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

關燈
其不遇,未有非之者也。

    願陛下推古況今,不疑怪於臣質也。

    又念人臣獲罪,當如伍員奉己自效,不當徼幸因事為利。

    然今與古,厥勢不同,南北悠遠,江湖隔絕,自不舉事,何得濟免!是以忘志士之節,而思立功之義也。

    且臣質又以曹氏之嗣,非天命所在,政弱刑亂,柄奪於臣,諸將專威於外,各自為政,莫或同心,士卒衰耗,帑藏空虛,綱紀毀廢,上下並昏,想前後數得降叛,具聞此問。

    兼弱攻昧,宜應天時,此實陛下進取之秋,是以區區敢獻其計。

    今若內兵淮、泗,據有下邳,荊、揚二州,聞聲響應,臣從河北席卷而南,形勢一連,根牙永固。

    關西之兵繫於所衛,青、徐二州不敢徹守,許、洛餘兵眾不滿萬,誰能來東與陛下爭者?此誠千載一會之期,可不深思而熟計乎!及臣所在,既自多馬,加以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時,驅馬來出,隱度今者,可得三千餘匹。

    陛下出軍,當投此時,多將騎士來就馬耳。

    此皆先定所一二知。

    凡兩軍不能相究虛實,今此間實羸,易可克定,陛下舉動,應者必多。

    上定洪業,使普天一統,下令臣質建非常之功,此乃天也。

    若不見納,此亦天也。

    願陛下思之,不復多陳。

    」 其三曰:「昔許子遠舍袁就曹,規畫計較,應見納受,遂破袁軍,以定曹業。

    向使曹氏不信子遠,懷疑猶豫,不決於心,則今天下袁氏有也。

    願陛下思之。

    閒聞界上將閻浮、趙楫欲歸大化,唱和不速,以取破亡。

    今臣款款,遠授其命,若復懷疑,不時舉動,令臣孤絕,受此厚禍,即恐天下雄夫烈士欲立功者,不敢復託命陛下矣。

    願陛下思之。

    皇天後土,實聞其言。

    」此文既流行,而質已入為侍中矣。

     二年,青州人隱蕃歸吳,上書曰:「臣聞紂為無道,微子先出;高祖寬明,陳平先入。

    臣年二十二,委棄封域,歸命有道,賴蒙天靈,得自全緻。

    臣至止有日,而主者同之降人,未見精別,使臣微言妙旨,不得上達。

    於邑三歎,曷惟其已。

    謹詣闕拜章,乞蒙引見。

    」權即召入。

    蕃謝答問,及陳時務,甚有辭觀。

    綜時侍坐,權問何如,綜對曰:「蕃上書,大語有似東方朔,巧捷詭辯有似禰衡,而才皆不及。

    」權又問可堪何官,綜對曰:「未可以治民,且試以都輦小職。

    」權以蕃盛論刑獄,用為廷尉監。

    左將軍朱據、廷尉郝普稱蕃有王佐之才,普尤與之親善,常怨歎其屈。

    後蕃謀叛,事覺伏誅,〔一〕普見責自殺。

    據禁止,歷時乃解。

    拜綜偏將軍,兼左執法,領辭訟。

    遼東之事,輔吳將軍張昭以諫權言辭切至,權亦大怒,其和協彼此,使之無隙,綜有力焉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錄曰:蕃有口才,魏明帝使詐叛如吳,令求作廷尉職,重案大臣以離閒之。

    既為廷尉監,眾人以據、普與蕃親善,常車馬雲集,賓客盈堂。

    及至事覺,蕃亡走,捕得,考問黨與,蕃無所言。

    吳主使將入,謂曰:「何乃以肌肉為人受毒乎?」蕃曰:「孫君,丈夫圖事,豈有無伴!烈士死,不足相牽耳。

    」遂閉口而死。

    吳歷曰:權問普:「卿前盛稱蕃,又為之怨望朝廷,使蕃反叛,皆卿之由。

    」
性嗜酒,酒後歡呼極意,或推引杯觴,搏擊左右。

    權愛其才,弗之責也。

     凡自權統事,諸文誥策命,鄰國書符,略皆綜之所造也。

    初以內外多事,特立科,長吏遭喪,皆不得去,而數有犯者。

    權患之,使朝臣下議。

    綜議以為宜定科文,示以大辟,行之一人,其後必絕。

    遂用綜言,由是奔喪乃斷。

     赤烏六年卒,子沖嗣。

    沖平和有文幹,天紀中為中書令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沖後仕晉尚書郎、吳郡太守。

    
徐詳者字子明,吳郡烏程人也,先綜死。

     評曰:是儀、徐詳、胡綜,皆孫權之時幹興事業者也。

    儀清恪貞素,詳數通使命,綜文采才用,各見信任,辟之廣夏,其榱椽之佐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