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。
”俯伏,興,退。
持表閣門官進表,近侍接入,進讀,訖,退。
初,冊使退,及門樂止。
閣門内侍引後自西階升殿,宮縣作。
傘扇止于簾外,退于左右朵殿前。
步障止于階下,卷之。
後于座前南向立,樂止。
中書令詣冊床南立,北向,稱:“中書令臣某,謹讀冊。
”讀畢,降自東階,立于欄外第一墀上,西向。
次侍中詣寶床南立,北向,揖稱:“侍中臣某,讀寶。
”讀畢降階,立于中書令之北,西向。
内侍閣門引升座,宮縣作,坐定,樂止。
舉捧官以次招擡舁人持帕蓋覆匣床,奉置殿之左右,冊床在東,寶床在西。
置訖,舉捧官以次招擡降階,立于中書令、侍中之後,立定,合班北向,閣門贊:“再拜。
”拜訖,降東階,退出殿門。
其擡舁人置冊寶床于東西訖,各由朵殿下階,于侍中等班後直出殿門,以俟複入,擡舁入宮。
受冊表謝訖,内侍跪奏:“禮畢。
”閣門引内外命婦陪列者以次進,就北向位。
班首初行,宮縣作,至位樂止。
閣門曰:“再拜。
”命婦皆再拜。
閣門引班首自西階升,樂作,至階樂止,進當座前,北向躬緻稱賀,訖,降自西階,樂作,至位樂止。
閣門曰:“再拜。
”舍人承傳,命婦等皆再拜。
閣門使前承令,降自西階,詣命婦前西北,東向,稱:“有教旨。
”命婦等皆拜,閣門使宣曰:“祗奉聖恩,授以冊寶,榮幸之至,競厲增深。
所賀知。
”舍人曰:“再拜。
”命婦皆再拜,訖,内侍引内命婦還宮。
班首初行,樂作,出門,樂止 。
内侍引外命婦出次。
宣徽使奏稱:“禮畢。
”降座,宮縣作,入東房,樂止。
歸閣,宮縣作,至閣,樂止。
更常服。
内侍承教旨,宣外命婦入會,并如常儀。
會畢,閣門引命外婦降階,橫班北向,舍人曰:“再拜。
”訖,以次出。
還宮,如來儀。
中書門下侍郎複以引進司帥擡舁人進冊寶入内,付與都點檢司,退。
别日,會群官,會妃主宗室等,賜酒,設食,簪花,教坊作樂,如内宴之儀。
十一日,朝永壽、永甯兩宮。
皇後既受冊,越二日,内侍設座于所禦殿,南向。
其日夙興,宣徽使版奏:“中嚴。
”質明,諸侍衛宮人俱詣寝殿奉迎,宣徽使版奏:“外辦。
”後首飾祎衣禦車,内侍前導,降自西階以出,侍衛如常儀。
至太後之裹門外,降車,障扇侍衛如常儀,入立于西廂,東向。
将至,宣徽使版奏:“請中嚴。
”既降車,宣徽使版奏:“外辦。
”太後常服,宣徽使引升座,南向。
宣徽使引後進,升自西階,北面再拜,進跪緻謝詞。
存撫賜酒食,并如家人之儀。
禮畢,宣徽使贊:“再拜。
”訖。
宣徽使引降自西階以出。
出門,宣徽使奏:“禮畢。
”降座入宮。
奉冊皇太後儀 天德二年正月,诏有司:“擇日奉冊唐殷國妃、岐國太妃,仍别建宮名。
合行典禮,禮官檢詳條具以聞。
”其日質明,有司各具傘扇,侍衛如儀,及兵部約量差軍兵,并文武百官詣兩宮迎請,引導皇太後入内,并赴受冊殿,入禦幄,侍衛如式。
次奉冊太尉等俱以冊置于案,奉寶司徒等俱以寶置于案,皆盛以匣,覆以帕,詣别殿門外幄次。
教坊提點率教坊入。
侍衛官各就列。
皇帝常服乘輿,至别殿後幄次。
通事舍人引宣徽使版奏:“中嚴。
”複位,少頃,又奏:“外辦。
”幄簾卷,教坊樂作,扇合,兩宮皇太後出自後幄,并即禦座,南向,扇開,樂止。
(分左右少退。
)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僚班左入,依品,重行西向,立定。
通事舍人喝:“起居。
”班依常朝例起居,七拜,訖,引文武百僚班分東西相向立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,太常卿前導,押冊官押冊而行,奉冊太尉、讀冊中書令、舉冊官等以次從之。
次押寶官押寶而行,奉寶司徒、讀寶侍中、舉寶官等以次從之。
俱自正門入,教坊樂作,至殿庭西階下少東,北向,于褥位少置,樂止。
冊北,寶南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,太常卿前導,押冊官押冊升,樂作,奉冊太尉等從之,進至兩宮皇太後座前褥位,樂止。
(兩宮冊寶齊上,齊讀。
)舉冊官夾侍。
奉冊太尉各搢笏,北向跪,俯伏,興,退立。
讀冊中書令俱進,向冊前跪奏稱:“攝中書令具官臣某,謹讀冊。
”舉冊官單跪對舉,中書令各搢笏,讀訖,執笏,俯伏,興,搢笏,捧冊興,于位東回冊函北向,并進,跪置于禦座前褥位。
中書令舉冊官俱降,還位。
奉冊太尉并降階,東向以俟。
押寶官押寶升,樂作,奉寶司徒等從之,進至兩宮皇太後座前褥位,樂止。
舉寶官夾侍。
奉寶司徒各搢笏,北向跪,俯伏,興,退立。
讀寶侍中俱進,當寶前跪奏稱:“攝侍中具官臣某,謹讀寶。
”舉寶官單跪對舉,侍中各搢笏,讀訖,執笏,俯伏,興,搢笏,捧寶興,于位東回寶函北向,并進,跪置于禦座前褥位冊之南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太尉、司徒以次應行事官俱降自西階,複本班序立。
宣徽使一員詣皇帝禦幄前,俯伏
”俯伏,興,退。
持表閣門官進表,近侍接入,進讀,訖,退。
初,冊使退,及門樂止。
閣門内侍引後自西階升殿,宮縣作。
傘扇止于簾外,退于左右朵殿前。
步障止于階下,卷之。
後于座前南向立,樂止。
中書令詣冊床南立,北向,稱:“中書令臣某,謹讀冊。
”讀畢,降自東階,立于欄外第一墀上,西向。
次侍中詣寶床南立,北向,揖稱:“侍中臣某,讀寶。
”讀畢降階,立于中書令之北,西向。
内侍閣門引升座,宮縣作,坐定,樂止。
舉捧官以次招擡舁人持帕蓋覆匣床,奉置殿之左右,冊床在東,寶床在西。
置訖,舉捧官以次招擡降階,立于中書令、侍中之後,立定,合班北向,閣門贊:“再拜。
”拜訖,降東階,退出殿門。
其擡舁人置冊寶床于東西訖,各由朵殿下階,于侍中等班後直出殿門,以俟複入,擡舁入宮。
受冊表謝訖,内侍跪奏:“禮畢。
”閣門引内外命婦陪列者以次進,就北向位。
班首初行,宮縣作,至位樂止。
閣門曰:“再拜。
”命婦皆再拜。
閣門引班首自西階升,樂作,至階樂止,進當座前,北向躬緻稱賀,訖,降自西階,樂作,至位樂止。
閣門曰:“再拜。
”舍人承傳,命婦等皆再拜。
閣門使前承令,降自西階,詣命婦前西北,東向,稱:“有教旨。
”命婦等皆拜,閣門使宣曰:“祗奉聖恩,授以冊寶,榮幸之至,競厲增深。
所賀知。
”舍人曰:“再拜。
”命婦皆再拜,訖,内侍引内命婦還宮。
班首初行,樂作,出門,樂止 。
内侍引外命婦出次。
宣徽使奏稱:“禮畢。
”降座,宮縣作,入東房,樂止。
歸閣,宮縣作,至閣,樂止。
更常服。
内侍承教旨,宣外命婦入會,并如常儀。
會畢,閣門引命外婦降階,橫班北向,舍人曰:“再拜。
”訖,以次出。
還宮,如來儀。
中書門下侍郎複以引進司帥擡舁人進冊寶入内,付與都點檢司,退。
别日,會群官,會妃主宗室等,賜酒,設食,簪花,教坊作樂,如内宴之儀。
十一日,朝永壽、永甯兩宮。
皇後既受冊,越二日,内侍設座于所禦殿,南向。
其日夙興,宣徽使版奏:“中嚴。
”質明,諸侍衛宮人俱詣寝殿奉迎,宣徽使版奏:“外辦。
”後首飾祎衣禦車,内侍前導,降自西階以出,侍衛如常儀。
至太後之裹門外,降車,障扇侍衛如常儀,入立于西廂,東向。
将至,宣徽使版奏:“請中嚴。
”既降車,宣徽使版奏:“外辦。
”太後常服,宣徽使引升座,南向。
宣徽使引後進,升自西階,北面再拜,進跪緻謝詞。
存撫賜酒食,并如家人之儀。
禮畢,宣徽使贊:“再拜。
”訖。
宣徽使引降自西階以出。
出門,宣徽使奏:“禮畢。
”降座入宮。
奉冊皇太後儀 天德二年正月,诏有司:“擇日奉冊唐殷國妃、岐國太妃,仍别建宮名。
合行典禮,禮官檢詳條具以聞。
”其日質明,有司各具傘扇,侍衛如儀,及兵部約量差軍兵,并文武百官詣兩宮迎請,引導皇太後入内,并赴受冊殿,入禦幄,侍衛如式。
次奉冊太尉等俱以冊置于案,奉寶司徒等俱以寶置于案,皆盛以匣,覆以帕,詣别殿門外幄次。
教坊提點率教坊入。
侍衛官各就列。
皇帝常服乘輿,至别殿後幄次。
通事舍人引宣徽使版奏:“中嚴。
”複位,少頃,又奏:“外辦。
”幄簾卷,教坊樂作,扇合,兩宮皇太後出自後幄,并即禦座,南向,扇開,樂止。
(分左右少退。
)通事舍人引文武百僚班左入,依品,重行西向,立定。
通事舍人喝:“起居。
”班依常朝例起居,七拜,訖,引文武百僚班分東西相向立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,太常卿前導,押冊官押冊而行,奉冊太尉、讀冊中書令、舉冊官等以次從之。
次押寶官押寶而行,奉寶司徒、讀寶侍中、舉寶官等以次從之。
俱自正門入,教坊樂作,至殿庭西階下少東,北向,于褥位少置,樂止。
冊北,寶南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,太常卿前導,押冊官押冊升,樂作,奉冊太尉等從之,進至兩宮皇太後座前褥位,樂止。
(兩宮冊寶齊上,齊讀。
)舉冊官夾侍。
奉冊太尉各搢笏,北向跪,俯伏,興,退立。
讀冊中書令俱進,向冊前跪奏稱:“攝中書令具官臣某,謹讀冊。
”舉冊官單跪對舉,中書令各搢笏,讀訖,執笏,俯伏,興,搢笏,捧冊興,于位東回冊函北向,并進,跪置于禦座前褥位。
中書令舉冊官俱降,還位。
奉冊太尉并降階,東向以俟。
押寶官押寶升,樂作,奉寶司徒等從之,進至兩宮皇太後座前褥位,樂止。
舉寶官夾侍。
奉寶司徒各搢笏,北向跪,俯伏,興,退立。
讀寶侍中俱進,當寶前跪奏稱:“攝侍中具官臣某,謹讀寶。
”舉寶官單跪對舉,侍中各搢笏,讀訖,執笏,俯伏,興,搢笏,捧寶興,于位東回寶函北向,并進,跪置于禦座前褥位冊之南。
通事舍人、太常博士贊引太尉、司徒以次應行事官俱降自西階,複本班序立。
宣徽使一員詣皇帝禦幄前,俯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