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
關燈
小
中
大
揚喑咤,彼此相煽,以玷聖明仁孝之治,幹天地綱紀之常,是不宜使四方聞見也。
嗣昌張網溢地之談,款市樂天之說,才智略見矣。
更起一不祥之人,與之表裡,猶狼狽依肩,無益負重,陛下又何以施其鞭策乎?”上切責。
及會推竟以新甲上,道周又疏言:“臣不知新甲為何如人,然聞其丁艱,猶未終制也。
古儒臣專阃,能任弘钜,垂竹帛者,率皆本道德,敦行義,根柢甚茂,而後枝葉 生焉。
三代而下,如趙充國、皇甫嵩、羊祐、杜預、裴行儉、高仁厚、韓琦、範仲淹輩,皆卓然自豎,纖毫不苟。
其所成就,猶未造古吉甫、張仲之流。
今聖主焦勞邊境,十年于茲,負氣敢谏諸臣,半棄不錄。
欲使軟美容悅者叩頭折枝,以幸非常之功,徹不世之業,甯可得乎?比甯錦邊遽,東人曾未越邊,而宣雲警報,辄雲:‘九營十營,衣青蟒者無數。
中樞且欲以義州馬市權畀款邊,中外侜張,幾易鹿馬之形,盡假叢神之意,空破非常之格,以授不祥之人。
’傳曰:‘天子守在四夷。
’又曰:‘王者有征無戰。
’誠使禮樂修明,舉錯各當,忠谠在朝,貪佞在野,以此守何不固?征何不服?古亦有忠臣孝子,無濟于匡攘之用者,決未有不忠不孝,而可進于功名道德之門者也。
臣雖孱懦,然自二十歲躬耕,胼胝手足,以養二人。
四十餘削籍,徒步荷擔二千裡不解扉屦。
今雖逾五十,然非有妻子之奉,婢仆之累。
所纂數卷書,已移月可畢,筆劄幹盾,均為報恩。
天下果無人,臣願解清華以執鎖鑰,何至使被棘負塗者,祓不祥以玷皇化哉。
方今熒感漸次箕尾,是為燕分,九十月交,當南鬥口。
雖有道儒者所不談,然思患豫防,聖人所誡。
新甲聞報,崎岖秦蜀,發表束裝,度須百日,此其載道,已垂半載。
象升空以茕茕歸說之身待其遲遲援琴之道,所謂乞河神而濡突火也。
”疏入,上滋不怿。
九月,禦平台召對,謂道周曰:“朕幼而失學,長而無聞,賴以講臣之力,啟沃朕心,少知天理人欲兩端。
夫無所為而為之,曰天理;有所為而為之,曰人欲。
爾前疏适當枚蔔不用之時,可謂無所為乎?”對曰:“天人義利之辨,臣嘗聞之矣。
臣以綱常名教為心,不以功名爵祿為心,自信無所為也。
”上曰:“朝推新甲,爾疏夕至何也?”對曰:“前旨雲:不拘守制,知新甲矣。
始嗣昌欲用新甲,臣參疏夙具,适相會耳。
” 上曰:“三疏皆上,而雲阻于際會,何也?”對曰:“臣同鄉禦史臣蘭友,給事中臣楷已有章矣,恐涉嫌疑,故臣疏未上。
天下綱常,封彊大計,若終不言,後将莫及。
且言路未有言者,臣之有言,非得已也。
”上曰“清,美德也,小廉曲謹,非清也。
且汝言辨而多非前講所雲子思一生以誠明為本,是也;雲誠出于清,仁生于誠,非也。
”對曰:“曲能有誠,此誠出于清之說也。
孝弟為仁之本,此誠生仁之說也。
夫惟孝弟之人,能理天下,生萬物。
不孝不弟,本實撥矣,禮義廉恥盡矣,何事之能成?” 嗣昌進曰:“道周責臣奪情起複,是也;其謂臣營推營複,非也。
臣不幸遭臣父之艱,又遭繼母之憂,臣不生為空桑,豈不知有父母。
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。
古者列國之君臣,尚可去彼适此;今則一統之君臣,無所逃于天地。
即臣父母皆受君恩,臣于君臣,尤重于父子。
況臣乞終制者三矣。
至奉明旨,撫按敦迫,自分何能敢複晏然。
倉皇奔命,行至保定,猶乞終喪,引成化間修撰羅倫事,意謂今詞臣中,必有博通古義,親切論思,可代臣直言,上回天聽。
比入京,聞道周品行學術,士類所宗,必有持正之言,可以使臣終制而去。
不謂其疏中自稱不如鄭鄤,臣乃太息而絕望也。
古人有言:禽獸知母不知父,鄤杖母禽獸不如,道周又不如鄤,未知道周之于綱常何如也。
” 上曰:“卿為卿父屢疏,昭然,數年在外,并不攜家人,墨衰視事,朕自知卿耳。
且道周所言不如鄭鄤,朕正欲诘之。
”嗣昌曰:“臣以綱常名教所關,不容不辨。
道周實清介,人望所歸。
乞罷臣放還歸田裡。
”上溫慰之,且斥道周邪說。
道周曰:“臣平生恥言人過,今與嗣昌争論于上前,非禮也。
但為天下後世留此綱常名教,不得不然。
”上曰:“對君有體,狂詈何也?”道周曰:“臣疏中惟豭狗、枭獍兩語,不無過激,然 遭遇聖明,故敢直言。
夫立言,甚難也。
綱常名教者,朝廷之綱常名教;禮義廉恥者,國家之禮義廉恥。
假以臣為一人之私,緘默取富貴可矣。
”上曰:“爾借題污诋大臣,别有所為耳。
” 道周曰:“司馬光有言:‘臣若有專司,則有所不言;如為論思,則無不可言者。
’臣受論思之職,與嗣昌比肩,當言而言,不得雲诋毀大臣。
讀書五十年,無一言一事,不可對君親告妻子。
臣躬耕二十年,手足胼胝,四十喪親,負土作墓,畚插皆臣自操,故奪情之事,所不忍見。
”上曰:“爾如是,雲不如鄭鄤,何也?”道周曰:“匡年棄于通國,孟子不失禮貌,孔子自雲辭命不如宰予。
臣謂文章不如鄭鄤。
”上曰:“鄤自絕人倫,許曦小臣,猶知公論,爾曾曦之不如。
”道周曰:“宋人惡李定不持母服,拟賜孝子徐積粟帛以諷之。
臣奉彈嗣昌,則非救鄤矣。
”上曰:“少正卯亦稱聞人,徒以言僞而辨,行堅而僻,記醜而博,順非而澤,不免孔子之誅。
今之人多類此者。
”道周曰:“少正卯心不正,臣心正者也。
”上曰:“朕知爾操守,雖屢進屢退,終欲用爾。
不圖偏矯恣肆,乃至于此。
念以講官,姑寬爾。
”因令之去。
道周猶不起,有所陳。
上怒,嗣昌曰:“道周所言,經也;臣拜命,權也;惟上優容之!” 已出,上止諸臣,谕之曰:“今者内寇外邊,天妖地震,朕不能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,宣德化,芟禍亂,所賴諸臣匡朕不逮。
而乃黨同伐異,阻撓朝廷用人之權,是外寇易治,内寇難除也。
今有仍前轸者,立置重典。
”明日,谪江西布政司都事。
道周既谪,而名愈重,天下稱直谏者,必曰黃石齋。
十三,福建巡撫解學龍,薦閩中人才,以道周為冠。
上大怒,缇騎逮學龍及道周,詣北寺對簿。
是日,黃霧四塞,日眚無光,各杖八十,下诏獄入白雲庫。
獄卒曰:“此周順昌、周宗建,畢命
嗣昌張網溢地之談,款市樂天之說,才智略見矣。
更起一不祥之人,與之表裡,猶狼狽依肩,無益負重,陛下又何以施其鞭策乎?”上切責。
及會推竟以新甲上,道周又疏言:“臣不知新甲為何如人,然聞其丁艱,猶未終制也。
古儒臣專阃,能任弘钜,垂竹帛者,率皆本道德,敦行義,根柢甚茂,而後枝葉 生焉。
三代而下,如趙充國、皇甫嵩、羊祐、杜預、裴行儉、高仁厚、韓琦、範仲淹輩,皆卓然自豎,纖毫不苟。
其所成就,猶未造古吉甫、張仲之流。
今聖主焦勞邊境,十年于茲,負氣敢谏諸臣,半棄不錄。
欲使軟美容悅者叩頭折枝,以幸非常之功,徹不世之業,甯可得乎?比甯錦邊遽,東人曾未越邊,而宣雲警報,辄雲:‘九營十營,衣青蟒者無數。
中樞且欲以義州馬市權畀款邊,中外侜張,幾易鹿馬之形,盡假叢神之意,空破非常之格,以授不祥之人。
’傳曰:‘天子守在四夷。
’又曰:‘王者有征無戰。
’誠使禮樂修明,舉錯各當,忠谠在朝,貪佞在野,以此守何不固?征何不服?古亦有忠臣孝子,無濟于匡攘之用者,決未有不忠不孝,而可進于功名道德之門者也。
臣雖孱懦,然自二十歲躬耕,胼胝手足,以養二人。
四十餘削籍,徒步荷擔二千裡不解扉屦。
今雖逾五十,然非有妻子之奉,婢仆之累。
所纂數卷書,已移月可畢,筆劄幹盾,均為報恩。
天下果無人,臣願解清華以執鎖鑰,何至使被棘負塗者,祓不祥以玷皇化哉。
方今熒感漸次箕尾,是為燕分,九十月交,當南鬥口。
雖有道儒者所不談,然思患豫防,聖人所誡。
新甲聞報,崎岖秦蜀,發表束裝,度須百日,此其載道,已垂半載。
象升空以茕茕歸說之身待其遲遲援琴之道,所謂乞河神而濡突火也。
”疏入,上滋不怿。
九月,禦平台召對,謂道周曰:“朕幼而失學,長而無聞,賴以講臣之力,啟沃朕心,少知天理人欲兩端。
夫無所為而為之,曰天理;有所為而為之,曰人欲。
爾前疏适當枚蔔不用之時,可謂無所為乎?”對曰:“天人義利之辨,臣嘗聞之矣。
臣以綱常名教為心,不以功名爵祿為心,自信無所為也。
”上曰:“朝推新甲,爾疏夕至何也?”對曰:“前旨雲:不拘守制,知新甲矣。
始嗣昌欲用新甲,臣參疏夙具,适相會耳。
” 上曰:“三疏皆上,而雲阻于際會,何也?”對曰:“臣同鄉禦史臣蘭友,給事中臣楷已有章矣,恐涉嫌疑,故臣疏未上。
天下綱常,封彊大計,若終不言,後将莫及。
且言路未有言者,臣之有言,非得已也。
”上曰“清,美德也,小廉曲謹,非清也。
且汝言辨而多非前講所雲子思一生以誠明為本,是也;雲誠出于清,仁生于誠,非也。
”對曰:“曲能有誠,此誠出于清之說也。
孝弟為仁之本,此誠生仁之說也。
夫惟孝弟之人,能理天下,生萬物。
不孝不弟,本實撥矣,禮義廉恥盡矣,何事之能成?” 嗣昌進曰:“道周責臣奪情起複,是也;其謂臣營推營複,非也。
臣不幸遭臣父之艱,又遭繼母之憂,臣不生為空桑,豈不知有父母。
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。
古者列國之君臣,尚可去彼适此;今則一統之君臣,無所逃于天地。
即臣父母皆受君恩,臣于君臣,尤重于父子。
況臣乞終制者三矣。
至奉明旨,撫按敦迫,自分何能敢複晏然。
倉皇奔命,行至保定,猶乞終喪,引成化間修撰羅倫事,意謂今詞臣中,必有博通古義,親切論思,可代臣直言,上回天聽。
比入京,聞道周品行學術,士類所宗,必有持正之言,可以使臣終制而去。
不謂其疏中自稱不如鄭鄤,臣乃太息而絕望也。
古人有言:禽獸知母不知父,鄤杖母禽獸不如,道周又不如鄤,未知道周之于綱常何如也。
” 上曰:“卿為卿父屢疏,昭然,數年在外,并不攜家人,墨衰視事,朕自知卿耳。
且道周所言不如鄭鄤,朕正欲诘之。
”嗣昌曰:“臣以綱常名教所關,不容不辨。
道周實清介,人望所歸。
乞罷臣放還歸田裡。
”上溫慰之,且斥道周邪說。
道周曰:“臣平生恥言人過,今與嗣昌争論于上前,非禮也。
但為天下後世留此綱常名教,不得不然。
”上曰:“對君有體,狂詈何也?”道周曰:“臣疏中惟豭狗、枭獍兩語,不無過激,然 遭遇聖明,故敢直言。
夫立言,甚難也。
綱常名教者,朝廷之綱常名教;禮義廉恥者,國家之禮義廉恥。
假以臣為一人之私,緘默取富貴可矣。
”上曰:“爾借題污诋大臣,别有所為耳。
” 道周曰:“司馬光有言:‘臣若有專司,則有所不言;如為論思,則無不可言者。
’臣受論思之職,與嗣昌比肩,當言而言,不得雲诋毀大臣。
讀書五十年,無一言一事,不可對君親告妻子。
臣躬耕二十年,手足胼胝,四十喪親,負土作墓,畚插皆臣自操,故奪情之事,所不忍見。
”上曰:“爾如是,雲不如鄭鄤,何也?”道周曰:“匡年棄于通國,孟子不失禮貌,孔子自雲辭命不如宰予。
臣謂文章不如鄭鄤。
”上曰:“鄤自絕人倫,許曦小臣,猶知公論,爾曾曦之不如。
”道周曰:“宋人惡李定不持母服,拟賜孝子徐積粟帛以諷之。
臣奉彈嗣昌,則非救鄤矣。
”上曰:“少正卯亦稱聞人,徒以言僞而辨,行堅而僻,記醜而博,順非而澤,不免孔子之誅。
今之人多類此者。
”道周曰:“少正卯心不正,臣心正者也。
”上曰:“朕知爾操守,雖屢進屢退,終欲用爾。
不圖偏矯恣肆,乃至于此。
念以講官,姑寬爾。
”因令之去。
道周猶不起,有所陳。
上怒,嗣昌曰:“道周所言,經也;臣拜命,權也;惟上優容之!” 已出,上止諸臣,谕之曰:“今者内寇外邊,天妖地震,朕不能發諸臣公忠為國之心,宣德化,芟禍亂,所賴諸臣匡朕不逮。
而乃黨同伐異,阻撓朝廷用人之權,是外寇易治,内寇難除也。
今有仍前轸者,立置重典。
”明日,谪江西布政司都事。
道周既谪,而名愈重,天下稱直谏者,必曰黃石齋。
十三,福建巡撫解學龍,薦閩中人才,以道周為冠。
上大怒,缇騎逮學龍及道周,詣北寺對簿。
是日,黃霧四塞,日眚無光,各杖八十,下诏獄入白雲庫。
獄卒曰:“此周順昌、周宗建,畢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