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、晃牽入殿,杖一百,〔二〕竟徙和於故鄣,群司坐諫誅放者十數。
眾鹹冤之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殷基通語曰:初權既立和為太子,而封霸為魯王,初拜猶同宮室,禮秩未分。
群公之議,以為太子、國王上下有序,禮秩宜異,於是分宮別僚,而隙端開矣。
自侍禦賓客造為二端,仇黨疑貳,滋延大臣。
丞相陸遜、大將軍諸葛恪、太常顧譚、驃騎將軍朱據、會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績、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,宗事太子,驃騎將軍步騭、鎮南將軍呂岱、大司馬全琮、左將軍呂據、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,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。
權患之,謂侍中孫峻曰:「子弟不睦,臣下分部,將有袁氏之敗,為天下笑。
一人立者,安得不亂?」於是有改嗣之規矣。
臣松之以為袁紹、劉表謂尚、琮為賢,本有傳後之意,異於孫權既以立和而復寵霸,坐生亂階,自構家禍,方之袁、劉,昏悖甚矣。
步騭以德度著稱,為吳良臣,而阿附於霸,事同楊竺,何哉?和既正位,適庶分定,就使才德不殊,猶將義不黨庶,況霸實無聞,而和為令嗣乎?夫邪僻之人,豈其舉體無善,但一為不善,眾美皆亡耳。
騭若果有此事,則其餘不足觀矣!呂岱、全琮之徒,蓋所不足論耳。
〔二〕 吳歷曰:晃入,口諫曰:「太子仁明,顯聞四海。
今三方鼎跱,實不宜搖動太子,以生眾心。
願陛下少垂聖慮,老臣雖死,猶生之年。
」叩頭流血,辭氣不撓。
權不納晃言,斥還田裡。
孫皓即位,詔曰:「故僕射屈晃,志匡社稷,忠諫亡身。
封晃子緒為東陽亭侯,弟幹、恭為立義都尉。
」緒後亦至尚書僕射。
晃,汝南人,見胡沖答問。
吳書曰:張純亦盡言極諫,權幽之,遂棄市。
〔三〕 吳書曰:權寢疾,意頗感寤,欲徵和還立之,全公主及孫峻、孫弘等固爭之,乃止。
太元二年正月,封和為南陽王,遣之長沙。
〔一〕四月,權薨,諸葛恪秉政。
恪即和妃張之舅也。
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上疏中宮,并緻問於恪。
臨去,恪謂遷曰:「為我達妃,期當使勝他人。
」此言頗洩。
又恪有徙都意,使治武昌宮,民間或言欲迎和。
及恪被誅,孫峻因此奪和璽綬,徙新都,又遣使者賜死。
和與妃張辭別,張曰:「吉兇當相隨,終不獨生活也。
」亦自殺,舉邦傷焉。
〔一〕 吳書曰:和之長沙,行過蕪湖,有鵲巢于帆檣,故官寮聞之皆憂慘,以為檣末傾危,非久安之象。
或言鵲巢之詩有「積行累功以緻爵位」之言,今王至德茂行,復受國土,儻神靈以此告寤人意乎? 孫休立,封和子皓為烏程侯,自新都之本國。
休薨,皓即阼,其年追諡父和曰文皇帝,改葬明陵,置園邑二百家,令、丞奉守。
後年正月,又分吳郡、丹楊九縣為吳興郡,治烏程,置太守,四時奉祠。
有司奏言,宜立廟京邑。
寶鼎二年七月,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,號曰清廟。
十二月,遣守丞相孟仁、太常姚信等備官僚中軍步騎二千人,以靈輿法駕,東迎神於明陵。
皓引見仁,親拜送於庭。
〔一〕靈輿當至,使丞相陸凱奉三牲祭於近郊,皓於金城外露宿。
明日,望拜於東門之外。
其翌日,拜廟薦祭,歔欷悲感。
比七日三祭,倡技晝夜娛樂。
有司奏言「祭不欲數,數則黷,宜以禮斷情」,然後止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比仁還,中使手詔,日夜相繼,奉問神靈起居動止。
巫覡言見和被服,顏色如平(生)日,皓悲喜涕淚,悉召公卿尚書詣闕門下受賜。
〔二〕 吳歷曰:和四子:皓、德、謙、俊。
孫休即位,封德錢唐侯,謙永安侯,俊拜騎都尉。
皓在武昌,吳興施但因民之不堪命,聚萬餘人,劫謙,將至秣陵,欲立之。
未至三十裡住,擇吉日,但遣使以謙命詔丁固、諸葛靚。
靚即斬其使。
但遂前到九裡,固、靚出擊,大破之。
但兵裸身無鎧甲,臨陳皆披散。
謙獨坐車中,遂生獲之。
固不敢殺,以狀告皓,皓酖之,母子皆死。
俊,張承外孫,聰明辨惠,為遠近所稱,皓又殺之。
孫霸字子威,和(同母)弟也。
和為太子。
霸為魯王,寵愛崇特,與和無殊。
頃之,和、霸不穆之聲聞於權耳,權禁斷往來,假以精學。
督軍使者羊茞上疏曰:「臣聞古之有天下者,皆先顯別適庶,封建子弟,所以尊重祖宗,為國藩表也。
二宮拜授,海內稱宜,斯乃大吳興隆之基。
頃聞二宮並絕賓客,遠近悚然,大小失望。
竊從下風,聽採眾論,鹹謂二宮智達英茂,自正名建號,於今三年,德行內著,美稱外昭,西北二隅,久所服聞。
謂陛下當副順遐邇所以歸德,勤命二宮賓延四遠,使異國聞聲,思為臣妾。
今既未垂意於此,而發明詔,省奪備衛,抑絕賓客,使四方禮敬,不復得通,雖實陛下敦尚古義,欲令二宮專志於學,不復顧慮觀聽小宜,期於溫故博物而已,然非臣下傾企喁喁之至願也。
或謂二宮不遵典式,此臣所以寢息不寧。
就如所嫌,猶宜補察,密加斟酌,不使遠近得容異言。
臣懼積疑成謗,久將宣流
眾鹹冤之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殷基通語曰:初權既立和為太子,而封霸為魯王,初拜猶同宮室,禮秩未分。
群公之議,以為太子、國王上下有序,禮秩宜異,於是分宮別僚,而隙端開矣。
自侍禦賓客造為二端,仇黨疑貳,滋延大臣。
丞相陸遜、大將軍諸葛恪、太常顧譚、驃騎將軍朱據、會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施績、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,宗事太子,驃騎將軍步騭、鎮南將軍呂岱、大司馬全琮、左將軍呂據、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,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。
權患之,謂侍中孫峻曰:「子弟不睦,臣下分部,將有袁氏之敗,為天下笑。
一人立者,安得不亂?」於是有改嗣之規矣。
臣松之以為袁紹、劉表謂尚、琮為賢,本有傳後之意,異於孫權既以立和而復寵霸,坐生亂階,自構家禍,方之袁、劉,昏悖甚矣。
步騭以德度著稱,為吳良臣,而阿附於霸,事同楊竺,何哉?和既正位,適庶分定,就使才德不殊,猶將義不黨庶,況霸實無聞,而和為令嗣乎?夫邪僻之人,豈其舉體無善,但一為不善,眾美皆亡耳。
騭若果有此事,則其餘不足觀矣!呂岱、全琮之徒,蓋所不足論耳。
〔二〕 吳歷曰:晃入,口諫曰:「太子仁明,顯聞四海。
今三方鼎跱,實不宜搖動太子,以生眾心。
願陛下少垂聖慮,老臣雖死,猶生之年。
」叩頭流血,辭氣不撓。
權不納晃言,斥還田裡。
孫皓即位,詔曰:「故僕射屈晃,志匡社稷,忠諫亡身。
封晃子緒為東陽亭侯,弟幹、恭為立義都尉。
」緒後亦至尚書僕射。
晃,汝南人,見胡沖答問。
吳書曰:張純亦盡言極諫,權幽之,遂棄市。
〔三〕 吳書曰:權寢疾,意頗感寤,欲徵和還立之,全公主及孫峻、孫弘等固爭之,乃止。
太元二年正月,封和為南陽王,遣之長沙。
〔一〕四月,權薨,諸葛恪秉政。
恪即和妃張之舅也。
妃使黃門陳遷之建業上疏中宮,并緻問於恪。
臨去,恪謂遷曰:「為我達妃,期當使勝他人。
」此言頗洩。
又恪有徙都意,使治武昌宮,民間或言欲迎和。
及恪被誅,孫峻因此奪和璽綬,徙新都,又遣使者賜死。
和與妃張辭別,張曰:「吉兇當相隨,終不獨生活也。
」亦自殺,舉邦傷焉。
〔一〕 吳書曰:和之長沙,行過蕪湖,有鵲巢于帆檣,故官寮聞之皆憂慘,以為檣末傾危,非久安之象。
或言鵲巢之詩有「積行累功以緻爵位」之言,今王至德茂行,復受國土,儻神靈以此告寤人意乎? 孫休立,封和子皓為烏程侯,自新都之本國。
休薨,皓即阼,其年追諡父和曰文皇帝,改葬明陵,置園邑二百家,令、丞奉守。
後年正月,又分吳郡、丹楊九縣為吳興郡,治烏程,置太守,四時奉祠。
有司奏言,宜立廟京邑。
寶鼎二年七月,使守大匠薛珝營立寢堂,號曰清廟。
十二月,遣守丞相孟仁、太常姚信等備官僚中軍步騎二千人,以靈輿法駕,東迎神於明陵。
皓引見仁,親拜送於庭。
〔一〕靈輿當至,使丞相陸凱奉三牲祭於近郊,皓於金城外露宿。
明日,望拜於東門之外。
其翌日,拜廟薦祭,歔欷悲感。
比七日三祭,倡技晝夜娛樂。
有司奏言「祭不欲數,數則黷,宜以禮斷情」,然後止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比仁還,中使手詔,日夜相繼,奉問神靈起居動止。
巫覡言見和被服,顏色如平(生)日,皓悲喜涕淚,悉召公卿尚書詣闕門下受賜。
〔二〕 吳歷曰:和四子:皓、德、謙、俊。
孫休即位,封德錢唐侯,謙永安侯,俊拜騎都尉。
皓在武昌,吳興施但因民之不堪命,聚萬餘人,劫謙,將至秣陵,欲立之。
未至三十裡住,擇吉日,但遣使以謙命詔丁固、諸葛靚。
靚即斬其使。
但遂前到九裡,固、靚出擊,大破之。
但兵裸身無鎧甲,臨陳皆披散。
謙獨坐車中,遂生獲之。
固不敢殺,以狀告皓,皓酖之,母子皆死。
俊,張承外孫,聰明辨惠,為遠近所稱,皓又殺之。
孫霸字子威,和(同母)弟也。
和為太子。
霸為魯王,寵愛崇特,與和無殊。
頃之,和、霸不穆之聲聞於權耳,權禁斷往來,假以精學。
督軍使者羊茞上疏曰:「臣聞古之有天下者,皆先顯別適庶,封建子弟,所以尊重祖宗,為國藩表也。
二宮拜授,海內稱宜,斯乃大吳興隆之基。
頃聞二宮並絕賓客,遠近悚然,大小失望。
竊從下風,聽採眾論,鹹謂二宮智達英茂,自正名建號,於今三年,德行內著,美稱外昭,西北二隅,久所服聞。
謂陛下當副順遐邇所以歸德,勤命二宮賓延四遠,使異國聞聲,思為臣妾。
今既未垂意於此,而發明詔,省奪備衛,抑絕賓客,使四方禮敬,不復得通,雖實陛下敦尚古義,欲令二宮專志於學,不復顧慮觀聽小宜,期於溫故博物而已,然非臣下傾企喁喁之至願也。
或謂二宮不遵典式,此臣所以寢息不寧。
就如所嫌,猶宜補察,密加斟酌,不使遠近得容異言。
臣懼積疑成謗,久將宣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