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
關燈
小
中
大
○黃道周
黃道周,字幼元,福建漳浦人。
幼孤好學,窮微極博,天啟壬戌成進士,授編修,充經筵展書官。
故事,展書必跪,膝行數武。
道周獨謂膝行非禮,平步進,監侍駭愕,魏忠賢連目攝之,不動。
歸,讀書白鹿洞,躬執薪爨,天下士大夫高推之。
威宗即位,起原官。
崇祯庚午,主浙江鄉試,遷右中允。
會大學士錢龍錫,以袁崇煥事下獄,史■等必欲殺之,主之者周延儒,廷臣無敢訟冤者。
道周上疏曰:“秦漢而下,宰相有犯,坐請室不過數日。
非大逆,或裁或原,人主未嘗不為引痛。
今累輔所坐,為罪督攀援耳。
昔輔臣高拱,嘗以邊功得蔭錦衣,辭曰:‘身未臨強場,而受上賞,即一旦有敗,何所逃誅。
’臣疑其言不忠,由今而觀,實為先見。
漢武帝決意空幕南,心疑丞相墜北伐之師,一旦破法而戮劉屈牦;世宗決意棄河套,心疑開隙撓修玄之事,一旦破法而誅夏言。
此二子者,皆生值明時,無故身伏斧锧.今東強之圖,未有定算,恢複之計,上下持疑。
未有一男子據鞍而斫,騎牆之見者,獨斷然快意于一累輔。
累輔既無斂棋引杯之緻,廷臣又無蹴刍齒馬之嫌,遂使三台灰溺于貫城,鬥柄銷光于理勢。
每見衣冠相語以目,不曰:‘安敢言’則曰:‘那得歸’天下人心,衰飒如此,誰複挺 脊梁擔安攘之略者乎?陛下禦極以來,輔臣坐重譴者九人矣! 一代之中,有幾宰輔?而三年每降愈下至此!”疏入,上感動,延儒意亦釋,龍錫竟得出戍定海衛。
五年,孔有德反登州,連陷州縣,而溫體仁當國,專輔上以法律,益為廉謹取媚。
凡事蒙蔽,兵政怠弛。
道周精易數,故以《易》谏。
言:“《易》以天道為準,以《詩》、《春秋》推其運候。
始春秋元年已未,加五十有五,得周幽王甲子。
其明年十月辛卯,朔,日食。
以是上下中分,二千一百六十年,内損十四,為洪武元年戊申,為大明資始。
戊申距今二百六十四年,以乾屯需師别之,三卦五爻,丁卯大雪,入師之上六,是陛下禦極之元年,正當師上六。
《辭》曰:‘大君有命,開國承家,小人勿用。
’凡《易》一卦直六十七年一百五日,一爻直十一年七十七日。
今曆十分之四矣。
陛下開承之始,曾未四年,士庶離心,寇攘四起。
往者敵去遵永已六七日,而叙收複者以為千古奇功;近者賊破山東已六七縣,而護叛帥者以為不犯秋毫。
凡小人見事,智恒短于事前,言恒長于事後。
不救淩城,謂淩城必不可築;不理島民,謂島民必不可用。
昔有夏胤征、仲尼所錄,向戍去兵,丘明非之。
臣以為正功之道,在乎定命;亂邦之戒,止乎小人。
小人用即無寇賊,亦足以緻亂;小人不用即有外憂,亦足以緻理。
人主之學,一以天道為師,則萬物之情可照;斷事一以聖賢為法,則天下之材具服。
二年以來,以察去蔽蔽愈多,以刑樹威威愈殚,亦反申商歸周孔之秋也。
臣考自丁卯大雪,至戊寅春分,凡十一年餘七十七日,皆在師上六。
‘勿用’之防,誠不可已。
”傳旨明切更奏。
道周言:“明切之要,莫若用君子,去小人。
自庚午以來,為邊疆之案以陷君子,為科場之案以尋私怨,其緒餘為參罰催科。
在宋人一看詳條例之司,諸臣倚之當匡襄之務。
宋儒言: ‘邊帥之才,當于廉幹有識中求之。
’又雲:‘直言敢谏之士,即杖節死義之臣。
’萬曆末年,如鄒元标、趙南星等二十餘人,廢棄廿年,釀成門戶之禍。
今又取搢紳有器識者,舉網投穽。
知其為小人,又以小人矯之;知其為君子,又以小人參之。
天下事尚安望有成功哉?”因論馬如蛟、毛羽健、任贊化等被譴,而薦惠世揚、李邦華、梁廷棟可大用。
末雲:“昔蘇轼臨行,求陛辭,不得,上書言:‘極泰之世,小民皆得上通;極否之世,近臣不能自達。
’臣今雖乞枯骸,猶荷明問,死且不朽。
” 坐削籍出都,為衛士淩辱,作《重生詩》。
至杭州,諸生築大滌書院于餘杭之洞霄宮,從講學焉。
歸廬墓者三年,以原官召遷左中允。
時五日内系兩尚書,道周上書請慎喜怒,以回天。
再應诏,言:“天下神器,為之有道,簿書刀筆,非所以繩削天下之具也。
古者聖人設為禮樂,以治方内;設為征伐,以治方外。
禮樂不足以治其内,始有缧纟世纓牦,纟廛于君子;征伐不足以治其外,始有揭竿裂帛,起于小人。
共工伯鲧,身亮天工,使水土不治,人民不安,雖神明之胄,不保幽羽之戮。
今陛下寬仁宏宥,蓋有身膺重寄,七八載罔效,尚擁權藉自若者。
天下巉險無賴之徒,群聚京師,搢紳俯首屏息,以伺動定。
幸逢陛下好生,下诏求言,省刑清獄。
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,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。
且以人心時事如此,輔臣雖甚清且強,甯保天下無一蹴刍齒馬之事哉?” 上心重道周,意其言事頗迂,而言醇行清,可任講幄,累升左春坊左谕德,詹事府少詹事,侍讀學士,修玉牒,充經筵日講官。
十一年二月,上禦經筵畢,召道周及詹事顧錫疇、庶予黃景昉、編修楊廷麟等二十餘人前,問保舉,考選,孰為得人。
道周對:“今人才遠不如古,矧屢經摧折,如樹木然,須養之 數十年,方其得用。
世宗皇帝時,臣下救過不給,然或朝行譴逐,暮即追還。
”上感動,已複班,更召詢,道周言:“立朝之才,存乎心術;治邊之才,存乎形勢,曩來督撫未揆形勢,随賊奔走,事既不效,辄謂兵饷不足。
其實新舊饷約千二百萬,可供四十萬師。
今甯錦三協,僅十六萬,不須别求增饷。
至撫賊之法,令斬捕自贖,使望風解還;收其衆分隸諸将,以實塞下。
倘令自擇散地,一入鄖陽山中,終為腹心之患。
”上深是之,而未能行。
後張獻忠反谷城,卒如道周言。
楊嗣昌為本兵,主棄義州,緻甯錦孤危,且引漢和親宋納币,稱為樂天,而援孟子“善戰服上刑”傅會其說,嗾遼撫方一藻奏言:“北朝鐵騎十萬,并三十六家之衆十餘萬,西并插部及順義,又十萬,八城之衆,不過六七萬人,何以禦之?請如俺答故事,行款,撤兵中原,讨流寇。
”已遣瞽者周元忠,前往谕其就撫,皆受成。
中樞與宣督盧象升密商,幸上獨斷。
道周聞之,頓足曰:“果爾,不為趙氏續乎?”乃上言:“俺
幼孤好學,窮微極博,天啟壬戌成進士,授編修,充經筵展書官。
故事,展書必跪,膝行數武。
道周獨謂膝行非禮,平步進,監侍駭愕,魏忠賢連目攝之,不動。
歸,讀書白鹿洞,躬執薪爨,天下士大夫高推之。
威宗即位,起原官。
崇祯庚午,主浙江鄉試,遷右中允。
會大學士錢龍錫,以袁崇煥事下獄,史■等必欲殺之,主之者周延儒,廷臣無敢訟冤者。
道周上疏曰:“秦漢而下,宰相有犯,坐請室不過數日。
非大逆,或裁或原,人主未嘗不為引痛。
今累輔所坐,為罪督攀援耳。
昔輔臣高拱,嘗以邊功得蔭錦衣,辭曰:‘身未臨強場,而受上賞,即一旦有敗,何所逃誅。
’臣疑其言不忠,由今而觀,實為先見。
漢武帝決意空幕南,心疑丞相墜北伐之師,一旦破法而戮劉屈牦;世宗決意棄河套,心疑開隙撓修玄之事,一旦破法而誅夏言。
此二子者,皆生值明時,無故身伏斧锧.今東強之圖,未有定算,恢複之計,上下持疑。
未有一男子據鞍而斫,騎牆之見者,獨斷然快意于一累輔。
累輔既無斂棋引杯之緻,廷臣又無蹴刍齒馬之嫌,遂使三台灰溺于貫城,鬥柄銷光于理勢。
每見衣冠相語以目,不曰:‘安敢言’則曰:‘那得歸’天下人心,衰飒如此,誰複挺 脊梁擔安攘之略者乎?陛下禦極以來,輔臣坐重譴者九人矣! 一代之中,有幾宰輔?而三年每降愈下至此!”疏入,上感動,延儒意亦釋,龍錫竟得出戍定海衛。
五年,孔有德反登州,連陷州縣,而溫體仁當國,專輔上以法律,益為廉謹取媚。
凡事蒙蔽,兵政怠弛。
道周精易數,故以《易》谏。
言:“《易》以天道為準,以《詩》、《春秋》推其運候。
始春秋元年已未,加五十有五,得周幽王甲子。
其明年十月辛卯,朔,日食。
以是上下中分,二千一百六十年,内損十四,為洪武元年戊申,為大明資始。
戊申距今二百六十四年,以乾屯需師别之,三卦五爻,丁卯大雪,入師之上六,是陛下禦極之元年,正當師上六。
《辭》曰:‘大君有命,開國承家,小人勿用。
’凡《易》一卦直六十七年一百五日,一爻直十一年七十七日。
今曆十分之四矣。
陛下開承之始,曾未四年,士庶離心,寇攘四起。
往者敵去遵永已六七日,而叙收複者以為千古奇功;近者賊破山東已六七縣,而護叛帥者以為不犯秋毫。
凡小人見事,智恒短于事前,言恒長于事後。
不救淩城,謂淩城必不可築;不理島民,謂島民必不可用。
昔有夏胤征、仲尼所錄,向戍去兵,丘明非之。
臣以為正功之道,在乎定命;亂邦之戒,止乎小人。
小人用即無寇賊,亦足以緻亂;小人不用即有外憂,亦足以緻理。
人主之學,一以天道為師,則萬物之情可照;斷事一以聖賢為法,則天下之材具服。
二年以來,以察去蔽蔽愈多,以刑樹威威愈殚,亦反申商歸周孔之秋也。
臣考自丁卯大雪,至戊寅春分,凡十一年餘七十七日,皆在師上六。
‘勿用’之防,誠不可已。
”傳旨明切更奏。
道周言:“明切之要,莫若用君子,去小人。
自庚午以來,為邊疆之案以陷君子,為科場之案以尋私怨,其緒餘為參罰催科。
在宋人一看詳條例之司,諸臣倚之當匡襄之務。
宋儒言: ‘邊帥之才,當于廉幹有識中求之。
’又雲:‘直言敢谏之士,即杖節死義之臣。
’萬曆末年,如鄒元标、趙南星等二十餘人,廢棄廿年,釀成門戶之禍。
今又取搢紳有器識者,舉網投穽。
知其為小人,又以小人矯之;知其為君子,又以小人參之。
天下事尚安望有成功哉?”因論馬如蛟、毛羽健、任贊化等被譴,而薦惠世揚、李邦華、梁廷棟可大用。
末雲:“昔蘇轼臨行,求陛辭,不得,上書言:‘極泰之世,小民皆得上通;極否之世,近臣不能自達。
’臣今雖乞枯骸,猶荷明問,死且不朽。
” 坐削籍出都,為衛士淩辱,作《重生詩》。
至杭州,諸生築大滌書院于餘杭之洞霄宮,從講學焉。
歸廬墓者三年,以原官召遷左中允。
時五日内系兩尚書,道周上書請慎喜怒,以回天。
再應诏,言:“天下神器,為之有道,簿書刀筆,非所以繩削天下之具也。
古者聖人設為禮樂,以治方内;設為征伐,以治方外。
禮樂不足以治其内,始有缧纟世纓牦,纟廛于君子;征伐不足以治其外,始有揭竿裂帛,起于小人。
共工伯鲧,身亮天工,使水土不治,人民不安,雖神明之胄,不保幽羽之戮。
今陛下寬仁宏宥,蓋有身膺重寄,七八載罔效,尚擁權藉自若者。
天下巉險無賴之徒,群聚京師,搢紳俯首屏息,以伺動定。
幸逢陛下好生,下诏求言,省刑清獄。
然方求言而建言者辄斥,方清獄而下獄者旋聞。
且以人心時事如此,輔臣雖甚清且強,甯保天下無一蹴刍齒馬之事哉?” 上心重道周,意其言事頗迂,而言醇行清,可任講幄,累升左春坊左谕德,詹事府少詹事,侍讀學士,修玉牒,充經筵日講官。
十一年二月,上禦經筵畢,召道周及詹事顧錫疇、庶予黃景昉、編修楊廷麟等二十餘人前,問保舉,考選,孰為得人。
道周對:“今人才遠不如古,矧屢經摧折,如樹木然,須養之 數十年,方其得用。
世宗皇帝時,臣下救過不給,然或朝行譴逐,暮即追還。
”上感動,已複班,更召詢,道周言:“立朝之才,存乎心術;治邊之才,存乎形勢,曩來督撫未揆形勢,随賊奔走,事既不效,辄謂兵饷不足。
其實新舊饷約千二百萬,可供四十萬師。
今甯錦三協,僅十六萬,不須别求增饷。
至撫賊之法,令斬捕自贖,使望風解還;收其衆分隸諸将,以實塞下。
倘令自擇散地,一入鄖陽山中,終為腹心之患。
”上深是之,而未能行。
後張獻忠反谷城,卒如道周言。
楊嗣昌為本兵,主棄義州,緻甯錦孤危,且引漢和親宋納币,稱為樂天,而援孟子“善戰服上刑”傅會其說,嗾遼撫方一藻奏言:“北朝鐵騎十萬,并三十六家之衆十餘萬,西并插部及順義,又十萬,八城之衆,不過六七萬人,何以禦之?請如俺答故事,行款,撤兵中原,讨流寇。
”已遣瞽者周元忠,前往谕其就撫,皆受成。
中樞與宣督盧象升密商,幸上獨斷。
道周聞之,頓足曰:“果爾,不為趙氏續乎?”乃上言:“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