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

關燈
拜持酒,通酌兵各一銀碗。

    至二更時,銜枚出斫敵。

    敵驚動,遂退。

    寧益貴重,增兵二千人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「曹公出濡須,號步騎四十萬,臨江飲馬。

    權率眾七萬應之,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。

    權密敕寧,使夜入魏軍。

    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,徑詣曹公營下,使拔鹿角,踰壘入營,斬得數十級。

    北軍驚駭鼓譟,舉火如星,寧已還入營,作鼓吹,稱萬歲。

    因夜見權,權喜曰:「足以驚駭老子否?聊以觀卿膽耳。

    」即賜絹千疋,刀百口。

    權曰:「孟德有張遼,孤有興霸,足相敵也。

    」停住月餘,北軍便退。

    
寧雖麤猛好殺,然開爽有計略,輕財敬士,能厚養健兒,健兒亦樂為用命。

    建安二十年,從攻合肥,會疫疾,軍旅皆已引出,唯車下虎士千餘人,并呂蒙、蔣欽、淩統及寧,從權逍遙津北。

    張遼覘望知之,即將步騎奄至。

    寧引弓射敵,與統等死戰。

    寧厲聲問鼓吹何以不作,壯氣毅然,權尤嘉之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書曰:淩統怨寧殺其父操,寧常備統,不與相見。

    權亦命統不得讎之。

    嘗於呂蒙舍會,酒酣,統乃以刀舞。

    寧起曰:「寧能雙戟舞。

    」蒙曰:「寧雖能,未若蒙之巧也。

    」因操刀持楯,以身分之。

    後權知統意,因令寧將兵,遂徙屯於半州。

    
寧廚下兒曾有過,走投呂蒙。

    蒙恐寧殺之,故不即還。

    後寧齎禮禮蒙母,臨當與升堂,乃出廚下兒還寧。

    寧許蒙不殺。

    斯須還船,縛置桑樹,自挽弓射殺之。

    畢,敕船人更增舸纜,解衣臥船中。

    蒙大怒,擊鼓會兵,欲就船攻寧。

    寧聞之,故臥不起。

    蒙母徒跣出諫蒙曰:「至尊待汝如骨肉,屬汝以大事,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?寧死之日,縱至尊不問,汝是為臣下非法。

    」蒙素至孝,聞母言,即豁然意釋,自至寧船,笑呼之曰:「興霸,老母待卿食,急上!」寧涕泣歔欷曰:「負卿。

    」與蒙俱還見母,歡宴竟日。

     寧卒,權痛惜之。

    子瑰,以罪徙會稽,無幾死。

     淩統字公績,吳郡餘杭人也。

    父操,輕俠有膽氣,孫策初興,每從征伐,常冠軍履鋒。

    守永平長,平治山越,奸猾斂手,遷破賊校尉。

    及權統軍,從討江夏。

    入夏口,先登,破其前鋒,輕舟獨進,中流矢死。

     統年十五,左右多稱述者,權亦以操死國事,拜統別部司馬,行破賊都尉,使攝父兵。

    後從擊山賊,權破保屯先還,餘麻屯萬人,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,克日當攻。

    先期,統與督陳勤會飲酒,勤剛勇任氣,因督祭酒,陵轢一坐,舉罰不以其道。

    統疾其侮慢,面折不為用。

    勤怒詈統,及其父操,統流涕不答,眾因罷出。

    勤乘酒兇悖,又於道路辱統。

    統不忍,引刀斫勤,數日乃死。

    及當攻屯,統曰:「非死無以謝罪。

    」乃率厲士卒,身當矢石,所攻一面,應時披壞,諸將乘勝,遂大破之。

    還,自拘於軍正。

    權壯其果毅,使得以功贖罪。

     後權復征江夏,統為前鋒,與所厚健兒數十人共乘一船,常去大兵數十裡。

    行入右江,斬黃祖將張碩,盡獲船人。

    還以白權,引軍兼道,水陸並集。

    時呂蒙敗其水軍,而統先搏其城,於是大獲。

    權以統為承烈都尉,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,遂攻曹仁,遷為校尉。

    雖在軍旅,親賢接士,輕財重義,有國士之風。

     又從破皖,拜盪寇中郎將,領沛相。

    與呂蒙等西取三郡,反自益陽,從往合肥,為右部督。

    時權徹軍,前部已發,魏將張遼等奄至津北。

    權使追還前兵,兵去已遠,勢不相及,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,扶扞權出。

    敵已毀橋,橋之屬者兩版,權策馬驅馳,統復還戰,左右盡死,身亦被創,所殺數十人,度權已免,乃還。

    橋敗路絕,統被甲潛行。

    權既禦船,見之驚喜。

    統痛親近無反者,悲不自勝。

    權引袂拭之,謂曰:「公績,亡者已矣,苟使卿在,何患無人?」〔一〕拜偏將軍,倍給本兵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書曰:統創甚,權遂留統於舟,盡易其衣服。

    其創賴得卓氏良藥,故得不死。

    
時有薦同郡盛暹於權者,以為梗概大節,有過於統,權曰:「且令如統足矣。

    」後召暹夜至,時統已臥,聞之,攝衣出門,執其手以入。

    其愛善不害如此。

     統以山中人尚多壯悍,可以威恩誘也,權令東占且討之,命敕屬城,凡統所求,皆先給後聞。

    統素愛士,士亦慕焉。

    得精兵萬餘人,過本縣,步入寺門,見長吏懷三版,恭敬盡禮,親舊故人,恩意益隆。

    事畢當出,會病卒,時年四十九。

    權聞之,拊床起坐,哀不能自止,數日減膳,言及流涕,使張承為作銘誄。

     二子烈、封,年各數歲,權內養於宮,愛待與諸子同,賓客進見,呼示之曰:「此吾虎子也。

    」及八九歲,令葛光教之讀書,十日一令乘馬,追錄統功,封烈亭侯,還其故兵。

    後烈有罪免,封復襲爵領兵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孫盛曰:觀孫權之養士也,傾心竭思,以求其死力,泣周泰之夷,殉陳武之妾,請呂蒙之命,育淩統之孤,卑曲苦志,如此之勤也。

    是故雖令德無聞,仁澤(內)〔罔〕著,而能屈彊荊吳,僭擬年歲者,抑有由也。

    然霸王之道,期於大者遠者,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,恢信順之宇,制經略之綱,明貴賤之序,易簡而其親可久,體全而其功可大,豈委璅近務,邀利於當年哉?語曰「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,緻遠恐泥」,其是之謂乎!
徐盛字文嚮,琅邪莒人也。

    遭亂,客居吳,以勇氣聞。

    孫權統事,以為別部司馬,授兵五百人,守柴桑長,拒黃祖。

    祖子射,嘗率數千人下攻盛。

    盛時吏士不滿二百,與相拒擊,傷射吏士千餘人。

    已乃開門出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