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此足矣。
』翻對曰:『故先言其近者耳,若乃引上世之事,及抗節之士,亦有其人。
昔越王翳讓位,逃于巫山之穴,越人薰而出之,斯非太伯之儔邪?且太伯外來之君,非其地人也。
若以外來言之,則大禹亦巡於此而葬之矣。
鄞大裡黃公,絜己暴秦之世,高祖即阼,不能一緻,惠帝恭讓,出則濟難。
徵士餘姚嚴遵,王莽數聘,抗節不行,光武中興,然後俯就,矯手不拜,志陵雲日。
皆著於傳籍,較然彰明,豈如巢、許,流俗遺譚,不見經傳者哉?』王府君笑曰:『善哉話言也!賢矣,非君不著。
太守未之前聞也。
』」濮陽府君曰:「禦史所雲,既聞其人,亞斯已下,書佐寧識之乎?」育曰:「瞻仰景行,敢不識之?近者太守上虞陳業,絜身清行,志懷霜雪,貞亮之信,同操柳下,遭漢中微,委官棄祿,遁跡黟歙,以求其志,高邈妙蹤,天下所聞,故(桓文)〔桓文林〕遺之尺牘之書,比竟三高。
其聰明大略,忠直謇諤,則侍禦史餘姚虞翻、偏將軍烏傷駱統。
其淵懿純德,則太子少傅山陰闞澤,學通行茂,作帝師儒。
其雄姿武毅,立功當世,則後將軍賀齊,勳成績著。
其探極祕術,言合神明,則太史令上虞吳範。
其文章之士,立言粲盛,則禦史中丞句章任奕,鄱陽太守章安虞翔,各馳文檄,曄若春榮。
處士(鄧)〔鄮〕盧敘,弟犯公憲,自殺乞代。
吳寧斯敦、山陰祁庚、上虞樊正,鹹代父死罪。
其女則松陽柳朱、永寧(瞿素)〔翟素〕,或一醮守節,喪身不顧,或遭寇劫賊,死不虧行。
皆近世之事,尚在耳目。
」府君曰:「皆海內之英也。
吾聞秦始皇二十五年,以吳越地為會稽郡,治吳。
漢封諸侯王,以何年復為郡,而分治於此?」育對曰:「劉賈為荊王,賈為英布所殺,又以劉濞為吳王。
景帝四年,濞反誅,乃復為郡,治於吳。
元鼎五年,除東越,因以其地為治,并屬於此,而立東部都尉,後徙章安。
陽朔元年,又徙治鄞,或有寇害,復徙句章。
到永建四年,劉府君上書,浙江之北,以為吳郡,會稽還治山陰。
自永建四年歲在己巳,以至今年,積百二十九歲。
」府君稱善。
是歲,吳之太平三年,歲在丁醜。
育後仕朝,常在臺閣,為東觀令,遙拜清河太守,加位侍中,推刺占射,文藝多通。
翻有十一子,第四子汜最知名,永安初,從選曹郎為散騎中常侍,後為監軍使者,討扶嚴,病卒。
〔一〕汜弟忠,宜都太守;〔二〕聳,越騎校尉,累遷廷尉,湘東、河間太守;〔三〕昺,廷尉尚書,濟陰太守。
〔四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汜字世洪,生南海,年十六,父卒,還鄉裡。
孫綝廢幼主,迎立琅邪王休。
休未至,綝欲入宮,圖為不軌,召百官會議,皆惶怖失色,徒唯唯而已。
汜對曰:「明公為國伊周,處將相之位,擅廢立之威,將上安宗廟,下惠百姓,大小踴躍,自以伊霍復見。
今迎王未至,而欲入宮,如是,群下搖蕩,眾聽疑惑,非所以永終忠孝,揚名後世也。
」綝不懌,竟立休。
休初即位,汜與賀邵、王蕃、薛瑩俱為散騎中常侍。
以討扶嚴功拜交州刺史、冠軍將軍、餘姚侯,尋卒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忠字世方,翻第五子。
貞固幹事,好識人物,造吳郡陸機於童齔之年,稱上虞魏遷於無名之初,終皆遠緻,為著聞之士。
交同縣王岐於孤宦之族,仕進先至宜都太守,忠乃代之。
晉征吳,忠與夷道監陸晏、晏弟中夏督景堅守不下,城潰被害。
忠子譚,字思奧。
晉陽秋稱譚清貞有檢操,外如退弱,內堅正有膽幹。
仕晉,歷位內外,終於衛將軍,追贈侍中左光祿大夫,開府儀同三司。
〔三〕 會稽典錄曰:聳字世龍,翻第六子也。
清虛無欲,進退以禮,在吳歷清官,入晉,除河間相,王素聞聳名,厚敬禮之。
聳抽引人物,務在幽隱孤陋之中。
時王岐難聳,以高士所達,必合秀異,聳書與族子察曰:「世之取士,曾不招未齒於丘園,索良才於總猥,所譽依已成,所毀依已敗,此吾所以歎息也。
」聳疾俗喪祭無度,弟昺卒,祭以少牢,酒飯而已,當時族黨並遵行之。
〔四〕 會稽典錄曰:昺字世文,翻第八子也。
少有倜儻之志,仕吳黃門郎,以捷對見異,超拜尚書侍中。
晉軍來伐,遣昺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,昺先上還節蓋印綬,然後歸順。
在濟陰,抑彊扶弱,甚著威風。
陸績字公紀,吳郡吳人也。
父康,漢末為廬江太守。
〔一〕績年六歲,於九江見袁術。
術出橘,績懷三枚,去,拜辭墮地,術謂曰:「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?」績跪答曰:「欲歸遺母。
」術大奇之。
孫策在吳,張昭、張紘、秦松為上賓,共論四海未泰,須當用武治而平之,績年少末坐,遙大聲言曰:「昔管夷吾相齊桓公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不用兵車。
孔子曰:『遠人不服,則脩文德以來之。
』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,而惟尚武,績雖童蒙,竊所未安也。
」昭等異焉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康字季寧,少惇孝悌,勤脩操行,太守李肅察孝廉。
肅後坐事伏法,康斂屍送喪還潁川,行服,禮終,舉茂才,歷三郡太守,所在稱治,後拜廬江太守。
績容貌雄壯,博學多識,星曆算數無不該覽。
虞翻舊齒名盛,龐統荊州令士,年亦差長,皆與績友善。
孫權統事,辟為奏曹掾,以直道見憚,出為鬱林太守,加偏將軍,給兵二千人。
績既有躄疾,又意(在)〔存〕儒雅,非其志也。
雖有軍事,著述不廢,作渾天圖,注易釋玄,皆傳於世。
豫自知亡日,乃為辭曰:「有漢志士吳郡陸績,幼敦詩、書,長玩禮、易,受命南征,遘疾(遇)〔逼〕厄,遭命不(幸)〔永〕,嗚呼悲隔!」又曰:「從今已去,六十年之外,車同軌,書同文,恨不及見也。
」年三十二卒。
長子宏,會稽南部都尉,次子叡,長水校尉。
〔一〕 〔一〕 績於鬱林所生女,名曰鬱生,適張溫弟白。
姚信集有表稱之曰:「臣聞唐、虞之政,舉善而教,旌德擢異,三王所先,是以忠臣烈士,顯名國朝,淑婦貞女,表跡家閭。
蓋所以闡崇化業,廣殖清風,使苟有令性,幽明俱著,苟懷懿姿,士女同榮。
故王蠋建寒松之節而齊王表其裡,義姑立殊絕之操而魯侯高其門。
臣切見故鬱林太守陸績女子鬱生,少履貞特之行,幼立匪石之節,年始十三,適同郡張白。
侍廟三月,婦禮未卒,白遭罹家禍,遷死異郡。
鬱生抗聲昭節,義形於色,冠蓋交橫,誓而不許,奉白姊妹嶮巇之中,蹈履水火,志懷霜雪,義心固於金石,體信貫於神明,送終以禮,邦士慕則。
臣聞昭德以行,顯行以爵,苟非名爵,則勸善不嚴,故士之有誄,魯人志其勇,杞婦見書,齊人哀其哭。
乞蒙聖朝,斟酌前訓,上開天聰,下垂坤厚,褒鬱生以義姑之號,以厲兩髦之節,則皇風穆暢,士女改視矣。
」 張溫字惠恕,吳郡吳人也。
父允,以輕財重士,名顯州郡,為孫權東曹掾,卒。
溫少脩節操,容貌奇偉。
權聞之,以問公卿曰:「溫當今與誰為比?」大(司)農劉基曰:「可與全琮為輩。
」太常顧雍曰:「基未詳其為人也。
溫當今無輩。
」權曰:「如是,張允不死也。
」徵到延見,文辭占對,觀者傾竦,權改容加禮。
罷出,張昭執其手曰:「老夫託意,君宜明之。
」拜議郎、選曹尚書,徙太子太傅,甚見信重。
時年三十二,以輔義中郎將使蜀。
權謂溫曰:「卿不宜遠出,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,(以)故屈卿行。
若山越都除,便欲大搆於(蜀)〔丕〕。
行人之義,受命不受辭也。
」溫對曰:「臣入無腹心之規,出無專對之用,懼無張老延譽之功,又無子產陳事之效。
然諸葛亮達見計數,必知神慮屈申之宜,加受朝廷天覆之惠,推亮之心,必無疑貳。
」溫至蜀,詣闕拜章曰:「昔高宗以諒闇昌殷祚於再興,成王以幼沖隆周德於太平,功冒溥天,聲貫罔極。
今陛下以聰明之姿,等契往古,總百揆於良佐,參列精之炳燿,遐邇望風,莫不欣賴。
吳國勤任旅力,清澄江滸,願與有道平一宇內,委心協規,有如河水,軍事(興)〔兇〕煩,使役乏少,是以忍鄙倍之羞,使下臣溫通緻情好。
陛下敦崇禮義,未便恥忽。
臣自(入)遠境,及即近郊,頻蒙勞來,恩詔輒加,
』翻對曰:『故先言其近者耳,若乃引上世之事,及抗節之士,亦有其人。
昔越王翳讓位,逃于巫山之穴,越人薰而出之,斯非太伯之儔邪?且太伯外來之君,非其地人也。
若以外來言之,則大禹亦巡於此而葬之矣。
鄞大裡黃公,絜己暴秦之世,高祖即阼,不能一緻,惠帝恭讓,出則濟難。
徵士餘姚嚴遵,王莽數聘,抗節不行,光武中興,然後俯就,矯手不拜,志陵雲日。
皆著於傳籍,較然彰明,豈如巢、許,流俗遺譚,不見經傳者哉?』王府君笑曰:『善哉話言也!賢矣,非君不著。
太守未之前聞也。
』」濮陽府君曰:「禦史所雲,既聞其人,亞斯已下,書佐寧識之乎?」育曰:「瞻仰景行,敢不識之?近者太守上虞陳業,絜身清行,志懷霜雪,貞亮之信,同操柳下,遭漢中微,委官棄祿,遁跡黟歙,以求其志,高邈妙蹤,天下所聞,故(桓文)〔桓文林〕遺之尺牘之書,比竟三高。
其聰明大略,忠直謇諤,則侍禦史餘姚虞翻、偏將軍烏傷駱統。
其淵懿純德,則太子少傅山陰闞澤,學通行茂,作帝師儒。
其雄姿武毅,立功當世,則後將軍賀齊,勳成績著。
其探極祕術,言合神明,則太史令上虞吳範。
其文章之士,立言粲盛,則禦史中丞句章任奕,鄱陽太守章安虞翔,各馳文檄,曄若春榮。
處士(鄧)〔鄮〕盧敘,弟犯公憲,自殺乞代。
吳寧斯敦、山陰祁庚、上虞樊正,鹹代父死罪。
其女則松陽柳朱、永寧(瞿素)〔翟素〕,或一醮守節,喪身不顧,或遭寇劫賊,死不虧行。
皆近世之事,尚在耳目。
」府君曰:「皆海內之英也。
吾聞秦始皇二十五年,以吳越地為會稽郡,治吳。
漢封諸侯王,以何年復為郡,而分治於此?」育對曰:「劉賈為荊王,賈為英布所殺,又以劉濞為吳王。
景帝四年,濞反誅,乃復為郡,治於吳。
元鼎五年,除東越,因以其地為治,并屬於此,而立東部都尉,後徙章安。
陽朔元年,又徙治鄞,或有寇害,復徙句章。
到永建四年,劉府君上書,浙江之北,以為吳郡,會稽還治山陰。
自永建四年歲在己巳,以至今年,積百二十九歲。
」府君稱善。
是歲,吳之太平三年,歲在丁醜。
育後仕朝,常在臺閣,為東觀令,遙拜清河太守,加位侍中,推刺占射,文藝多通。
翻有十一子,第四子汜最知名,永安初,從選曹郎為散騎中常侍,後為監軍使者,討扶嚴,病卒。
〔一〕汜弟忠,宜都太守;〔二〕聳,越騎校尉,累遷廷尉,湘東、河間太守;〔三〕昺,廷尉尚書,濟陰太守。
〔四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汜字世洪,生南海,年十六,父卒,還鄉裡。
孫綝廢幼主,迎立琅邪王休。
休未至,綝欲入宮,圖為不軌,召百官會議,皆惶怖失色,徒唯唯而已。
汜對曰:「明公為國伊周,處將相之位,擅廢立之威,將上安宗廟,下惠百姓,大小踴躍,自以伊霍復見。
今迎王未至,而欲入宮,如是,群下搖蕩,眾聽疑惑,非所以永終忠孝,揚名後世也。
」綝不懌,竟立休。
休初即位,汜與賀邵、王蕃、薛瑩俱為散騎中常侍。
以討扶嚴功拜交州刺史、冠軍將軍、餘姚侯,尋卒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忠字世方,翻第五子。
貞固幹事,好識人物,造吳郡陸機於童齔之年,稱上虞魏遷於無名之初,終皆遠緻,為著聞之士。
交同縣王岐於孤宦之族,仕進先至宜都太守,忠乃代之。
晉征吳,忠與夷道監陸晏、晏弟中夏督景堅守不下,城潰被害。
忠子譚,字思奧。
晉陽秋稱譚清貞有檢操,外如退弱,內堅正有膽幹。
仕晉,歷位內外,終於衛將軍,追贈侍中左光祿大夫,開府儀同三司。
〔三〕 會稽典錄曰:聳字世龍,翻第六子也。
清虛無欲,進退以禮,在吳歷清官,入晉,除河間相,王素聞聳名,厚敬禮之。
聳抽引人物,務在幽隱孤陋之中。
時王岐難聳,以高士所達,必合秀異,聳書與族子察曰:「世之取士,曾不招未齒於丘園,索良才於總猥,所譽依已成,所毀依已敗,此吾所以歎息也。
」聳疾俗喪祭無度,弟昺卒,祭以少牢,酒飯而已,當時族黨並遵行之。
〔四〕 會稽典錄曰:昺字世文,翻第八子也。
少有倜儻之志,仕吳黃門郎,以捷對見異,超拜尚書侍中。
晉軍來伐,遣昺持節都督武昌已上諸軍事,昺先上還節蓋印綬,然後歸順。
在濟陰,抑彊扶弱,甚著威風。
陸績字公紀,吳郡吳人也。
父康,漢末為廬江太守。
〔一〕績年六歲,於九江見袁術。
術出橘,績懷三枚,去,拜辭墮地,術謂曰:「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?」績跪答曰:「欲歸遺母。
」術大奇之。
孫策在吳,張昭、張紘、秦松為上賓,共論四海未泰,須當用武治而平之,績年少末坐,遙大聲言曰:「昔管夷吾相齊桓公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不用兵車。
孔子曰:『遠人不服,則脩文德以來之。
』今論者不務道德懷取之術,而惟尚武,績雖童蒙,竊所未安也。
」昭等異焉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康字季寧,少惇孝悌,勤脩操行,太守李肅察孝廉。
肅後坐事伏法,康斂屍送喪還潁川,行服,禮終,舉茂才,歷三郡太守,所在稱治,後拜廬江太守。
績容貌雄壯,博學多識,星曆算數無不該覽。
虞翻舊齒名盛,龐統荊州令士,年亦差長,皆與績友善。
孫權統事,辟為奏曹掾,以直道見憚,出為鬱林太守,加偏將軍,給兵二千人。
績既有躄疾,又意(在)〔存〕儒雅,非其志也。
雖有軍事,著述不廢,作渾天圖,注易釋玄,皆傳於世。
豫自知亡日,乃為辭曰:「有漢志士吳郡陸績,幼敦詩、書,長玩禮、易,受命南征,遘疾(遇)〔逼〕厄,遭命不(幸)〔永〕,嗚呼悲隔!」又曰:「從今已去,六十年之外,車同軌,書同文,恨不及見也。
」年三十二卒。
長子宏,會稽南部都尉,次子叡,長水校尉。
〔一〕 〔一〕 績於鬱林所生女,名曰鬱生,適張溫弟白。
姚信集有表稱之曰:「臣聞唐、虞之政,舉善而教,旌德擢異,三王所先,是以忠臣烈士,顯名國朝,淑婦貞女,表跡家閭。
蓋所以闡崇化業,廣殖清風,使苟有令性,幽明俱著,苟懷懿姿,士女同榮。
故王蠋建寒松之節而齊王表其裡,義姑立殊絕之操而魯侯高其門。
臣切見故鬱林太守陸績女子鬱生,少履貞特之行,幼立匪石之節,年始十三,適同郡張白。
侍廟三月,婦禮未卒,白遭罹家禍,遷死異郡。
鬱生抗聲昭節,義形於色,冠蓋交橫,誓而不許,奉白姊妹嶮巇之中,蹈履水火,志懷霜雪,義心固於金石,體信貫於神明,送終以禮,邦士慕則。
臣聞昭德以行,顯行以爵,苟非名爵,則勸善不嚴,故士之有誄,魯人志其勇,杞婦見書,齊人哀其哭。
乞蒙聖朝,斟酌前訓,上開天聰,下垂坤厚,褒鬱生以義姑之號,以厲兩髦之節,則皇風穆暢,士女改視矣。
」 張溫字惠恕,吳郡吳人也。
父允,以輕財重士,名顯州郡,為孫權東曹掾,卒。
溫少脩節操,容貌奇偉。
權聞之,以問公卿曰:「溫當今與誰為比?」大(司)農劉基曰:「可與全琮為輩。
」太常顧雍曰:「基未詳其為人也。
溫當今無輩。
」權曰:「如是,張允不死也。
」徵到延見,文辭占對,觀者傾竦,權改容加禮。
罷出,張昭執其手曰:「老夫託意,君宜明之。
」拜議郎、選曹尚書,徙太子太傅,甚見信重。
時年三十二,以輔義中郎將使蜀。
權謂溫曰:「卿不宜遠出,恐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與曹氏通意,(以)故屈卿行。
若山越都除,便欲大搆於(蜀)〔丕〕。
行人之義,受命不受辭也。
」溫對曰:「臣入無腹心之規,出無專對之用,懼無張老延譽之功,又無子產陳事之效。
然諸葛亮達見計數,必知神慮屈申之宜,加受朝廷天覆之惠,推亮之心,必無疑貳。
」溫至蜀,詣闕拜章曰:「昔高宗以諒闇昌殷祚於再興,成王以幼沖隆周德於太平,功冒溥天,聲貫罔極。
今陛下以聰明之姿,等契往古,總百揆於良佐,參列精之炳燿,遐邇望風,莫不欣賴。
吳國勤任旅力,清澄江滸,願與有道平一宇內,委心協規,有如河水,軍事(興)〔兇〕煩,使役乏少,是以忍鄙倍之羞,使下臣溫通緻情好。
陛下敦崇禮義,未便恥忽。
臣自(入)遠境,及即近郊,頻蒙勞來,恩詔輒加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