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慼至而憂,悔之無及。
若使大事時捷,則淵不討自服;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,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?乞息六師,以威大虜,早定中夏,垂耀將來。
」權用納焉。
嘉禾五年,權北征,使遜與諸葛瑾攻襄陽。
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奉報,還,遇敵於沔中,鈔邏得扁。
瑾聞之甚懼,書與遜雲:「大駕已旋,賊得韓扁,具知吾闊狹。
且水乾,宜當急去。
」遜未答,方催人種葑豆,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。
瑾曰:「伯言多智略,其當有以。
」自來見遜,遜曰:「賊知大駕以旋,無所復慼,得專力於吾。
又已守要害之處,兵將意動,且當自定以安之,施設變術,然後出耳。
今便示退,賊當謂吾怖,仍來相蹙,必敗之勢也。
」乃密與瑾立計,令瑾督舟船,遜悉上兵馬,以向襄陽城。
敵素憚遜,遽還赴城。
瑾便引船出,遜徐整部伍,張拓聲勢,步趨船,敵不敢幹。
軍到白圍,託言住獵,潛遣將軍周峻、張梁等擊江夏新市、安陸、石陽,石陽市盛,峻等奄至,人皆捐物入城。
城門噎不得關,敵乃自斫殺己民,然後得闔。
斬首獲生,凡千餘人。
〔一〕其所生得,皆加營護,不令兵士幹擾侵侮。
將家屬來者,使就料視。
若亡其妻子者,即給衣糧,厚加慰勞,發遣令還,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。
鄰境懷之,〔二〕江夏功曹趙濯、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,並帥支黨來附遜。
遜傾財帛,周贍經恤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遜慮孫權以退,魏得專力於己,既能張拓形勢,使敵不敢犯,方舟順流,無復怵惕矣,何為復潛遣諸將,奄襲小縣,緻令市人駭奔,自相傷害?俘馘千人,未足損魏,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,與諸葛渭濱之師,何其殊哉!用兵之道既違,失律之兇宜應,其祚無三世,及孫而滅,豈此之餘殃哉!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此無異殘林覆巢而全其遺{殼鳥},曲惠小仁,何補大虐? 又魏江夏太守逯式逯立錄。
兼領兵馬,頗作邊害,而與北舊將文聘子休宿不協。
遜聞其然,即假作答式書雲:「得報懇惻,知與休久結嫌隙,勢不兩存,欲來歸附,輒以密呈來書表聞,撰眾相迎。
宜潛速嚴,更示定期。
」以書置界上,式兵得書以見式,式惶懼,遂自送妻子還洛。
由是吏士不復親附,遂以免罷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以為邊將為害,蓋其常事,使逯式得罪,代者亦復如之,自非狡焉思肆,將成大患,何足虧損雅慮,尚為小詐哉?以斯為美,又所不取。
六年,中郎將周祗乞於鄱陽召募,事下問遜。
遜以為此郡民易動難安,不可與召,恐緻賊寇。
而祗固陳取之,郡民吳遽等果作賊殺祗,攻沒諸縣。
豫章、廬陵宿惡民,並應遽為寇。
遜自聞,輒討即破,遽等相率降,遜料得精兵八千餘人,三郡平。
時中書典校呂壹,竊弄權柄,擅作威福,遜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,言至流涕。
後權誅壹,深以自責,語在權傳。
時謝淵、謝厷等各陳便宜,欲興利改作,〔一〕以事下遜。
遜議曰:「國以民為本,彊由民力,財由民出。
夫民殷國弱,民瘠國彊者,未之有也。
故為國者,得民則治,失之則亂,若不受利,而令盡用立效,亦為難也。
是以詩歎『宜民宜人,受祿于天』。
乞垂聖恩,寧濟百姓,數年之間,國用少豐,然後更圖。
」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謝淵字休德,少修德操,躬秉耒耜,既無慼容,又不易慮,由是知名。
舉孝廉,稍遷至建武將軍,雖在戎旅,猶垂意人物。
駱統子名秀,被門庭之謗,眾論狐疑,莫能證明。
淵聞之歎息曰:「公緒早夭,同盟所哀。
聞其子志行明辯,而被闇昧之謗,望諸夫子烈然高斷,而各懷遲疑,非所望也。
」秀卒見明,無復瑕玷,終為顯士,淵之力也。
吳歷稱雲,謝厷才辯有計術。
赤烏七年,代顧雍為丞相,詔曰:「朕以不德,應期踐運,王塗未一,姦宄充路,夙夜戰懼,不惶鑒寐。
惟君天資聰叡,明德顯融,統任上將,匡國弭難。
夫有超世之功者,必應光大之寵;懷文武之才者,必荷社稷之重。
昔伊尹隆湯,呂尚翼周,內外之任,君實兼之。
今以君為丞相,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。
君其茂昭明德,脩乃懿績,敬服王命,綏靖四方。
於乎!總司三事,以訓群寮,可不敬與,君其勖之!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。
」 先是,二宮並闕,中外職司,多遣子弟給侍。
全琮報遜,遜以為子弟苟有才,不憂不用,不宜私出以要榮利;若其不佳,終為取禍。
且聞二宮勢敵,必有彼此,此古人之厚忌也。
琮子寄,果阿附魯王,輕為交構。
遜書與琮曰:「卿不師日磾,而宿留阿寄,終為足下門戶緻禍矣。
」琮既不納,更以緻隙。
及太子有不安之議,遜上疏陳:「太子正統,宜有盤石之固,魯王藩臣,當使寵秩有差,彼此得所,上下獲安。
謹叩頭流血以聞。
」書三四上,及求詣都,欲口論適庶之分,以匡得失。
既不聽許,而遜外生顧譚、顧承、姚信,並以親附太子,枉見流徙。
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,下獄死。
權累遣中使責讓遜,遜憤恚緻卒,時年六十三,家無餘財。
初,暨豔造營府之論,遜諫戒之,以為必禍。
又謂諸葛恪曰:「在我前者,吾必奉之同升;在我下者,則扶持之。
今觀君氣陵其上,意蔑乎下,非安德之基也。
」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,而遜謂之終敗,勸竺兄穆令與別族。
其先睹如此。
長子延早夭,次子抗襲爵。
孫休時,追諡遜曰昭侯。
抗字幼節,孫策外孫也。
遜卒時,年二十,拜建武校尉,領遜眾五千人,送葬東還,詣都謝恩。
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,禁絕賓客,中使臨詰,抗無所顧問,事事條答,權意漸解。
赤烏九年,遷立節中郎將,與諸葛恪換屯柴桑。
抗臨
若使大事時捷,則淵不討自服;今乃遠惜遼東眾之與馬,奈何獨欲捐江東萬安之本業而不惜乎?乞息六師,以威大虜,早定中夏,垂耀將來。
」權用納焉。
嘉禾五年,權北征,使遜與諸葛瑾攻襄陽。
遜遣親人韓扁齎表奉報,還,遇敵於沔中,鈔邏得扁。
瑾聞之甚懼,書與遜雲:「大駕已旋,賊得韓扁,具知吾闊狹。
且水乾,宜當急去。
」遜未答,方催人種葑豆,與諸將弈棋射戲如常。
瑾曰:「伯言多智略,其當有以。
」自來見遜,遜曰:「賊知大駕以旋,無所復慼,得專力於吾。
又已守要害之處,兵將意動,且當自定以安之,施設變術,然後出耳。
今便示退,賊當謂吾怖,仍來相蹙,必敗之勢也。
」乃密與瑾立計,令瑾督舟船,遜悉上兵馬,以向襄陽城。
敵素憚遜,遽還赴城。
瑾便引船出,遜徐整部伍,張拓聲勢,步趨船,敵不敢幹。
軍到白圍,託言住獵,潛遣將軍周峻、張梁等擊江夏新市、安陸、石陽,石陽市盛,峻等奄至,人皆捐物入城。
城門噎不得關,敵乃自斫殺己民,然後得闔。
斬首獲生,凡千餘人。
〔一〕其所生得,皆加營護,不令兵士幹擾侵侮。
將家屬來者,使就料視。
若亡其妻子者,即給衣糧,厚加慰勞,發遣令還,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。
鄰境懷之,〔二〕江夏功曹趙濯、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,並帥支黨來附遜。
遜傾財帛,周贍經恤。
〔一〕 臣松之以為遜慮孫權以退,魏得專力於己,既能張拓形勢,使敵不敢犯,方舟順流,無復怵惕矣,何為復潛遣諸將,奄襲小縣,緻令市人駭奔,自相傷害?俘馘千人,未足損魏,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,與諸葛渭濱之師,何其殊哉!用兵之道既違,失律之兇宜應,其祚無三世,及孫而滅,豈此之餘殃哉! 〔二〕 臣松之以為此無異殘林覆巢而全其遺{殼鳥},曲惠小仁,何補大虐? 又魏江夏太守逯式逯立錄。
兼領兵馬,頗作邊害,而與北舊將文聘子休宿不協。
遜聞其然,即假作答式書雲:「得報懇惻,知與休久結嫌隙,勢不兩存,欲來歸附,輒以密呈來書表聞,撰眾相迎。
宜潛速嚴,更示定期。
」以書置界上,式兵得書以見式,式惶懼,遂自送妻子還洛。
由是吏士不復親附,遂以免罷。
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以為邊將為害,蓋其常事,使逯式得罪,代者亦復如之,自非狡焉思肆,將成大患,何足虧損雅慮,尚為小詐哉?以斯為美,又所不取。
六年,中郎將周祗乞於鄱陽召募,事下問遜。
遜以為此郡民易動難安,不可與召,恐緻賊寇。
而祗固陳取之,郡民吳遽等果作賊殺祗,攻沒諸縣。
豫章、廬陵宿惡民,並應遽為寇。
遜自聞,輒討即破,遽等相率降,遜料得精兵八千餘人,三郡平。
時中書典校呂壹,竊弄權柄,擅作威福,遜與太常潘濬同心憂之,言至流涕。
後權誅壹,深以自責,語在權傳。
時謝淵、謝厷等各陳便宜,欲興利改作,〔一〕以事下遜。
遜議曰:「國以民為本,彊由民力,財由民出。
夫民殷國弱,民瘠國彊者,未之有也。
故為國者,得民則治,失之則亂,若不受利,而令盡用立效,亦為難也。
是以詩歎『宜民宜人,受祿于天』。
乞垂聖恩,寧濟百姓,數年之間,國用少豐,然後更圖。
」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謝淵字休德,少修德操,躬秉耒耜,既無慼容,又不易慮,由是知名。
舉孝廉,稍遷至建武將軍,雖在戎旅,猶垂意人物。
駱統子名秀,被門庭之謗,眾論狐疑,莫能證明。
淵聞之歎息曰:「公緒早夭,同盟所哀。
聞其子志行明辯,而被闇昧之謗,望諸夫子烈然高斷,而各懷遲疑,非所望也。
」秀卒見明,無復瑕玷,終為顯士,淵之力也。
吳歷稱雲,謝厷才辯有計術。
赤烏七年,代顧雍為丞相,詔曰:「朕以不德,應期踐運,王塗未一,姦宄充路,夙夜戰懼,不惶鑒寐。
惟君天資聰叡,明德顯融,統任上將,匡國弭難。
夫有超世之功者,必應光大之寵;懷文武之才者,必荷社稷之重。
昔伊尹隆湯,呂尚翼周,內外之任,君實兼之。
今以君為丞相,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。
君其茂昭明德,脩乃懿績,敬服王命,綏靖四方。
於乎!總司三事,以訓群寮,可不敬與,君其勖之!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。
」 先是,二宮並闕,中外職司,多遣子弟給侍。
全琮報遜,遜以為子弟苟有才,不憂不用,不宜私出以要榮利;若其不佳,終為取禍。
且聞二宮勢敵,必有彼此,此古人之厚忌也。
琮子寄,果阿附魯王,輕為交構。
遜書與琮曰:「卿不師日磾,而宿留阿寄,終為足下門戶緻禍矣。
」琮既不納,更以緻隙。
及太子有不安之議,遜上疏陳:「太子正統,宜有盤石之固,魯王藩臣,當使寵秩有差,彼此得所,上下獲安。
謹叩頭流血以聞。
」書三四上,及求詣都,欲口論適庶之分,以匡得失。
既不聽許,而遜外生顧譚、顧承、姚信,並以親附太子,枉見流徙。
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,下獄死。
權累遣中使責讓遜,遜憤恚緻卒,時年六十三,家無餘財。
初,暨豔造營府之論,遜諫戒之,以為必禍。
又謂諸葛恪曰:「在我前者,吾必奉之同升;在我下者,則扶持之。
今觀君氣陵其上,意蔑乎下,非安德之基也。
」又廣陵楊竺少獲聲名,而遜謂之終敗,勸竺兄穆令與別族。
其先睹如此。
長子延早夭,次子抗襲爵。
孫休時,追諡遜曰昭侯。
抗字幼節,孫策外孫也。
遜卒時,年二十,拜建武校尉,領遜眾五千人,送葬東還,詣都謝恩。
孫權以楊竺所白遜二十事問抗,禁絕賓客,中使臨詰,抗無所顧問,事事條答,權意漸解。
赤烏九年,遷立節中郎將,與諸葛恪換屯柴桑。
抗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