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第二(十八則)

關燈
啭》、《甯哥來》、《容兒缽頭》、《耍娘羯鼓》、《耍娘歌》、《悖挐兒舞》、《華清宮》、《長門怨》、《集靈台》、《阿◆湯》、《馬嵬歸》、《香囊子》、《散花樓》、《雨霖鈴》等三十篇,大抵詠開元、天寶間事。

    李義山《華清宮》、《馬嵬》、《骊山》、《龍池》諸詩亦然。

    今之詩人不敢爾也。

     李晟傷國體 将帥握重兵居閻外,當國家多事時,其奉上承命,尤當以恭順為主。

    唐李最在德宗朝,破朱泚,複長安,功名震耀,蓋社稷宗臣也。

    然嘗将神策軍戍蜀,及還以營妓自随,節度使張延賞追而返之,由是有隙。

    最既立大功,上召延賞入相,晟表陳其過惡,上重違其意,乃止。

    後歲餘,上命韓滉谕旨于晟使釋怨,滉因使晟表薦,延賞遂為相。

    然則輔相之拜罷,皆大将得制之,其傷國體甚矣。

    德宗猜忌刻薄,渠能釋然!晟之失兵柄,正緣此耳。

    國學武成王廟,本列最于十哲,乾道中有旨,退于從祀,壽皇聖意豈非出此乎?元和六學士白樂天分司東都,有詩《上李留守相公》,其序言:“公見過池上,泛舟舉酒,話及翰林舊事,因成四韻。

    ”後兩聯雲:“白首故情在,青雲往事空。

    同時六學士,五相一漁翁。

    ”此詩蓋與李蜂者,其詞正紀元和二年至六年事。

    予以其時考之,所謂五相者,裴垍、王涯、杜元穎、崔群及绛也。

    紹興二十八年三月,予入館,明年八月,除吏部郎官,一時同舍秘書丞虞雍公并甫、著作郎陳魏公應求、秘書郎史魏公直翁、校書郎王魯公季海,皆至宰相,汪莊敏公明遠至樞密使,恩數與宰相等,甚類元和事雲。

    二傳誤後世 自《左氏》載石碏事,有“大義滅親”之語,後世援以為說,殺子孫,害兄弟。

    如漢章帝廢太子慶,魏孝文殺太子詢,唐高宗廢太子賢者,不可勝數。

    《公羊》書魯隐公、桓公事,有“子以母貴,母以子貴”之語,後世援以為說,廢長立少,以妾為後妃。

    如漢哀帝尊傅昭儀為皇太太後,光武廢太子強而立東海王陽,唐高宗廢太子忠而立孝敬者,亦不可勝數。

    蔔子夏 魏文侯以蔔子夏為師。

    按《史記》所書,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,孔子卒時,子夏年二十八矣。

    是時,周敬王四十一年,後一年元王立,曆貞定王、考王,至威烈王二十三年,魏始為侯,去孔子卒時七十五年。

    文侯為大夫二十二年而為侯,又十六年而卒,姑以始侯之歲計之,則子夏已百三歲矣,方為諸侯師,豈其然乎? 父子忠邪 漢王氏擅國,王章、梅福嘗言之,唯劉向勤勤懇懇,上封事極谏,至雲:“事勢不兩大,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。

    陛下為人子孫,守持宗廟,而令國祚移于外親,降為皂隸。

    為後嗣憂,昭昭甚明。

    ”其言痛切如此。

    而子歆乃用王莽舉為侍中,為莽典文章,倡導在位,褒揚功德,安漢、宰衡之名,皆所共謀,馴緻攝篡,卒之身亦不免。

    魏陳矯事曹氏,三世為之盡忠,明帝憂社稷,問曰:“司馬懿忠正,可謂社稷之臣乎?”矯曰:“朝廷之望,社稷未知也。

    ”懿竟竊國柄。

    至孫炎篡魏為晉,而矯之子骞乃用佐命勳,位極公輔。

    晉郗愔忠于王室,而子超黨于桓氏,為溫建廢立之謀。

    超死,愔哀悼成疾。

    後見超書一箱,悉與溫往反密計,遂大怒曰:“小子死恨晚!”更不複哭。

    《晉史》以為有大義之風。

    向、矯、愔之忠如是,三子不勝誅矣! 蘇張說六國 蘇秦、張儀同學于鬼谷,而其縱橫之辯,如冰炭水火之不同,蓋所以設心者異耳。

    蘇欲六國合從以擯秦,故言其強。

    謂燕地方二千餘裡,帶甲數十萬,車六百乘,騎六千匹;謂趙地亦方二千餘裡,帶甲數十萬,車千乘,騎萬匹;謂韓地方九百裡,帶甲數十萬,天下之強弓勁彎,皆從韓出,韓卒之勇,一人當百;謂魏地方千裡,卒七十萬;齊地方二千餘裡,臨菑之卒,固已二十一萬;楚地方五千裡,帶甲百萬,車千乘,騎萬匹。

    至于張儀,則欲六國為橫以事秦,故言其弱。

    謂梁地方不過千裡,卒不過三十萬;韓地險惡,卒不過二十萬;臨菑、即墨非齊之有;斷趙右肩;黔、巫非楚有;易水、長城非燕有。

    然而六王皆聳聽敬從,舉國而付之,未嘗有一語相折難者,彼皆長君,持國之日久,逮其臨事,乃顧如桔槔,随人俯仰,得不危亡幸矣哉!且一國之勢,猶一家也。

    今夫主一家之政者,較量生理,名田若幹頃,歲收谷粟若幹;蓺園若幹畝,歲收桑麻若幹;邸舍若幹區,為錢若幹;下至牛羊犬雞,莫不有數,自非童騃孱愚之人,未有不能件析而枚數者,何待于疏遠遊客為吾借箸而籌哉?苟一以為多,一以為寡,将遂挈挈然舉而信之乎?晁錯說景帝曰:“高帝大封同姓,齊七十餘城,楚四十餘城,吳五十餘城,分天下半。

    ”以漢之廣,三國渠能分其半,此錯欲削諸侯,故盛言其大爾。

    膠西王将與吳反,群臣谏曰:“諸侯地不能當漢十二,為叛逆非計也。

    ”是時反者即吳、楚、諸齊,此膠西臣欲止王之謀,故盛言其小爾。

    二者視蘇、張之言,疑若相似,而用心則否,聽之者惟能知彼知己,則善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