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

關燈
緩急由我,中策也。

    若入五羊,斯下策矣。

    宋景德間,契丹冠澶淵,王欽若江南人,請幸金陵;陳堯叟阆中人,請幸成都;臣五羊人,計應出此,獨恐車駕日南,中原失望,不如寇準為卓見。

    高宗南渡,李綱、宗澤、嶽飛等疊請還東京,而汪伯彥、黃潛善力阻之,卒有明州之難。

    宋之不延,由東遷失策也。

    高宗時,兩河三吳皆無恙,綱等猶以去就争之。

    況今越在五嶺,一失足則大事盡去,臣敢不以死争哉?虔城不減晉陽,萬元吉不減尹铎,乞陛下必以為歸。

    ”王終未決。

     贈黃道周為文明伯,谥忠烈,官其四子,妻封一品夫人,立廟福州及漳浦,镌其絕命詞于廟門。

     是月廿七日,浙江兵潰,方國安入紹興,劫魯王南奔。

    六月朔,大清兵入紹興,魯王自江門入海,方國安、方元科、馬士英、阮大钺皆降。

     大清大軍至金華,大學士朱大典堅守不下。

    周藩、安昌王長子恭枭浮海來朝,封為安昌王。

    命劉孔昭嚴戢所部,毋犯瓯土,以著臣節。

    命福甯道王芋遣兵一千,出援溫州。

     福州宮工成,益鄭芝龍歲祿五百石,蔭一子錦衣千戶。

    升湖廣監軍道章曠右佥都禦史,提督軍務。

    恢撫湖北嚴起恒戶部侍郎,總理湖廣錢法。

    張家玉招程鄉賊黃元吉,降之。

    甯化賊 黃通襲執兵部侍郎于華玉,蘇觀生兵潰于南安。

    賜異人薛通載号廣濟禅師,往海外征兵。

    贈張惟熊右都督,谥武襄。

    谕盧若騰、賀君堯,監守溫州。

    加若騰兵部右侍郎,君堯太子太傅。

     王子生,大赦。

    福州鄉試,取葉瓚等百餘人。

     十六日,大清兵入上杭,檄曾德還守仙霞關。

    贛州諸将及大清兵戰于李家山,大軍退屯水西。

    賜贛州改名忠誠府。

    加楊文薦右都禦史。

    是月,沙定洲複圍楚雄。

    秋七月,湖廣都督張先璧、郝永忠合疏迎駕。

    黃元吉複畔,攻破永定,張家玉使賊黨執斬之,複招降鎮平賊陳靖之衆十餘萬歸農。

     是月,大清兵破金華,朱大典死之,遂至衢州。

    副使秦應科内應,城破,守将張鵬翼及楚王、晉平王、樂安王,皆被殺,督學禦史王景亮亦不屈遇害。

     大清兵将度仙霞,金堡說上言:“今日之勢,誠能直走湖南,用何騰蛟之銳,竟搗荊襄,傳檄中原,北方聞之,以為陛下從天而降,此上策也。

    移跸虔州,此中策也。

    并兵出關,背城一戰,敗不徒死,此下策也。

    若往來延建,觀望經時,輕騎叩城,避不暇出,為無策矣。

    ”王卒出無策。

    而鄭芝龍間使約款于大清,盡撤施福等守關将軍還安平。

    手敕遣中使邀之曰:“卿稍遲,朕與卿同行。

    ”芝龍不顧。

    由是大清兵平行入關。

     至建甯,守臣黃大鵬,鄭為虹死之。

     八月廿一日,王發延平,禦營皆散,猶載書十車以從。

    至順昌,聞大清兵已及劍津,倉皇乘馬奔,從者何吾驺、郭維經、朱繼祚、黃鳴俟。

    吾驺尋去,惟經奔贛州。

    王入汀州界,不知所之。

    曾後被執,自投九龍灘,八閩皆下。

    大學士蔣德璟、路振飛、傅冠、禮部尚書曹學佺,先後死。

    鄭芝龍自安平降。

    是年十月四日,贛州陷,大學士萬元吉、楊廷麟、兵部尚書郭惟經等死之。

    蘇觀生退保廣州。

     論曰:“唐王寬明恭儉,親親尊士,循良愛民,而有撫綏大略。

    識張家玉之奇俊,崇黃道周之耆德,褒忠行義,結于至誠。

    聞江陰泾縣力守見屠,曰:“吾家子孫遇此二縣之人,雖三尺童子,亦當憐而敬之。

    ”每誡出兵,毋殺難民,傷促國脈。

     大小主客,文武衆庶,恩勤和劑,鹹出其肺腑,瀕死無貳。

    待永明王以大公,谕群臣曰:“大宗适自屬永明,朕在此間,去永明千裡,不暇相求,臣民敦迫,勉行即位。

    然行年四十,未耀前星,不審永明才度何如,良用關切。

    ”此可見其義矣。

    惟制于鄭氏,不獲展尺寸。

    然兩奪鴻逵彩侯伯,而諄諄谕芝龍和衷共功,消其亢慢。

    使臣以禮,隆世所難。

    使其遭際中興豈必在令主下哉?昔賈生過秦,責子嬰以不能救敗,未為通達事體,唐王在位雖一年,而大江以南,驕将劇盜望風歸命。

    此其關系國運,亦有由來。

    特月而紀之,使後來者得以考焉。

     唐王聿钅粵,隆武弟也。

    乙酉七月封唐王,監國福州。

    隆武家法嚴,不以友愛故假借,嘗敕王毋得私受臣民章奏,必由通政司封進,方不失藩王體。

    王甚率謹,在福州一年,未嘗有過。

    福州既陷,王泛海達廣州。

    時兩廣總督丁魁楚等已奉桂王,監國梧州,大學士蘇觀生不欲,曰:“吾受大行厚恩,死無以報,今其親弟在,何外求君?”遂與故相何吾驺、布政司顧元鏡、待郎王應華等,請王監國。

    十一月五日,即位于廣州,以明年為紹武元年。

    命觀生專理軍國重事,吾驺、應華、元鏡并入閣辦事。

    是月,桂王亦即位肇慶。

     大清将李成棟自漳汀入,陷潮州、惠州。

    十二月二日,廣州總兵林察誘敗肇慶兵于海口,殺總督林佳鼎,觀生戰勝而驕。

     十四日,成棟以十七騎晨襲廣州,城中兵悉西出,宿衛尚萬人,不及集,觀生急召得百餘人,大清兵下城擊之,皆敗走。

    王變服逾垣,走王應華家,不納。

    尋缒城走洛城裡,為成棟副将杜 永和所獲,安置東察院。

    成棟使人饋食,王不食,曰:“吾若飲汝一勺水,何以見先帝于地下。

    ”自缢而殂,自即位至是日,凡四十日。

    太仆卿霍子衡、司叢梁朝鐘、行人梁萬爵皆死之,觀生亦缢。

    十八日,殺諸王之在廣州者十六人,周王、益王、遼王,皆遇害。

    吾驺、應華降。

    顧元鏡先椎髻,号于市曰:“大清天兵至此,汝百姓今安枕矣!”成棟欲大殺廣民,佟養甲曰:“廣民未迎戰,請蔔諸天,天雨者則止。

    ”夜雷震,雨如注,養甲曰:“天堕淚也。

    ”乃止。

    猶大掠三日,謂之放賞,婦女多自裁。

    後二年,成棟來歸,吾驺複入肇慶為首相。

    元鏡以反正功,複擢用。

     黃宗羲曰:“唐桂之構,外懼方張,又生内變,蘇觀生之罪,又何逃焉?然觀生受前王特達之知,其立後王也,與荀息之不食言,可以并矣。

    豈僅僅修魁楚之隙哉?若後王之從容遇難,所謂亡國而不失其正者,甯可以地之廣狹,祚之修短,而忽之乎?” 唐王聿锷,亦隆武弟,蓋紹武建号日封。

    李成棟陷廣州,王得逸,率宗族去,依虎贲将軍王興于文村。

    興事王甚謹。

    成棟歸,桂王入肇慶,王奉表稱賀。

    廣東再陷,尚可喜累攻招文村,文村食盡重困。

    巳亥,桂王入緬,文村始降。

    興自焚死,王亦服腦子薨,卒不辱。

     論曰:唐王兄弟三人,皆儒雅有君人之度,與他藩絕殊。

     惠宗之遭靖難,紹宗之當末造,皆關世運,非獨一家之事。

    黃宗羲著《行朝錄》,稱:“壬辰八月,刑部侍郎王虞石,自五指山至廈門,言隆武在彼為僧,賴垓、熊緯皆從亡。

    ”信如斯言,何與惠宗相類耶?又雲:“建甯代死者為唐王聿钊,然則聿钊亦勇而知義。

    其有否未可知,要之宗臣多仁賢,則雖亡不亡矣。

    ”又雲:“五指山敕使至,故臣皆不能決。

    癸巳二月, 複遣使存問諸臣,稱離五指駐平遠,将起兵。

    故臣乃具公疏,請敕驗視,卒不可得。

    當傳疑以俟後之考古有識者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