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百三 列傳第四十一

關燈
年,遷鎮南軍節度使,權元帥右都監。

    數月,改武衛軍都指揮使,仍權右都監,行元帥府于息州。

     徐州行樞密院石盞女魯歡剛愎自用,诏桓端以本官權簽樞密院事,往代之。

    四年冬,上言:“竊聞宋人與李全将并力來攻,當預為之防。

    ”樞密院奏可,召桓端與朝臣面議。

    尋有疾,賜太醫禦藥。

    五年正月,召至京師,疾病不能入見,力疾草奏,大略以南北皆用兵,當豫防其患,及防河數策。

    無何,卒,年四十五。

    敕有司給喪事。

     完顔阿裡不孫,字彥成,曷懶路泰申必剌猛安人。

    明昌五年進士,調易州、忻州軍事判官、安豐縣令。

    補尚書省令史,除興平軍節度副使,應奉翰林文字,轉修撰,充元帥左監軍纥石烈執中經曆官。

    執中圍楚州,縱兵大掠,坐不谏正,決杖五十。

    大安初,改戶部員外郎、鈞州刺史。

    執中行樞密院于西京,複以為經曆官。

    改威州刺史。

    貞祐初,累遷國子祭酒,曆越王、濮王傅,改同知平陽府事,兼本路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召為兵部侍郎,遷翰林侍講學士。

    改陝西路宣撫副使,遷元帥左都監。

    改河平軍節度使、河北西路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改禦史中丞、遼東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再閱月,權右副元帥、參知政事、遼東路行尚書省事,賜禦衣、廄馬、安山甲。

    上京行省蒲察五斤奏其功,賜金百兩、絹百匹。

     興定元年,真拜參知政事,權右副元帥,行尚書省、元帥府于婆速路,承制除拜刺史以下。

    不協。

    是時,蒲鮮萬奴據遼東,侵掠婆速之境,高麗畏其強,助糧八萬石。

    上京行省蒲察五斤入朝,遼東兵勢愈弱,五斤留江山守肇州,江山亦頗懷去就。

    及上京宣撫使蒲察移刺都改陝西行省參議官,而伯德胡土遂有異志。

    宣撫使海奴不迎制使,坐而受诏,阿裡不孫械系之。

    頃之,阿裡不孫辄矯制大赦諸道,衆乃稍安,而請罪于朝。

     初,留哥據廣甯,知廣甯府事溫迪罕青狗居蓋州,妻子留廣甯,與伯德胡土約為兄弟。

    青狗兵隸阿裡不孫,内猜忌不協,蒲察移剌都嘗奏青狗無隸阿裡不孫。

    宣宗乃召青狗,青狗不受诏,阿裡不孫殺之。

    胡土乃怨阿裡不孫。

    既而胡土率衆伐高麗,乃以兵戕殺阿裡不孫。

    權左都監納坦裕與監軍溫迪罕哥不霭、遙授東平判官參議軍事郭澍謀誅胡土,未敢發,會上京留守蒲察五斤遣副留守夾谷愛答、左右司員外郎抹撚獨魯詣裕計事。

    裕以謀告二人,二人許諾,遂召胡土至帳中殺之。

    阿裡不孫已死,朝廷始得矯赦奏疏,诏有司獎谕。

    未幾,聞阿裡不孫死于亂,诏贈平章政事、芮國公。

    納合裕真授左都監,哥不霭進一階,愛答、獨魯、郭澍遷官升職有差。

     阿裡不孫寬厚愛人,敏于吏事,能治劇要,識者以為用之未盡雲。

     完顔鐵哥,性淳直,體貌雄偉,粗通書。

    年二十四,襲父速頻路曷懶合打猛安。

    授廣威将軍。

    禦下惠愛。

    察廉,除臨海軍節度副使,改底剌飐詳穩。

    丞相襄行省于北京,鐵哥為先鋒萬戶,有功。

    丁母憂,服除,遷同知武勝軍節度使事,充右副元帥完顔匡副統,号平南蕩江将軍。

    攻光化軍,王統制以步騎出東門逆戰,鐵哥擊卻之,拔鹿角,奪門以入,遂克之。

    進攻襄陽,為前驅,獲生口,知江渡可涉處,陰植标以識之。

    大軍至,鐵哥導之濟,屢戰皆捷,以勞進官兩階。

    匡圍德安,鐵哥總領攻城,築壘于德安南鳳凰台,并城作甬道,立鵝車,對樓攻之,擊走張統制兵。

    時暑,還屯鄧州。

    兵罷,進官兩階,遷同知臨潢府事,改西南路副招讨、宿州防禦使。

    貞祐二年,樞密使徒單度移剌以鐵哥充都統,入衛中都。

    遷東北路招讨使,兼德昌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 蒲鮮萬奴在鹹平,忌鐵哥兵強,牒取所部騎兵二千,又召泰州軍三千及戶口遷鹹平。

    鐵哥察其有異志,不遣。

    宣撫使承充召鐵哥赴上京,命伐蒲與路。

    既還,适萬奴代承充為宣撫使,摭前不發軍罪,下獄被害。

    谥勇毅。

     納蘭胡魯剌,大名路怕魯歡猛安人。

    性淳直,寡言笑,好讀書,博通今古。

    承安二年,進士第一,除應奉翰林文字。

    被诏括牛于臨潢、上京等路。

    丞相襄有田在肇州,家奴匿牛不以實聞,即械系正其罪而盡括之。

    于是豪民皆懼,無敢匿者。

    使還,襄稱其能。

    居父喪盡禮,禦史舉其清節。

    服除,轉修撰。

    平章政事仆散端舉廉能有文采,遷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事,從伐宋。

    以勞加朝請大夫,改禮部員外郎、曹州刺史。

    豪民仆散掃合立私渡于定陶間,逃兵盜劫,皆籍為囊橐,累政莫敢問。

    胡魯剌捕治之,窮竟其黨,阖郡肅然。

    改沃州。

    改南京路按察副使。

    貞佑二年,改泗州防禦使。

    召為吏部侍郎,遷绛陽軍節度使,權河東南路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是時兵興,胡魯剌完城郭,繕器械,料丁壯為鄉兵。

    延問耆老,招緻儒士,咨以備禦之策。

    鹽米儲偫,勸富民出粟,郡賴以完。

    賜诏褒谕,加資善大夫,官其次子吾申。

    改權經略使,被召,以疾不能行,卒于绛州。

     贊曰:泰和、貞祐,其間相去五年耳,故将遺老往往在焉。

    高琪得君,宿将皆斥外矣。

    高汝砺任職,舊臣皆守藩矣。

    假以重任,其實疏之。

    故石抹仲溫以下,以見當時之将校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