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七 列傳第四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當,臣切惑之。
議者不過曰:‘遣使則為先示弱,其或不報,報而不遜,則愈失國體。
’臣獨以為不然。
彼幸吾釁隙,數肆侵掠,邊臣以兵卻之複來,我大國不責以辭而敵以兵,茲非示弱乎。
至于問而不報,報而不遜,曲自在彼,何損于我。
昔大定之初,彼嘗犯順,世宗雖遣丞相烏者行省于汴,實令元帥撒合辇先為辭诘之,彼遂伏罪。
其後宋主奪取國書,朝廷複欲加兵,丞相婁室獨以為不可,及刑部尚書梁肅銜命以往,尋亦屈焉。
在章宗時,猖狂最甚,猶先理問而後用兵。
然則遣使詳問正國家故事,何失體之有。
且國步多艱,戍兵滋久,不思所以休息之,如民力何。
臣書生無甚高論,然事當機會,不敢不罄其愚,惟陛下察之。
”上複令尚書省議,高琪等奏:“行信所言固遵舊制,然今日之事與昔不同。
”诏姑待之。
已而高汝砺亦上言先遣使不便,議遂寝,語在汝砺傳。
時監察禦史多被的決,行信乃上言曰:“大定間,監察坐罪大抵收贖,或至奪俸,重則外降而已,間有的決者,皆有為而然。
當時執政程輝已嘗面論其非是,又有敕旨,監察職主彈劾,而或看循者,非謂凡失察皆然也。
近日無問事之大小、情之輕重,一概的決,以為大定故實、先朝明訓,過矣。
”于是诏尚書省更定監察罪名制。
史館修《章宗實錄》,尚書省奏:“舊制,凡修史,宰相執政皆預焉。
然女直、漢人各一員。
崇慶中,既以參知政事梁絪兼之,複命翰林承旨張行簡同事,蓋行簡家學相傳,多所考據。
今修《章宗實錄》,左丞汝砺已充兼修,宜令參知政事行信同修如行簡例。
”制可。
二年二月,出為彰化軍節度使,兼泾州管内觀察使,谕之曰:“初,朕以朝臣多稱卿才,乃令參決機務。
而廷議之際,每不據正,妄為異同,甚非為相之道。
複聞迩來殊不以幹當為意,豈欲求散地故耶?今授此職,卿宜悉之。
”初,内族合周避敵不擊,且詭言密奉朝旨,下獄當誅。
諸皇族多抗表乞從末減,高琪以為自古犯法無告免者,行信獨曰:“事無古今,但合周平昔忠孝,或可以免。
”又以行信族弟行貞居山東,受紅襖賊僞命,樞密院得宋人書,有幹涉行信事,故出之。
其子莒,時為尚書省令史,亦命别加注授焉。
初,行信言:“今法,職官論罪,多從的決。
伏見大定間世宗敕旨,職官犯故違聖旨,徒年、杖數并的決。
然其後三十餘年,有司論罪,未嘗引用,蓋非經久為例之事也。
乞詳定之。
”行信既出,上以其章付尚書省。
至是,宰臣奏:“自今違奏條之所指揮、及諸條格,當坐違制旨者,其徒年、杖數論贖可也。
特奉诏旨違者,依大定例。
”制可。
行信去未久,上嘗谕宰臣曰:“自張行信降黜,卿等遂緘默,此殊非是。
行信事,卿等具知,豈以言之故耶!自今宜各盡言,毋複畏忌。
” 行信始至泾,即上書曰:“馬者甲兵之本,方軍旅未息,馬政不可緩也。
臣自到泾,聞陝右豪民多市于河州,轉入内地,利蓋百倍。
及見省差買馬官平涼府判官烏古論桓端市于洮州,以銀百铤幾得馬千疋,雲生羌木波諸部蕃族人戶畜牧甚廣。
蓋前所遣官或抑其直,或以勢陵奪,遂失其和,且常患銀少,所以不能多得也。
又聞蕃地今秋薄收,鬻馬得銀辄以易粟。
冬春之交必艱食,馬價甚低。
乞令所司辇銀粟于洮、河等州,選委知蕃情、達時變如桓端者貿易之。
若捐銀萬兩,可得良馬千疋,機會不可失,惟朝廷亟圖之。
” 又曰:“此者沿邊戰士有功,朝廷遺使宣谕,賜以官賞,莫不感戴聖恩,願出死力,此誠得激勸之方也。
然贈遺使者或馬或金,習以為常,臣所未谕也。
大定間,嘗立送宣禮,自五品以上各有定數,後竟停罷。
況今時務與昔不同,而六品以下及止遷散官者,亦不免饋獻,或莫能辦,則斂所部以應之,至有因而獲罪者。
彼軍士效死立功,僅蒙恩賞,而反以饋獻為苦,是豈朝廷之意哉。
乞令有司依大定例,參以時務,明立等夷,使取予有限,無傷大體,則上下兩得矣。
” 又曰:“近聞保舉縣令,特增其俸,此朝廷為民之善意也。
然自關以西,尚未有到任者,遠方之民不能無望。
豈舉者猶寡,而有所不敷耶?乞诏内外職事官,益廣選舉,以補其阙,使天下均受其賜。
且丞、簿、尉亦皆親民,而獨不增俸,彼既不足以自給,安能禁其侵牟乎。
或謂國用方阙,不宜虛費,是大不然。
夫重吏祿者,固使之不擾民也,民安則國定,豈為虛費。
誠能裁減冗食,不養無用之人,亦何患乎不足。
今一軍充役,舉家廪給,軍既物故,給其子弟,感悅士心,為國盡力耳。
至于無男丁而其妻女猶給之,此何謂耶?自大駕南巡,存贍者已數年,張頤待哺,以困農民。
國家糧儲,常患不及,顧乃久養此老幼數千萬口,冗食虛費,正在是耳。
如即罷之,恐其失所,宜限以歲月,使自為計,至期而罷,複将何辭。
”上多采納焉。
元光元年正月,遷保大軍節度使,兼鄜州管内觀察使。
二月,改靜難軍節度使,兼邠州管内觀察使。
未幾,緻仕。
哀宗即位,征用舊人,起為尚書左丞。
言事稍不及前,人望頗減。
尋複緻仕家居,惟以抄書教子孫為事,葺園池汴城東,築亭号“靜隐”,時時與侯摯輩遊詠其間。
正大八年二月乙醜,薨于嵩山崇福宮,年六十有九。
初遊嵩山,嘗曰:“吾意欲主此山。
”果終于此。
為人純正真率,不事修飾,雖兩登相位,殆若無官然。
遇事辄發,無所畏避,每奏事上前,旁人為動色,行信處之坦如也。
及薨之日,雖平昔甚媢忌者,亦曰正人亡矣。
初至汴,父暐以禦史大夫緻仕,猶康健,兄行簡為翰林學士承旨,行信為禮部尚書,諸子侄多中第居官,當世未之有也。
贊曰:高汝砺禔身清慎,練達事宜,久居相位,雖為大夫士所鄙,而人主寵遇不衰。
張行信砺志謇谔,言無避忌,然一簉政途,便多坎壈,及其再用,論事稍不及前,豈以汝砺為真可法耶。
宣宗伐宋,本非萬全之策,行信谏,汝砺不谏,又沮和議。
胡沙虎之惡未著,行信兩疏擊之。
汝砺與高琪共事,人疑其黨附。
優劣可概見于斯矣。
議者不過曰:‘遣使則為先示弱,其或不報,報而不遜,則愈失國體。
’臣獨以為不然。
彼幸吾釁隙,數肆侵掠,邊臣以兵卻之複來,我大國不責以辭而敵以兵,茲非示弱乎。
至于問而不報,報而不遜,曲自在彼,何損于我。
昔大定之初,彼嘗犯順,世宗雖遣丞相烏者行省于汴,實令元帥撒合辇先為辭诘之,彼遂伏罪。
其後宋主奪取國書,朝廷複欲加兵,丞相婁室獨以為不可,及刑部尚書梁肅銜命以往,尋亦屈焉。
在章宗時,猖狂最甚,猶先理問而後用兵。
然則遣使詳問正國家故事,何失體之有。
且國步多艱,戍兵滋久,不思所以休息之,如民力何。
臣書生無甚高論,然事當機會,不敢不罄其愚,惟陛下察之。
”上複令尚書省議,高琪等奏:“行信所言固遵舊制,然今日之事與昔不同。
”诏姑待之。
已而高汝砺亦上言先遣使不便,議遂寝,語在汝砺傳。
時監察禦史多被的決,行信乃上言曰:“大定間,監察坐罪大抵收贖,或至奪俸,重則外降而已,間有的決者,皆有為而然。
當時執政程輝已嘗面論其非是,又有敕旨,監察職主彈劾,而或看循者,非謂凡失察皆然也。
近日無問事之大小、情之輕重,一概的決,以為大定故實、先朝明訓,過矣。
”于是诏尚書省更定監察罪名制。
史館修《章宗實錄》,尚書省奏:“舊制,凡修史,宰相執政皆預焉。
然女直、漢人各一員。
崇慶中,既以參知政事梁絪兼之,複命翰林承旨張行簡同事,蓋行簡家學相傳,多所考據。
今修《章宗實錄》,左丞汝砺已充兼修,宜令參知政事行信同修如行簡例。
”制可。
二年二月,出為彰化軍節度使,兼泾州管内觀察使,谕之曰:“初,朕以朝臣多稱卿才,乃令參決機務。
而廷議之際,每不據正,妄為異同,甚非為相之道。
複聞迩來殊不以幹當為意,豈欲求散地故耶?今授此職,卿宜悉之。
”初,内族合周避敵不擊,且詭言密奉朝旨,下獄當誅。
諸皇族多抗表乞從末減,高琪以為自古犯法無告免者,行信獨曰:“事無古今,但合周平昔忠孝,或可以免。
”又以行信族弟行貞居山東,受紅襖賊僞命,樞密院得宋人書,有幹涉行信事,故出之。
其子莒,時為尚書省令史,亦命别加注授焉。
初,行信言:“今法,職官論罪,多從的決。
伏見大定間世宗敕旨,職官犯故違聖旨,徒年、杖數并的決。
然其後三十餘年,有司論罪,未嘗引用,蓋非經久為例之事也。
乞詳定之。
”行信既出,上以其章付尚書省。
至是,宰臣奏:“自今違奏條之所指揮、及諸條格,當坐違制旨者,其徒年、杖數論贖可也。
特奉诏旨違者,依大定例。
”制可。
行信去未久,上嘗谕宰臣曰:“自張行信降黜,卿等遂緘默,此殊非是。
行信事,卿等具知,豈以言之故耶!自今宜各盡言,毋複畏忌。
” 行信始至泾,即上書曰:“馬者甲兵之本,方軍旅未息,馬政不可緩也。
臣自到泾,聞陝右豪民多市于河州,轉入内地,利蓋百倍。
及見省差買馬官平涼府判官烏古論桓端市于洮州,以銀百铤幾得馬千疋,雲生羌木波諸部蕃族人戶畜牧甚廣。
蓋前所遣官或抑其直,或以勢陵奪,遂失其和,且常患銀少,所以不能多得也。
又聞蕃地今秋薄收,鬻馬得銀辄以易粟。
冬春之交必艱食,馬價甚低。
乞令所司辇銀粟于洮、河等州,選委知蕃情、達時變如桓端者貿易之。
若捐銀萬兩,可得良馬千疋,機會不可失,惟朝廷亟圖之。
” 又曰:“此者沿邊戰士有功,朝廷遺使宣谕,賜以官賞,莫不感戴聖恩,願出死力,此誠得激勸之方也。
然贈遺使者或馬或金,習以為常,臣所未谕也。
大定間,嘗立送宣禮,自五品以上各有定數,後竟停罷。
況今時務與昔不同,而六品以下及止遷散官者,亦不免饋獻,或莫能辦,則斂所部以應之,至有因而獲罪者。
彼軍士效死立功,僅蒙恩賞,而反以饋獻為苦,是豈朝廷之意哉。
乞令有司依大定例,參以時務,明立等夷,使取予有限,無傷大體,則上下兩得矣。
” 又曰:“近聞保舉縣令,特增其俸,此朝廷為民之善意也。
然自關以西,尚未有到任者,遠方之民不能無望。
豈舉者猶寡,而有所不敷耶?乞诏内外職事官,益廣選舉,以補其阙,使天下均受其賜。
且丞、簿、尉亦皆親民,而獨不增俸,彼既不足以自給,安能禁其侵牟乎。
或謂國用方阙,不宜虛費,是大不然。
夫重吏祿者,固使之不擾民也,民安則國定,豈為虛費。
誠能裁減冗食,不養無用之人,亦何患乎不足。
今一軍充役,舉家廪給,軍既物故,給其子弟,感悅士心,為國盡力耳。
至于無男丁而其妻女猶給之,此何謂耶?自大駕南巡,存贍者已數年,張頤待哺,以困農民。
國家糧儲,常患不及,顧乃久養此老幼數千萬口,冗食虛費,正在是耳。
如即罷之,恐其失所,宜限以歲月,使自為計,至期而罷,複将何辭。
”上多采納焉。
元光元年正月,遷保大軍節度使,兼鄜州管内觀察使。
二月,改靜難軍節度使,兼邠州管内觀察使。
未幾,緻仕。
哀宗即位,征用舊人,起為尚書左丞。
言事稍不及前,人望頗減。
尋複緻仕家居,惟以抄書教子孫為事,葺園池汴城東,築亭号“靜隐”,時時與侯摯輩遊詠其間。
正大八年二月乙醜,薨于嵩山崇福宮,年六十有九。
初遊嵩山,嘗曰:“吾意欲主此山。
”果終于此。
為人純正真率,不事修飾,雖兩登相位,殆若無官然。
遇事辄發,無所畏避,每奏事上前,旁人為動色,行信處之坦如也。
及薨之日,雖平昔甚媢忌者,亦曰正人亡矣。
初至汴,父暐以禦史大夫緻仕,猶康健,兄行簡為翰林學士承旨,行信為禮部尚書,諸子侄多中第居官,當世未之有也。
贊曰:高汝砺禔身清慎,練達事宜,久居相位,雖為大夫士所鄙,而人主寵遇不衰。
張行信砺志謇谔,言無避忌,然一簉政途,便多坎壈,及其再用,論事稍不及前,豈以汝砺為真可法耶。
宣宗伐宋,本非萬全之策,行信谏,汝砺不谏,又沮和議。
胡沙虎之惡未著,行信兩疏擊之。
汝砺與高琪共事,人疑其黨附。
優劣可概見于斯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