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

關燈
宿賊黃龍羅、周勃聚黨數千人,策自出討,襲身斬羅、勃首,還拜別部司馬,授兵數千,遷揚武都尉。

    從策攻皖,又討劉勳於尋陽,伐黃祖於江夏。

     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稱襲志節慷慨,武毅英烈。

    
策薨,權年少,初統事,太妃憂之,引見張昭及襲等,問江東可保安否,襲對曰:「江東地勢,有山川之固,而討逆明府,恩德在民。

    討虜承基,大小用命,張昭秉眾事,襲等為爪牙,此地利人和之時也,萬無所憂。

    」眾皆壯其言。

     鄱陽賊彭虎等眾數萬人,襲與淩統、步騭、蔣欽各別分討。

    襲所向輒破,虎等望見旌旗,便散走,旬日盡平,拜威越校尉,遷偏將軍。

     建安十三年,權討黃祖。

    祖橫兩蒙衝挾守沔口,以栟閭大紲繫石為矴,上有千人,以弩交射,飛矢雨下,軍不得前。

    襲與淩統俱為前部,各將敢死百人,人被兩鎧,乘大舸船,突入蒙衝裏。

    襲身以刀斷兩紲,蒙衝乃橫流,大兵遂進。

    祖便開門走,兵追斬之。

    明日大會,權舉觴屬襲曰:「今日之會,斷紲之功也。

    」 曹公出濡須,襲從權赴之,使襲督五樓船住濡須口。

    夜卒暴風,五樓船傾覆,左右散走舸,乞使襲出。

    襲怒曰:「受將軍任,在此備賊,何等委去也,敢復言此者斬!」於是莫敢幹。

    其夜船敗,襲死。

    權改服臨殯,供給甚厚。

     甘寧字興霸,巴郡臨江人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少有氣力,好遊俠,招合輕薄少年,為之渠帥;群聚相隨,挾持弓弩,負毦帶鈴,民聞鈴聲,即知是寧。

    〔二〕人與相逢,及屬城長吏,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;不爾,即放所將奪其資貨,於長吏界中有所賊害,作其發負,至二十餘年。

    止不攻劫,頗讀諸子,乃往依劉表,因居南陽,不見進用,後轉托黃祖,祖又以凡人畜之。

    〔三〕 〔一〕 吳書曰:寧本南陽人,其先客於巴郡。

    寧為吏舉計掾,補蜀郡丞,頃之,棄官歸家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書曰:寧輕俠殺人,藏舍亡命,聞於郡中。

    其出入,步則陳車騎,水則連輕舟,侍從被文繡,所如光道路,住止常以繒錦維舟,去或割棄,以示奢也。

     〔三〕 吳書曰:寧將僮客八百人就劉表。

    表儒人,不習軍事。

    時諸英豪各各起兵,寧觀表事勢,終必無成,恐一朝土崩,并受其禍,欲東入吳。

    黃祖在夏口,軍不得過,乃留依祖,三年,祖不禮之。

    權討祖,祖軍敗奔走,追兵急,寧以善射,將兵在後,射殺校尉淩操。

    祖既得免,軍罷還營,待寧如初。

    祖都督蘇飛數薦寧,祖不用,令人化誘其客,客稍亡。

    寧欲去,恐不獲免,獨憂悶不知所出。

    飛知其意,乃要寧,為之置酒,謂曰:「吾薦子者數矣,主不能用。

    日月逾邁,人生幾何,宜自遠圖,庶遇知己。

    」寧良久乃曰:「雖有其志,未知所由。

    」飛曰:「吾欲白子為邾長,於是去就,孰與臨版轉丸乎?」寧曰:「幸甚。

    」飛白祖,聽寧之縣。

    招懷亡客并義從者,得數百人。

    
於是歸吳。

    周瑜、呂蒙皆共薦達,孫權加異,同於舊臣。

    寧陳計曰:「今漢祚日微,曹操彌憍,終為篡盜。

    南荊之地。

    山陵形便,江川流通,誠是國之西勢也。

    寧已觀劉表,慮既不遠,兒子又劣,非能承業傳基者也。

    至尊當早規之,不可後操。

    圖之之計,宜先取黃祖。

    祖今年老,昏耄已甚,財穀並乏,左右欺弄,務於貨利,侵求吏士,吏士心怨,舟船戰具,頓廢不脩,怠於耕農,軍無法伍。

    至尊今往,其破可必。

    一破祖軍,鼓行而西,西據楚關,大勢彌廣,即可漸規巴蜀。

    」權深納之。

    張昭時在坐,難曰:「吳下業業,若軍果行,恐必緻亂。

    」寧謂昭曰:「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,君居守而憂亂,奚以希慕古人乎?」權舉酒屬寧曰:「興霸,今年行討,如此酒矣,決以付卿。

    卿但當勉建方略,令必克祖,則卿之功,何嫌張長史之言乎。

    」權遂西,果禽祖,盡獲其士眾。

    遂授寧兵,屯當口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吳書曰:初,權破祖,先作兩函,欲以盛祖及蘇飛首。

    飛令人告急於寧,寧曰:「飛若不言,吾豈忘之?」權為諸將置酒,寧下席叩頭,血涕交流,為權言:「飛疇昔舊恩,寧不值飛,固已損骸於溝壑,不得緻命於麾下。

    今飛罪當夷戮,特從將軍乞其首領。

    」權感其言,謂曰:「今為君緻之,若走去何?」寧曰:「飛免分裂之禍,受更生之恩,逐之尚必不走,豈當圖亡哉!若爾,寧頭當代入函。

    」權乃赦之。

    
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。

    攻曹仁於南郡,未拔,寧建計先徑進取夷陵,往即得其城,因入守之。

    時手下有數百兵,并所新得,僅滿千人。

    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圍寧。

    寧受攻累日,敵設高樓,雨射城中,士眾皆懼,惟寧談笑自若。

    遣使報瑜,瑜用呂蒙計,帥諸將解圍。

    後隨魯肅鎮益陽,拒關羽。

    羽號有三萬人,自擇選銳士五千人,投縣上流十餘裡淺瀨,雲欲夜涉渡。

    肅與諸將議。

    寧時有三百兵,乃曰:「可復以五百人益吾,吾往對之,保羽聞吾欬唾,不敢涉水,涉水即是吾禽。

    」肅便選千兵益寧,寧乃夜往。

    羽聞之,住不渡,而結柴營,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。

    權嘉寧功,拜西陵太守,領陽新、下雉兩縣。

     後從攻皖,為升城督。

    寧手持練,身緣城,為吏士先,卒破獲朱光。

    計功,呂蒙為最。

    寧次之,拜折衝將軍。

     後曹公出濡須,寧為前部督,受敕出斫敵前營。

    權特賜米酒眾殽,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。

    食畢,寧先以銀碗酌酒,自飲兩碗,乃酌與其都督。

    都督伏,不肯時持。

    寧引白削置膝上,呵謂之曰:「卿見知於至尊,熟與甘寧?甘寧尚不惜死,卿何以獨惜死乎?」都督見寧色厲,即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