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以榮自懼,悚怛若驚。
謹奉所齎函書一封。
」蜀甚貴其才。
還,頃之,使入豫章部伍出兵,事業未究。
權既陰銜溫稱美蜀政,又嫌其聲名大盛,眾庶炫惑,恐終不為己用,思有以中傷之,會暨豔事起,遂因此發舉。
豔字子休,亦吳郡人也,溫引緻之,以為選曹郎,至尚書。
豔性狷厲,好為清議,見時郎署混濁淆雜,多非其人,欲臧否區別,賢愚異貫。
彈射百僚,覈選三署,率皆貶高就下,降損數等,其守故者十未能一,其居位貪鄙,志節汙卑者,皆以為軍吏,置營府以處之。
而怨憤之聲積,浸潤之譖行矣。
競言豔及選曹郎徐彪,〔一〕專用私情,愛憎不由公理,豔、彪皆坐自殺。
溫宿與豔、彪同意,數交書疏,聞問往還,即罪溫。
權幽之有司,下令曰:「昔令召張溫,虛己待之,既至顯授,有過舊臣,何圖兇醜,專挾異心。
昔暨豔父兄,附于惡逆,寡人無忌,故進而任之,欲觀豔何如。
察其中閒,形態果見。
而溫與之結連死生,豔所進退,皆溫所為頭角,更相表裏,共為腹背,非溫之黨,即就疵瑕,為之生論。
又前任溫董督三郡,指撝吏客及殘餘兵,時恐有事,欲令速歸,故授棨戟,獎以威柄。
乃便到豫章,表討宿惡,寡人信受其言,特以繞帳、帳下、解煩兵五千人付之。
後聞曹丕自出淮、泗,故豫敕溫有急便出,而溫悉內諸將,布於深山,被命不至。
賴丕自退,不然,已往豈可深計。
又殷禮者,本占候召,而溫先後乞將到蜀,扇揚異國,為之譚論。
又禮之還,當親本職,而令守尚書戶曹郎,如此署置,在溫而已。
又溫語賈原,當薦卿作禦史,語蔣康,當用卿代賈原,專衒賈國恩,為己形勢。
揆其姦心,無所不為。
不忍暴於巿朝,今斥還本郡,以給廝吏。
嗚呼溫也,免罪為幸!」 〔一〕 吳錄曰:彪字仲虞,廣陵人也。
將軍駱統表理溫曰:「伏惟殿下,天生明德,神啟聖心,招髦秀於四方,置俊乂於宮朝。
多士既受普篤之恩,張溫又蒙最隆之施。
而溫自招罪譴,孤負榮遇,念其如此,誠可悲疚。
然臣周旋之閒,為國觀聽,深知其狀,故密陳其理。
溫實心無他情,事無逆跡,但年紀尚少,鎮重尚淺,而戴赫烈之寵,體卓偉之才,亢臧否之譚,效褒貶之議。
於是務勢者妒其寵,爭名者嫉其才,玄默者非其譚,瑕釁者諱其議,此臣下所當詳辨,明朝所當究察也。
昔賈誼,至忠之臣也,漢文,大明之君也,然而絳、灌一言,賈誼遠退。
何者?疾之者深,譖之者巧也。
然而誤聞天下,失彰於後世,故孔子曰『為君難,為臣不易』也。
溫雖智非從橫,武非虓虎,然其弘雅之素,英秀之德,文章之采,論議之辨,卓躒冠群,煒曄曜世,世人未有及之者也。
故論溫才即可惜,言罪則可恕。
若忍威烈以赦盛德,宥賢才以敦大業,固明朝之休光,四方之麗觀也。
國家之於暨豔,不內之忌族,猶等之平民,是故先見用於朱治,次見舉於眾人,中見任於明朝,亦見交於溫也。
君臣之義,義之最重,朋友之交,交之最輕者也。
國家不嫌於豔為最重之義,是以溫亦不嫌與豔為最輕之交也。
時世寵之於上,溫竊親之於下也。
夫宿惡之民,放逸山險,則為勁寇,將置平土,則為健兵,故溫念在欲取宿惡,以除勁寇之害,而增健兵之銳也。
但自錯落,功不副言。
然計其送兵,以比許晏,數之多少,溫不減之,用之彊羸,溫不下之,至於遲速,溫不後之,故得及秋冬之月,赴有警之期,不敢忘恩而遺力也。
溫之到蜀,共譽殷禮,雖臣無境外之交,亦有可原也。
境外之交,謂無君命而私相從,非國事而陰相聞者也;若以命行,既脩君好,因敘己情,亦使臣之道也。
故孔子使鄰國,則有私覿之禮;季子聘諸夏,亦有燕譚之義也。
古人有言,欲知其君,觀其所使,見其下之明明,知其上之赫赫。
溫若譽禮,能使彼歎之,誠所以昭我臣之多良,明使之得其人,顯國美於異境,揚君命於他邦。
是以晉趙文子之盟于宋也,稱隨會於屈建;楚王孫圉之使于晉也,譽左史於趙鞅。
亦向他國之輔,而歎本邦之臣,經傳美之以光國,而不譏之以外交也。
王靖內不憂時,外不趨事,溫彈之不私,推之不假,於是與靖遂為大怨,此其盡節之明驗也。
靖兵眾之勢,幹任之用,皆勝於賈原、蔣康,溫尚不容私以安於靖,豈敢賣恩以協原、康邪?又原在職不勤,當事不堪,溫數對以醜色,彈以急聲;若其誠欲賣恩作亂,則亦不必貪原也。
凡此數者,校之於事既不合,參之於眾亦不驗。
臣竊念人君雖有聖哲之姿,非常之智,然以一人之身,禦兆民之眾,從層宮之內,瞰四國之外,照群下之情,求萬機之理,猶未易周也,固當聽察群下之言,以廣聰明之烈。
今者人非溫既殷勤,臣是溫又契闊,辭則俱巧,意則俱至,各自言欲為國,誰其言欲為私,倉卒之間,猶難即別。
然以殿下之聰叡,察講論之曲直,若潛神留思,纖粗研核,情何嫌而不宣,事何昧而不昭哉?溫非親臣,臣非愛溫者也。
昔之君子,皆抑私忿,以增君明。
彼獨行之於前,臣恥廢之於後,故遂發宿懷於今日,納愚言於聖聽,實盡心於明朝,非有念於溫身也。
」權終不納。
後六年,溫病卒。
二弟祗、白,亦有才名,與溫俱廢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餘姚虞俊歎曰:「張惠恕才多智少,華而不實,怨之所聚,有覆家之禍,吾見其兆矣。
」諸葛亮聞俊憂溫,意未之信,及溫放黜,亮乃歎俊之有先見。
亮初聞溫敗,未知其故,思之數日,曰:「吾已得之矣,其人於清濁太明,善惡太分。
」臣松之以為莊周雲「名者公器也,不可以多取」,張溫之廢,豈其取名之多乎!多之為弊,古賢既知之矣。
是以遠見之士,退藏於密,不使名浮於德,不以華傷其實,既不能被褐韞寶,挫廉逃譽,使才映一世,聲蓋人上,沖用之道,庸可暫替!溫則反之,能無敗乎?權既疾溫名盛,而駱統方驟言其美,至雲「卓躒冠群,煒曄曜世,世人未有及之者也」。
斯何異燎之方盛,又撝膏以熾之哉!文士傳曰:溫姊妹三人皆有節行,為溫事,已嫁者皆見錄奪。
其中妹先適顧承,官以許嫁丁氏,成婚有日,遂飲藥而死。
吳朝嘉歎,鄉人圖畫,為之贊頌雲。
駱統字公緒,會稽烏傷人也。
父俊,官至陳相,為袁術所害〔一〕。
統母改適,為華歆小妻,統時八歲,遂與親客歸會稽。
其母送之,拜辭上車,面而不顧,其母泣涕於後。
禦者曰:「夫人猶在也。
」統曰:「不欲增母思,故不顧耳。
」事適母甚謹。
時饑荒,鄉裡及遠方客多有困乏,統為之飲食衰少。
其姊仁愛有行,寡歸無子,見統甚哀之,數問其故。
統曰:「士大夫糟糠不足,我何心獨飽!」姊曰:「誠如是,何不告我,而自苦若此?」乃自以私粟與統,又以告母,母亦賢之,遂使分施,由是顯名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俊字孝遠,有文武才幹,少為郡吏,察孝廉,補尚書郎,擢拜陳相。
值袁術僭號,兄弟忿爭,天下鼎沸,群賊並起,陳與比界,奸慝四布,俊厲威武,保疆境,賊不敢犯。
養濟百姓,災害不生,歲獲豐稔。
後術軍眾饑困,就俊求糧。
俊疾惡術,初不應答。
術怒,密使人殺俊。
孫權以將軍領會稽太守,統年二十,試為烏程相,民戶過萬,鹹歎其惠理。
權嘉之,召為功曹,行騎都尉,妻以從兄輔女。
統志在補察,苟所聞見,夕不待旦。
常勸權以尊賢接士,勤求損益,饗賜之日,可人人別進,問其燥溼,加以密意,誘諭使言,察其志趣,令皆感恩戴義,懷欲報之心。
權納用焉。
出為建忠中郎將,領武射吏三千人。
及淩統死,復領其兵。
是時徵役繁數,重以疫癘,民戶損耗,統上疏曰:「臣聞君國者,以據疆土為彊富,制威福為尊貴,曜德義為榮顯,永世胤為豐祚。
然財須民生,彊賴民力,威恃民勢,福由民殖,德俟民茂,義以民行,六者既備,然後應天受祚,保族宜邦。
書曰:『眾非後無能胥以寧,後非眾無以辟四方。
』推是言之,則民以君安,君以民濟,不易之道也。
今彊敵未殄,海內未乂,三軍有無已之役,江境有不釋之備,徵賦調數,由來積紀,加以殃疫死喪之災,郡縣荒虛,田疇蕪曠,聽聞屬城,民戶浸寡,又多殘老,少有丁夫,
謹奉所齎函書一封。
」蜀甚貴其才。
還,頃之,使入豫章部伍出兵,事業未究。
權既陰銜溫稱美蜀政,又嫌其聲名大盛,眾庶炫惑,恐終不為己用,思有以中傷之,會暨豔事起,遂因此發舉。
豔字子休,亦吳郡人也,溫引緻之,以為選曹郎,至尚書。
豔性狷厲,好為清議,見時郎署混濁淆雜,多非其人,欲臧否區別,賢愚異貫。
彈射百僚,覈選三署,率皆貶高就下,降損數等,其守故者十未能一,其居位貪鄙,志節汙卑者,皆以為軍吏,置營府以處之。
而怨憤之聲積,浸潤之譖行矣。
競言豔及選曹郎徐彪,〔一〕專用私情,愛憎不由公理,豔、彪皆坐自殺。
溫宿與豔、彪同意,數交書疏,聞問往還,即罪溫。
權幽之有司,下令曰:「昔令召張溫,虛己待之,既至顯授,有過舊臣,何圖兇醜,專挾異心。
昔暨豔父兄,附于惡逆,寡人無忌,故進而任之,欲觀豔何如。
察其中閒,形態果見。
而溫與之結連死生,豔所進退,皆溫所為頭角,更相表裏,共為腹背,非溫之黨,即就疵瑕,為之生論。
又前任溫董督三郡,指撝吏客及殘餘兵,時恐有事,欲令速歸,故授棨戟,獎以威柄。
乃便到豫章,表討宿惡,寡人信受其言,特以繞帳、帳下、解煩兵五千人付之。
後聞曹丕自出淮、泗,故豫敕溫有急便出,而溫悉內諸將,布於深山,被命不至。
賴丕自退,不然,已往豈可深計。
又殷禮者,本占候召,而溫先後乞將到蜀,扇揚異國,為之譚論。
又禮之還,當親本職,而令守尚書戶曹郎,如此署置,在溫而已。
又溫語賈原,當薦卿作禦史,語蔣康,當用卿代賈原,專衒賈國恩,為己形勢。
揆其姦心,無所不為。
不忍暴於巿朝,今斥還本郡,以給廝吏。
嗚呼溫也,免罪為幸!」 〔一〕 吳錄曰:彪字仲虞,廣陵人也。
將軍駱統表理溫曰:「伏惟殿下,天生明德,神啟聖心,招髦秀於四方,置俊乂於宮朝。
多士既受普篤之恩,張溫又蒙最隆之施。
而溫自招罪譴,孤負榮遇,念其如此,誠可悲疚。
然臣周旋之閒,為國觀聽,深知其狀,故密陳其理。
溫實心無他情,事無逆跡,但年紀尚少,鎮重尚淺,而戴赫烈之寵,體卓偉之才,亢臧否之譚,效褒貶之議。
於是務勢者妒其寵,爭名者嫉其才,玄默者非其譚,瑕釁者諱其議,此臣下所當詳辨,明朝所當究察也。
昔賈誼,至忠之臣也,漢文,大明之君也,然而絳、灌一言,賈誼遠退。
何者?疾之者深,譖之者巧也。
然而誤聞天下,失彰於後世,故孔子曰『為君難,為臣不易』也。
溫雖智非從橫,武非虓虎,然其弘雅之素,英秀之德,文章之采,論議之辨,卓躒冠群,煒曄曜世,世人未有及之者也。
故論溫才即可惜,言罪則可恕。
若忍威烈以赦盛德,宥賢才以敦大業,固明朝之休光,四方之麗觀也。
國家之於暨豔,不內之忌族,猶等之平民,是故先見用於朱治,次見舉於眾人,中見任於明朝,亦見交於溫也。
君臣之義,義之最重,朋友之交,交之最輕者也。
國家不嫌於豔為最重之義,是以溫亦不嫌與豔為最輕之交也。
時世寵之於上,溫竊親之於下也。
夫宿惡之民,放逸山險,則為勁寇,將置平土,則為健兵,故溫念在欲取宿惡,以除勁寇之害,而增健兵之銳也。
但自錯落,功不副言。
然計其送兵,以比許晏,數之多少,溫不減之,用之彊羸,溫不下之,至於遲速,溫不後之,故得及秋冬之月,赴有警之期,不敢忘恩而遺力也。
溫之到蜀,共譽殷禮,雖臣無境外之交,亦有可原也。
境外之交,謂無君命而私相從,非國事而陰相聞者也;若以命行,既脩君好,因敘己情,亦使臣之道也。
故孔子使鄰國,則有私覿之禮;季子聘諸夏,亦有燕譚之義也。
古人有言,欲知其君,觀其所使,見其下之明明,知其上之赫赫。
溫若譽禮,能使彼歎之,誠所以昭我臣之多良,明使之得其人,顯國美於異境,揚君命於他邦。
是以晉趙文子之盟于宋也,稱隨會於屈建;楚王孫圉之使于晉也,譽左史於趙鞅。
亦向他國之輔,而歎本邦之臣,經傳美之以光國,而不譏之以外交也。
王靖內不憂時,外不趨事,溫彈之不私,推之不假,於是與靖遂為大怨,此其盡節之明驗也。
靖兵眾之勢,幹任之用,皆勝於賈原、蔣康,溫尚不容私以安於靖,豈敢賣恩以協原、康邪?又原在職不勤,當事不堪,溫數對以醜色,彈以急聲;若其誠欲賣恩作亂,則亦不必貪原也。
凡此數者,校之於事既不合,參之於眾亦不驗。
臣竊念人君雖有聖哲之姿,非常之智,然以一人之身,禦兆民之眾,從層宮之內,瞰四國之外,照群下之情,求萬機之理,猶未易周也,固當聽察群下之言,以廣聰明之烈。
今者人非溫既殷勤,臣是溫又契闊,辭則俱巧,意則俱至,各自言欲為國,誰其言欲為私,倉卒之間,猶難即別。
然以殿下之聰叡,察講論之曲直,若潛神留思,纖粗研核,情何嫌而不宣,事何昧而不昭哉?溫非親臣,臣非愛溫者也。
昔之君子,皆抑私忿,以增君明。
彼獨行之於前,臣恥廢之於後,故遂發宿懷於今日,納愚言於聖聽,實盡心於明朝,非有念於溫身也。
」權終不納。
後六年,溫病卒。
二弟祗、白,亦有才名,與溫俱廢。
〔一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餘姚虞俊歎曰:「張惠恕才多智少,華而不實,怨之所聚,有覆家之禍,吾見其兆矣。
」諸葛亮聞俊憂溫,意未之信,及溫放黜,亮乃歎俊之有先見。
亮初聞溫敗,未知其故,思之數日,曰:「吾已得之矣,其人於清濁太明,善惡太分。
」臣松之以為莊周雲「名者公器也,不可以多取」,張溫之廢,豈其取名之多乎!多之為弊,古賢既知之矣。
是以遠見之士,退藏於密,不使名浮於德,不以華傷其實,既不能被褐韞寶,挫廉逃譽,使才映一世,聲蓋人上,沖用之道,庸可暫替!溫則反之,能無敗乎?權既疾溫名盛,而駱統方驟言其美,至雲「卓躒冠群,煒曄曜世,世人未有及之者也」。
斯何異燎之方盛,又撝膏以熾之哉!文士傳曰:溫姊妹三人皆有節行,為溫事,已嫁者皆見錄奪。
其中妹先適顧承,官以許嫁丁氏,成婚有日,遂飲藥而死。
吳朝嘉歎,鄉人圖畫,為之贊頌雲。
駱統字公緒,會稽烏傷人也。
父俊,官至陳相,為袁術所害〔一〕。
統母改適,為華歆小妻,統時八歲,遂與親客歸會稽。
其母送之,拜辭上車,面而不顧,其母泣涕於後。
禦者曰:「夫人猶在也。
」統曰:「不欲增母思,故不顧耳。
」事適母甚謹。
時饑荒,鄉裡及遠方客多有困乏,統為之飲食衰少。
其姊仁愛有行,寡歸無子,見統甚哀之,數問其故。
統曰:「士大夫糟糠不足,我何心獨飽!」姊曰:「誠如是,何不告我,而自苦若此?」乃自以私粟與統,又以告母,母亦賢之,遂使分施,由是顯名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俊字孝遠,有文武才幹,少為郡吏,察孝廉,補尚書郎,擢拜陳相。
值袁術僭號,兄弟忿爭,天下鼎沸,群賊並起,陳與比界,奸慝四布,俊厲威武,保疆境,賊不敢犯。
養濟百姓,災害不生,歲獲豐稔。
後術軍眾饑困,就俊求糧。
俊疾惡術,初不應答。
術怒,密使人殺俊。
孫權以將軍領會稽太守,統年二十,試為烏程相,民戶過萬,鹹歎其惠理。
權嘉之,召為功曹,行騎都尉,妻以從兄輔女。
統志在補察,苟所聞見,夕不待旦。
常勸權以尊賢接士,勤求損益,饗賜之日,可人人別進,問其燥溼,加以密意,誘諭使言,察其志趣,令皆感恩戴義,懷欲報之心。
權納用焉。
出為建忠中郎將,領武射吏三千人。
及淩統死,復領其兵。
是時徵役繁數,重以疫癘,民戶損耗,統上疏曰:「臣聞君國者,以據疆土為彊富,制威福為尊貴,曜德義為榮顯,永世胤為豐祚。
然財須民生,彊賴民力,威恃民勢,福由民殖,德俟民茂,義以民行,六者既備,然後應天受祚,保族宜邦。
書曰:『眾非後無能胥以寧,後非眾無以辟四方。
』推是言之,則民以君安,君以民濟,不易之道也。
今彊敵未殄,海內未乂,三軍有無已之役,江境有不釋之備,徵賦調數,由來積紀,加以殃疫死喪之災,郡縣荒虛,田疇蕪曠,聽聞屬城,民戶浸寡,又多殘老,少有丁夫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