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

關燈
◎章宗三 三年春正月己亥朔,日有食之。

    辛醜,宋、夏遣使來賀。

    癸卯,谕有司:“凡館接伴并奉使者,毋以語言相勝,務存大體。

    奉使者亦必得其人乃可。

    ”乙卯,诏罷講議所。

    丙辰,如城南春水。

    丁巳,并上京、東京兩路提刑司為一,提刑使、副兼安撫使、副,安撫專掌教習武事,毋令改其本俗。

    己未,以都南行宮名建春。

    甲子,至自春水。

    乙醜,宋主以祖母喪,遣使告哀。

     二月己巳朔,幸建春宮。

    辛巳,谕宰臣曰:“自今内外官有阙,有才能可任者,雖資曆未及,亦具以聞。

    雖親故,毋有所避。

    ”以武衛軍都指揮使烏林答天益等為宋吊祭使。

    甲申,至自建春宮。

    丙戌,斜出内附。

    辛卯,平章政事粘割斡特剌薨。

     三月戊戌,以禮部尚書張暐為禦史大夫。

    壬寅,複榷醋。

    甲寅,如萬甯宮。

    丁巳,敕随處盜賊,毋以強為竊,以多為少,以有為無。

    嘯聚三十人以上奏聞,違者杖百。

    丙寅,高麗王王皓以弟權國事,遣使奉表來告。

    夏四月戊戌朔,谕有司:“宰相遇雨,可循殿庑出入。

    ”丙申,谕禦史台曰:“随朝大小官雖有才能,率多苟簡,朕甚惡之,其察舉以聞。

    提刑司所察廉能污濫官,皆當殿奏,餘事可轉以聞。

    ”以侍禦史孫俣為宣問高麗王王皓使。

     五月庚子,右宣徽使張汝方以漏洩廷議,削官兩階。

    壬寅,射柳、擊球,縱百姓觀。

    戊申,以客省使移剌郁為夏國生日使。

    甲子,參知政事楊伯通表乞緻仕,不許。

    秋七月丙午,幸香山。

    己酉,如萬甯宮。

    甲寅,還宮。

     八月辛未,獵于近郊。

    癸酉,獵于香山。

    戊寅,如萬甯宮。

    庚辰,以護衛石和尚為押軍萬戶,率親軍八百人、武衛軍千六百人戍西北路。

    癸未,還宮。

    宋遣使來報謝。

     九月丙申朔,天壽節,宋、夏遣使來賀。

    以中都路都轉運使孫铎等為賀宋生日使。

    乙巳,獵于近郊。

    庚戌,參知政事楊伯通再表乞緻政,不許。

    戊午,木波進馬。

    冬十月庚午,獵于近郊。

    癸未,行樞密院言斜出等請開榷場于轄裡袅,從之。

    丁亥,定官民存留見錢之數,設回易務,更立行用鈔法。

     十一月丁酉,樞密使兼平章政事襄至自軍,癸卯,以為尚書左丞相,監修國史。

    丁未,以太常卿楊庭筠等為賀宋正旦使。

    戊申,诏獎谕樞密副使夾谷衡以下将士。

    辛亥,定屬托法。

    定軍前官吏賞格。

    以邊事定,诏中外,減死罪,徒已下釋之。

    賜左丞相襄以下将士金币有差。

    甲寅,冬獵。

     十二月甲子朔,獵于酸棗林。

    大風寒,罷獵,凍死者五百餘人。

    己巳,還都。

    丙戌,尚書右丞嵒罷。

    高麗權國事王遣使奉表來告。

     四年春正月癸巳朔,宋、高麗、夏遣使來賀。

    乙巳,尚書左董師中緻仕。

    辛酉,監察禦史姬端修以妄言下吏。

    尚書左丞相襄為司空,職如故。

    樞密副使夾谷衡為平章政事,封英國公。

    前知濟南府事張萬公起複為平章政事,封壽國公。

    楊伯通為尚書左丞。

    簽樞密院事完顔匡為尚書右丞。

     二月乙醜,如建春宮春水。

    己巳,還宮。

    庚午,禦宣華門,觀迎佛。

    辛未,如建春宮。

    赦姬端修罪,令居家俟命。

    司空襄言,西南路招讨使仆散揆治邊有功,召赴阙,以知興中府事纥石烈子仁代之。

    壬申,谕有司:“自三月一日為始,每旬三品至五品官各一人轉對,六品亦以次對。

    台谏勿與,有應奏事,與轉對官相見,無面對者上章亦聽。

    ”乙亥,還宮。

    戊寅,如建春宮。

    庚辰,上谕點檢司曰:“自蒲河至長河及細河以東,朕常所經行,官為和買其地,令百姓耕之,仍免其租稅。

    ”甲申,還宮。

    乙酉,以西南路招讨使仆散揆為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起姬端修為太學博士。

    如建春宮。

    戊子,還宮。

     三月丁酉,同判大睦親府事宗浩為樞密使,封崇國公。

    己亥,如建春宮。

    遣使冊王為高麗國王。

    戶部尚書孫铎、郎中李仲略、國子祭酒趙忱始轉對香閣。

    丁未,敕尚書:“官員必須改除者議之,其月日淺毋數改易。

    ”乙卯,尚書省奏減親軍武衛軍額及太學女直、漢兒生員,罷小學官及外路教授。

    诏學校仍舊,武衛軍額再議,餘報可。

    司空襄、右丞匡、參知政事揆請罷諸路提點刑獄,從之。

    戊午,雨雹。

    夏四月癸亥,改提刑司為按察使司。

    戊辰,如萬甯宮。

    壬申,左丞楊伯通緻仕。

    禦史大夫張暐以奏事不實,追一官,侍禦史路铎追兩官,俱罷之。

    姬端修杖七十,贖。

    壬午,英王從憲進封瀛王。

    诏同州、許州節度使罷兼陝西、河南副統軍。

     五月壬辰朔,以旱,下诏責躬,求直言,避正殿,減膳,審理冤獄,命奏事于泰和殿。

    戊戌,命有司望祭嶽渎禱雨。

    己亥,應奉翰林文字陳載言四事:其一,邊民苦于寇掠;其二,農民困于軍須;其三,審決冤滞,一切從寬,苟縱有罪;其四,行省官員,例獲厚賞,而沿邊司縣,曾不沾及,此亦幹和氣,緻旱災之所由也。

    上是之。

    壬寅,以兵部郎中完顔撒裡合為夏國生日使。

    戊申,宰臣以京畿雨,率百官請禦正殿,複常膳。

    不從。

    尚書省奏上更定給發虎符制,著于令。

    庚戌,谕宰臣曰:“諸路旱,或關執政。

    今惟大興、宛平兩縣不雨,得非其守令之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