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◎禮十
○冊皇後儀
天德二年十月九日,冊妃徒單氏為皇後。
前一日,儀鸾司設座勤政殿,南向。
設群臣次于朝堂。
大樂令展宮縣于殿庭,設協律郎舉麾位于樂縣西北,東向。
閣門設百官班位于庭,并如常朝之儀。
又設典儀位于班位之東北,贊者二人在南少卻,俱西向。
設冊使副位于殿門外之東,又設冊使副受命位于百官班前。
又設冊寶幄次二于殿後東廂,俱南向。
其日,諸衛勒所部,略列黃麾細仗于庭。
符寶郎奉八寶置于左右。
吏部侍郎奉冊,禮部侍郎奉寶匣,皆置于床,訖,出就門外班。
大樂令、協律郎、樂工、典儀。
贊者各入就位。
群官等依時刻集朝堂,俱就次,各服朝服。
侍中約刻闆奏:“請中嚴。
”通事舍人引群官入,就庭東西相向立,以北為上。
又引冊使副立于東偏門,西向。
門下侍郎引主節,奉節立于殿下東廊橫街北。
中書令、中書侍郎帥舉捧冊官,奉冊床立于節南。
侍中、門下侍郎帥舉捧寶官,奉寶床立于冊床之南,俱西面。
侍中版奏:“外辦。
”殿上索扇。
協律郎舉麾,宮縣作。
皇帝服通天冠、绛紗袍,出自東房,曲直華蓋、警跸侍衛如常儀。
即座,南向坐,簾卷,樂止。
通事舍人引冊使副入,宮縣作。
使副就受命位,侍中、中書令、門下侍郎、中書侍郎、舉捧官依舊西面立,群臣合班,橫行北面,如常朝之儀,立定。
典儀曰:“再拜。
”贊者承傳,班首已下群官在位者皆再拜。
班首問起居,又再拜。
閣門官引攝侍中出班承制,降詣使副東北,西向稱:“有制。
”使副稍前,鞠躬再拜,攝侍中宣制曰:“命公等持節授後冊寶。
”宣制訖,又俱再拜,侍中還班。
門下侍郎引主節詣冊使所,主節以節授門下侍郎、門下侍郎執節西向授太尉,太尉受付主節,主節立于使副之左右。
門下侍郎退還班位。
中書侍郎引冊床,門下侍郎引寶床,立于冊使東北,西向,以次授與太尉,太尉皆捧受。
冊床置于北,寶床置于南。
侍中、中書令、禮儀使、舉捧冊寶官及舁床者,退于東西磚道之左右,相向立。
門下侍郎、中書侍退還班位。
典儀曰:“再拜。
”贊者承傳,群官在位者皆再拜,訖,分班東西相向立。
捧舉舁冊寶床者進,冊床先行,讀冊官次之,寶床次行,讀寶官次之。
舉舁官各分左右,通事舍人引冊使随之以行,持節者前導。
太尉初行,宮縣樂作,出殿門,樂止。
攝侍中出班升殿奏:“侍中臣言禮畢。
”殿上索扇,簾降,宮縣作。
降座,入自東房,樂止。
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。
俟太尉、司徒複命,禮畢,還内。
先是,有司預設太尉、司徒本品革車鹵簿于門外至殿門左右排列。
俟使副出,鼓吹振作。
禮儀使、舉捧官、執節者并擡舁人,以冊寶少駐于泰和門,太尉、司徒及讀冊寶官暫歸幕次。
内侍閣門引入泰和殿,俟至殿下位,鼓吹止。
有司預供張,泰和殿設皇後座于扆前,殿上垂簾。
又設東西房于座之左右稍北。
又設受冊位于殿庭西階之南,東向。
又設内命婦次于殿之左右。
大樂令設宮縣于庭,協律郎設舉麾位于殿上。
又設冊寶次于門外。
又設行事官次于門左右。
又設外命婦次于門之内。
其日,諸衛于殿門外略設黃麾細仗。
有司設二步障于殿之西階。
簾前設扇,左右各十。
紅傘一,在西階欄子外。
又設舉冊寶案位于使副之前,北向。
又設宣徽使位于北廂,南向。
司贊設内外命婦以下陪列位于殿庭磚道之左右,每等重行異位北向,内命婦在後。
又設司贊位于東階東南,贊者二人在南少退,俱西向。
質明,執事官大樂令等各就位。
皇後常服,乘龍飾肩輿,至泰和殿後閣,近仗導衛如常儀。
宣徽使奏:“中嚴。
”冊使副入門,宮縣作,俟冊使庭中立,樂止。
冊在北,寶在南,使副立于床後。
禮儀使帥持節者立于前,舉捧冊寶官立于冊寶床左右,讀冊寶官各立于其後。
宣徽使奏:“外辦。
”内侍閣門官引後出後閣,宮縣作。
簾卷,皇後降自西階,左右步障傘扇從,至階下,望勤政殿禦閣所在立,樂止。
冊使進,立于右,宣曰:“有制。
”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冊使宣曰:“制遣太尉臣某、司徒臣某,恭授後冊寶。
”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冊使少退。
中書令、侍中及舉捧官率擡舁人奉冊寶以次進于前,宮縣作。
冊寶床自東階升,并置于殿之前楹間,冊床在北,寶床在南,中留讀冊寶官立位,并去帕及蓋,擡舁人執之,退立于西朵殿。
舉擡官分左右相向立,讀冊寶官各立于床之東,西向,立既定,樂止。
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捧謝表官以表授左立内侍,内侍以授後,受訖,以付右立内侍,内侍持表立于右。
閣門使贊:“再拜。
”訖,冊使退,宮縣作。
持表内侍以表付閣門官,随冊使行。
冊使副至門,鼓吹振作如來儀,入西偏門,鼓吹止。
冊使副至禦閣所在,俯伏,跪奏:“太尉臣某、司徒臣某,奉制授冊寶,禮畢
前一日,儀鸾司設座勤政殿,南向。
設群臣次于朝堂。
大樂令展宮縣于殿庭,設協律郎舉麾位于樂縣西北,東向。
閣門設百官班位于庭,并如常朝之儀。
又設典儀位于班位之東北,贊者二人在南少卻,俱西向。
設冊使副位于殿門外之東,又設冊使副受命位于百官班前。
又設冊寶幄次二于殿後東廂,俱南向。
其日,諸衛勒所部,略列黃麾細仗于庭。
符寶郎奉八寶置于左右。
吏部侍郎奉冊,禮部侍郎奉寶匣,皆置于床,訖,出就門外班。
大樂令、協律郎、樂工、典儀。
贊者各入就位。
群官等依時刻集朝堂,俱就次,各服朝服。
侍中約刻闆奏:“請中嚴。
”通事舍人引群官入,就庭東西相向立,以北為上。
又引冊使副立于東偏門,西向。
門下侍郎引主節,奉節立于殿下東廊橫街北。
中書令、中書侍郎帥舉捧冊官,奉冊床立于節南。
侍中、門下侍郎帥舉捧寶官,奉寶床立于冊床之南,俱西面。
侍中版奏:“外辦。
”殿上索扇。
協律郎舉麾,宮縣作。
皇帝服通天冠、绛紗袍,出自東房,曲直華蓋、警跸侍衛如常儀。
即座,南向坐,簾卷,樂止。
通事舍人引冊使副入,宮縣作。
使副就受命位,侍中、中書令、門下侍郎、中書侍郎、舉捧官依舊西面立,群臣合班,橫行北面,如常朝之儀,立定。
典儀曰:“再拜。
”贊者承傳,班首已下群官在位者皆再拜。
班首問起居,又再拜。
閣門官引攝侍中出班承制,降詣使副東北,西向稱:“有制。
”使副稍前,鞠躬再拜,攝侍中宣制曰:“命公等持節授後冊寶。
”宣制訖,又俱再拜,侍中還班。
門下侍郎引主節詣冊使所,主節以節授門下侍郎、門下侍郎執節西向授太尉,太尉受付主節,主節立于使副之左右。
門下侍郎退還班位。
中書侍郎引冊床,門下侍郎引寶床,立于冊使東北,西向,以次授與太尉,太尉皆捧受。
冊床置于北,寶床置于南。
侍中、中書令、禮儀使、舉捧冊寶官及舁床者,退于東西磚道之左右,相向立。
門下侍郎、中書侍退還班位。
典儀曰:“再拜。
”贊者承傳,群官在位者皆再拜,訖,分班東西相向立。
捧舉舁冊寶床者進,冊床先行,讀冊官次之,寶床次行,讀寶官次之。
舉舁官各分左右,通事舍人引冊使随之以行,持節者前導。
太尉初行,宮縣樂作,出殿門,樂止。
攝侍中出班升殿奏:“侍中臣言禮畢。
”殿上索扇,簾降,宮縣作。
降座,入自東房,樂止。
通事舍人引群官在位者以次出。
俟太尉、司徒複命,禮畢,還内。
先是,有司預設太尉、司徒本品革車鹵簿于門外至殿門左右排列。
俟使副出,鼓吹振作。
禮儀使、舉捧官、執節者并擡舁人,以冊寶少駐于泰和門,太尉、司徒及讀冊寶官暫歸幕次。
内侍閣門引入泰和殿,俟至殿下位,鼓吹止。
有司預供張,泰和殿設皇後座于扆前,殿上垂簾。
又設東西房于座之左右稍北。
又設受冊位于殿庭西階之南,東向。
又設内命婦次于殿之左右。
大樂令設宮縣于庭,協律郎設舉麾位于殿上。
又設冊寶次于門外。
又設行事官次于門左右。
又設外命婦次于門之内。
其日,諸衛于殿門外略設黃麾細仗。
有司設二步障于殿之西階。
簾前設扇,左右各十。
紅傘一,在西階欄子外。
又設舉冊寶案位于使副之前,北向。
又設宣徽使位于北廂,南向。
司贊設内外命婦以下陪列位于殿庭磚道之左右,每等重行異位北向,内命婦在後。
又設司贊位于東階東南,贊者二人在南少退,俱西向。
質明,執事官大樂令等各就位。
皇後常服,乘龍飾肩輿,至泰和殿後閣,近仗導衛如常儀。
宣徽使奏:“中嚴。
”冊使副入門,宮縣作,俟冊使庭中立,樂止。
冊在北,寶在南,使副立于床後。
禮儀使帥持節者立于前,舉捧冊寶官立于冊寶床左右,讀冊寶官各立于其後。
宣徽使奏:“外辦。
”内侍閣門官引後出後閣,宮縣作。
簾卷,皇後降自西階,左右步障傘扇從,至階下,望勤政殿禦閣所在立,樂止。
冊使進,立于右,宣曰:“有制。
”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冊使宣曰:“制遣太尉臣某、司徒臣某,恭授後冊寶。
”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冊使少退。
中書令、侍中及舉捧官率擡舁人奉冊寶以次進于前,宮縣作。
冊寶床自東階升,并置于殿之前楹間,冊床在北,寶床在南,中留讀冊寶官立位,并去帕及蓋,擡舁人執之,退立于西朵殿。
舉擡官分左右相向立,讀冊寶官各立于床之東,西向,立既定,樂止。
閣門使内侍贊:“再拜。
”捧謝表官以表授左立内侍,内侍以授後,受訖,以付右立内侍,内侍持表立于右。
閣門使贊:“再拜。
”訖,冊使退,宮縣作。
持表内侍以表付閣門官,随冊使行。
冊使副至門,鼓吹振作如來儀,入西偏門,鼓吹止。
冊使副至禦閣所在,俯伏,跪奏:“太尉臣某、司徒臣某,奉制授冊寶,禮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