺、垣、绾、颛、擅、酣、侔、重、禹、俞、選等字,亦用切腳,皆為可省。
志中所注,尤為煩蕪。
《項羽》一傳,伯讀曰霸,至于四言之。
若相國何,相國參,太尉勃,太尉亞夫,丞相平,丞相吉,亦注為蕭何、曹參,桓、文、顔、闵必注為齊桓、晉文、顔淵、闵子骞之類,讀是書者,要非童蒙小兒,夫豈不曉,何煩于屢注哉?顔自著《叙例》雲“至如常用可知,不涉疑昧者,衆所共曉,無煩翰墨”,殆是與今書相矛盾也。
古迹不可考 郡縣山川之古迹,朝代變更,陵谷推遷,蓋已不可複識。
如堯山、曆山,所在多有之,皆指為堯、舜時事,編之圖經。
會稽禹墓,尚雲居高丘之颠,至于禹穴,則強名一罅,不能容指,不知司馬子長若之何可探也?舜都蒲坂,實今之河中所謂舜城者,宜曆世奉之唯謹。
按張芸叟《河中五廢記》雲:“蒲之西門所由而出者,兩門之間,即舜城也,廟居其中,唐張宏靖守蒲,嘗修飾之。
至熙甯之初,垣塘尚固。
曾不五年,而為埏陶者盡矣,舜城自是遂廢。
又河之中冷一洲島,名曰中潬,所以限橋。
不知其所起,或雲汾陽王所為。
以鐵為基,上有河伯祠,水環四周,喬木蔚然。
嘉祐八年秋,大水馮襄,了無遺迹。
中潬自此遂廢。
”顯顯者其南則漢武之長楊、五柞,其北則隋之仁壽、唐之九成也。
記其一時之盛,宏傑詭麗,堅固而不可動。
然數世之後,欲求其仿佛,而破瓦頹垣,無複存者。
”謂物之廢興成毀,皆不可得而知,則區區泥于陳迹,而必欲求其是,蓋無此理也。
《漢書,地理志》,扶鳳雍縣有橐泉宮,秦孝公起。
祈年宮,惠公起。
不以為穆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