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六(十五則)
關燈
小
中
大
嚴武不殺杜甫《新唐書·嚴武傳》雲:“房琯以故宰相為巡内刺史,武慢倨不為禮,最厚杜甫,然欲殺甫數矣,李白為《蜀道難》者,為房與杜危之也。
”甫傳雲:“武以世舊待甫,甫見之,或時不巾。
嘗醉登武床,瞪視曰:‘嚴挺之乃有此兒!’武銜之,一日欲殺甫,冠鈎于簾三,左右白其母,奔救得止。
”《舊史》但雲:“甫性褊躁,嘗憑醉登武床,斥其父名,武不以為忤。
”初無所謂欲殺之說,蓋唐小說所載,而《新書》以為然。
予按李白《蜀道難》,本以譏章仇兼瓊,前人嘗論之矣。
甫集中詩,凡為武作者幾三十篇,送其還朝者,曰“江村獨歸處,寂寞養殘生”。
喜其再鎮蜀,曰“得歸茅屋赴成都,直為文翁再剖符”。
此猶是武在時語。
至《哭其歸榇》及《八哀詩》“記室得何遜,韬鈴延子荊”,蓋以自況,“空餘老賓客,身上傀簪纓”,又以自傷。
若果有欲殺之怨,必不應眷眷如此。
好事者但以武詩有“莫倚善題《鹦鹉賦》”之句,故用證前說,引黃祖殺稱衡為喻,殆是癡人面前不得說夢也,武肯以黃祖自比乎!王嘉薦孔光 漢王嘉為丞相,以忠谏忤哀帝。
事下将軍朝者,光祿大夫孔光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,請與廷尉雜治。
上可其奏。
光請谒者召嘉詣廷尉,嘉對吏自言:“不能進賢退不肖。
”吏問主名,嘉曰:“賢,故丞相孔光,不能進。
”嘉死後,上覽其對,思嘉言,複以光為丞相。
按嘉之就獄,由光逢君之惡,而嘉且死,尚稱其賢,嘉用忠直隕命,名章一時,然亦可謂不知人矣。
光之邪佞,鬼所唾也,奴事董賢,協媚王莽,為漢蠢蜮,尚得為賢也哉?朱溫三事義理所在,雖盜賊兇悖之人,亦有不能違者。
劉仁恭為盧龍節度使,其子守文守滄州,朱全忠引兵攻之,城中食盡,使人說以早降。
守文應之曰:“仆于幽州,父子也,梁王方以大義服天下,若子叛父而來,将安用之?”全忠愧其辭直,為之緩攻。
其後還師,悉焚諸營資糧,在舟中者鑿而沉之。
守文遺全忠書曰:“城中數萬口,不食數月矣,與其焚之為煙,沉之為泥,願乞其所餘以救之。
”全忠為之留數園,滄人賴以濟。
及篡唐之後,蘇循及其子楷,自謂有功于梁,當不次擢用。
全忠薄其為人,以其為唐鸱枭,賣國求利,勒循緻仕,斥楷歸田裡。
宋州節度使進瑞麥,省之不怿,曰:“宋州今年水災,百姓不足,何用此為?”遣中使诘責之,縣令除名。
此三事,在他人為不足道,于全忠則為可書矣,所謂憎而知其善也。
文字潤筆作文受謝,自晉、宋以來有之,至唐始盛。
《李邕傳》:“邕尤長碑頌,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,多赍持金帛,往求其文。
前後所制,凡數百首,受納饋遺,亦至巨萬。
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财,未有如邕者。
”故杜詩雲:“幹谒滿其門,碑版照四裔。
豐屋珊瑚鈎,骐驎織成罽。
紫骝随劍幾,義取無虛歲。
”又有《送斛斯六官詩》雲:“故人南郡去,去索作碑錢。
本賣文為活,翻令室倒懸。
”蓋笑之也。
韓愈撰《平淮西碑》,憲宗以石本賜韓宏,宏寄絹五百匹:作王用碑,用男寄鞍馬并白玉帶。
劉義持愈金數斤去,曰:“此谀墓中人得耳,不若與劉君為壽。
”愈不能止。
劉禹錫祭愈文雲:“公鼎侯碑,志隧表阡,一字之價,辇金如山。
”皇甫湜為裴度作《福先寺碑》,度贈以車馬缯彩甚厚,湜大怒曰:“碑三千字,字三嫌,何遇我薄邪?”度笑酬以絹九千匹。
穆宗诏蕭俛撰成德王士真碑,俛辭曰:“王承宗事無可書。
又撰進之後,例得贶遺,若邑勉受之,則非平生之志。
”帝從其請。
文宗時,長安中争為碑志,若市買然。
大官卒,其門如市,至有喧競争緻,不由喪家。
裴均之子,持萬缣詣韋貫之求銘,貫之曰:“吾甯餓死,豈忍為此哉?”白居易《修香山寺記》,曰:“予與元微之,定交于生死之間。
微之将薨,以墓志文見托,既而元氏之老,狀其臧獲、輿馬、绫帛,泊銀鞍、玉帶之物,價當六七十萬,為謝文之贽。
予念平生分,贽不當納,往反再三,訖不得已,因施茲寺。
凡此利益功德,應歸微之。
”柳玭善書,自禦史大夫貶滬州刺史,東川節度使顧彥晖請書德政碑。
玭曰:“若以潤筆為贈,即不敢從命。
”本朝此風猶存,唯蘇坡公于天下未嘗銘墓,獨銘五人,皆盛德故,謂富韓公、司馬溫公、趙清獻公、範蜀公、張文定公也。
此外趙康靖公、滕元發二銘,乃代文定所為者。
在翰林日,诏撰同知樞密院趙瞻神道碑,亦辭不作。
曾子開與彭器資為執友,彭之亡,曾公作銘,彭之子以金帶缣帛為謝。
卻之至再,曰:“此文本以盡朋友之義,若以貨見投,非足下所以事父執之道也。
”彭子皇懼而止。
此帖今藏其家。
漢舉賢良 漢武帝建元元年,诏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。
丞相绾奏:“所舉賢良,或治申、商、韓非、蘇秦、張儀之言,亂國政,請皆罷。
”奏可。
是時,對者百餘人,帝獨善莊助對,擢為中大夫。
後六年,當元光元年,複诏舉賢良,于是董仲舒等出焉。
《資治通鑒》書仲舒所對為建元。
按策問中雲:“朕親耕籍田,勸孝弟,崇有德,使者冠蓋相望,問勤勞,恤孤獨,盡思極神。
”對策曰:“陰陽錯缪,氛氣充塞,群生寡遂,黎民未濟。
”必非即位之始年也。
戊為武
”甫傳雲:“武以世舊待甫,甫見之,或時不巾。
嘗醉登武床,瞪視曰:‘嚴挺之乃有此兒!’武銜之,一日欲殺甫,冠鈎于簾三,左右白其母,奔救得止。
”《舊史》但雲:“甫性褊躁,嘗憑醉登武床,斥其父名,武不以為忤。
”初無所謂欲殺之說,蓋唐小說所載,而《新書》以為然。
予按李白《蜀道難》,本以譏章仇兼瓊,前人嘗論之矣。
甫集中詩,凡為武作者幾三十篇,送其還朝者,曰“江村獨歸處,寂寞養殘生”。
喜其再鎮蜀,曰“得歸茅屋赴成都,直為文翁再剖符”。
此猶是武在時語。
至《哭其歸榇》及《八哀詩》“記室得何遜,韬鈴延子荊”,蓋以自況,“空餘老賓客,身上傀簪纓”,又以自傷。
若果有欲殺之怨,必不應眷眷如此。
好事者但以武詩有“莫倚善題《鹦鹉賦》”之句,故用證前說,引黃祖殺稱衡為喻,殆是癡人面前不得說夢也,武肯以黃祖自比乎!王嘉薦孔光 漢王嘉為丞相,以忠谏忤哀帝。
事下将軍朝者,光祿大夫孔光等劾嘉迷國罔上不道,請與廷尉雜治。
上可其奏。
光請谒者召嘉詣廷尉,嘉對吏自言:“不能進賢退不肖。
”吏問主名,嘉曰:“賢,故丞相孔光,不能進。
”嘉死後,上覽其對,思嘉言,複以光為丞相。
按嘉之就獄,由光逢君之惡,而嘉且死,尚稱其賢,嘉用忠直隕命,名章一時,然亦可謂不知人矣。
光之邪佞,鬼所唾也,奴事董賢,協媚王莽,為漢蠢蜮,尚得為賢也哉?朱溫三事義理所在,雖盜賊兇悖之人,亦有不能違者。
劉仁恭為盧龍節度使,其子守文守滄州,朱全忠引兵攻之,城中食盡,使人說以早降。
守文應之曰:“仆于幽州,父子也,梁王方以大義服天下,若子叛父而來,将安用之?”全忠愧其辭直,為之緩攻。
其後還師,悉焚諸營資糧,在舟中者鑿而沉之。
守文遺全忠書曰:“城中數萬口,不食數月矣,與其焚之為煙,沉之為泥,願乞其所餘以救之。
”全忠為之留數園,滄人賴以濟。
及篡唐之後,蘇循及其子楷,自謂有功于梁,當不次擢用。
全忠薄其為人,以其為唐鸱枭,賣國求利,勒循緻仕,斥楷歸田裡。
宋州節度使進瑞麥,省之不怿,曰:“宋州今年水災,百姓不足,何用此為?”遣中使诘責之,縣令除名。
此三事,在他人為不足道,于全忠則為可書矣,所謂憎而知其善也。
文字潤筆作文受謝,自晉、宋以來有之,至唐始盛。
《李邕傳》:“邕尤長碑頌,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,多赍持金帛,往求其文。
前後所制,凡數百首,受納饋遺,亦至巨萬。
時議以為自古鬻文獲财,未有如邕者。
”故杜詩雲:“幹谒滿其門,碑版照四裔。
豐屋珊瑚鈎,骐驎織成罽。
紫骝随劍幾,義取無虛歲。
”又有《送斛斯六官詩》雲:“故人南郡去,去索作碑錢。
本賣文為活,翻令室倒懸。
”蓋笑之也。
韓愈撰《平淮西碑》,憲宗以石本賜韓宏,宏寄絹五百匹:作王用碑,用男寄鞍馬并白玉帶。
劉義持愈金數斤去,曰:“此谀墓中人得耳,不若與劉君為壽。
”愈不能止。
劉禹錫祭愈文雲:“公鼎侯碑,志隧表阡,一字之價,辇金如山。
”皇甫湜為裴度作《福先寺碑》,度贈以車馬缯彩甚厚,湜大怒曰:“碑三千字,字三嫌,何遇我薄邪?”度笑酬以絹九千匹。
穆宗诏蕭俛撰成德王士真碑,俛辭曰:“王承宗事無可書。
又撰進之後,例得贶遺,若邑勉受之,則非平生之志。
”帝從其請。
文宗時,長安中争為碑志,若市買然。
大官卒,其門如市,至有喧競争緻,不由喪家。
裴均之子,持萬缣詣韋貫之求銘,貫之曰:“吾甯餓死,豈忍為此哉?”白居易《修香山寺記》,曰:“予與元微之,定交于生死之間。
微之将薨,以墓志文見托,既而元氏之老,狀其臧獲、輿馬、绫帛,泊銀鞍、玉帶之物,價當六七十萬,為謝文之贽。
予念平生分,贽不當納,往反再三,訖不得已,因施茲寺。
凡此利益功德,應歸微之。
”柳玭善書,自禦史大夫貶滬州刺史,東川節度使顧彥晖請書德政碑。
玭曰:“若以潤筆為贈,即不敢從命。
”本朝此風猶存,唯蘇坡公于天下未嘗銘墓,獨銘五人,皆盛德故,謂富韓公、司馬溫公、趙清獻公、範蜀公、張文定公也。
此外趙康靖公、滕元發二銘,乃代文定所為者。
在翰林日,诏撰同知樞密院趙瞻神道碑,亦辭不作。
曾子開與彭器資為執友,彭之亡,曾公作銘,彭之子以金帶缣帛為謝。
卻之至再,曰:“此文本以盡朋友之義,若以貨見投,非足下所以事父執之道也。
”彭子皇懼而止。
此帖今藏其家。
漢舉賢良 漢武帝建元元年,诏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。
丞相绾奏:“所舉賢良,或治申、商、韓非、蘇秦、張儀之言,亂國政,請皆罷。
”奏可。
是時,對者百餘人,帝獨善莊助對,擢為中大夫。
後六年,當元光元年,複诏舉賢良,于是董仲舒等出焉。
《資治通鑒》書仲舒所對為建元。
按策問中雲:“朕親耕籍田,勸孝弟,崇有德,使者冠蓋相望,問勤勞,恤孤獨,盡思極神。
”對策曰:“陰陽錯缪,氛氣充塞,群生寡遂,黎民未濟。
”必非即位之始年也。
戊為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