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

關燈
虞翻字仲翔,會稽餘姚人也,〔一〕太守王朗命為功曹。

    孫策征會稽,翻時遭父喪,衰絰詣府門,朗欲就之,翻乃脫衰入見,勸朗避策。

    朗不能用,拒戰敗績,亡走浮海。

    翻追隨營護,到東部候官,候官長閉城不受,翻往說之,然後見納。

    〔二〕朗謂翻曰:「卿有老母,可以還矣。

    」〔三〕翻既歸,策復命為功曹,待以交友之禮,身詣翻第。

    〔四〕 〔一〕 吳書曰:翻少好學,有高氣。

    年十二,客有候其兄者,不過翻,翻追與書曰:「僕聞虎魄不取腐芥,磁石不受曲鍼,過而不存,不亦宜乎!」客得書奇之,由是見稱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書曰:翻始欲送朗到廣陵,朗惑王方平記,言「疾來邀我,南嶽相求」,故遂南行。

    既至候官,又欲投交州,翻諫朗曰:「此妄書耳,交州無南嶽,安所投乎?」乃止。

     〔三〕 翻別傳曰:朗使翻見豫章太守華歆,圖起義兵。

    翻未至豫章,聞孫策向會稽,翻乃還。

    會遭父喪,以臣使有節,不敢過家,星行追朗至候官。

    朗遣翻還,然後奔喪。

    而傳雲孫策之來,翻衰絰詣府門,勸朗避策,則為大異。

     〔四〕 江表傳曰:策書謂翻曰:「今日之事,當與卿共之,勿謂孫策作郡吏相待也。

    」
策好馳騁遊獵,翻諫曰:「明府用烏集之眾,驅散附之士,皆得其死力,雖漢高帝不及也。

    至於輕出微行,從官不暇嚴,吏卒常苦之。

    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,故白龍魚服,困於豫且,白蛇自放,劉季害之,願少留意。

    」策曰:「君言是也。

    然時有所思,端坐悒悒,有裨諶草創之計,是以行耳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 〔一〕 吳書曰:策討山越,斬其渠帥,悉令左右分行逐賊,獨騎與翻相得山中。

    翻問左右安在,策曰:「悉行逐賊。

    」翻曰:「危事也!」令策下馬:「此草深,卒有驚急,馬不及縈策,但牽之,執弓矢以步。

    翻善用矛,請在前行。

    」得平地,勸策乘馬。

    策曰:「卿無馬奈何?」答曰:「翻能步行,日可二百裡,自征討以來,吏卒無及翻者,明府試躍馬,翻能疏步隨之。

    」行及大道,得一鼓吏,策取角自鳴之,部曲識聲,小大皆出,遂從周旋,平定三郡。

    江表傳曰:策討黃祖,旋軍欲過取豫章,特請翻語曰:「華子魚自有名字,然非吾敵也。

    加聞其戰具甚少,若不開門讓城,金鼓一震,不得無所傷害,卿便在前具宣孤意。

    」翻即奉命辭行,徑到郡,請被〈衤冓〉葛巾與(敵)〔歆〕相見,謂歆曰:「君自料名聲之在海內,孰與鄙郡故王府君?」歆曰:「不及也。

    」翻曰:「豫章資糧多少?器仗精否?士民勇果孰與鄙郡?」又曰:「不如也。

    」翻曰:「討逆將軍智略超世,用兵如神,前走劉揚州,君所親見,南定鄙郡,亦君所聞也。

    今欲守孤城,自料資糧,已知不足,不早為計,悔無及也。

    今大軍已次椒丘,僕便還去,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,與君辭矣。

    」翻既去,歆明旦出城,遣吏迎策。

    策既定豫章,引軍還吳,饗賜將士,計功行賞,謂翻曰:「孤昔再至壽春,見馬日磾,及與中州士大夫會,語我東方人多才耳,但恨學問不博,語議之間,有所不及耳。

    孤意猶謂未耳。

    卿博學洽聞,故前欲令卿一詣許,交見朝士,以折中國妄語兒。

    卿不願行,便使子綱;恐子綱不能結兒輩舌也。

    」翻曰:「翻是明府家寶,而以示人,人倘留之,則去明府良佐,故前不行耳。

    」策笑曰:「然。

    」因曰:「孤有征討事,未得還府,卿復以功曹為吾蕭何,守會稽耳。

    」後三日,便遣翻還郡。

    臣松之以為王、華二公於擾攘之時,抗猛銳之鋒,俱非所能。

    歆之名德,實高於朗,而江表傳述翻說華,雲「海內名聲,孰與於王」,此言非也。

    然王公拒戰,華逆請服,實由孫策初起,名微眾寡,故王能舉兵,豈武勝哉?策後威力轉盛,勢不可敵,華量力而止,非必用仲翔之說也。

    若使易地而居,亦華戰王服耳。

    按吳歷載翻謂歆曰:「竊聞明府與王府君齊名中州,海內所宗,雖在東垂,常懷瞻仰。

    」歆答曰:「孤不如王會稽。

    」翻復問:「不審豫章精兵,何如會稽?」對曰:「大不如也。

    」翻曰:「明府言不如王會稽,謙光之譚耳;精兵不如會稽,實如尊教。

    」因述孫策才略殊異,用兵之奇,歆乃答雲當去。

    (此說為勝也)翻出,歆遣吏迎策。

    二說有不同,〔此說為勝也〕。

    
翻出為富春長。

    策薨,諸長吏並欲出赴喪,翻曰:「恐鄰縣山民或有姦變,遠委城郭,必緻不虞。

    」因留制服行喪。

    諸縣皆效之,鹹以安寧。

    〔一〕後翻州舉茂才,漢召為侍禦史,曹公為司空辟,皆不就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吳書曰:策薨,權統事。

    定武中郎將暠,策之從兄也,屯烏程,整帥吏士,欲取會稽。

    會稽聞之,使民守城以俟嗣主之命,因令人告諭暠。

    會稽典錄載翻說暠曰:「討逆明府,不竟天年。

    今攝事統眾,宜在孝廉,翻已與一郡吏士,嬰城固守,必欲出一旦之命,為孝廉除害,惟執事圖之。

    」於是暠退。

     臣松之案:此二書所說策亡之時,翻猶為功曹,與本傳不同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書曰:翻聞曹公辟,曰:「盜跖欲以餘財污良家邪?」遂拒不受。

    
翻與少府孔融書,并示以所著易注。

    融答書曰:「聞延陵之理樂,睹吾子之治易,乃知東南之美者,非徒會稽之竹箭也。

    又觀象雲物,察應寒溫,原其禍福,與神合契,可謂探賾窮通者也。

    」會稽東部都尉張紘又與融書曰:「虞仲翔前頗為論者所侵,美寶為質,彫摩益光,不足以損。

    」 孫權以為騎都尉。

    翻數犯顏諫爭,權不能悅,又性不協俗,多見謗毀,坐徙丹楊涇縣。

    呂蒙圖取關羽,稱疾還建業,以翻兼知醫術,請以自隨,亦欲因此令翻得釋也。

    後蒙舉軍西上,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。

    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,翻謂蒙曰:「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,城中之人豈可盡信,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?」蒙即從之。

    時城中有伏計,賴翻謀不行。

    關羽既敗,權使翻筮之,得兌下坎上,節,五爻變之臨,翻曰:「不出二日,必當斷頭。

    」果如翻言。

    權曰:「卿不及伏羲,可與東方朔為比矣。

    」 魏將于禁為羽所獲,繫在城中,權至釋之,請與相見。

    他日,權乘馬出,引禁併行,翻呵禁曰:「爾降虜,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!」欲抗鞭擊禁,權呵止之。

    後權于樓船會群臣飲,禁聞樂流涕,翻又曰:「汝欲以偽求免邪?」權悵然不平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書曰:後權與魏和,欲遣禁還歸北,翻復諫曰:「禁敗數萬眾,身為降虜,又不能死。

    北習軍政,得禁必不如所規。

    還之雖無所損,猶為放盜,不如斬以令三軍,示為人臣有二心者。

    」權不聽。

    群臣送禁,翻謂禁曰:「卿勿謂吳無人,吾謀適不用耳。

    」禁雖為翻所惡,然猶盛歎翻,魏文帝常為翻設虛坐。

    
權既為吳王,歡宴之末,自起行酒,翻伏地陽醉,不持。

    權去,翻起坐。

    權於是大怒,手劍欲擊之,侍坐者莫不惶遽,惟大(司)農劉基起抱權諫曰:「大王以三爵之後(手)殺善士,雖翻有罪,天下孰知之?且大王以能容賢畜眾,故海內望風,今一朝棄之,可乎?」權曰:「曹孟德尚殺孔文舉,孤於虞翻何有哉?」基曰:「孟德輕害士人,天下非之。

    大王躬行德義,欲與堯、舜比隆,何得自喻於彼乎?」翻由是得免。

    權因敕左右,自今酒後言殺,皆不得殺。

     翻嘗乘船行,與麋芳相逢,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,先驅曰:「避將軍船!」翻厲聲曰:「失忠與信,何以事君?傾人二城,而稱將軍,可乎?」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。

    後翻乘車行,又經芳營門,吏閉門,車不得過。

    翻復怒曰:「當閉反開,當開反閉,豈得事宜邪?」芳聞之,有慚色。

     翻性疏直,數有酒失。

    權與張昭論及神仙,翻指昭曰:「彼皆死人,而語神仙,世豈有仙人(也)〔邪〕!」權積怒非一,遂徙翻交州。

    雖處罪放,而講學不倦,門徒常數百人。

    〔一〕又為老子、論語、國語訓注,皆傳於世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翻別傳曰:權即尊號,翻因上書曰:「陛下膺明聖之德,體舜、禹之孝,歷運當期,順天濟物。

    奉承策命,臣獨抃舞。

    罪棄兩絕,拜賀無階,仰瞻宸極,且喜且悲。

    臣伏自刻省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