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

關燈


    乃使細弱在前,彊壯在後,男女三百餘人行。

    州追騎至,肅等徐行,勒兵持滿,謂之曰:「卿等丈夫,當解大數。

    今日天下兵亂,有功弗賞,不追無罰,何為相偪乎?」又自植盾,引弓射之,矢皆洞貫。

    騎既嘉肅言,且度不能制,乃相率還。

    肅渡江往見策,策亦雅奇之。

     劉子揚與肅友善,遺肅書曰:「方今天下豪傑並起,吾子姿才,尤宜今日。

    急還迎老母,無事滯於東城。

    近鄭寶者,今在巢湖,擁眾萬餘,處地肥饒,廬江閒人多依就之,況吾徒乎?觀其形勢,又可博集,時不可失,足下速之。

    」肅答然其計。

    葬畢還曲阿,欲北行。

    會瑜已徙肅母到吳、肅具以狀語瑜。

    時孫策已薨,權尚住吳,瑜謂肅曰:「昔馬援答光武雲『當今之世,非但君擇臣,臣亦擇君』。

    今主人親賢貴士,納奇錄異,且吾聞先哲祕論,承運代劉氏者,必興于東南,推步事勢,當其曆數。

    終搆帝基,以協天符,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。

    吾方達此,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。

    」肅從其言。

    瑜因薦肅才宜佐時,當廣求其比,以成功業,不可令去也。

     權即見肅,與語甚悅之。

    眾賓罷退,肅亦辭出,乃獨引肅還,合榻對飲。

    因密議曰:「今漢室傾危,四方雲擾,孤承父兄餘業,思有桓文之功。

    君既惠顧,何以佐之?」肅對曰:「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,以項羽為害也。

    今之曹操,猶昔項羽,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?肅竊料之,漢室不可復興,曹操不可卒除。

    為將軍計,惟有鼎足江東,以觀天下之釁。

    規模如此,亦自無嫌。

    何者?北方誠多務也。

    因其多務,剿除黃祖,進伐劉表,竟長江所極,據而有之,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,此高帝之業也。

    」權曰:「今盡力一方,冀以輔漢耳,此言非所及也。

    」張昭非肅謙下不足,頗訾毀之,雲肅年少麤疏,未可用。

    權不以介意,益貴重之,賜肅母衣服幃帳,居處雜物,富擬其舊。

     劉表死。

    肅進說曰:「夫荊楚與國鄰接,水流順北,外帶江漢,內阻山陵,有金城之固,沃野萬裡,士民殷富,若據而有之,此帝王之資也。

    今表新亡,二子素不輯睦,軍中諸將,各有彼此。

    加劉備天下梟雄,與操有隙,寄寓於表,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。

    若備與彼協心,上下齊同,則宜撫安,與結盟好;如有離違,宜別圖之,以濟大事。

    肅請得奉命弔表二子,并慰勞其軍中用事者,及說備使撫表眾,同心一意,共治曹操,備必喜而從命。

    如其克諧,天下可定也。

    今不速往,恐為操所先。

    」權即遣肅行。

    到夏口,聞曹公已向荊州,晨夜兼道。

    比至南郡,而表子琮已降曹公,備惶遽奔走,欲南渡江。

    肅徑迎之,到當陽長阪,與備會,宣騰權旨,及陳江東彊固,勸備與權併力。

    備甚歡悅。

    時諸葛亮與備相隨,肅謂亮曰「我子瑜友也」,即共定交。

    備遂到夏口,遣亮使權,肅亦反命。

    〔一〕 〔一〕 臣松之案:劉備與權併力,共拒中國,皆肅之本謀。

    又語諸葛亮曰「我子瑜友也」,則亮已亟聞肅言矣。

    而蜀書亮傳曰:「亮以連橫之略說權,權乃大喜。

    」如似此計始出於亮。

    若二國史官,各記所聞,競欲稱揚本國容美,各取其功。

    今此二書,同出一人,而舛互若此,非載述之體也。

    
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,與諸將議,皆勸權迎之,而肅獨不言。

    權起更衣,肅追於宇下,權知其意,執肅手曰:「卿欲何言?」肅對曰:「向察眾人之議,專欲誤將軍,不足與圖大事。

    今肅可迎操耳,如將軍,不可也。

    何以言之?今肅迎操,操當以肅還付鄉黨,品其名位,猶不失下曹從事,乘犢車,從吏卒,交遊士林,累官故不失州郡也。

    將軍迎操,欲安所歸?願早定大計,莫用眾人之議也。

    」權歎息曰:「此諸人持議,甚失孤望;今卿廓開大計,正與孤同,此天以卿賜我也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 〔一〕 魏書及九州春秋曰:曹公征荊州,孫權大懼,魯肅實欲勸權拒曹公,乃激說權曰:「彼曹公者,實嚴敵也,新并袁紹,兵馬甚精,乘戰勝之威,伐喪亂之國,克可必也。

    不如遣兵助之,且送將軍家詣鄴;不然,將危。

    」權大怒,欲斬肅,肅因曰:「今事已急,即有他圖,何不遣兵助劉備,而欲斬我乎?」權然之,乃遣周瑜助備。

    孫盛曰:吳書及江表傳,魯肅一見孫權便說拒曹公而論帝王之略,劉表之死也,又請使觀變,無緣方復激說勸迎曹公也。

    又是時勸迎者眾,而雲獨欲斬肅,非其論也。

    
時周瑜受使至鄱陽,肅勸追召瑜還。

    遂任瑜以行事,以肅為贊軍校尉,助畫方略。

    曹公破走,肅即先還,權大請諸將迎肅。

    肅將入閤拜,權起禮之,因謂曰:「子敬,孤持鞍下馬相迎,足以顯卿未?」肅趨進曰:「未也。

    」眾人聞之,無不愕然。

    就坐,徐舉鞭言曰:「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,總括九州,克成帝業,更以安車〈車耎〉輪徵肅,始當顯耳。

    」權撫掌歡笑。

     後備詣京見權,求都督荊州,惟肅勸權借之,共拒曹公。

    〔一〕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,方作書,落筆於地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漢晉春秋曰:呂範勸留備,肅曰:「不可。

    將軍雖神武命世,然曹公威力實重,初臨荊州,恩信未洽,宜以借備,使撫安之。

    多操之敵,而自為樹黨,計之上也。

    」權即從之。

    
周瑜病困,上疏曰:「當今天下,方有事役,是瑜乃心夙夜所憂,願至尊先慮未然,然後康樂。

    今既與曹操為敵,劉備近在公安,邊境密邇,百姓未附,宜得良將以鎮撫之。

    魯肅智略足任,乞以代瑜。

    瑜隕踣之日,所懷盡矣。

    」〔一〕即拜肅奮武校尉,代瑜領兵。

    瑜士眾四千餘人,奉邑四縣,皆屬焉。

    令程普領南郡太守。

    肅初住江陵,後下屯陸口,威恩大行,眾增萬餘人,拜漢昌太守、偏將軍。

    十九年,從權破皖城,轉橫江將軍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載:初瑜疾困,與權牋曰:「瑜以凡才,昔受討逆殊特之遇,委以腹心,遂荷榮任,統禦兵馬,志執鞭弭,自效戎行。

    規定巴蜀,次取襄陽,憑賴威靈,謂若在握。

    至以不謹,道遇暴疾,昨自醫療,日加無損。

    人生有死,修短命矣,誠不足惜,但恨微志未展,不復奉教命耳。

    方今曹公在北,疆埸未靜,劉備寄寓,有似養虎,天下之事,未知終始,此朝士旰食之秋,至尊垂慮之日也。

    魯肅忠烈,臨事不苟,可以代瑜。

    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,儻或可採,瑜死不朽矣。

    」案此牋與本傳所載,意旨雖同,其辭乖異耳。

    
先是,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,周瑜、甘寧並勸權取蜀,權以咨備,備內欲自規,仍偽報曰:「備與璋託為宗室,冀憑英靈,以匡漢朝。

    今璋得罪左右,備獨竦懼,非所敢聞,願加寬貸。

    若不獲請,備當放髮歸於山林。

    」後備西圖璋,留關羽守,權曰:「猾虜乃敢挾詐!」及羽與肅鄰界,數生狐疑,疆埸紛錯,肅常以歡好撫之。

    備既定益州,權求長沙、零、桂,備不承旨,權遣呂蒙率眾進取。

    備聞,自還公安,遣羽爭三郡。

    肅住益陽,與羽相拒。

    肅邀羽相見,各駐兵馬百步上,但請將軍單刀俱會。

    肅因責數羽曰:「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,卿家軍敗遠來,無以為資故也。

    今已得益州,既無奉還之意,但求三郡,又不從命。

    」語未究竟,坐有一人曰:「夫土地者,惟德所在耳,何常之有!」肅厲聲呵之,辭色甚切。

    羽操刀起謂曰:「此自國家事,是人何知!」目使之去。

    〔一〕備遂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