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九
關燈
小
中
大
失水,自辰至未,大軍番休疊戰,遂不支,并喪劉永錫、張晉爵、陳六禦、張弘德降,顧忠王有才,舟山複破。
夏夫從煌言,至沙埕而還。
◎葉羅二客傳 越有志節士曰葉振名,字介韬,山陰湖塘裡人。
小方迂,行六,人呼六腐氣。
獨喜自負,家貧,居壞室,敝帷結席,不能拒蠅蚋。
旁一土垆,嘗冷不燃,欲幾朽,雜疊爛編數本。
目不遠矚,行持一短橛,藉鄰火煨柏葉代茗。
僦餅啖客,不廢酒, 客不飲則自盡之。
外扉粘心喪謝客,實無喪也。
柱上署聯,大約以死為樂,擇死之最首者迅雷。
事親孝,母吳垂革時,泣曰:“使名終身困窮可也,否則此心之痛何如耶!”嘗娶婦,婦逝即不續。
過人即索酒,取架上書遍讀,讀竟辄哭。
能古文,謂自周秦至今,不八九家,而自诩充其數。
書法解學士,前無古人,已書足紹之。
冠道士冠,行道上穆穆如無人。
張煌言屯軍鹿頸頭,渡海訪之。
煌言曰:“比年無一端人至,君來,吾輩其有興乎?”攜之觀射,酌以大觥,因歎息人才難得,振名謂煌言,取人當以守為尚。
煌言曰:“軍中須才智,不須道學,道學何與兵事?”振名曰:“患道學不真耳。
真道學必善用兵。
且昔烈皇帝尚才,劉子尚守。
其後國破君亡,未見才者之效。
諸殉難者,悉有守清節士,豈非明鑒?”時振名以煌言委信非宜,左右或緣奸僞,故語及之。
煌言作留侯李陵論,譏切時輩。
又欲作陶潛論,以斥逍遙泉石,無意當世者。
振名曰:“人心胥溺,幸二三遺民,高尚其事,留此面目。
公論出,無乃激使往乎?”乃止。
己亥夏,候煌言金堂,陳三策,大約欲暴延平之罪,擒斬之奪其兵,以圖興複。
言多闊迂,不可行。
其秋,師潰安廬,島上未得煌言消息。
符文煥遣官延請振名,暫護視師之署,振名至,會煌言返,晤于鹿頸。
辛醜正月,又谒煌言林門,至秋而歸。
其後鄭氏東入台灣,煌言竟被執,死杭州。
振名持隻雞黍酒,獨登越王嶺哭祭,為文六千五百餘言。
時京口羅子木,随侍煌言,同殉節。
君為作《行略》。
振名官翰林修撰,兼兵科給事中。
生萬曆戊午,卒年六十有八,無子,友人王某為之殓葬。
羅綸字子木,鎮江丹徒人,或曰應天溧陽人。
性尚義,家 貧,授徒蘇州。
一日,讀史可法安攘疏,大恸不止。
延平王朱成功師度金焦,亟往觀變。
谒張煌言于儀真,一見器之,命草檄谕江南北。
煌言欲留之。
子木曰:“親在,未敢許人也。
” 族叔羅蘊章,時為成功左鎮,乃入其營。
不數日,成功東奔,子木在金山,猶疑陽敗。
已,望見大宗過焦山,乃乘小艇徑奔成功船,大呼曰:“我羅總兵侄也。
”超登曰:“公何以費十年之力,辜天下望?”成功不答。
子木大恸曰:“公兵勢尚強,奈何以小衄挫志?彼戰勝而惰,轉帆複進,南都必破。
失此事機,後欲再振,其可得乎?”持成功手頓足号恸不已。
成功默然,竟令左右扶去。
乃急入鎮江,扶父随蘊章至溫州,尋到廈門中所。
知成功不可恃,複奉父北行,至三山,父被執去,恸哭。
詣林門叩煌言,告難,請邀成功北出。
煌言曰:“彼力憊而神眊,不來也。
”子木曰:“小子以書請,何如?”煌言曰:“可。
”遂自作書奉成功,不報。
在煌言帳中,遇事直言,左右皆忌之。
會遷界,禁下饷絕,佐煌言開屯南田。
甲辰,煌言移桃花山,賓佐多散,子木朝夕敬護,不去左右。
已同被執,入定關,常進功款宴,問子木曰:“海上知我名否?”曰:“但識張司馬,何知常進功?”他有問,大笑,不為語。
至杭城會議府,不跪,次煌言席地坐。
煌言與總督趙廷臣語次往複,子木抗聲曰:“公先後死耳!何必與若輩絮語?”煌言初欲絕食,子木笑曰:“大丈夫死忠,任其處置可也。
”飲啖如平時。
九月七日,死于弼教坊。
論曰:張公恭以禮士,士不憚險阻歸之。
然所得客,獨葉羅二人為最。
羅之從死,天下業見之矣。
葉先生無日不以死自處者,偶不死也。
餘三過先生湖塘,被其容接,出濁醪酌。
語及興亡之際,言隐而慮深,同坐者不知也。
朝議方事台灣,先 生辄上姚督書,勸其緩攻。
事雖不行,然于故國之義,亦已盡矣。
附舟人遙示書稿,署其函曰“葉六腐氣”受而展之,滔滔萬言,不可窮竭,其意氣之盛,固與羅生同其壯哉!
夏夫從煌言,至沙埕而還。
◎葉羅二客傳 越有志節士曰葉振名,字介韬,山陰湖塘裡人。
小方迂,行六,人呼六腐氣。
獨喜自負,家貧,居壞室,敝帷結席,不能拒蠅蚋。
旁一土垆,嘗冷不燃,欲幾朽,雜疊爛編數本。
目不遠矚,行持一短橛,藉鄰火煨柏葉代茗。
僦餅啖客,不廢酒, 客不飲則自盡之。
外扉粘心喪謝客,實無喪也。
柱上署聯,大約以死為樂,擇死之最首者迅雷。
事親孝,母吳垂革時,泣曰:“使名終身困窮可也,否則此心之痛何如耶!”嘗娶婦,婦逝即不續。
過人即索酒,取架上書遍讀,讀竟辄哭。
能古文,謂自周秦至今,不八九家,而自诩充其數。
書法解學士,前無古人,已書足紹之。
冠道士冠,行道上穆穆如無人。
張煌言屯軍鹿頸頭,渡海訪之。
煌言曰:“比年無一端人至,君來,吾輩其有興乎?”攜之觀射,酌以大觥,因歎息人才難得,振名謂煌言,取人當以守為尚。
煌言曰:“軍中須才智,不須道學,道學何與兵事?”振名曰:“患道學不真耳。
真道學必善用兵。
且昔烈皇帝尚才,劉子尚守。
其後國破君亡,未見才者之效。
諸殉難者,悉有守清節士,豈非明鑒?”時振名以煌言委信非宜,左右或緣奸僞,故語及之。
煌言作留侯李陵論,譏切時輩。
又欲作陶潛論,以斥逍遙泉石,無意當世者。
振名曰:“人心胥溺,幸二三遺民,高尚其事,留此面目。
公論出,無乃激使往乎?”乃止。
己亥夏,候煌言金堂,陳三策,大約欲暴延平之罪,擒斬之奪其兵,以圖興複。
言多闊迂,不可行。
其秋,師潰安廬,島上未得煌言消息。
符文煥遣官延請振名,暫護視師之署,振名至,會煌言返,晤于鹿頸。
辛醜正月,又谒煌言林門,至秋而歸。
其後鄭氏東入台灣,煌言竟被執,死杭州。
振名持隻雞黍酒,獨登越王嶺哭祭,為文六千五百餘言。
時京口羅子木,随侍煌言,同殉節。
君為作《行略》。
振名官翰林修撰,兼兵科給事中。
生萬曆戊午,卒年六十有八,無子,友人王某為之殓葬。
羅綸字子木,鎮江丹徒人,或曰應天溧陽人。
性尚義,家 貧,授徒蘇州。
一日,讀史可法安攘疏,大恸不止。
延平王朱成功師度金焦,亟往觀變。
谒張煌言于儀真,一見器之,命草檄谕江南北。
煌言欲留之。
子木曰:“親在,未敢許人也。
” 族叔羅蘊章,時為成功左鎮,乃入其營。
不數日,成功東奔,子木在金山,猶疑陽敗。
已,望見大宗過焦山,乃乘小艇徑奔成功船,大呼曰:“我羅總兵侄也。
”超登曰:“公何以費十年之力,辜天下望?”成功不答。
子木大恸曰:“公兵勢尚強,奈何以小衄挫志?彼戰勝而惰,轉帆複進,南都必破。
失此事機,後欲再振,其可得乎?”持成功手頓足号恸不已。
成功默然,竟令左右扶去。
乃急入鎮江,扶父随蘊章至溫州,尋到廈門中所。
知成功不可恃,複奉父北行,至三山,父被執去,恸哭。
詣林門叩煌言,告難,請邀成功北出。
煌言曰:“彼力憊而神眊,不來也。
”子木曰:“小子以書請,何如?”煌言曰:“可。
”遂自作書奉成功,不報。
在煌言帳中,遇事直言,左右皆忌之。
會遷界,禁下饷絕,佐煌言開屯南田。
甲辰,煌言移桃花山,賓佐多散,子木朝夕敬護,不去左右。
已同被執,入定關,常進功款宴,問子木曰:“海上知我名否?”曰:“但識張司馬,何知常進功?”他有問,大笑,不為語。
至杭城會議府,不跪,次煌言席地坐。
煌言與總督趙廷臣語次往複,子木抗聲曰:“公先後死耳!何必與若輩絮語?”煌言初欲絕食,子木笑曰:“大丈夫死忠,任其處置可也。
”飲啖如平時。
九月七日,死于弼教坊。
論曰:張公恭以禮士,士不憚險阻歸之。
然所得客,獨葉羅二人為最。
羅之從死,天下業見之矣。
葉先生無日不以死自處者,偶不死也。
餘三過先生湖塘,被其容接,出濁醪酌。
語及興亡之際,言隐而慮深,同坐者不知也。
朝議方事台灣,先 生辄上姚督書,勸其緩攻。
事雖不行,然于故國之義,亦已盡矣。
附舟人遙示書稿,署其函曰“葉六腐氣”受而展之,滔滔萬言,不可窮竭,其意氣之盛,固與羅生同其壯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