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命輕雀鼠,性輶毫釐,罪惡莫大,不容於誅,昊天罔極,全宥九載,退當念戮,頻受生活,復偷視息。
臣年耳順,思咎憂憤,形容枯悴,髮白齒落,雖未能死,自悼終沒,不見宮闕百官之富,不睹皇輿金軒之飾,仰觀巍巍眾民之謠,傍聽鍾鼓侃然之樂,永隕海隅,棄骸絕域,不勝悲慕,逸豫大慶,悅以忘罪。
」 〔二〕 翻別傳曰:翻初立易注,奏上曰:「臣聞六經之始,莫大陰陽,是以伏羲仰天縣象,而建八卦,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,以通神明,以類萬物。
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,少治孟氏易,曾祖父故平輿令成,纘述其業,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。
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,受本於鳳,最有舊書,世傳其業,至臣五世。
前人通講,多玩章句,雖有祕說,於經疏闊。
臣生遇世亂,長於軍旅,習經於枹鼓之間,講論於戎馬之上,蒙先師之說,依經立注。
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,放髮被鹿裘,布易六爻,撓其三以飲臣,臣乞盡吞之。
道士言易道在天,三爻足矣。
豈臣受命,應當知經!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,義有不當實,輒悉改定,以就其正。
孔子曰: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。
』聖人南面,蓋取諸離,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緻麟鳳之道矣。
謹正書副上,惟不罪戾。
」翻又奏曰:「經之大者,莫過於易。
自漢初以來,海內英才,其讀易者,解之率少。
至孝靈之際,潁川荀諝號為知易,臣得其注,有愈俗儒,至所說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,顛倒反逆,了不可知。
孔子歎易曰:『知變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為乎!』以美大衍四象之作,而上為章首,尤可怪笑。
又南郡太守馬融,名有俊才,其所解釋,復不及諝。
孔子曰『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』,豈不其然!若乃北海鄭玄,南陽宋忠,雖各立注,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門,難以示世。
」又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:「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,孔子曰『有君臣然後有上下,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』,是故尊君卑臣,禮之大司也。
伏見故徵士北海鄭玄所注尚書,以顧命康王執瑁,古『月』似『同』,從誤作『同』,既不覺定,復訓為杯,謂之酒杯;成王疾困憑幾,洮頮為濯,以為澣衣成事,『洮』字虛更作『濯』,以從其非;又古大篆『丱』字讀當為『柳』,古『柳』『丱』同字,而以為昧;『分北三苗』,『北』古『別』字,又訓北,言北猶別也。
若此之類,誠可怪也。
玉人職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,謂之酒杯;天子頮面,謂之澣衣;古篆『丱』字,反以為昧。
甚違不知蓋闕之義。
於此數事,誤莫大焉,宜命學官定此三事。
又馬融訓註亦以為同者大同天下,今經益『金』就作『銅』字,詁訓言天子副璽,雖皆不得,猶愈於玄。
然此不定,臣沒之後,而奮乎百世,雖世有知者,懷謙莫或奏正。
又玄所注五經,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,不可不正。
行乎學校,傳乎將來,臣竊恥之。
」翻放棄南方,雲「自恨疏節,骨體不媚,犯上獲罪,當長沒海隅,生無可與語,死以青蠅為弔客,使天下一人知己者,足以不恨。
」以典籍自慰,依易設象,以占吉兇。
又以宋氏解玄頗有繆錯,更為立法,并著明楊、釋宋以理其滯。
臣松之案:翻雲「古大篆『丱』字讀當言『柳』,古『柳』『丱』同字」,竊謂翻言為然。
故「劉」「留」「聊」「柳」同用此字,以從聲故也,與日辰「卯」字字同音異。
然漢書王莽傳論卯金刀,故以為日辰之「卯」,今未能詳正。
然世多亂之,故翻所說雲。
荀諝,荀爽之別名。
初,山陰丁覽,太末徐陵,或在縣吏之中,或眾所未識,翻一見之,便與友善,終成顯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覽字孝連,八歲而孤,家又單微,清身立行,用意不苟,推財從弟,以義讓稱。
仕郡至功曹,守始平長。
為人精微絜淨,門無雜賓。
孫權深貴待之,未及擢用,會病卒,甚見痛惜,殊其門戶。
覽子固,字子賤,本名密,避滕密,改作固。
固在襁褓中,闞澤見而異之,曰:「此兒後必緻公輔。
」固少喪父,獨與母居,家貧守約,色養緻敬,族弟孤弱,與同寒溫。
翻與固同僚書曰:「丁子賤塞淵好德,堂構克舉,野無遺薪,斯之為懿,其美優矣。
令德之後,惟此君嘉耳。
」歷顯位,孫休時固為左禦史大夫,孫皓即位,遷司徒。
皓悖虐,固與陸凱、孟宗同心憂國,年七十六卒。
子彌,字欽遠,仕晉,至梁州刺史。
孫潭,光祿大夫。
徐陵字元大,歷三縣長,所在著稱,遷零陵太守。
時朝廷俟以列卿之位,故翻書曰:「元大受上卿之遇,叔向在晉,未若於今。
」其見重如此。
陵卒,僮客土田或見侵奪,駱統為陵家訟之,求與丁覽、蔔清等為比,權許焉。
陵子平,字伯先,童齔知名,翻甚愛之,屢稱歎焉。
諸葛恪為丹楊太守,討山越,以平威重思慮,可與效力,請平為丞,稍遷武昌左部督,傾心接物,士卒皆為盡力。
初,平為恪從事,意甚薄,及恪輔政,待平益疏。
恪被害,子建亡走,為平部曲所得,平使遣去,別為佗軍所獲。
平兩婦歸宗,敬奉情過乎厚。
其行義敦篤,皆此類也。
在南十餘年,年七十卒。
〔一〕歸葬舊墓,妻子得還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翻雖在徙棄,心不忘國,常憂五谿宜討,以遼東海絕,聽人使來屬,尚不足取,今去人財以求馬,既非國利,又恐無獲。
欲諫不敢,作表以示呂岱,岱不報,為愛憎所白,復徙蒼梧猛陵。
江表傳曰:後權遣將士至遼東,於海中遭風,多所沒失,權悔之,乃令曰:「昔趙簡子稱諸君之唯唯,不如周舍之諤諤。
虞翻亮直,善於盡言,國之周舍也。
前使翻在此,此役不成。
」促下問交州,翻若尚存者,給其人船,發遣還都;若以亡者,送喪還本郡,使兒子仕宦。
會翻已終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孫亮時,有山陰朱育,少好奇字,凡所特達,依體象類,造作異字千名以上。
仕郡門下書佐。
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,言次,問:「太守昔聞朱潁川問士於鄭召公,韓吳郡問士於劉聖博,王景興問士於虞仲翔,嘗見鄭、劉二答而未睹仲翔對也。
欽聞國賢,思睹盛美有日矣,書佐寧識之乎?」育對曰:「往過習之。
昔初平末年,王府君以淵妙之才,超遷臨郡,思賢嘉善,樂采名俊,問功曹虞翻曰:『聞玉出崑山,珠生南海,遠方異域,各生珍寶。
且曾聞士人歎美貴邦,舊多英俊,徒以遠於京畿,含香未越耳。
功曹雅好博古,寧識其人邪?』翻對曰:『夫會稽上應牽牛之宿,下當少陽之位,東漸巨海,西通五湖,南暢無垠,北渚浙江,南山攸居,實為州鎮,昔禹會群臣,因以命之。
山有金木鳥獸之殷,水有魚鹽珠蚌之饒,海嶽精液,善生俊異,是以忠臣係踵,孝子連閭,下及賢女,靡不育焉。
』王府君笑曰:『地勢然矣,士女之名可悉聞乎?』翻對曰:『不敢及遠,略言其近者耳。
往者孝子句章董黯,盡心色養,喪緻其哀,單身林野,鳥獸歸懷,怨親之辱,白日報讎,海內聞名,昭然光著。
太中大夫山陰陳囂,漁則化盜,居則讓鄰,感侵退藩,遂成義裡,攝養車嫗,行足厲俗,自揚子雲等上書薦之,粲然傳世。
太尉山陰鄭公,清亮質直,不畏彊禦。
魯相山陰鍾離意,稟殊特之姿,孝家忠朝,宰縣相國,所在遺惠,故取養有君子之謩,魯國有丹書之信。
及陳宮、費齊皆上契天心,功德治狀,記在漢籍,有道山陰趙曄,徵士上虞王充,各洪才淵懿,學究道源,著書垂藻,駱驛百篇,釋經傳之宿疑,解當世之槃結,或上窮陰陽之奧祕,下攄人情之歸極。
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,拔濟一郡,讓爵土之封。
決曹掾上虞孟英,三世死義。
主簿句章梁宏,功曹史餘姚駟勳,主簿句章鄭雲,皆敦終始之義,引罪免居。
門下督盜賊餘姚伍隆,鄮莫候反。
主簿任光,章安小吏黃他,身當白刃,濟君於難。
揚州從事句章王脩,委身授命,垂聲來世。
河內太守上虞魏少英,遭世屯蹇,忘家憂國,列在八俊,為世英彥。
尚書烏傷楊喬,桓帝妻以公主,辭疾不納。
近故太尉上虞朱公,天姿聰亮,欽明神武,策無失謨,征無遺慮,是以天下義兵,思以為首。
上虞女子曹娥,父溺江流,投水而死,立石碑紀,炳然著顯。
』王府君曰:『是既然矣,潁川有巢、許之逸軌,吳有太伯之三讓,貴郡雖士人紛紜,於
臣年耳順,思咎憂憤,形容枯悴,髮白齒落,雖未能死,自悼終沒,不見宮闕百官之富,不睹皇輿金軒之飾,仰觀巍巍眾民之謠,傍聽鍾鼓侃然之樂,永隕海隅,棄骸絕域,不勝悲慕,逸豫大慶,悅以忘罪。
」 〔二〕 翻別傳曰:翻初立易注,奏上曰:「臣聞六經之始,莫大陰陽,是以伏羲仰天縣象,而建八卦,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,以通神明,以類萬物。
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,少治孟氏易,曾祖父故平輿令成,纘述其業,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。
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,受本於鳳,最有舊書,世傳其業,至臣五世。
前人通講,多玩章句,雖有祕說,於經疏闊。
臣生遇世亂,長於軍旅,習經於枹鼓之間,講論於戎馬之上,蒙先師之說,依經立注。
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,放髮被鹿裘,布易六爻,撓其三以飲臣,臣乞盡吞之。
道士言易道在天,三爻足矣。
豈臣受命,應當知經!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,義有不當實,輒悉改定,以就其正。
孔子曰: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。
』聖人南面,蓋取諸離,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緻麟鳳之道矣。
謹正書副上,惟不罪戾。
」翻又奏曰:「經之大者,莫過於易。
自漢初以來,海內英才,其讀易者,解之率少。
至孝靈之際,潁川荀諝號為知易,臣得其注,有愈俗儒,至所說西南得朋,東北喪朋,顛倒反逆,了不可知。
孔子歎易曰:『知變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為乎!』以美大衍四象之作,而上為章首,尤可怪笑。
又南郡太守馬融,名有俊才,其所解釋,復不及諝。
孔子曰『可與共學,未可與適道』,豈不其然!若乃北海鄭玄,南陽宋忠,雖各立注,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門,難以示世。
」又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目:「臣聞周公制禮以辨上下,孔子曰『有君臣然後有上下,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』,是故尊君卑臣,禮之大司也。
伏見故徵士北海鄭玄所注尚書,以顧命康王執瑁,古『月』似『同』,從誤作『同』,既不覺定,復訓為杯,謂之酒杯;成王疾困憑幾,洮頮為濯,以為澣衣成事,『洮』字虛更作『濯』,以從其非;又古大篆『丱』字讀當為『柳』,古『柳』『丱』同字,而以為昧;『分北三苗』,『北』古『別』字,又訓北,言北猶別也。
若此之類,誠可怪也。
玉人職曰天子執瑁以朝諸侯,謂之酒杯;天子頮面,謂之澣衣;古篆『丱』字,反以為昧。
甚違不知蓋闕之義。
於此數事,誤莫大焉,宜命學官定此三事。
又馬融訓註亦以為同者大同天下,今經益『金』就作『銅』字,詁訓言天子副璽,雖皆不得,猶愈於玄。
然此不定,臣沒之後,而奮乎百世,雖世有知者,懷謙莫或奏正。
又玄所注五經,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,不可不正。
行乎學校,傳乎將來,臣竊恥之。
」翻放棄南方,雲「自恨疏節,骨體不媚,犯上獲罪,當長沒海隅,生無可與語,死以青蠅為弔客,使天下一人知己者,足以不恨。
」以典籍自慰,依易設象,以占吉兇。
又以宋氏解玄頗有繆錯,更為立法,并著明楊、釋宋以理其滯。
臣松之案:翻雲「古大篆『丱』字讀當言『柳』,古『柳』『丱』同字」,竊謂翻言為然。
故「劉」「留」「聊」「柳」同用此字,以從聲故也,與日辰「卯」字字同音異。
然漢書王莽傳論卯金刀,故以為日辰之「卯」,今未能詳正。
然世多亂之,故翻所說雲。
荀諝,荀爽之別名。
初,山陰丁覽,太末徐陵,或在縣吏之中,或眾所未識,翻一見之,便與友善,終成顯名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覽字孝連,八歲而孤,家又單微,清身立行,用意不苟,推財從弟,以義讓稱。
仕郡至功曹,守始平長。
為人精微絜淨,門無雜賓。
孫權深貴待之,未及擢用,會病卒,甚見痛惜,殊其門戶。
覽子固,字子賤,本名密,避滕密,改作固。
固在襁褓中,闞澤見而異之,曰:「此兒後必緻公輔。
」固少喪父,獨與母居,家貧守約,色養緻敬,族弟孤弱,與同寒溫。
翻與固同僚書曰:「丁子賤塞淵好德,堂構克舉,野無遺薪,斯之為懿,其美優矣。
令德之後,惟此君嘉耳。
」歷顯位,孫休時固為左禦史大夫,孫皓即位,遷司徒。
皓悖虐,固與陸凱、孟宗同心憂國,年七十六卒。
子彌,字欽遠,仕晉,至梁州刺史。
孫潭,光祿大夫。
徐陵字元大,歷三縣長,所在著稱,遷零陵太守。
時朝廷俟以列卿之位,故翻書曰:「元大受上卿之遇,叔向在晉,未若於今。
」其見重如此。
陵卒,僮客土田或見侵奪,駱統為陵家訟之,求與丁覽、蔔清等為比,權許焉。
陵子平,字伯先,童齔知名,翻甚愛之,屢稱歎焉。
諸葛恪為丹楊太守,討山越,以平威重思慮,可與效力,請平為丞,稍遷武昌左部督,傾心接物,士卒皆為盡力。
初,平為恪從事,意甚薄,及恪輔政,待平益疏。
恪被害,子建亡走,為平部曲所得,平使遣去,別為佗軍所獲。
平兩婦歸宗,敬奉情過乎厚。
其行義敦篤,皆此類也。
在南十餘年,年七十卒。
〔一〕歸葬舊墓,妻子得還。
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翻雖在徙棄,心不忘國,常憂五谿宜討,以遼東海絕,聽人使來屬,尚不足取,今去人財以求馬,既非國利,又恐無獲。
欲諫不敢,作表以示呂岱,岱不報,為愛憎所白,復徙蒼梧猛陵。
江表傳曰:後權遣將士至遼東,於海中遭風,多所沒失,權悔之,乃令曰:「昔趙簡子稱諸君之唯唯,不如周舍之諤諤。
虞翻亮直,善於盡言,國之周舍也。
前使翻在此,此役不成。
」促下問交州,翻若尚存者,給其人船,發遣還都;若以亡者,送喪還本郡,使兒子仕宦。
會翻已終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孫亮時,有山陰朱育,少好奇字,凡所特達,依體象類,造作異字千名以上。
仕郡門下書佐。
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,言次,問:「太守昔聞朱潁川問士於鄭召公,韓吳郡問士於劉聖博,王景興問士於虞仲翔,嘗見鄭、劉二答而未睹仲翔對也。
欽聞國賢,思睹盛美有日矣,書佐寧識之乎?」育對曰:「往過習之。
昔初平末年,王府君以淵妙之才,超遷臨郡,思賢嘉善,樂采名俊,問功曹虞翻曰:『聞玉出崑山,珠生南海,遠方異域,各生珍寶。
且曾聞士人歎美貴邦,舊多英俊,徒以遠於京畿,含香未越耳。
功曹雅好博古,寧識其人邪?』翻對曰:『夫會稽上應牽牛之宿,下當少陽之位,東漸巨海,西通五湖,南暢無垠,北渚浙江,南山攸居,實為州鎮,昔禹會群臣,因以命之。
山有金木鳥獸之殷,水有魚鹽珠蚌之饒,海嶽精液,善生俊異,是以忠臣係踵,孝子連閭,下及賢女,靡不育焉。
』王府君笑曰:『地勢然矣,士女之名可悉聞乎?』翻對曰:『不敢及遠,略言其近者耳。
往者孝子句章董黯,盡心色養,喪緻其哀,單身林野,鳥獸歸懷,怨親之辱,白日報讎,海內聞名,昭然光著。
太中大夫山陰陳囂,漁則化盜,居則讓鄰,感侵退藩,遂成義裡,攝養車嫗,行足厲俗,自揚子雲等上書薦之,粲然傳世。
太尉山陰鄭公,清亮質直,不畏彊禦。
魯相山陰鍾離意,稟殊特之姿,孝家忠朝,宰縣相國,所在遺惠,故取養有君子之謩,魯國有丹書之信。
及陳宮、費齊皆上契天心,功德治狀,記在漢籍,有道山陰趙曄,徵士上虞王充,各洪才淵懿,學究道源,著書垂藻,駱驛百篇,釋經傳之宿疑,解當世之槃結,或上窮陰陽之奧祕,下攄人情之歸極。
交阯刺史上虞綦毋俊,拔濟一郡,讓爵土之封。
決曹掾上虞孟英,三世死義。
主簿句章梁宏,功曹史餘姚駟勳,主簿句章鄭雲,皆敦終始之義,引罪免居。
門下督盜賊餘姚伍隆,鄮莫候反。
主簿任光,章安小吏黃他,身當白刃,濟君於難。
揚州從事句章王脩,委身授命,垂聲來世。
河內太守上虞魏少英,遭世屯蹇,忘家憂國,列在八俊,為世英彥。
尚書烏傷楊喬,桓帝妻以公主,辭疾不納。
近故太尉上虞朱公,天姿聰亮,欽明神武,策無失謨,征無遺慮,是以天下義兵,思以為首。
上虞女子曹娥,父溺江流,投水而死,立石碑紀,炳然著顯。
』王府君曰:『是既然矣,潁川有巢、許之逸軌,吳有太伯之三讓,貴郡雖士人紛紜,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