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周瑜字公瑾,廬江舒人也。
從祖父景,景子忠,皆為漢太尉〔一〕。
父異,洛陽令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景字仲嚮,少以廉能見稱,以明學察孝廉,辟公府。
後為豫州刺史,辟汝南陳蕃為別駕,潁川李膺、荀緄、杜密、沛國朱寓為從事,皆天下英俊之士也。
稍遷至尚書令,遂登太尉。
張璠漢紀曰:景父榮,章、和世為尚書令。
初景歷位牧守,好善愛士,每歲舉孝廉,延請入,上後堂,與家人宴會,如此者數四。
及贈送既備,又選用其子弟,常稱曰:「移臣作子,於政何有?」先是,司徒韓縯為河內太守,在公無私,所舉一辭而已,後亦不及其門戶,曰:「我舉若可矣,不令恩偏稱一家也。
」當時論者,或兩譏焉。
瑜長壯有姿貌。
初,孫堅興義兵討董卓,徙家於舒。
堅子策與瑜同年,獨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,升堂拜母,有無通共。
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,瑜往省之。
會策將東渡,到歷陽,馳書報瑜,瑜將兵迎策。
策大喜曰:「吾得卿,諧也。
」遂從攻橫江、當利,皆拔之。
乃渡擊秣陵,破笮融、薛禮,轉下湖孰、江乘,進入曲阿,劉繇奔走,而策之眾已數萬矣。
因謂瑜曰:「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。
卿還鎮丹楊。
」瑜還。
頃之,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,而瑜與尚俱還壽春。
術欲以瑜為將,瑜觀術終無所成,故求為居巢長,欲假塗東歸,術聽之。
遂自居巢還吳。
是歲,建安三年也。
策親自迎瑜,授建威中郎將,即與兵二千人,騎五十匹。
〔一〕瑜時年二十四,吳中皆呼為周郎。
以瑜恩信著於廬江,出備牛渚,後領春穀長。
頃之,策欲取荊州,以瑜為中護軍,領江夏太守,從攻皖,拔之。
時得橋公兩女,皆國色也。
策自納大橋,瑜納小橋。
〔二〕復進尋陽,破劉勳,討江夏,還定豫章、廬陵,留鎮巴丘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策又給瑜鼓吹,為治館舍,贈賜莫與為比。
策令曰:「周公瑾英雋異才,與孤有總角之好,骨肉之分。
如前在丹楊,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,論德酬功,此未足以報者也。
」 〔二〕 江表傳曰:策從容戲瑜曰:「橋公二女雖流離,得吾二人作婿,亦足為歡。
」 〔三〕 臣松之案:孫策于時始得豫章、廬陵,尚未能得定江夏。
瑜之所鎮,應在今巴丘縣也,與後所(平)〔卒〕巴丘處不同。
五年,策薨,權統事。
瑜將兵赴喪,遂留吳,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。
〔一〕十一年,督孫瑜等討麻、保二屯,梟其渠帥,囚俘萬餘口,還備(官亭)〔宮亭〕。
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,瑜追討擊,生虜龍送吳。
十三年春,權討江夏,瑜為前部大督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曹公新破袁紹,兵威日盛,建安七年,下書責權質任子。
權召群臣會議,張昭、秦松等猶豫不能決,權意不欲遣質,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,瑜曰:「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,不滿百裡之地,繼嗣賢能,廣土開境,立基於郢,遂據荊楊,至於南海,傳業延祚,九百餘年。
今將軍承父兄餘資,兼六郡之眾,兵精糧多,將士用命,鑄山為銅,煮海為鹽,境內富饒,人不思亂,汎舟舉帆,朝發夕到,士風勁勇,所向無敵,有何偪迫,而欲送質?質一入,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,與相首尾,則命召不得不往,便見制於人也。
極不過一侯印,僕從十餘人,車數乘,馬數匹,豈與南面稱孤同哉?不如勿遣,徐觀其變。
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,將軍事之未晚。
若圖為暴亂,兵猶火也,不戢將自焚。
將軍韜勇抗威,以待天命,何送質之有!」權母曰:「公瑾議是也。
公瑾與伯符同年,小一月耳,我視之如子也,汝其兄事之。
」遂不送質。
其年九月,曹公入荊州,劉琮舉眾降,曹公得其水軍,船步兵數十萬,將士聞之皆恐。
權延見群下,問以計策。
議者鹹曰:「曹公豺虎也,然託名漢相,挾天子以征四方,動以朝廷為辭,今日拒之,事更不順。
且將軍大勢,可以拒操者,長江也。
今操得荊州,奄有其地,劉表治水軍,蒙衝鬥艦,乃以千數,操悉浮以沿江,兼有步兵,水陸俱下,此為長江之險,已與我共之矣。
而勢力眾寡,又不可論。
愚謂大計不如迎之。
」瑜曰:「不然。
操雖託名漢相,其實漢賊也。
將軍以神武雄才,兼仗父兄之烈,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,兵精足用,英雄樂業,尚當橫行天下,為漢家除殘去穢。
況操自送死,而可迎之邪?請為將軍籌之:今使北土已安,操無內憂,能曠日持久,來爭疆埸,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(可)〔閒〕乎?今北土既未平安,加馬超、韓遂尚在關西,為操後患。
且舍鞍馬,仗舟楫,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
又今盛寒,馬無藁草,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閒,不習水土,必生疾病。
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,而操皆冒行之。
將軍禽操,宜在今日。
瑜請得精兵三萬人,進住夏口,保為將軍破之。
」權曰:「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,徒忌二袁、呂布、劉表與孤耳。
今數雄已滅,惟孤尚存,孤與老賊,勢不兩立。
君言當擊,甚與孤合,此天以君授孤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拔刀斫前奏案曰:「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,與此案同!」及會罷之夜,瑜請見曰:「諸人徒見操書,言水步八十萬,而各恐懾,不復料其虛實,便開此議,甚無謂也。
今以實校之,彼所將中國人,不過十五六萬,且軍已久疲,所得表眾,亦極七八萬耳,尚懷狐疑。
夫以疲病之卒,禦狐疑之眾,眾數雖多,甚未足畏。
得精兵五萬,自足制之,願將軍勿慮。
」權撫背曰:「公瑾,卿言至此,甚合孤心。
子布、文表諸人,各顧妻子,挾持私慮,深失所望,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,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。
五萬兵難卒合,已選三萬人,船糧戰具俱辦,卿與子敬、程公便在前發,孤當續發人眾,多載資糧,為卿後援。
卿能辦之者誠決,邂逅不如意,便還就孤,孤當與孟德決之。
」臣松之以為建計拒曹公,實始魯肅。
于時周瑜使鄱陽,肅勸權呼瑜,瑜使鄱陽還,但與肅闇同,故能共成大勳。
本傳直雲,權延見群下,問以計策,瑜擺撥眾人之議,獨言抗拒之計,了不雲肅先有謀,殆為攘肅之善也。
時劉備為曹公所破,欲引南渡江,與魯肅遇於當陽,遂共圖計,因進住夏口,遣諸葛亮詣權,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,遇於赤壁。
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,初一交戰,公軍敗退,引次江北。
瑜等在南岸。
瑜部將黃蓋曰:「今寇眾我寡,難與持久。
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,可燒而走也。
」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,實以薪草,膏油灌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,先書報曹公,欺以欲降。
〔一〕又豫備走舸,各繫大船後,因引次俱前。
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,指言蓋降。
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
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
頃之,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,還保南郡。
〔二〕備與瑜等復共追。
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,徑自北歸。
〔一〕 江表傳載蓋書曰:「蓋受孫氏厚恩,常為將帥,見遇不薄。
然顧天下事有大勢,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,以當中國百萬之眾,眾寡不敵,海內所共見也。
東方將吏,無有愚智,皆知其不可,惟周瑜、魯肅偏懷淺戇,意未解耳。
今日歸命,是其實計。
瑜所督領,自易摧破。
交鋒之日,蓋為前部,當因事變
從祖父景,景子忠,皆為漢太尉〔一〕。
父異,洛陽令。
〔一〕 謝承後漢書曰:景字仲嚮,少以廉能見稱,以明學察孝廉,辟公府。
後為豫州刺史,辟汝南陳蕃為別駕,潁川李膺、荀緄、杜密、沛國朱寓為從事,皆天下英俊之士也。
稍遷至尚書令,遂登太尉。
張璠漢紀曰:景父榮,章、和世為尚書令。
初景歷位牧守,好善愛士,每歲舉孝廉,延請入,上後堂,與家人宴會,如此者數四。
及贈送既備,又選用其子弟,常稱曰:「移臣作子,於政何有?」先是,司徒韓縯為河內太守,在公無私,所舉一辭而已,後亦不及其門戶,曰:「我舉若可矣,不令恩偏稱一家也。
」當時論者,或兩譏焉。
瑜長壯有姿貌。
初,孫堅興義兵討董卓,徙家於舒。
堅子策與瑜同年,獨相友善,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,升堂拜母,有無通共。
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,瑜往省之。
會策將東渡,到歷陽,馳書報瑜,瑜將兵迎策。
策大喜曰:「吾得卿,諧也。
」遂從攻橫江、當利,皆拔之。
乃渡擊秣陵,破笮融、薛禮,轉下湖孰、江乘,進入曲阿,劉繇奔走,而策之眾已數萬矣。
因謂瑜曰:「吾以此眾取吳會平山越已足。
卿還鎮丹楊。
」瑜還。
頃之,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,而瑜與尚俱還壽春。
術欲以瑜為將,瑜觀術終無所成,故求為居巢長,欲假塗東歸,術聽之。
遂自居巢還吳。
是歲,建安三年也。
策親自迎瑜,授建威中郎將,即與兵二千人,騎五十匹。
〔一〕瑜時年二十四,吳中皆呼為周郎。
以瑜恩信著於廬江,出備牛渚,後領春穀長。
頃之,策欲取荊州,以瑜為中護軍,領江夏太守,從攻皖,拔之。
時得橋公兩女,皆國色也。
策自納大橋,瑜納小橋。
〔二〕復進尋陽,破劉勳,討江夏,還定豫章、廬陵,留鎮巴丘。
〔三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策又給瑜鼓吹,為治館舍,贈賜莫與為比。
策令曰:「周公瑾英雋異才,與孤有總角之好,骨肉之分。
如前在丹楊,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,論德酬功,此未足以報者也。
」 〔二〕 江表傳曰:策從容戲瑜曰:「橋公二女雖流離,得吾二人作婿,亦足為歡。
」 〔三〕 臣松之案:孫策于時始得豫章、廬陵,尚未能得定江夏。
瑜之所鎮,應在今巴丘縣也,與後所(平)〔卒〕巴丘處不同。
五年,策薨,權統事。
瑜將兵赴喪,遂留吳,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。
〔一〕十一年,督孫瑜等討麻、保二屯,梟其渠帥,囚俘萬餘口,還備(官亭)〔宮亭〕。
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,瑜追討擊,生虜龍送吳。
十三年春,權討江夏,瑜為前部大督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曹公新破袁紹,兵威日盛,建安七年,下書責權質任子。
權召群臣會議,張昭、秦松等猶豫不能決,權意不欲遣質,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,瑜曰:「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,不滿百裡之地,繼嗣賢能,廣土開境,立基於郢,遂據荊楊,至於南海,傳業延祚,九百餘年。
今將軍承父兄餘資,兼六郡之眾,兵精糧多,將士用命,鑄山為銅,煮海為鹽,境內富饒,人不思亂,汎舟舉帆,朝發夕到,士風勁勇,所向無敵,有何偪迫,而欲送質?質一入,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,與相首尾,則命召不得不往,便見制於人也。
極不過一侯印,僕從十餘人,車數乘,馬數匹,豈與南面稱孤同哉?不如勿遣,徐觀其變。
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,將軍事之未晚。
若圖為暴亂,兵猶火也,不戢將自焚。
將軍韜勇抗威,以待天命,何送質之有!」權母曰:「公瑾議是也。
公瑾與伯符同年,小一月耳,我視之如子也,汝其兄事之。
」遂不送質。
其年九月,曹公入荊州,劉琮舉眾降,曹公得其水軍,船步兵數十萬,將士聞之皆恐。
權延見群下,問以計策。
議者鹹曰:「曹公豺虎也,然託名漢相,挾天子以征四方,動以朝廷為辭,今日拒之,事更不順。
且將軍大勢,可以拒操者,長江也。
今操得荊州,奄有其地,劉表治水軍,蒙衝鬥艦,乃以千數,操悉浮以沿江,兼有步兵,水陸俱下,此為長江之險,已與我共之矣。
而勢力眾寡,又不可論。
愚謂大計不如迎之。
」瑜曰:「不然。
操雖託名漢相,其實漢賊也。
將軍以神武雄才,兼仗父兄之烈,割據江東,地方數千裡,兵精足用,英雄樂業,尚當橫行天下,為漢家除殘去穢。
況操自送死,而可迎之邪?請為將軍籌之:今使北土已安,操無內憂,能曠日持久,來爭疆埸,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(可)〔閒〕乎?今北土既未平安,加馬超、韓遂尚在關西,為操後患。
且舍鞍馬,仗舟楫,與吳越爭衡,本非中國所長。
又今盛寒,馬無藁草,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閒,不習水土,必生疾病。
此數四者,用兵之患也,而操皆冒行之。
將軍禽操,宜在今日。
瑜請得精兵三萬人,進住夏口,保為將軍破之。
」權曰:「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,徒忌二袁、呂布、劉表與孤耳。
今數雄已滅,惟孤尚存,孤與老賊,勢不兩立。
君言當擊,甚與孤合,此天以君授孤也。
」〔一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拔刀斫前奏案曰:「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,與此案同!」及會罷之夜,瑜請見曰:「諸人徒見操書,言水步八十萬,而各恐懾,不復料其虛實,便開此議,甚無謂也。
今以實校之,彼所將中國人,不過十五六萬,且軍已久疲,所得表眾,亦極七八萬耳,尚懷狐疑。
夫以疲病之卒,禦狐疑之眾,眾數雖多,甚未足畏。
得精兵五萬,自足制之,願將軍勿慮。
」權撫背曰:「公瑾,卿言至此,甚合孤心。
子布、文表諸人,各顧妻子,挾持私慮,深失所望,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,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。
五萬兵難卒合,已選三萬人,船糧戰具俱辦,卿與子敬、程公便在前發,孤當續發人眾,多載資糧,為卿後援。
卿能辦之者誠決,邂逅不如意,便還就孤,孤當與孟德決之。
」臣松之以為建計拒曹公,實始魯肅。
于時周瑜使鄱陽,肅勸權呼瑜,瑜使鄱陽還,但與肅闇同,故能共成大勳。
本傳直雲,權延見群下,問以計策,瑜擺撥眾人之議,獨言抗拒之計,了不雲肅先有謀,殆為攘肅之善也。
時劉備為曹公所破,欲引南渡江,與魯肅遇於當陽,遂共圖計,因進住夏口,遣諸葛亮詣權,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,遇於赤壁。
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,初一交戰,公軍敗退,引次江北。
瑜等在南岸。
瑜部將黃蓋曰:「今寇眾我寡,難與持久。
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,可燒而走也。
」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,實以薪草,膏油灌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牙旗,先書報曹公,欺以欲降。
〔一〕又豫備走舸,各繫大船後,因引次俱前。
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,指言蓋降。
蓋放諸船,同時發火。
時風盛猛,悉延燒岸上營落。
頃之,煙炎張天,人馬燒溺死者甚眾,軍遂敗退,還保南郡。
〔二〕備與瑜等復共追。
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,徑自北歸。
〔一〕 江表傳載蓋書曰:「蓋受孫氏厚恩,常為將帥,見遇不薄。
然顧天下事有大勢,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,以當中國百萬之眾,眾寡不敵,海內所共見也。
東方將吏,無有愚智,皆知其不可,惟周瑜、魯肅偏懷淺戇,意未解耳。
今日歸命,是其實計。
瑜所督領,自易摧破。
交鋒之日,蓋為前部,當因事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