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二
關燈
小
中
大
○魯王以海
魯王以海,太祖十世孫。
父壽镛,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,死焉。
十七年二月,王嗣位,尋京師陷南奔。
順治二年乙酉四月,命移江廣,暫駐台州。
及鄭遵謙等兵起,議推戴,而入浙五王,惟王最賢,乃選遣元老前兵部尚書張國維,迎王于台。
八月至紹興,即監國位。
以分守署為行在,臣民稱國主,诏稱令,制稱敕,群臣勸進,王固不許,曰:“芟夷大難,須命世神聖,俟拜孝陵,擇宗賢。
”中外翕然,有中興誼辟之望焉。
時浙東畫錢塘江而守,号令所行,不出八郡。
乃議列屯,以朱大典鎮上遊金華,方國安當七條沙,王之仁當西興,鄭遵謙當小亹,孫嘉績、熊汝霖、錢肅樂當瓜裡。
日蓐食,鳴鼓放舟,登岸搏戰,複柁還戍,率以為常。
議分饷,以孫、熊之師謂之義兵,食義饷;方、王謂之正兵,食正饷。
正饷田賦所出;義饷勸輸無名之征,實無饷也。
戶部主事董守谕,請一切正供,歸戶部核兵而後給饷。
所謂義饷者,雖有其名,不可為繼。
戶部主事邵之詹議;紹興八邑,各有義師,專供本郡。
甯波給王之仁,金華歸朱大典,五府歸方國安;方、王不可。
計浙東田賦六十餘萬,悉給方、王。
義 師聽自措饷,正供不及焉。
署官爵,國維、大典、宋之普,俱東閣大學士。
國維賜尚方劍,督師江上。
汝霖、嘉績、肅樂、右佥都禦史,并加督師,然實無權。
起章正宸吏部左侍郎,署部事,李自春戶部尚書,王思任禮部尚書,餘煌兵部尚書,張天郁工部尚書,陳函輝吏部右侍郎。
封國安鎮東侯,之仁武甯侯,衢州守将張鵬翼永豐伯,鄭遵謙義興将軍。
議谥号,上皇太子曰悼皇帝;福王曰赧皇帝;潞王曰潞闵王。
未幾,起方逢年為東閣大學士,朱之普罷。
是月,國維複富陽。
金堡、姚志卓起兵複餘抗。
餘杭尋陷,堡渡江來歸。
國維命志卓守分水,又複于潛。
汝霖以五百人渡海甯,轉戰數日夜,至喬司,士卒略盡,乃還。
王雖謙仁,少威斷。
初立之日,張國維首疏參馬士英十大罪。
士英懼,不敢入朝。
與阮大铖俱匿方國安營中,陰敗國事,不能執而誅之,以此賞罰盡失,士氣衰沮。
而文臣建義者多不知兵;鄭遵謙唯畜優伶,殊無定志;義旅烏合市販;原設營兵衛軍,皆隸方、王。
國安及其子元科,尤悍戾,日與朱大典構隙,擁百練之卒,不肯進取杭州。
士大夫沿習承平,求官乞蔭,塗巷之内,半腰犀玉,至有以白石充之。
時人語曰:“帶何挺挺,白石粼粼。
”其子弟方髫龀,繡衣冠佩,傳呼道上,又為之語曰:“痘兒哥,痘兒哥,橫街騎馬誰敢何!”故巡撫田仰來自淮揚,與遵謙争饷,嘩于朝,仰将李士琏拔刀斫,遵謙奔殿上,呼:“救我!”太監客鳳儀助仰兵巷鬥,遵謙脫歸小亹,王遣廷臣解之而已。
其秋饑。
浙東大水,漂沉民舍,越人衣食于舟。
征調既煩,皆沉舟束手。
軍人沿門供億,搜牢勒輸,文武官符票一日數至,奸宄乘時報複,民始離怨。
七月七日,海甯陷,守将俞元良死之。
八月,參将姜國臣複入守海守。
故總兵汪碩德,集兵雙林,來告,使移劄塘栖。
會唐王即位福州,诏至,衆議開讀,熊汝霖持不可,王意不怿,下令返台州,人情惶惑。
張國維星馳入郡,上疏福州,言:“逢國大變,凡高皇帝子孫民吏,當共同心力,事成,入關者王,監國退居藩服,禮誼诏然。
今遂南拜正朔,事勢遠不相及。
唇亡齒寒,悔弗可追。
臣老矣,豈若朝秦暮楚之客哉?”疏出,議始定,閩使廢然返。
然是時,江楚、西蜀、兩粵、滇、黔,皆受唐王诏朔,獨浙東以監國在先,義旗分豎,不宜降屈,天下多不直魯王。
後金保入閩複來,上啟力争,以為:“更始稱尊,劉縯止居大司馬之位;湘陰繼統,劉崇亦守節度使之官。
縯豈甘以賢讓不肖,崇豈甘以父讓子哉?恐一家之中,有二天子,即外患得以相乘也。
殿下以侄事叔,則今上既非湘陰;以賢事聖,則今上并非更始;即上表稱臣,拜疏迎駕,豈遂為屈已乎?兩大相抗,必至于離;兩離相厄,必至于敗。
使敵國得乘瑕觀變,坐而收漁人之效,恐文武諸臣,不得辭其責矣。
《詩》雲:‘兄弟阋于牆,外禦其侮’今當禦侮之時,自啟阋牆之釁,竊為殿下惜之。
殿下誠能息群喙以奉一尊,異日光複二京,隻谒寝廟,今上之功,不過漢光武,而殿下之德,乃過于周文王。
厚實不虧,而翰名爛焉。
即今上亦安能屈殿下哉?”不聽。
令旨法司究問,陳函輝密啟請殺堡。
堡亡奔衢州。
十月壬辰,方國安及大清兵戰于江,張國維引步軍繼進,
父壽镛,以崇祯十五年大兵破兖州,死焉。
十七年二月,王嗣位,尋京師陷南奔。
順治二年乙酉四月,命移江廣,暫駐台州。
及鄭遵謙等兵起,議推戴,而入浙五王,惟王最賢,乃選遣元老前兵部尚書張國維,迎王于台。
八月至紹興,即監國位。
以分守署為行在,臣民稱國主,诏稱令,制稱敕,群臣勸進,王固不許,曰:“芟夷大難,須命世神聖,俟拜孝陵,擇宗賢。
”中外翕然,有中興誼辟之望焉。
時浙東畫錢塘江而守,号令所行,不出八郡。
乃議列屯,以朱大典鎮上遊金華,方國安當七條沙,王之仁當西興,鄭遵謙當小亹,孫嘉績、熊汝霖、錢肅樂當瓜裡。
日蓐食,鳴鼓放舟,登岸搏戰,複柁還戍,率以為常。
議分饷,以孫、熊之師謂之義兵,食義饷;方、王謂之正兵,食正饷。
正饷田賦所出;義饷勸輸無名之征,實無饷也。
戶部主事董守谕,請一切正供,歸戶部核兵而後給饷。
所謂義饷者,雖有其名,不可為繼。
戶部主事邵之詹議;紹興八邑,各有義師,專供本郡。
甯波給王之仁,金華歸朱大典,五府歸方國安;方、王不可。
計浙東田賦六十餘萬,悉給方、王。
義 師聽自措饷,正供不及焉。
署官爵,國維、大典、宋之普,俱東閣大學士。
國維賜尚方劍,督師江上。
汝霖、嘉績、肅樂、右佥都禦史,并加督師,然實無權。
起章正宸吏部左侍郎,署部事,李自春戶部尚書,王思任禮部尚書,餘煌兵部尚書,張天郁工部尚書,陳函輝吏部右侍郎。
封國安鎮東侯,之仁武甯侯,衢州守将張鵬翼永豐伯,鄭遵謙義興将軍。
議谥号,上皇太子曰悼皇帝;福王曰赧皇帝;潞王曰潞闵王。
未幾,起方逢年為東閣大學士,朱之普罷。
是月,國維複富陽。
金堡、姚志卓起兵複餘抗。
餘杭尋陷,堡渡江來歸。
國維命志卓守分水,又複于潛。
汝霖以五百人渡海甯,轉戰數日夜,至喬司,士卒略盡,乃還。
王雖謙仁,少威斷。
初立之日,張國維首疏參馬士英十大罪。
士英懼,不敢入朝。
與阮大铖俱匿方國安營中,陰敗國事,不能執而誅之,以此賞罰盡失,士氣衰沮。
而文臣建義者多不知兵;鄭遵謙唯畜優伶,殊無定志;義旅烏合市販;原設營兵衛軍,皆隸方、王。
國安及其子元科,尤悍戾,日與朱大典構隙,擁百練之卒,不肯進取杭州。
士大夫沿習承平,求官乞蔭,塗巷之内,半腰犀玉,至有以白石充之。
時人語曰:“帶何挺挺,白石粼粼。
”其子弟方髫龀,繡衣冠佩,傳呼道上,又為之語曰:“痘兒哥,痘兒哥,橫街騎馬誰敢何!”故巡撫田仰來自淮揚,與遵謙争饷,嘩于朝,仰将李士琏拔刀斫,遵謙奔殿上,呼:“救我!”太監客鳳儀助仰兵巷鬥,遵謙脫歸小亹,王遣廷臣解之而已。
其秋饑。
浙東大水,漂沉民舍,越人衣食于舟。
征調既煩,皆沉舟束手。
軍人沿門供億,搜牢勒輸,文武官符票一日數至,奸宄乘時報複,民始離怨。
七月七日,海甯陷,守将俞元良死之。
八月,參将姜國臣複入守海守。
故總兵汪碩德,集兵雙林,來告,使移劄塘栖。
會唐王即位福州,诏至,衆議開讀,熊汝霖持不可,王意不怿,下令返台州,人情惶惑。
張國維星馳入郡,上疏福州,言:“逢國大變,凡高皇帝子孫民吏,當共同心力,事成,入關者王,監國退居藩服,禮誼诏然。
今遂南拜正朔,事勢遠不相及。
唇亡齒寒,悔弗可追。
臣老矣,豈若朝秦暮楚之客哉?”疏出,議始定,閩使廢然返。
然是時,江楚、西蜀、兩粵、滇、黔,皆受唐王诏朔,獨浙東以監國在先,義旗分豎,不宜降屈,天下多不直魯王。
後金保入閩複來,上啟力争,以為:“更始稱尊,劉縯止居大司馬之位;湘陰繼統,劉崇亦守節度使之官。
縯豈甘以賢讓不肖,崇豈甘以父讓子哉?恐一家之中,有二天子,即外患得以相乘也。
殿下以侄事叔,則今上既非湘陰;以賢事聖,則今上并非更始;即上表稱臣,拜疏迎駕,豈遂為屈已乎?兩大相抗,必至于離;兩離相厄,必至于敗。
使敵國得乘瑕觀變,坐而收漁人之效,恐文武諸臣,不得辭其責矣。
《詩》雲:‘兄弟阋于牆,外禦其侮’今當禦侮之時,自啟阋牆之釁,竊為殿下惜之。
殿下誠能息群喙以奉一尊,異日光複二京,隻谒寝廟,今上之功,不過漢光武,而殿下之德,乃過于周文王。
厚實不虧,而翰名爛焉。
即今上亦安能屈殿下哉?”不聽。
令旨法司究問,陳函輝密啟請殺堡。
堡亡奔衢州。
十月壬辰,方國安及大清兵戰于江,張國維引步軍繼進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