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逼請降。
備升馬鞍山,陳兵自繞。
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,土崩瓦解,死者萬數。
備因夜遁,驛人自擔,燒鐃鎧斷後,僅得入白帝城。
其舟船器械,水步軍資,一時略盡,屍骸漂流,塞江而下。
備大慚恚,曰:「吾乃為遜所折辱,豈非天邪!」 〔一〕 吳書曰:諸將並欲迎擊備,遜以為不可,曰:「備舉軍東下,銳氣始盛,且乘高守險,難可卒攻,攻之縱下,猶難盡克,若有不利,損我大勢,非小故也。
今但且獎厲將士,廣施方略,以觀其變。
若此閒是平原曠野,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,今緣山行軍,勢不得展,自當罷於木石之閒,徐制其弊耳。
」諸將不解,以為遜畏之,各懷憤恨。
初,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,為備所圍,求救於遜。
遜曰:「未可。
」諸將曰:「孫安東公族,見圍已困,奈何不救?」遜曰:「安東得士眾心,城牢糧足,無可憂也。
待吾計展,欲不救安東,安東自解。
」及方略大施,備果奔潰。
桓後見遜曰:「前實怨不見救,定至今日,乃知調度自有方耳。
」 當禦備時,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,或公室貴戚,各自矜恃,不相聽從。
遜案劍曰:「劉備天下知名,曹操所憚,今在境界,此彊對也。
諸君並荷國恩,當相輯睦,共翦此虜,上報所受,而不相順,非所謂也。
僕雖書生,受命主上。
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,以僕有尺寸可稱,能忍辱負重故也。
各在其事,豈復得辭!軍令有常,不可犯矣。
」及至破備,計多出遜,諸將乃服。
權聞之,曰:「君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?」遜對曰:「受恩深重,任過其才。
又此諸將或任腹心,或堪爪牙,或是功臣,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。
臣雖駑懦,竊慕相如、寇恂相下之義,以濟國事。
」權大笑稱善,加拜遜輔國將軍,領荊州牧,即改封江陵侯。
又備既住白帝,徐盛、潘璋、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,乞復攻之。
權以問遜,遜與朱然、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,外託助國討備,內實有姦心,謹決計輒還。
無幾,魏軍果出,三方受敵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劉備聞魏軍大出,書與遜雲:「賊今已在江陵,吾將復東,將軍謂其能然不?」遜答曰:「但恐軍新破,創痍未復,始求通親,且當自補,未暇窮兵耳。
若不惟算,欲復以傾覆之餘,遠送以來者,無所逃命。
」 備尋病亡,子禪襲位,諸葛亮秉政,與權連和。
時事所宜,權輒令遜語亮,并刻權印,以置遜所。
權每與禪、亮書,常過示遜,輕重可否,有所不安,便令改定,以印封行之。
七年,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,休果舉眾入皖,乃召遜假黃鉞,為大都督,逆休。
〔一〕休既覺知,恥見欺誘,自恃兵馬精多,遂交戰。
遜自為中部,令朱桓、全琮為左右翼,三道俱進,果衝休伏兵,因驅走之,追亡逐北,徑至夾石,斬獲萬餘,牛馬騾驢車乘萬兩,軍資器械略盡。
休還,疽發背死。
諸軍振旅過武昌,權令左右以禦蓋覆遜,入出殿門,凡所賜遜,皆禦物上珍,於時莫與為比。
遣還西陵。
〔一〕 陸機為遜銘曰:魏大司馬曹休侵我北鄙,乃假公黃鉞,統禦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,主上執鞭,百司屈膝。
吳錄曰:假遜黃鉞,吳王親執鞭以見之。
黃龍元年,拜上大將軍、右都護。
是歲,權東巡建業,留太子、皇子及尚書九官,徵遜輔太子,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,董督軍國。
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欄,頗施小巧,遜正色曰:「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,用此何為?」慮即時毀徹之。
射聲校尉松於公子中最親,戲兵不整,遜對之髡其職吏。
南陽謝景善劉廙先刑後禮之論,遜呵景曰:「禮之長於刑久矣,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,皆非也。
君今侍東宮,宜遵仁義以彰德音,若彼之談,不須講也。
」 遜雖身在外,乃心於國,上疏陳時事曰:「臣以為科法嚴峻,下犯者多。
頃年以來,將吏罹罪,雖不慎可責,然天下未一,當圖進取,小宜恩貸,以安下情。
且世務日興,良能為先,自(不)〔非〕姦穢入身,難忍之過,乞復顯用,展其力效。
此乃聖王忘過記功,以成王業。
昔漢高舍陳平之愆,用其奇略,終建勳祚,功垂千載。
夫峻法嚴刑,非帝王之隆業;有罰無恕,非懷遠之弘規也。
」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,皆以諮遜,遜上疏曰:「臣愚以為四海未定,當須民力,以濟時務。
今兵興歷年,見眾損減,陛下憂勞聖慮,忘寢與食,將遠規夷州,以定大事,臣反覆思惟,未見其利,萬裡襲取,風波難測,民易水土,必緻疾疫,今驅見眾,經涉不毛,欲益更損,欲利反害。
又珠崖絕險,民猶禽獸,得其民不足濟事,無其兵不足虧眾。
今江東見眾,自足圖事,但當畜力而後動耳。
昔桓王創基,兵不一旅,而開大業。
陛下承運,拓定江表。
臣聞治亂討逆,須兵為威,農桑衣食,民之本業,而幹戈未戢,民有飢寒。
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,寬其租賦,眾克在和,義以勸勇,則河渭可平,九有一統矣。
」權遂征夷州,得不補失。
及公孫淵背盟,權欲往征,遜上疏曰:「淵憑險恃固,拘留大使,名馬不獻,實可讎忿。
蠻夷猾夏,未染王化,鳥竄荒裔,拒逆王師,至令陛下爰赫斯怒,欲勞萬乘汎輕越海,不慮其危而涉不測。
方今天下雲擾,群雄虎爭,英豪踴躍,張聲大視。
陛下以神武之姿,誕膺期運,破操烏林,敗備西陵,禽羽荊州,斯三虜者當世雄傑,皆摧其鋒。
聖化所綏,萬裡草偃,方蕩平華夏,總一大猷。
今不忍小忿,而發雷霆之怒,違垂堂之戒,輕萬乘之重,此臣之所惑也。
臣聞志行萬裡者,不中道而輟足;圖四海者,匪懷細以害大。
彊寇在境,荒服未庭,陛下乘桴遠征,必緻闚〈門俞〉,
備升馬鞍山,陳兵自繞。
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,土崩瓦解,死者萬數。
備因夜遁,驛人自擔,燒鐃鎧斷後,僅得入白帝城。
其舟船器械,水步軍資,一時略盡,屍骸漂流,塞江而下。
備大慚恚,曰:「吾乃為遜所折辱,豈非天邪!」 〔一〕 吳書曰:諸將並欲迎擊備,遜以為不可,曰:「備舉軍東下,銳氣始盛,且乘高守險,難可卒攻,攻之縱下,猶難盡克,若有不利,損我大勢,非小故也。
今但且獎厲將士,廣施方略,以觀其變。
若此閒是平原曠野,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,今緣山行軍,勢不得展,自當罷於木石之閒,徐制其弊耳。
」諸將不解,以為遜畏之,各懷憤恨。
初,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,為備所圍,求救於遜。
遜曰:「未可。
」諸將曰:「孫安東公族,見圍已困,奈何不救?」遜曰:「安東得士眾心,城牢糧足,無可憂也。
待吾計展,欲不救安東,安東自解。
」及方略大施,備果奔潰。
桓後見遜曰:「前實怨不見救,定至今日,乃知調度自有方耳。
」 當禦備時,諸將軍或是孫策時舊將,或公室貴戚,各自矜恃,不相聽從。
遜案劍曰:「劉備天下知名,曹操所憚,今在境界,此彊對也。
諸君並荷國恩,當相輯睦,共翦此虜,上報所受,而不相順,非所謂也。
僕雖書生,受命主上。
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,以僕有尺寸可稱,能忍辱負重故也。
各在其事,豈復得辭!軍令有常,不可犯矣。
」及至破備,計多出遜,諸將乃服。
權聞之,曰:「君何以初不啟諸將違節度者邪?」遜對曰:「受恩深重,任過其才。
又此諸將或任腹心,或堪爪牙,或是功臣,皆國家所當與共克定大事者。
臣雖駑懦,竊慕相如、寇恂相下之義,以濟國事。
」權大笑稱善,加拜遜輔國將軍,領荊州牧,即改封江陵侯。
又備既住白帝,徐盛、潘璋、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,乞復攻之。
權以問遜,遜與朱然、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,外託助國討備,內實有姦心,謹決計輒還。
無幾,魏軍果出,三方受敵也。
〔一〕 〔一〕 吳錄曰:劉備聞魏軍大出,書與遜雲:「賊今已在江陵,吾將復東,將軍謂其能然不?」遜答曰:「但恐軍新破,創痍未復,始求通親,且當自補,未暇窮兵耳。
若不惟算,欲復以傾覆之餘,遠送以來者,無所逃命。
」 備尋病亡,子禪襲位,諸葛亮秉政,與權連和。
時事所宜,權輒令遜語亮,并刻權印,以置遜所。
權每與禪、亮書,常過示遜,輕重可否,有所不安,便令改定,以印封行之。
七年,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,休果舉眾入皖,乃召遜假黃鉞,為大都督,逆休。
〔一〕休既覺知,恥見欺誘,自恃兵馬精多,遂交戰。
遜自為中部,令朱桓、全琮為左右翼,三道俱進,果衝休伏兵,因驅走之,追亡逐北,徑至夾石,斬獲萬餘,牛馬騾驢車乘萬兩,軍資器械略盡。
休還,疽發背死。
諸軍振旅過武昌,權令左右以禦蓋覆遜,入出殿門,凡所賜遜,皆禦物上珍,於時莫與為比。
遣還西陵。
〔一〕 陸機為遜銘曰:魏大司馬曹休侵我北鄙,乃假公黃鉞,統禦六師及中軍禁衛而攝行王事,主上執鞭,百司屈膝。
吳錄曰:假遜黃鉞,吳王親執鞭以見之。
黃龍元年,拜上大將軍、右都護。
是歲,權東巡建業,留太子、皇子及尚書九官,徵遜輔太子,並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,董督軍國。
時建昌侯慮於堂前作鬥鴨欄,頗施小巧,遜正色曰:「君侯宜勤覽經典以自新益,用此何為?」慮即時毀徹之。
射聲校尉松於公子中最親,戲兵不整,遜對之髡其職吏。
南陽謝景善劉廙先刑後禮之論,遜呵景曰:「禮之長於刑久矣,廙以細辯而詭先聖之教,皆非也。
君今侍東宮,宜遵仁義以彰德音,若彼之談,不須講也。
」 遜雖身在外,乃心於國,上疏陳時事曰:「臣以為科法嚴峻,下犯者多。
頃年以來,將吏罹罪,雖不慎可責,然天下未一,當圖進取,小宜恩貸,以安下情。
且世務日興,良能為先,自(不)〔非〕姦穢入身,難忍之過,乞復顯用,展其力效。
此乃聖王忘過記功,以成王業。
昔漢高舍陳平之愆,用其奇略,終建勳祚,功垂千載。
夫峻法嚴刑,非帝王之隆業;有罰無恕,非懷遠之弘規也。
」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,皆以諮遜,遜上疏曰:「臣愚以為四海未定,當須民力,以濟時務。
今兵興歷年,見眾損減,陛下憂勞聖慮,忘寢與食,將遠規夷州,以定大事,臣反覆思惟,未見其利,萬裡襲取,風波難測,民易水土,必緻疾疫,今驅見眾,經涉不毛,欲益更損,欲利反害。
又珠崖絕險,民猶禽獸,得其民不足濟事,無其兵不足虧眾。
今江東見眾,自足圖事,但當畜力而後動耳。
昔桓王創基,兵不一旅,而開大業。
陛下承運,拓定江表。
臣聞治亂討逆,須兵為威,農桑衣食,民之本業,而幹戈未戢,民有飢寒。
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,寬其租賦,眾克在和,義以勸勇,則河渭可平,九有一統矣。
」權遂征夷州,得不補失。
及公孫淵背盟,權欲往征,遜上疏曰:「淵憑險恃固,拘留大使,名馬不獻,實可讎忿。
蠻夷猾夏,未染王化,鳥竄荒裔,拒逆王師,至令陛下爰赫斯怒,欲勞萬乘汎輕越海,不慮其危而涉不測。
方今天下雲擾,群雄虎爭,英豪踴躍,張聲大視。
陛下以神武之姿,誕膺期運,破操烏林,敗備西陵,禽羽荊州,斯三虜者當世雄傑,皆摧其鋒。
聖化所綏,萬裡草偃,方蕩平華夏,總一大猷。
今不忍小忿,而發雷霆之怒,違垂堂之戒,輕萬乘之重,此臣之所惑也。
臣聞志行萬裡者,不中道而輟足;圖四海者,匪懷細以害大。
彊寇在境,荒服未庭,陛下乘桴遠征,必緻闚〈門俞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