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因病還家。
恪征行之後,曹所奏署令長職司,一罷更選,愈治威嚴,多所罪責,當進見者,無不竦息。
又改易宿衛,用其親近,復敕兵嚴,欲向青、徐。
孫峻因民之多怨,眾之所嫌,搆恪欲為變,與亮謀,置酒請恪。
恪將見之夜,精爽擾動,通夕不寐。
明將盥漱,聞水腥臭,侍者授衣,衣服亦臭。
恪怪其故,易衣易水,其臭如初,意惆悵不悅。
嚴畢趨出,犬銜引其衣,恪曰:「犬不欲我行乎?」還坐,頃刻乃復起,犬又銜其衣,恪令從者逐犬,遂升車。
初,恪將征淮南,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閤中,從者白之,令外詰問,孝子曰:「不自覺入。
」時中外守備,亦悉不見,眾皆異之。
出行之後,所坐廳事屋棟中折。
自新城出住東興,有白虹見其船,還拜蔣陵,白虹復繞其車。
及將見,駐車宮門,峻已伏兵於帷中,恐恪不時入,事洩,自出見恪曰:「使君若尊體不安,自可須後,峻當具白主上。
」欲以嘗知恪。
恪答曰:「當自力入。
」散騎常侍張約、朱恩等密書與恪曰:「今日張設非常,疑有他故。
」恪省書而去。
未出路門,逢太常滕胤,恪曰:「卒腹痛,不任入。
」胤不知峻陰計,謂恪曰:「君自行旋未見,今上置酒請君,君已至門,宜當力進。
」恪躊躇而還,劍履上殿,謝亮,還坐。
設酒,恪疑未飲,峻因曰:「使君病未善平,當有常服藥酒,自可取之。
」恪意乃安,別飲所齎酒。
〔一〕酒數行,亮還內。
峻起如廁,解長衣,著短服,出曰:「有詔收諸葛恪!」〔二〕恪驚起,拔劍未得,而峻刀交下。
張約從旁斫峻,裁傷左手,峻應手斫約,斷右臂。
武衛之士皆趨上殿,峻雲:「所取者恪也,今已死。
」悉令復刃,乃除地更飲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歷曰:張約、朱恩密疏告恪,恪以示滕胤,胤勸恪還,恪曰:「峻小子何能為邪!但恐因酒食中人耳。
」乃以藥酒入。
孫盛評曰:恪與胤親厚,約等疏,非常大事,勢應示胤,共謀安危。
然恪性強梁,加素侮峻,自不信,故入,豈胤微勸,便為之冒禍乎?吳歷為長。
〔二〕 吳錄曰:峻提刀稱詔收恪,亮起立曰:「非我所為!非我所為!」乳母引亮還內。
吳歷雲:峻先引亮入,然後出稱詔。
與本傳同。
臣松之以為峻欲稱詔,宜如本傳及吳歷,不得如吳錄所言。
〔三〕 搜神記曰:恪入,已被殺,其妻在室,〔語〕使婢(語)曰:「汝何故血臭?」婢曰:「不也。
」有頃愈劇,又問婢曰:「汝眼目視瞻,何以不常?」婢蹷然起躍,頭至于棟,攘臂切齒而言曰:「諸葛公乃為孫峻所殺!」於是大小知恪死矣,而吏兵尋至。
志林曰:初權病篤,召恪輔政。
臨去,大司馬呂岱戒之曰:「世方多難,子每事必十思。
」恪答曰:「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,夫子曰『再思可矣』,今君令恪十思,明恪之劣也。
」岱無以答,當時鹹謂之失言。
虞喜曰:夫託以天下至重也,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,兼二至而管萬機,能勝之者鮮矣。
自非採納群謀,詢于芻蕘,虛己受人,恆若不足,則功名不成,勳績莫著。
況呂侯國之先耆,智度經遠,而甫以十思戒之,而便以示劣見拒,此元遜之疏,乃機神不俱者也。
若因十思之義,廣諮當世之務,聞善速於雷動,從諫急於風移,豈得隕首殿堂,死兇豎之刃?世人奇其英辯,造次可觀,而哂呂侯無對為陋,不思安危終始之慮,是樂春藻之繁華,而忘秋實之甘口也。
昔魏人伐蜀,蜀人禦之,精嚴垂發,六軍雲擾,士馬擐甲,羽檄交馳,費禕時為元帥,荷國任重,而與來敏圍碁,意無厭倦。
敏臨別謂禕:「君必能辦賊者也。
」言其明略內定,貌無憂色,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。
且蜀為蕞爾之國,而方向大敵,所規所圖,唯守與戰,何可矜己有餘,晏然無戚?斯乃性之寬簡,不防細微,卒為降人郭脩所害,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?往聞長寧之甄文偉,今睹元遜之逆呂侯,二事體同,故並而載之,可以鏡誡于後,永為世鑒。
先是,童謠曰:「諸葛恪,蘆葦單衣篾鉤落,於何相求成子閤。
」成子閤者,反語石子岡也。
建業南有長陵,名曰石子岡,葬者依焉。
鉤落者,校飾革帶,世謂之鉤絡帶。
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,投之於此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恪時年五十一。
恪長子綽,騎都尉,以交關魯王事,權遣付恪,令更教誨,恪鴆殺之。
中子竦,長水校尉。
少子建,步兵校尉。
聞恪誅,車載其母而走。
峻遣騎督劉承追斬竦於白都。
建得渡江,欲北走魏,行數十裡,為追兵所逮。
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,皆夷三族。
初,竦數諫恪,恪不從,常憂懼禍。
及亡,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:「臣聞震雷電激,不崇一朝,大風衝發,希有極日,然猶繼以雲雨,因以潤物,是則天地之威,不可經日浹辰,帝王之怒,不宜訖情盡意。
臣以狂愚,不知忌諱,敢冒破滅之罪,以邀風雨之會。
伏念故太傅諸葛恪得承祖考風流之烈,伯叔諸父遭漢祚盡,九州鼎立,分託三方,並履忠勤,熙隆世業。
爰及於恪,生長王國,陶育聖化,緻名英偉,服事累紀,禍心未萌,先帝委以伊、周之任,屬以萬機之事。
恪素性剛愎,矜己陵人,不能敬守神器,穆靜邦內,興功暴師,未期三出,虛耗士民,空竭府藏,專擅國憲,廢易由意,假刑劫眾,大小屏息。
侍中武衛將軍都鄉侯俱受先帝囑寄之詔,見其奸虐,日月滋甚,將恐蕩搖宇宙,傾危社稷,奮其威怒,精貫昊天,計慮先於神明,智勇百於荊、聶,躬持白刃,梟恪殿堂,勳超朱虛,功越東牟。
國之元害,一朝大除,馳首徇示,六軍喜踴,日月增光,風塵不動,斯實宗廟之神靈,天人之同驗也。
今恪父子三首,縣市積日,觀者數萬,詈聲成風。
國之大刑,無所不震,長老孩幼,無不畢見。
人情之於品物,樂極則哀生,見恪貴盛,世莫與貳,身處台輔,中閒歷年,今之誅夷,無異禽獸,觀訖情反,能不憯然!且已死之人,與土壤同域,鑿掘斫刺,無所復加。
願聖朝稽則乾坤,怒不極旬,使其鄉邑若故吏民,收以士伍之服,惠以三寸之棺。
昔項籍受殯葬之地,韓信獲收斂之恩,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。
惟陛下敦三皇之仁,垂哀矜之心,使國澤加於辜戮之骸,復受不已之恩,於以揚聲遐方,沮勸天下,豈不弘哉!昔欒布矯命彭越,臣竊恨之,不先請主上,而專名以肆情,其得不誅,實為幸耳。
今臣不敢章宣愚情,以露天恩,謹伏手書,冒昧陳聞,乞聖朝哀察。
」於是亮、峻聽恪故吏斂葬,遂求之於石子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朝臣有乞為恪立碑以銘其勳績者,博士盛沖以為不應。
孫休曰:「盛夏出軍,士卒傷損,無尺寸之功,不可謂能;受託孤之任,死於豎子之手,不可謂智。
沖議為是。
」遂寢。
始恪退軍還,聶友知其將敗,書與滕胤曰:「當人彊盛,河山可拔,一朝羸縮,人情萬端,言之悲歎。
」恪誅後,孫峻忌友,欲以為鬱林太守,友發病憂死。
友字文悌,豫章人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友有脣吻,少為縣吏。
虞翻徙交州,縣令使友送之,翻與語而奇焉,為書與豫章太守謝斐,令以為功曹。
郡時見有功曹,斐見之,問曰:「縣吏聶友,可堪何職?」對曰:「此人縣閒小吏耳,猶可堪曹佐。
」斐曰:「論者
恪征行之後,曹所奏署令長職司,一罷更選,愈治威嚴,多所罪責,當進見者,無不竦息。
又改易宿衛,用其親近,復敕兵嚴,欲向青、徐。
孫峻因民之多怨,眾之所嫌,搆恪欲為變,與亮謀,置酒請恪。
恪將見之夜,精爽擾動,通夕不寐。
明將盥漱,聞水腥臭,侍者授衣,衣服亦臭。
恪怪其故,易衣易水,其臭如初,意惆悵不悅。
嚴畢趨出,犬銜引其衣,恪曰:「犬不欲我行乎?」還坐,頃刻乃復起,犬又銜其衣,恪令從者逐犬,遂升車。
初,恪將征淮南,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閤中,從者白之,令外詰問,孝子曰:「不自覺入。
」時中外守備,亦悉不見,眾皆異之。
出行之後,所坐廳事屋棟中折。
自新城出住東興,有白虹見其船,還拜蔣陵,白虹復繞其車。
及將見,駐車宮門,峻已伏兵於帷中,恐恪不時入,事洩,自出見恪曰:「使君若尊體不安,自可須後,峻當具白主上。
」欲以嘗知恪。
恪答曰:「當自力入。
」散騎常侍張約、朱恩等密書與恪曰:「今日張設非常,疑有他故。
」恪省書而去。
未出路門,逢太常滕胤,恪曰:「卒腹痛,不任入。
」胤不知峻陰計,謂恪曰:「君自行旋未見,今上置酒請君,君已至門,宜當力進。
」恪躊躇而還,劍履上殿,謝亮,還坐。
設酒,恪疑未飲,峻因曰:「使君病未善平,當有常服藥酒,自可取之。
」恪意乃安,別飲所齎酒。
〔一〕酒數行,亮還內。
峻起如廁,解長衣,著短服,出曰:「有詔收諸葛恪!」〔二〕恪驚起,拔劍未得,而峻刀交下。
張約從旁斫峻,裁傷左手,峻應手斫約,斷右臂。
武衛之士皆趨上殿,峻雲:「所取者恪也,今已死。
」悉令復刃,乃除地更飲。
〔三〕 〔一〕 吳歷曰:張約、朱恩密疏告恪,恪以示滕胤,胤勸恪還,恪曰:「峻小子何能為邪!但恐因酒食中人耳。
」乃以藥酒入。
孫盛評曰:恪與胤親厚,約等疏,非常大事,勢應示胤,共謀安危。
然恪性強梁,加素侮峻,自不信,故入,豈胤微勸,便為之冒禍乎?吳歷為長。
〔二〕 吳錄曰:峻提刀稱詔收恪,亮起立曰:「非我所為!非我所為!」乳母引亮還內。
吳歷雲:峻先引亮入,然後出稱詔。
與本傳同。
臣松之以為峻欲稱詔,宜如本傳及吳歷,不得如吳錄所言。
〔三〕 搜神記曰:恪入,已被殺,其妻在室,〔語〕使婢(語)曰:「汝何故血臭?」婢曰:「不也。
」有頃愈劇,又問婢曰:「汝眼目視瞻,何以不常?」婢蹷然起躍,頭至于棟,攘臂切齒而言曰:「諸葛公乃為孫峻所殺!」於是大小知恪死矣,而吏兵尋至。
志林曰:初權病篤,召恪輔政。
臨去,大司馬呂岱戒之曰:「世方多難,子每事必十思。
」恪答曰:「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,夫子曰『再思可矣』,今君令恪十思,明恪之劣也。
」岱無以答,當時鹹謂之失言。
虞喜曰:夫託以天下至重也,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,兼二至而管萬機,能勝之者鮮矣。
自非採納群謀,詢于芻蕘,虛己受人,恆若不足,則功名不成,勳績莫著。
況呂侯國之先耆,智度經遠,而甫以十思戒之,而便以示劣見拒,此元遜之疏,乃機神不俱者也。
若因十思之義,廣諮當世之務,聞善速於雷動,從諫急於風移,豈得隕首殿堂,死兇豎之刃?世人奇其英辯,造次可觀,而哂呂侯無對為陋,不思安危終始之慮,是樂春藻之繁華,而忘秋實之甘口也。
昔魏人伐蜀,蜀人禦之,精嚴垂發,六軍雲擾,士馬擐甲,羽檄交馳,費禕時為元帥,荷國任重,而與來敏圍碁,意無厭倦。
敏臨別謂禕:「君必能辦賊者也。
」言其明略內定,貌無憂色,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。
且蜀為蕞爾之國,而方向大敵,所規所圖,唯守與戰,何可矜己有餘,晏然無戚?斯乃性之寬簡,不防細微,卒為降人郭脩所害,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?往聞長寧之甄文偉,今睹元遜之逆呂侯,二事體同,故並而載之,可以鏡誡于後,永為世鑒。
先是,童謠曰:「諸葛恪,蘆葦單衣篾鉤落,於何相求成子閤。
」成子閤者,反語石子岡也。
建業南有長陵,名曰石子岡,葬者依焉。
鉤落者,校飾革帶,世謂之鉤絡帶。
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,投之於此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恪時年五十一。
恪長子綽,騎都尉,以交關魯王事,權遣付恪,令更教誨,恪鴆殺之。
中子竦,長水校尉。
少子建,步兵校尉。
聞恪誅,車載其母而走。
峻遣騎督劉承追斬竦於白都。
建得渡江,欲北走魏,行數十裡,為追兵所逮。
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,皆夷三族。
初,竦數諫恪,恪不從,常憂懼禍。
及亡,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:「臣聞震雷電激,不崇一朝,大風衝發,希有極日,然猶繼以雲雨,因以潤物,是則天地之威,不可經日浹辰,帝王之怒,不宜訖情盡意。
臣以狂愚,不知忌諱,敢冒破滅之罪,以邀風雨之會。
伏念故太傅諸葛恪得承祖考風流之烈,伯叔諸父遭漢祚盡,九州鼎立,分託三方,並履忠勤,熙隆世業。
爰及於恪,生長王國,陶育聖化,緻名英偉,服事累紀,禍心未萌,先帝委以伊、周之任,屬以萬機之事。
恪素性剛愎,矜己陵人,不能敬守神器,穆靜邦內,興功暴師,未期三出,虛耗士民,空竭府藏,專擅國憲,廢易由意,假刑劫眾,大小屏息。
侍中武衛將軍都鄉侯俱受先帝囑寄之詔,見其奸虐,日月滋甚,將恐蕩搖宇宙,傾危社稷,奮其威怒,精貫昊天,計慮先於神明,智勇百於荊、聶,躬持白刃,梟恪殿堂,勳超朱虛,功越東牟。
國之元害,一朝大除,馳首徇示,六軍喜踴,日月增光,風塵不動,斯實宗廟之神靈,天人之同驗也。
今恪父子三首,縣市積日,觀者數萬,詈聲成風。
國之大刑,無所不震,長老孩幼,無不畢見。
人情之於品物,樂極則哀生,見恪貴盛,世莫與貳,身處台輔,中閒歷年,今之誅夷,無異禽獸,觀訖情反,能不憯然!且已死之人,與土壤同域,鑿掘斫刺,無所復加。
願聖朝稽則乾坤,怒不極旬,使其鄉邑若故吏民,收以士伍之服,惠以三寸之棺。
昔項籍受殯葬之地,韓信獲收斂之恩,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。
惟陛下敦三皇之仁,垂哀矜之心,使國澤加於辜戮之骸,復受不已之恩,於以揚聲遐方,沮勸天下,豈不弘哉!昔欒布矯命彭越,臣竊恨之,不先請主上,而專名以肆情,其得不誅,實為幸耳。
今臣不敢章宣愚情,以露天恩,謹伏手書,冒昧陳聞,乞聖朝哀察。
」於是亮、峻聽恪故吏斂葬,遂求之於石子岡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朝臣有乞為恪立碑以銘其勳績者,博士盛沖以為不應。
孫休曰:「盛夏出軍,士卒傷損,無尺寸之功,不可謂能;受託孤之任,死於豎子之手,不可謂智。
沖議為是。
」遂寢。
始恪退軍還,聶友知其將敗,書與滕胤曰:「當人彊盛,河山可拔,一朝羸縮,人情萬端,言之悲歎。
」恪誅後,孫峻忌友,欲以為鬱林太守,友發病憂死。
友字文悌,豫章人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友有脣吻,少為縣吏。
虞翻徙交州,縣令使友送之,翻與語而奇焉,為書與豫章太守謝斐,令以為功曹。
郡時見有功曹,斐見之,問曰:「縣吏聶友,可堪何職?」對曰:「此人縣閒小吏耳,猶可堪曹佐。
」斐曰:「論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