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六
關燈
小
中
大
掠崇明,知縣守備出戰死。
賊将窺江淮,斷漕饷,诏之仁會應撫黃希憲讨之。
遇賊高家口大安河,連勝,賊北竄。
漕督史可法迎擊,賊複折而南,降于蘇松兵備程珣,之仁功為多。
大清兵下杭州,之仁初議迎降,既從錢肅樂之約,首帥所部入甯波,會孫熊兵俱西。
東南承平久,民不識兵事,諸義師 多纨衤誇及市井田野兒,衆疑懼。
比之仁麾下過,部伍明整,兵甲犀利,衆心大安。
乙酉,魯王莅越,封武甯侯,晉甯國公,壁西興。
江上宿将推方國安與之仁。
國安惑于馬阮,擁強兵不能用,縱其下行剽,主客患苦之。
浙西因是守益堅。
鄭遵謙、熊汝霖等所合義兵,無敢抗國安。
國安兵常陵義兵,獨憚之仁嚴,支吾依附。
魯王倚以為重。
之仁憤軍政不一,上疏言:“事起日,人人有鼓行渡江之志。
曆今半載,逍遙遊戲,便欲以錢塘為鴻溝,天下事何忍言?臣願以所隸沈舟決戰,今日欲死,猶戰而死;他日即死,恐不能戰也。
”會杭人開堰入江,之仁統水師邀襲之江中。
是日,東南風大起,南軍揚帆奮擊,碎其舟。
貝勒以重兵下浙江。
乙酉五月,江涸,貝勒試馬,用大炮擊南營,碎方軍甑竈,國安遂遁。
夜趣紹興,劫魯王南行,江上軍遂潰,獨之仁一軍猶在督師。
張國維議挑兵五千,分守諸壘,之仁泣曰:“國安壞天下事,今生兵數千萬在北岸,旦晚畢渡,孤軍何以迎敵。
之仁有船可入海,公兵無船,當速為計。
”國維追從魯王去。
之仁度事不支,乃載其妻妾子女婦孫共一大舟,沈之蛟門。
獨至松江,峨冠登陸,百姓傳駭聚觀。
之仁從容入見内院洪承疇,自稱前朝大帥,不肯身泛波濤,特來就死。
八月二十四日,死西市,時人皆為泣下。
論曰:鄭遵謙無淵謀長慮,遭國大變,江幹臨敵,尚不廢聲妓,故積為鄉闾所輕。
然以全盛南都,将相師濟,長淮為邊,未終一期,邦其淪喪。
紹興遠介東表,雅無備禦,遵謙肉袒挺劍,八郡雲合,系名号亦訖一年。
唇齒江廣,屏翰閩浙,此顧可忘所自哉。
劉穆雅量有儒臣風,父子一心,同死兵事,謀雖不就,不可謂不幸矣。
董瑒評江東人物:官兵将領以王之仁為 首,義師則熊汝霖為首,蓋其心之剛烈,餘子不如雲。
○王正中 王正中,字仲捴,直隸保定人,甯國公之仁從子也。
崇祯丁醜進士。
遊高唐州,會大清兵南下,轉運銀杠亦避入高唐。
大軍圍高唐,州守以銀杠旦晚敵物,不若鬻,免一州士女屠戮。
正中與押狀,事平論死,數年得出,除知長興縣。
浙西失守,避地紹興。
魯王莅越,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知餘姚,餘姚當紹甯山海沖,軍将往來剽奪,市販朝得紥付,暮入根括民舍。
正中設兵彈壓,約各營取饷必經縣,否者以盜論。
總兵陳梧敗于嘉興,渡海擄掠鄉聚,正中遣兵擊之。
鄉聚犄角殺梧,朝議罪正中。
黃宗羲力争梧見殺,蓋衆怒,正中無罪,乃止。
張國柱掠定海,乘潮而西,縱兵入姚城,圍大姓,正中計折谕止之。
田仰、荊本徹先後蔽江下,皆帖息去。
一年之中,屢經悍将,而邑免大禍,民戴之如父母。
升監察禦史。
正中短小敏練,喜任事,而措置甚大。
益募骁勇将,從海道取海甯、海鹽,通浙西路。
于是尚寶卿朱大定、太仆卿陳潛夫、主事吳乃武,皆自浙西來,受約束,壇山烽火,連于武林,北門藉無恐,隐若敵國。
又通律呂,星象,壬遁,喜讀實用書。
乙酉冬,進魯王丙戌年曆。
及敗,逸于民間。
姚邑遺民沈國模、史孝鹹、韓孔當、陳天恕、呂章成、邵會可等,鹹共往來。
深衣幅巾,假醫蔔續食。
大清康熙六年八月,卒于山陰之陳常堰,年六十九。
○于穎 于穎,字瀛長,江南金壇人,崇祯幸未進士。
累官工部主事員外郎,知西安府。
削籍。
起工部郎中,知紹興府。
截江之役,升按察副使,分巡甯紹道。
間道歸裡,杜門終老。
穎在紹興,甚有威惠,越人至今思之。
○吳易〔傳阙〕
賊将窺江淮,斷漕饷,诏之仁會應撫黃希憲讨之。
遇賊高家口大安河,連勝,賊北竄。
漕督史可法迎擊,賊複折而南,降于蘇松兵備程珣,之仁功為多。
大清兵下杭州,之仁初議迎降,既從錢肅樂之約,首帥所部入甯波,會孫熊兵俱西。
東南承平久,民不識兵事,諸義師 多纨衤誇及市井田野兒,衆疑懼。
比之仁麾下過,部伍明整,兵甲犀利,衆心大安。
乙酉,魯王莅越,封武甯侯,晉甯國公,壁西興。
江上宿将推方國安與之仁。
國安惑于馬阮,擁強兵不能用,縱其下行剽,主客患苦之。
浙西因是守益堅。
鄭遵謙、熊汝霖等所合義兵,無敢抗國安。
國安兵常陵義兵,獨憚之仁嚴,支吾依附。
魯王倚以為重。
之仁憤軍政不一,上疏言:“事起日,人人有鼓行渡江之志。
曆今半載,逍遙遊戲,便欲以錢塘為鴻溝,天下事何忍言?臣願以所隸沈舟決戰,今日欲死,猶戰而死;他日即死,恐不能戰也。
”會杭人開堰入江,之仁統水師邀襲之江中。
是日,東南風大起,南軍揚帆奮擊,碎其舟。
貝勒以重兵下浙江。
乙酉五月,江涸,貝勒試馬,用大炮擊南營,碎方軍甑竈,國安遂遁。
夜趣紹興,劫魯王南行,江上軍遂潰,獨之仁一軍猶在督師。
張國維議挑兵五千,分守諸壘,之仁泣曰:“國安壞天下事,今生兵數千萬在北岸,旦晚畢渡,孤軍何以迎敵。
之仁有船可入海,公兵無船,當速為計。
”國維追從魯王去。
之仁度事不支,乃載其妻妾子女婦孫共一大舟,沈之蛟門。
獨至松江,峨冠登陸,百姓傳駭聚觀。
之仁從容入見内院洪承疇,自稱前朝大帥,不肯身泛波濤,特來就死。
八月二十四日,死西市,時人皆為泣下。
論曰:鄭遵謙無淵謀長慮,遭國大變,江幹臨敵,尚不廢聲妓,故積為鄉闾所輕。
然以全盛南都,将相師濟,長淮為邊,未終一期,邦其淪喪。
紹興遠介東表,雅無備禦,遵謙肉袒挺劍,八郡雲合,系名号亦訖一年。
唇齒江廣,屏翰閩浙,此顧可忘所自哉。
劉穆雅量有儒臣風,父子一心,同死兵事,謀雖不就,不可謂不幸矣。
董瑒評江東人物:官兵将領以王之仁為 首,義師則熊汝霖為首,蓋其心之剛烈,餘子不如雲。
○王正中 王正中,字仲捴,直隸保定人,甯國公之仁從子也。
崇祯丁醜進士。
遊高唐州,會大清兵南下,轉運銀杠亦避入高唐。
大軍圍高唐,州守以銀杠旦晚敵物,不若鬻,免一州士女屠戮。
正中與押狀,事平論死,數年得出,除知長興縣。
浙西失守,避地紹興。
魯王莅越,以兵部職方司主事知餘姚,餘姚當紹甯山海沖,軍将往來剽奪,市販朝得紥付,暮入根括民舍。
正中設兵彈壓,約各營取饷必經縣,否者以盜論。
總兵陳梧敗于嘉興,渡海擄掠鄉聚,正中遣兵擊之。
鄉聚犄角殺梧,朝議罪正中。
黃宗羲力争梧見殺,蓋衆怒,正中無罪,乃止。
張國柱掠定海,乘潮而西,縱兵入姚城,圍大姓,正中計折谕止之。
田仰、荊本徹先後蔽江下,皆帖息去。
一年之中,屢經悍将,而邑免大禍,民戴之如父母。
升監察禦史。
正中短小敏練,喜任事,而措置甚大。
益募骁勇将,從海道取海甯、海鹽,通浙西路。
于是尚寶卿朱大定、太仆卿陳潛夫、主事吳乃武,皆自浙西來,受約束,壇山烽火,連于武林,北門藉無恐,隐若敵國。
又通律呂,星象,壬遁,喜讀實用書。
乙酉冬,進魯王丙戌年曆。
及敗,逸于民間。
姚邑遺民沈國模、史孝鹹、韓孔當、陳天恕、呂章成、邵會可等,鹹共往來。
深衣幅巾,假醫蔔續食。
大清康熙六年八月,卒于山陰之陳常堰,年六十九。
○于穎 于穎,字瀛長,江南金壇人,崇祯幸未進士。
累官工部主事員外郎,知西安府。
削籍。
起工部郎中,知紹興府。
截江之役,升按察副使,分巡甯紹道。
間道歸裡,杜門終老。
穎在紹興,甚有威惠,越人至今思之。
○吳易〔傳阙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