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

關燈
所也。

    ”視北鎮撫司事膝胤玉,給藉草饋橐饘。

    作 《重生詩》。

    監生塗仲吉上言:“道周通籍二十載,半居墳盧,一生學力,止知君親。

    雖言嘗過戆,而志實忠純。

    今喘息僅存,猶讀書不倦,此臣不為道周惜,而為陛下天下萬世惜也。

    昔唐太宗恨魏征之面斥,至欲殺而終不果。

    漢武帝惡汲黯之直谏,雖遠出而實優容。

    陛下欲遠法堯舜,奈何出漢唐主下?”戶部主事葉廷秀,亦疏救,俱下獄廷杖。

     初,上命天下共表孝經并小學頒行,道周于庫中作《聖世頒孝經頌》,《頌》曰:“粵稽天德,厥貴恒性。

    于皇師天,永孝配命。

    師天永孝,乃立民極。

    明明我皇,允惟天德。

    ”餘姚孫嘉績,亦系白雲,從道周受易。

    刑部尚書劉澤深,拟瘴戍,再奏不允。

    澤深上言:“道周之罪,前兩疏已嚴矣。

    至此惟有論死,死生之際,臣不敢不慎也。

    自來論死諸臣,非封彊,則貪酷,未有以建言誅者。

    今以此加道周,道周無封彊貪酷之失,而有建言蒙僇之名,于道周得矣,非我皇上覆載之量也。

    且皇上所疑者黨耳。

    黨者見諸行事,道周具疏空言,一二臣工,始未嘗不相與也,今且短之,既而斥之,烏有所謂黨,而煩朝廷之大法耶?去年行刑時,忽奉旨停免。

    今皇上豈有積恨于道周?萬一轉圜動念,而臣已論定,噬臍何及?敢仍以原拟上。

    ” 上從之,戍辰州。

    自十四年正月入诏獄,積十有四月始得出,作《再重重生詩》。

    學龍、廷秀、仲吉亦戍。

     道周道南都,至杭州,諸生迎至大滌,析鵝鹿疑義,示三易指歸,《詩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及《樂律》,論儒派。

    八月,荷芟入楚,未至。

     上議起廢锢,禮部右侍郎蔣德璟言:“前少詹事臣道周,愚戆之咎,實皆自取,第半生孤苦,子幼家貧,萬裡投荒,深可轸念。

    ”德璟旋入閣。

    八月日講,上與輔臣從容語及張溥、張采之為人。

    曰:“溥小臣,且不免偏,何以負重名?”周延 儒進曰:“張溥、黃道周,皆為偏,惟是讀書博通,所以人人惜之。

    ”上默然。

    德璟因言:“前蒙皇上放道周生還,渠極感聖恩,但子方十歲,得免其永戍,量移内地,皆出憐才好生之德。

    ”上微笑。

    德璟又言:“道周在獄時,寫有《孝經》百本,每本作文一篇,是感頌聖德。

    ”黃景昉、陳演、吳甡合言:“道周事親孝,且清苦極不可及。

    ”延儒言:“即其讀書,亦尚可用。

    ”上不答,惟微笑而已。

    明日,手敕:“曩諸先生面奏永戍黃道周,清操博學,見今戍遠子幼,朕心不覺憐憫。

    彼雖遍迂,經此一番懲創,想亦改悔。

    人才當惜,宜作何赦罪,酌用密議來奏!”輔臣上言:“道周向來未經追琢,每有任性率意之咎,自蒙恩譴裁抑陶镕,聞已甚悔前非。

    每日在獄,手書《孝經》,極其感佩天恩,頌揚聖德。

    恭睹皇上勤學好問,稽古考文,臣等自慚固陋,未能仰承萬一。

    因思及道周博雅,遂據臆陳,伏蒙皇上憐其貧苦,鑒其改悔,而轸及于人才當惜,赦罪酌用。

    斯真造化生成之恩,天地覆載之量。

    道原周職詹事府詹事,今既蒙恩赦,用似當還其故秩,以備史局編摩,更足資其一得,此又非止從道周起見也。

    ”上報“可”命即拟旨。

     輔臣複上言:“皇上此舉,衆美俱備,從此知學行之足貴,信廉吏之可為,所裨于作人磨世,君德治象非細。

    ”是日,诏複道周少詹事。

    都下臣民,中外相慶。

     道周已至九江,朝命敦促就道,旋請假歸裡,以學龍、廷秀等尚在戍所,席藁請命,亦得釋。

    道周既歸漳浦,堅卧不出。

     明年甲申三月,京師陷,福王立于南京,起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。

    時馬士英當國,道周入朝,無所為。

     乙酉三月,奉命祭告禹陵,舟泊龍江灣,夢高皇帝呼曰:“卿竟舍我去耶?”對曰:“朝廷舍臣,非臣舍朝廷。

    ”時左都禦史劉宗周去國,道周祀陵,留連紹興。

    彌月,三谒宗周, 固卻不見。

    曰:“際此亂朝,豈大臣徜徉山水之日?”道周聞之,即行。

     南都潰,馬士英東奔錢塘,道周逢之江上,痛詈之,士英落靴走。

    及浙省降,宗周與門人前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等謀起兵,求道周計事,不獲,悔曰:“石齋夙有淵思,吾初不宜拒之太深。

    ” 唐王在位,訪故臣于張家玉,薦道周,王拱手曰:“得此商彜周鼎,當為廓廟羽儀。

    ”道周來自浙,拜大學士兼吏部尚書,位首輔。

    鄭芝龍以公爵班宰相上,道周争之,芝龍不肯出兵,道周憤時事不可為,而荷殊絕之知,乃自請視師,經略江西。

    芝龍不與一卒,道周親書告身獎語号召,得百餘人,徑進出杉關,衆至萬人,田夫荷鋤從之,曰“扁擔兵”開府廣信,與楊廷麟、萬元吉為呼應。

    王命家玉出屯金溪,以為之援。

    道周遺家玉書曰:“道周之年,不能緻遠,為皇上為馬;道周之力,不能任重,為皇上為牛;或者左右拾遺,因事靖獻,道周其皇上晨雞乎。

    ” 時魯王上書福州,稱皇叔父,不稱陛下。

    唐正怒,殺其使者陳謙,遂積隙。

    道周移書浙東大臣張國維、熊汝霖等解之。

     大略謂:“東遷以還,藉力晉鄭,蔡丘而後,推德桓文。

    上愛殿下,笃于所生,勿以降階之問,為博達所笑。

    ”其冬,徽州陷,道周提兵赴救。

    新守婺源令故門士,以書绐約内應,抵明堂裡,猝遇大清将張天祿,被執。

    從者職方福州趙士超,通判六合毛玉潔,中書平和賴繼堂龍溪蔡春溶。

     順治三年丙戌,正月七日,入徽州。

    元宵,見張燈為魚龍百戲,趨營帳,念民,為之泣下。

    至南京,置西上門故尚膳監中,先後絕粒十餘日,作《自挽詩》,書後曰:“丙戌就俘以來,義在必死,未了諸緣,無所複憶。

    所憶者為《春秋·表正 》、《詩晷·正》二書未就,及未登嵩室,陟華嶽之巅耳。

    《表正》為少時舊書,墜婺源明堂,想已廢于兵火,無複能讀之者,嘗讀陳無涯兄弟,裁其大略,不知能竟之否。

    《晷正》必須吾自草,無複能傳其意者。

    如嵩華二嶽,先年欲以黃冠丐此了願。

    當遣戍辰州,乞多千裡,移去潼關,為林讓庵铨部所尼,垂老得此,坐華巅,卧王屋,執筆以事《詩》、《春秋》,雖禮北鬥,受玉虹,不為過矣。

    生平所曆黃山、白嶽、匡廬、九 華、浮丘、龍首、穹窿、玄墓、洞庭、三茅、天目、徑山、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