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五 列傳第四十三

關燈
侍禦史。

    丁父憂,起複,改右司員外郎,尋轉郎中,遷國子祭酒,兼太常少卿,與陳大任刊修《遼史》。

    改刑部侍郎,曆同知大興府事、德州防禦使,三遷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。

    大安末,改彰德軍節度事。

    坐兵興不能守城,亡失百姓,降同知通遠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未幾,改靜難軍節度使,曆河東北路、南京路轉運使、禦史中丞,戶部尚書。

    南京戒嚴,坐乏軍儲,诏釋不問。

    興定元年,緻仕。

    元光二年卒,谥文簡。

    貢好學,讀書至老不倦,有注《史記》一百卷。

     溫迪罕締達,該習經史,以女直字出身,累官國史院編修官。

    初,丞相希尹制女直字,設學校,使訛離剌等教之。

    其後學者漸盛,轉習經史,故納合椿年、纥石烈良弼皆由此緻位宰相。

    締達最号精深。

    大定十二年,诏締達所教生員習作詩、策,若有文采,量才任使,其自願從學者聽。

    十三年,設女直進士科。

    是歲,徒單镒等二十七人登第。

    十五年,締達遷著作佐郎,與編修官宗璧、尚書省譯史阿魯、吏部令史張克忠譯解經書。

    累遷秘書丞。

    十九年,改左贊善,以母老求養。

    顯宗使内直丞六斤謂締達曰:“贊善,初未除此官,天子謂孤曰:‘朕得一出倫之才,學問該貫,當令輔汝德義。

    ’既數日,贊善除此官。

    自謂親炙德義,不勝其喜。

    未可去也,勿難于懷。

    ”久之,轉翰林待制,卒。

    明昌五年,贈翰林學士承旨,谥文成。

     子二十,章宗即位,以為符寶典書,累官左谏議大夫。

    貞祐四年,上疏,略曰:“今邊備未撤,征調不休,州縣長吏不知愛養其民,督責征科,鞭笞逼迫,急于星火,文移重複,不勝其弊,宜敕有司務從簡易。

    兵興以來,忠臣烈士,孝子順孫,義夫節婦,湮沒無聞者甚衆,乞遣史官一員,廣為采訪,以議褒嘉。

    ”興定元年,遷武勝軍節度使,改吏部尚書,知開封府。

    坐縱軍人家屬出城,當杖,诏解職。

    四年,複知開封府,複坐以事囑警巡使完顔金僧奴,降為鄭州防禦使。

    未幾,複為知開封府事。

     張翰,字林卿,忻州秀容人。

    大定二十八年進士,調隰州軍事判官。

    有誣昆弟三人為劫者,翰微行廉得其狀,白于州釋之。

    曆東勝、義豐、會川令,補尚書省令史,除戶部主事,遷監察禦史。

    丁母憂,服阕,調山東路鹽使。

    丁父憂,起複尚書省都事、戶部員外郎。

    大安間,平章政事獨吉思忠、參知政事承裕行省戍邊,翰充左右司郎中,論議不相協。

    處置乖方,翰屢争之不見省。

    承裕就逮,衛紹王知翰嘗有言,召見撫慰之。

    改知登聞鼓院,兼前職,遷侍禦史。

    貞祐初,為翰林直學士,充元帥府經曆官。

    中都戒嚴,調度方殷,改戶部侍郎。

    宣宗遷汴,翰規措扈從糧草至真定,上書言五事:“一曰強本。

    謂當裒兵徒、徙豪民,以實南京。

    二曰足用。

    謂當按蔡、汴舊渠以通漕運。

    三曰防亂。

    謂當就集義軍假之官印,使相統攝,以安反側。

    四曰省事。

    謂縣邑不能自立者宜稍并之,既以省官,且易於備盜。

    五曰推恩。

    謂當推恩以示天子所在稱幸之意。

    ”上略施行之。

    翰雅有治劇才,所至辄辦。

    遷河平軍節度使、都水監、提控軍馬使,俄改戶部尚書。

    是時,初至南京,庶事草略,翰經度區處,皆有條理。

    是歲卒,谥達義。

     任天寵,字清叔,曹州定陶人也,明昌二年進士,調考城主簿,再遷威戎縣令。

    縣故堡寨,無文廟學舍,天寵以廢署建。

    有兄弟訟田者,天寵谕以理義,委曲周至,皆感泣而去。

    調泰定軍節度判官。

    丁父憂,服阕,調崇義軍節度判官。

    補尚書省令史、右三部檢法司正,遷監察禦史。

    改右司都事,遷員外郎。

    改左司谏,轉左司郎中,遷國子祭酒。

    貞祐初,轉秘書監兼吏部侍郎,改中都路都轉運使。

    時京師戒嚴,糧運艱阻,天寵悉力營辦,曲盡勞瘁,出家赀以濟饑者,全活甚衆。

    監察禦史高夔、劉元規舉天寵二十人公勤明敏,有材幹,可安集百姓。

    遷戶部尚書。

    三年,中都不守,天寵繼走南京,中道遇兵,死之。

    谥純肅。

     贊曰:程寀、任熊祥,遼之進士,孔璠、範拱事宋、事齊,太祖皆見禮遇,而金之文治日以盛矣。

    張用直,海陵父子并列舊學。

    劉樞之練達,王翛之強敏于事,楊伯雄之善諷谏、工辭藻,蕭貢、溫迪罕締達之文藝适時,之數人者疊用于正隆、大定、明昌之間。

    張翰、任天寵之經理調度,宣宗南遷,猶賴其用焉。

    金源氏百餘年所以培植人才而獲其效者,于斯可概見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