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五(十三則)

關燈
惟明”,說者引前诏以證,然則唐、虞之所以齊民,禮義榮辱而已,不專于刑也。

    秦之末年,赭衣半道,而奸不息。

    國朝之制,減死一等及胥吏兵卒配徒者,涅其面而刺之,本以示辱,且使人望而識之耳。

    久而益多,每郡牢城營,其額常溢,殆至十餘萬,兇盜處之恬然。

    蓋習熟而無所恥也。

    羅隐《讒書》雲:“九人冠而一人髽,則髽者慕而冠者勝,九人髽而一人冠,則冠者慕而髽者勝。

    ”正謂是欤?《老子》曰:“民常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。

    若使民常畏死,則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”可謂至言。

    苟卿謂象刑為治古不然。

    亦正論也。

     崔常牛李 士大夫一時論議,自各有是非,不當一一校其平生賢否也。

    常衮為宰相,唐德宗初立,議群臣喪服,衮以為遺诏雲:“天下吏人三日釋服”,古者卿大夫從君而服,皇帝二十七日而除,在朝群臣亦當如之。

    祐甫以為遺诏無朝臣、庶人之别,凡百執事,孰非吏人?皆應三日釋服。

    相與力争,衮不能堪,奏貶祐甫。

    已而衮坐欺罔貶,祐甫代之。

    議者以祐甫之賢,遠出衮右,故不複評其事。

    然揆之以理,則衮之言為然。

    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,吐蕃維州副使悉但謀請降。

    德裕遣兵據其城,具奏其狀,欲因是搗西戎腹心。

    百官議皆請如德裕策。

    宰相牛僧孺曰:“吐蕃之境,四面各萬裡,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。

    比來修好,約罷戍兵,彼若來責失信,上平涼坂,萬騎綴回中,怒氣直辭,不三日至鹹陽橋。

    此時西南數千裡外得百維州,何所用之?”文宗以為然,诏以城歸吐蕃。

    由是德裕怨僧孺益深。

    議者亦以德裕賢于僧孺,鹹謂牛、李私憾不釋,僧孺嫉德裕之功,故沮其事。

    然以今觀之,則僧孺為得,司馬溫公斷之以義利,兩人曲直始分。

     盜賊怨官吏 陳勝初起兵,諸郡縣苦秦吏暴,争殺其長吏以應勝。

    晉安帝時,孫恩亂東土,所至醢諸縣令以食其妻子,不肯食者辄支解之。

    隋大業末,群盜蜂起,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。

    黃巢陷京師,其徒各出大掠,殺人滿街,巢不能禁,尤憎官吏,得者皆殺之。

    宣和中,方臘為亂,陷數州,凡得官吏,必斷脔支體,探其肺腸,或熬以膏油,叢镝亂射,備盡楚毒,以償怨心。

    杭卒陳通為逆,每獲一命官,亦即枭斬。

    豈非貪殘者為吏,倚勢虐民,比屋抱恨,思一有所出久矣,故乘時肆志,人自為怒乎? 作詩先賦韻南朝人作詩多先賦韻,如梁武帝華光殿宴飲連句,沈約賦韻,曹景宗不得韻,啟求之,乃得競病兩字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予家有《陳後主文集》十卷,載王師獻捷,賀樂文思,預席群僚,各賦一字,仍成韻,上得盛病柄令橫映複并鏡慶十字,宴宣猷堂,得迮格白赫易夕擲斥拆啞十字,幸舍人省,得日谧一瑟畢訖橘質帙實十字。

    如此者凡數十篇。

    今人無此格也。

     後妃命數 《左傳》所載鄭文公之子十餘人,其母皆貴胃,而子多不得其死,惟賤妾燕姞生穆公,獨繼父有國,子孫蕃衍盛大,與鄭存亡。

    薄姬入漢王宮,歲餘不得幸,其所善管夫人、趙子兒先幸漢王,為言其故,王即召幸之,歲中生文帝,自有子後希見。

    及呂後幽諸幸姬不得出宮,而薄氏以希見故,得從子之代,為代太後。

    終之承漢大業者,文帝也。

    景帝召程姬,程姬有所避不願進,而饬侍者唐兒使夜往,上醉不知而幸之,遂有身,生長沙王發。

    以母微無寵,故王卑濕貧國。

    漢之宗室十有餘萬人,而中興炎祚,成四百年之基者,發之五世孫光武也。

    元帝為太子,所愛司馬良娣死,怒諸娣妾,莫得進見。

    宣帝令皇後擇後宮家人子五人,虞侍太子。

    後令旁長禦問所欲,太子殊無意于五人者,不得已于皇後,強應曰:“此中一人可。

    ”乃王政君也。

    一幸有身,生成帝,自有子後,希複進見。

    然曆漢四世,為天下母六十餘載。

    觀此四後妃者,可謂承恩有限,而光華啟佑,與同輩遼絕,政君遂為先漢之禍。

    天之所命,其亦各有數乎?徽宗皇帝有子三十人,唯高宗皇帝再複大業。

    顯仁皇後在宮掖時,亦不肯與同列争進,甚類薄太後雲。

     公為尊稱柳子厚《房公銘》陰曰:“天子之三公稱公,王者之後稱公,諸侯之人為王卿士亦曰公,尊其道而師之稱曰公。

    古之人通謂年之長者曰公。

    而大臣罕能以姓配公者,唐之最著者曰房公。

    ”東坡《墨君堂記》雲:“凡人相與稱呼者,貴之則曰公。

    ”範晔《漢史》:“惟三公乃以姓配之,未嘗或紊。

    ”如鄧禹稱鄧公,吳漢稱吳公,伏公湛、宋公宏、牟公融、袁公安、李公固、陳公寵、橋公玄、劉公寵、崔公烈、胡公廣、王公龔、楊公彪、荀公爽、皇甫公嵩、曹公操是也。

    三國亦有諸葛公、司馬公、顧公、張公之目。

    其在本朝,唯韓公、富公、範公、歐陽公、司馬公、蘇公為最著也。

    台城少城 晉宋間,謂朝廷禁省為台,故稱禁城為台城,官軍為台軍,使者為台使,卿士為台官,法令為台格。

    需科則曰台有求須,調發則曰台所遣兵。

    劉夢得賦《金陵五詠》,故有《台城》一篇。

    今人于他處指言建康為台城,則非也。

    晉益州刺史治大城,蜀郡太守治少城,皆在成都,猶雲大城、小城耳。

    杜子美在蜀日,賦詩故有“東望少城”之句。

    今人于他處指成都為少城,則非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