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七

關燈
○王翊 王翌,字元勳,浙江餘姚人。

    為人樸重,年四十,邑無知者。

    丙戌,浙河師潰,翊見邑中孫熊起義者,皆弗就,意感憤。

     獨行舜江幹自語,因私求士。

    家貧授經,以所得館穀,量赀分給,人感其義,不為輕俠行。

    丁亥,經壯士十八人,起于四明之下管,奉魯王年号。

    浃旬,得千餘人,乃東傍海抄掠,發辯士至舟山,說黃斌卿同攻甯波。

    浃波諸生華夏,以帛書來告内應。

    無何,夏等謀洩,斌卿至甯波後期,斂軍退,翊遂入四明。

     先是丙戌之役,浙東潰兵散走山澤,率以布代胄裹首,号為白頭兵。

    歸安茅瀚,晦溪汪涵首,以五百人入四明,屯于杖錫寺。

    山民苦輸鑲,夜半焚寺,二帥死,麾下無一免者。

    及翊至,軍令明肅,見者皆悅,遂結老砦休兵,求将簡練。

     戊子春,入上虞,殺攝令,戰勝而卧。

    大清兵夜乘怠還襲城,翊出走。

    已醜三月,再破上虞,走其知縣,得縣印。

    是時浙東山寨,蕭山有石仲芳,會稽有陳天樞、王化龍,台州有金湯、俞國望,奉化有袁應彪、吳奎明,所至民多亡避。

    而平岡張煌言、上虞李長祥,單弱不能成軍。

    惟翊一旅,蔓延于四明八百裡之内。

     任褚九如、沈調倫、鄒小南等領五營,毛明山等領五内司。

     九如用法嚴,而屈已讓能,憂時憤發。

    帳下士或戰傷矢,即以所乘馬載之,已執鞭以從,故最得人死力。

    調倫為沈國模兄子,夙向義。

    小南亦書生,以故翊軍中多故家,相聚講求義烈。

    親故在邑不願留者,禮遣之。

    明山戆而敢死,搴旗摧鋒,議事翊前,侃侃面折,軍中呼為毛金剛。

     大清督撫提鎮以鄉兵四起,大軍不能久相持,且山險未易攻也,下檄環四明、紹甯、台三郡村落團練,自為戰守。

    于是民始攜貳。

    大兵逾清賢嶺入,鄉兵屯丁山以待之。

    待久而弛,大兵驟馳之,死者四百人,有孫悅者,聞丁山敗,救之,中流矢死,直立不仆。

    禦史馮京第自湖州軍敗,間行至四明,入翊軍,屯于杜岙,為團練所破。

    别部邵一梓見獲,縛緻上虞,寸磔,仰首罵不跪,刳及臂胫,乃倒,獨呼高皇帝及關亭侯。

    一梓膽勇冠軍,既死,山中奪氣。

    翊以四百人走天台。

    翊謂諸将曰:“是皆團練之罪也。

    鎮兵雖鍵,我視其銳則避之,懈則擊之,非團練為之導,敢走險如平地乎?吾卒雖殘,破團練尚有餘力。

    ”自天台返,入四明,擊團練破之。

    随道鄉兵,民荷鋤從,至萬餘,京第亦出,勢複大振。

     翊謂京第曰:“吾始事托此,将以待天下之釁,而勢不可猝出。

    今與我犄角惟舟山,我滅則舟山無援;而舟山危,我亦無援。

    欲去經略中土,此固大言,人不信。

    前餘公煌書生,黃斌卿又無謀國誠,故沮乞師日本之行。

    今誠得包胥其人,痛告日本以讨亂複仇,興滅大義,使發兵二道,一趣南京,一指天津,則天下擾動,我悉山中島中軍,以掃江東西、淮揚以南,可坐有也。

    日本事成,割諸島與之。

    夫大海天塹,孰與長江,彼豈能與我争中原哉?且今之地,譬如博,人以人為注,于我何失?” 京第如其計,往說斌卿,斌卿使弟孝卿,同京第走長崎, 長崎島王,初以西洋天主教人為亂,不納,京第即舟中哭拜不已,哀動唐夷。

    又因東京行部官,緻血書撒斯瑪王。

    王與大将軍言之,議發各島罪人,師起有日矣。

    會京第返,而孝卿假商舶留,耽官妓,見輕其國,日本卒不發兵。

    京第恐斌卿兄弟敗成謀,遂與絕。

     翊渴冀賢将為攻取,陳天樞薦前威北侯劉穆故将劉冀明,武勇絕倫,重币卑詞往。

    知其急義,乃绐拘其友,翼明一來,翊布腹心,弗敢遽留。

    明年,辭母妻入山,凡在山中一年,屢為翊擊退大軍。

    翼明遊曆諸營,曰:“俞将軍文而有禮,陳将軍勇而義,然俱不及王公,厚有大将才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惜王公後時,脫以此軍戰曩日西興江上,豈不能奮飛取杭州哉?”翊衆号一萬,實八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