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

關燈
去,皆更繕完城圍,葺其牆屋,居廬桑果,不得妄敗。

    恪入屯,儼然若新。

    而恪柴桑故屯,頗有毀壞,深以為慚。

    太元元年,就都治病。

    病差當還,權涕泣與別,謂曰:「吾前聽用讒言,與汝父大義不篤,以此負汝。

    前後所問,一焚滅之,莫令人見也。

    」建興元年,拜奮威將軍。

    太平二年,魏將諸葛誕舉壽春降,拜抗為柴桑督,赴壽春,破魏牙門將偏將軍,遷征北將軍。

    永安二年,拜鎮軍將軍,都督西陵,自關羽至白帝。

    三年,假節。

    孫皓即位,加鎮軍大將軍,領益州牧。

    建衡二年,大司馬施績卒,拜抗都督信陵、西陵、夷道、樂鄉,公安諸軍事,治樂鄉。

     抗聞都下政令多闕,憂深慮遠,乃上疏曰:「臣聞德均則眾者勝寡,力侔則安者制危,蓋六國所以兼并於彊秦,西楚所以北面於漢高也。

    今敵跨制九服,非徒關右之地;割據九州,豈但鴻溝以西而已。

    國家外無連國之援,內非西楚之彊,庶政陵遲,黎民未乂,而議者所恃,徒以長川峻山,限帶封域,此乃守國之末事,非智者之所先也。

    臣每遠惟戰國存亡之符,近覽劉氏傾覆之釁,考之典籍,驗之行事,中夜撫枕,臨餐忘食。

    昔匈奴未滅,去病辭館;漢道未純,賈生哀泣。

    況臣王室之出,世荷光寵,身名否泰,與國同慼,死生契闊,義無苟且,夙夜憂怛,念至情慘。

    夫事君之義犯而勿欺,人臣之節匪躬是殉,謹陳時宜十七條如左。

    」十七條失本,故不載。

     時何定弄權,閹官預政;抗上疏曰:「臣聞開國承家,小人勿用,靖譖庸回,唐書攸戒,是以雅人所以怨刺,仲尼所以歎息也。

    春秋已來,爰及秦、漢,傾覆之釁,未有不由斯者也。

    小人不明理道,所見既淺,雖使竭情盡節,猶不足任,況其姦心素篤,而憎愛移易哉?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。

    今委以聰明之任,假以專制之威,而冀雍熙之聲作,肅清之化立,不可得也。

    方今見吏,殊才雖少,然或冠冕之冑,少漸道教,或清苦自立,資能足用,自可隨才授職,抑黜群小,然後俗化可清,庶政無穢也。

    」 鳳皇元年,西陵督步闡據城以叛,遣使降晉。

    抗聞之,日部分諸軍,令將軍左奕、吾彥、蔡貢等徑赴西陵,敕軍營更築嚴圍,自赤谿至故市,內以圍闡,外以禦寇,晝夜催切,如敵以至,眾甚苦之。

    諸將鹹諫曰:「今及三軍之銳,亟以攻闡,比晉救至,闡必可拔。

    何事於圍,而以弊士民之力乎?」抗曰:「此城處勢既固,糧穀又足,且所繕修備禦之具,皆抗所宿規。

    今反身攻之,既非可卒克,且北救必至,至而無備,表裏受難,何以禦之?」諸將鹹欲攻闡,抗每不許。

    宜都太守雷譚言至懇切,抗欲服眾,聽令一攻。

    攻果無利,圍備始合。

    晉車騎將軍羊祜率師向江陵,諸將鹹以抗不宜上,抗曰:「江陵城固兵足,無所憂患。

    假令敵沒江陵,必不能守,所損者小。

    如使西陵槃結,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,則所憂慮,難可竟言也。

    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,況江陵牢固乎?」初,江陵平衍,道路通利,抗敕江陵督張鹹作大堰遏水,漸漬平中,以絕寇叛。

    祜欲因所遏水,浮船運糧,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車。

    抗聞,使鹹亟破之。

    諸將皆惑,屢諫不聽。

    祜至當陽,聞堰敗,乃改船以車運,大費損功力。

    晉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詣建平,荊州刺史楊肇至西陵。

    抗令張鹹固守其城;公安督孫遵巡南岸禦祜;水軍督留慮、鎮西將軍朱琬拒胤;身率三軍,憑圍對肇。

    將軍朱喬、營都督俞贊亡詣肇。

    抗曰:「贊軍中舊吏,知吾虛實者,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,若敵攻圍,必先此處。

    」即夜易夷民,皆以舊將充之。

    明日,肇果攻故夷兵處,抗命旋軍擊之,矢石雨下,肇眾傷死者相屬。

    肇至經月,計屈夜遁。

    抗欲追之,而慮闡畜力項領,伺視閒隙,兵不足分,於是但鳴鼓戒眾,若將追者。

    肇眾兇懼,悉解甲挺走,抗使輕兵躡之,肇大破敗,祜等皆引軍還。

    抗遂陷西陵城,誅夷闡族及其大將吏,自此以下,所請赦者數萬口。

    脩治城圍,東還樂鄉,貌無矜色,謙沖如常,故得將士歡心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晉陽秋曰:抗與羊祜推僑、劄之好。

    抗嘗遺祜酒,祜飲之不疑。

    抗有疾,祜饋之藥,抗亦推心服之。

    于時以為華元、子反復見於今。

    漢晉春秋曰:羊祜既歸,增脩德信,以懷吳人。

    陸抗每告其邊戍曰:「彼專為德,我專為暴,是不戰而自服也。

    各保分界,無求細益而已。

    」於是吳、晉之閒,餘糧栖畝而不犯,牛馬逸而入境,可宣告而取也。

    沔上獵,吳獲晉人先傷者,皆送而相還。

    抗嘗疾,求藥於祜,祜以成合與之,曰:「此上藥也,近始自作,未及服,以君疾急,故相緻。

    」抗得而服之,諸將或諫,抗不答。

    孫皓聞二境交和,以詰於抗,抗曰:「夫一邑一鄉,不可以無信義之人,而況大國乎?臣不如是,正足以彰其德耳,於祜無傷也。

    」或以祜、抗為失臣節,兩譏之。

    習鑿齒曰:夫理勝者天下之所保,信順者萬人之所宗,雖大猷既喪,義聲久淪,狙詐馳於當塗,權略周乎急務,負力從橫之人,臧獲牧豎之智,未有不憑此以創功,捨茲而獨立者也。

    是故晉文退舍,而原城請命;穆子圍鼓,訓之以力;冶夫獻策,而費人斯歸;樂毅緩攻,而風烈長流。

    觀其所以服物制勝者,豈徒威力相詐而已哉!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餘年矣,吳人不能越淮、沔而進取中國,中國不能陵長江以爭利者,力均而智侔,道不足以相傾也。

    夫殘彼而利我,未若利我而無殘;振武以懼物,未若德廣而民懷。

    匹夫猶不可以力服,而況一國乎?力服猶不如以德來,而況不制乎?是以羊祜恢大同之略,思五兵之則,齊其民人,均其施澤,振義網以羅彊吳,明兼愛以革暴俗,易生民之視聽,馳不戰乎江表。

    故能德音悅暢,而襁負雲集,殊鄰異域,義讓交弘,自吳之遇敵,未有若此者也。

    抗見國小主暴,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