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◎禮八
○宣聖廟
皇統元年二月戊子,熙宗詣文宣王廟奠祭,北面再拜,顧儒臣曰:“為善不可不勉。
孔子雖無位,以其道可尊,使萬世高仰如此。
”大定十四年,國子監言:“歲春秋仲月上丁日,釋奠于文宣王,用本監官房錢六十貫,止造茶食等物,以大小楪排設,用留守司樂,以樂工為禮生,率倉場等官陪位,于古禮未合也。
伏睹國家承平日久,典章文物當粲然備具,以光萬世。
況京師為首善之地,四方之所觀仰,拟釋奠器物、行禮次序,合行下詳定。
兼兖國公親承聖教者也,鄒國公功扶聖教者也,當于宣聖像左右列之。
今孟子以燕服在後堂,宣聖像側還虛一位,禮宜遷孟子像于宣聖右,與顔子相對,改塑冠冕,妝飾法服,一遵舊制。
” 禮官參酌唐《開元禮》,定拟釋奠儀數:文宣王、兖國公、鄒國公每位笾豆各十、犧尊一、象尊一、簠簋各二、俎二、祝闆各一、皆設案。
七十二賢、二十一先儒,每位各笾一、豆一、爵一,兩庑各設象尊二。
總用笾、豆各一百二十三,簠簋各六,俎六,犧尊三,象尊七,爵九十四。
其尊皆有坫。
罍二,洗二,篚勺各二,幂六。
正位并從祀藉尊、罍、俎、豆席,約用三十幅,尊席用葦,俎、豆席用莞。
牲用羊、豕各三,酒二十瓶。
禮行三獻,以祭酒、司業、博士充。
分獻官二,讀祝官一,太官令一,捧祝官二,罍洗官一,爵洗官一,巾篚官二,禮直官十一,學生以儒服陪位。
樂用登歌,大樂令一員,本署官充,樂工三十九人。
迎神,三奏姑洗宮《來甯之曲》,辭曰:“上都隆化,廟堂作新。
神之來格,威儀具陳。
穆穆凝旒,巍然聖真。
斯文伊始,群方所視。
”初獻盥洗,姑洗宮《靜甯之曲》,辭曰:“偉矣素王,風猷至粹。
垂二千年,斯文不墜。
涓辰維良,爰修祀事。
沃盥于庭,嚴禋禮備。
”升階,南呂宮《肅甯之曲》,辭曰:“巍乎聖師,道全德隆。
修明五常,垂教無窮。
增崇儒宮,遹追遺風。
嚴祀申虔,登降有容。
”奠币,姑洗宮《和甯之曲》,辭曰:“天生聖人,賢于堯舜。
仰之彌高,磨而不磷。
新廟告成,宮牆數仞。
遣使陳祠,斯文複振。
”降階,姑洗宮《安甯之曲》辭曰:“禀靈尼丘,垂芳阙裡。
生民以來,孰如夫子。
新祠巋然,四方所視。
酹觞告成,祗循典禮。
”兖國公酌獻,姑洗宮《輯甯之曲》,辭曰:“聖師之門,顔惟居上。
其殆庶幾,是宜配飨。
桓圭衮衣,有嚴儀象。
載之神祠,增光吾黨。
”鄒國公酌獻,姑洗宮《泰甯之曲》,辭曰:“有周之衰,王綱既墜。
是生真儒,宏才命世。
言而為經,醇乎仁義。
力扶聖功,同垂萬祀。
”亞、終獻,姑洗宮《鹹甯之曲》,辭曰:“于昭聖能,與天立極。
有承其流,皇仁帝德。
豈伊立言,訓經王國。
煥我文明,典祀千億。
”送神,姑洗宮《來甯之曲》,辭曰:“吉蠲為饎,孔惠孔時。
正辭嘉言,神之格思。
是飨是宜,神保聿歸。
惟時肇祀,太平極緻。
” 承安二年,春丁,章宗親祀,以親王攝亞、終獻,皇族陪祀,文武群臣助奠。
上親為贊文,舊封公者升為國公,侯者為國侯,郕伯以下皆封侯。
宣宗遷汴,建廟會朝門内,歲祀如儀,宣聖、顔、孟各羊一、豕一,餘同小祀,共用羊八,無豕。
其諸州釋奠并遵唐儀。
武成王廟 泰和六年,诏建昭烈武成王廟于阙庭之右,麗澤門内。
其制一遵唐舊,禮三獻,官以四品官已下,儀同中祀,用二月上戊。
七年,完顔匡等言:“我朝創業功臣,禮宜配祀。
”于是,以秦王宗翰同子房配武成王,而降管仲以下。
又跻楚王宗雄、宗望、宗弼等侍武成王坐,韓信而下降立于庑。
又黜王猛、慕容恪等二十餘人,而增金臣遼王斜也等。
其祭,武成王、宗翰、子房各羊一、豕一,餘共用羊八,無豕。
宣宗遷汴,餘會朝門内阙庭之右營廟如制,春秋上戊之祭仍舊。
諸前代帝王 三年一祭,于仲春之月祭伏犧于陳州,神農于亳州,軒轅于坊州,少昊于兖州,颛顼于開州,高辛于歸德府,陶唐于平陽府,虞舜、夏禹、成湯于河中府,周文王、武王于京兆府。
泰和三年、尚書省奏:“太常寺言:‘《開元禮》祭帝喾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漢祖祝版請禦署。
《開寶禮》犧、軒、颛顼、帝喾、陶唐、女娲、成湯、文、武請禦署,自漢高祖以下二十七帝不署。
’平章政事镒、左丞匡、太常博士溫迪罕天興言:‘方嶽之神各有所主,有國所賴,請禦署固宜。
至于前古帝王,寥落杳茫,列于中祀亦已厚矣,不須禦署。
’參知政事即康及铉以為三皇、五帝、禹、湯、文、武皆垂世立教之君,唐、宋緻祭皆禦署,而今降祝版不署,恐于禮未盡。
不若止從外路祭社稷及釋奠文宣王例,不降祝版,而令學士院定撰祝文,頒各處為常制。
”敕命依期降祝闆,而不請署。
諸神雜祠·長白山 大定十二年,有司言:“長白山在興
孔子雖無位,以其道可尊,使萬世高仰如此。
”大定十四年,國子監言:“歲春秋仲月上丁日,釋奠于文宣王,用本監官房錢六十貫,止造茶食等物,以大小楪排設,用留守司樂,以樂工為禮生,率倉場等官陪位,于古禮未合也。
伏睹國家承平日久,典章文物當粲然備具,以光萬世。
況京師為首善之地,四方之所觀仰,拟釋奠器物、行禮次序,合行下詳定。
兼兖國公親承聖教者也,鄒國公功扶聖教者也,當于宣聖像左右列之。
今孟子以燕服在後堂,宣聖像側還虛一位,禮宜遷孟子像于宣聖右,與顔子相對,改塑冠冕,妝飾法服,一遵舊制。
” 禮官參酌唐《開元禮》,定拟釋奠儀數:文宣王、兖國公、鄒國公每位笾豆各十、犧尊一、象尊一、簠簋各二、俎二、祝闆各一、皆設案。
七十二賢、二十一先儒,每位各笾一、豆一、爵一,兩庑各設象尊二。
總用笾、豆各一百二十三,簠簋各六,俎六,犧尊三,象尊七,爵九十四。
其尊皆有坫。
罍二,洗二,篚勺各二,幂六。
正位并從祀藉尊、罍、俎、豆席,約用三十幅,尊席用葦,俎、豆席用莞。
牲用羊、豕各三,酒二十瓶。
禮行三獻,以祭酒、司業、博士充。
分獻官二,讀祝官一,太官令一,捧祝官二,罍洗官一,爵洗官一,巾篚官二,禮直官十一,學生以儒服陪位。
樂用登歌,大樂令一員,本署官充,樂工三十九人。
迎神,三奏姑洗宮《來甯之曲》,辭曰:“上都隆化,廟堂作新。
神之來格,威儀具陳。
穆穆凝旒,巍然聖真。
斯文伊始,群方所視。
”初獻盥洗,姑洗宮《靜甯之曲》,辭曰:“偉矣素王,風猷至粹。
垂二千年,斯文不墜。
涓辰維良,爰修祀事。
沃盥于庭,嚴禋禮備。
”升階,南呂宮《肅甯之曲》,辭曰:“巍乎聖師,道全德隆。
修明五常,垂教無窮。
增崇儒宮,遹追遺風。
嚴祀申虔,登降有容。
”奠币,姑洗宮《和甯之曲》,辭曰:“天生聖人,賢于堯舜。
仰之彌高,磨而不磷。
新廟告成,宮牆數仞。
遣使陳祠,斯文複振。
”降階,姑洗宮《安甯之曲》辭曰:“禀靈尼丘,垂芳阙裡。
生民以來,孰如夫子。
新祠巋然,四方所視。
酹觞告成,祗循典禮。
”兖國公酌獻,姑洗宮《輯甯之曲》,辭曰:“聖師之門,顔惟居上。
其殆庶幾,是宜配飨。
桓圭衮衣,有嚴儀象。
載之神祠,增光吾黨。
”鄒國公酌獻,姑洗宮《泰甯之曲》,辭曰:“有周之衰,王綱既墜。
是生真儒,宏才命世。
言而為經,醇乎仁義。
力扶聖功,同垂萬祀。
”亞、終獻,姑洗宮《鹹甯之曲》,辭曰:“于昭聖能,與天立極。
有承其流,皇仁帝德。
豈伊立言,訓經王國。
煥我文明,典祀千億。
”送神,姑洗宮《來甯之曲》,辭曰:“吉蠲為饎,孔惠孔時。
正辭嘉言,神之格思。
是飨是宜,神保聿歸。
惟時肇祀,太平極緻。
” 承安二年,春丁,章宗親祀,以親王攝亞、終獻,皇族陪祀,文武群臣助奠。
上親為贊文,舊封公者升為國公,侯者為國侯,郕伯以下皆封侯。
宣宗遷汴,建廟會朝門内,歲祀如儀,宣聖、顔、孟各羊一、豕一,餘同小祀,共用羊八,無豕。
其諸州釋奠并遵唐儀。
武成王廟 泰和六年,诏建昭烈武成王廟于阙庭之右,麗澤門内。
其制一遵唐舊,禮三獻,官以四品官已下,儀同中祀,用二月上戊。
七年,完顔匡等言:“我朝創業功臣,禮宜配祀。
”于是,以秦王宗翰同子房配武成王,而降管仲以下。
又跻楚王宗雄、宗望、宗弼等侍武成王坐,韓信而下降立于庑。
又黜王猛、慕容恪等二十餘人,而增金臣遼王斜也等。
其祭,武成王、宗翰、子房各羊一、豕一,餘共用羊八,無豕。
宣宗遷汴,餘會朝門内阙庭之右營廟如制,春秋上戊之祭仍舊。
諸前代帝王 三年一祭,于仲春之月祭伏犧于陳州,神農于亳州,軒轅于坊州,少昊于兖州,颛顼于開州,高辛于歸德府,陶唐于平陽府,虞舜、夏禹、成湯于河中府,周文王、武王于京兆府。
泰和三年、尚書省奏:“太常寺言:‘《開元禮》祭帝喾、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漢祖祝版請禦署。
《開寶禮》犧、軒、颛顼、帝喾、陶唐、女娲、成湯、文、武請禦署,自漢高祖以下二十七帝不署。
’平章政事镒、左丞匡、太常博士溫迪罕天興言:‘方嶽之神各有所主,有國所賴,請禦署固宜。
至于前古帝王,寥落杳茫,列于中祀亦已厚矣,不須禦署。
’參知政事即康及铉以為三皇、五帝、禹、湯、文、武皆垂世立教之君,唐、宋緻祭皆禦署,而今降祝版不署,恐于禮未盡。
不若止從外路祭社稷及釋奠文宣王例,不降祝版,而令學士院定撰祝文,頒各處為常制。
”敕命依期降祝闆,而不請署。
諸神雜祠·長白山 大定十二年,有司言:“長白山在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