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

關燈
,愚乞哀原。

    」權許而嘉之。

    轉東曹掾。

    或傳曹公欲東,權謂徽曰:「卿孤腹心,今傳孟德懷異意,莫足使揣之,卿為吾行。

    」拜輔義都尉,到北與曹公相見。

    公具問境內消息,徽應對婉順,因說江東大豐,山藪宿惡,皆慕化為善,義出作兵。

    公笑曰:「孤與孫將軍一結婚姻,共輔漢室,義如一家,君何為道此?」徽曰:「正以明公與主將義固磐石,休戚共之,必欲知江表消息,是以及耳。

    」公厚待遣還。

    權問定雲何,徽曰:「敵國隱情,卒難探察。

    然徽潛采聽,方與袁譚交爭,未有他意。

    」乃拜徽巴東太守,欲大用之,會卒。

    子裕,字季則,少知名,位至鎮東將軍。

    雍族人悌,字子通,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。

    年十五為郡吏,除郎中,稍遷偏將軍。

    權末年,嫡庶不分,悌數與驃騎將軍朱據共陳禍福,言辭切直,朝廷憚之。

    待妻有禮,常夜入晨出,希見其面。

    嘗疾篤,妻出省之,悌命左右扶起,冠幘加襲,起對,趣令妻還,其貞潔不瀆如此。

    悌父向歷四縣令,年老緻仕,悌每得父書,常灑掃,整衣服,更設幾筵,舒書其上,拜跪讀之,每句應諾,畢,復再拜。

    若父有疾耗之問至,則臨書垂涕,聲語哽咽。

    父以壽終,悌飲漿不入口五日。

    權為作布衣一襲,皆摩絮著之,強令悌釋服。

    悌雖以公議自割,猶以不見父喪,常畫壁作棺柩象,設神座於下,每對之哭泣,服未闋而卒。

    悌四子:彥、禮、謙、祕。

    秘,晉交州刺史。

    祕子眾,尚書僕射。

     邵字孝則,博覽書傳,好樂人倫。

    少與舅陸績齊名,而陸遜、張敦、蔔靜等皆亞焉。

    〔一〕自州郡庶幾及四方人士,往來相見,或言議而去,或結厚而別,風聲流聞,遠近稱之。

    權妻以策女。

    年二十七,起家為豫章太守。

    下車祀先賢徐孺子之墓,優待其後;禁其淫祀非禮之祭者。

    小吏資質佳者,輒令就學,擇其先進,擢置右職,舉善以教,風化大行。

    初,錢唐丁諝出於役伍,陽羨張秉生於庶民,烏程吳粲、雲陽殷禮起乎微賤,邵皆拔而友之,為立聲譽。

    秉遭大喪,親為制服結絰。

    邵當之豫章,發在近路,值秉疾病,時送者百數,邵辭賓客曰:「張仲節有疾,苦不能來別,恨不見之,暫還與訣,諸君少時相待。

    」其留心下士,惟善所在,皆此類也。

    諝至典軍中郎,秉雲陽太守,禮零陵太守,〔二〕粲太子少傅。

    世以邵為知人。

    在郡五年,卒官,子譚、承雲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錄曰:敦字叔方,靜字玄風,並吳郡人。

    敦德量淵懿,清虛淡泊,又善文辭。

    孫權為車騎將軍,辟西曹掾,轉主簿,出補海昏令,甚有惠化,年三十二卒。

    蔔靜終於剡令。

     〔二〕 禮子基作通語曰:禮字德嗣,弱不好弄,潛識過人。

    少為郡吏,年十九,守吳縣丞。

    孫權為王,召除郎中。

    後與張溫俱使蜀,諸葛亮甚稱歎之。

    稍遷至零陵太守,卒官。

    文士傳曰:禮子基,無難督,以才學知名,著通語數十篇。

    有三子。

    巨字元大,有才器,初為吳偏將軍,統家部曲,城夏口,吳平後,為蒼梧太守。

    少子祐,字慶元,吳郡太守。

    
譚字子默,弱冠與諸葛恪等為太子四友,從中庶子轉輔正都尉。

    〔一〕赤烏中,代恪為左節度。

    〔二〕每省簿書,未嘗下籌,徒屈指心計,盡發疑謬,下吏以此服之。

    加奉車都尉。

    薛綜為選曹尚書,固讓譚曰:「譚心精體密,貫道達微,才照人物,德允眾望,誠非愚臣所可越先。

    」後遂代綜。

    祖父雍卒數月,拜太常,代雍平尚書事。

    是時魯王霸有盛寵,與太子和齊衡,譚上疏曰:「臣聞有國有家者,必明嫡庶之端,異尊卑之禮,使高下有差,階級踰邈,如此則骨肉之恩生,覬覦之望絕。

    昔賈誼陳治安之計,論諸侯之勢,以為勢重,雖親必有逆節之累,勢輕,雖疏必有保全之祚。

    故淮南親弟,不終饗國,失之於勢重也;吳芮疏臣,傳祚長沙,得之於勢輕也。

    昔漢文帝使慎夫人與皇後同席,袁盎退夫人之座,帝有怒色,及盎辨上下之儀,陳人彘之戒,帝既悅懌,夫人亦悟。

    今臣所陳,非有所偏,誠欲以安太子而便魯王也。

    」由是霸與譚有隙。

    時長公主婿衛將軍全琮子寄為霸賓客,寄素傾邪,譚所不納。

    先是,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,全琮時為大都督,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,軍不利,魏兵乘勝陷沒五營將(秦兒)〔秦晃〕軍,休、承奮擊之。

    遂駐魏師。

    時琮群子緒、端亦並為將,因敵既住,乃進擊之,淩軍用退。

    時論功行賞,以為駐敵之功大,退敵之功小,休、承並為雜號將軍,緒、端偏裨而已。

    寄父子益恨,共搆會譚。

    〔三〕譚坐徙交州,幽而發憤,著新言二十篇。

    其知難篇蓋以自悼傷也。

    見流二年,年四十二,卒於交阯。

     〔一〕 陸機為譚傳曰:宣太子正位東宮,天子方隆訓導之義,妙簡俊彥,講學左右。

    時四方之傑畢集,太傅諸葛恪等雄奇蓋眾,而譚以清識絕倫,獨見推重。

    自太尉範慎、謝景、羊徽之徒,皆以秀稱其名,而悉在譚下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書曰:譚初踐官府,上疏陳事,權輟食稱善,以為過於徐詳。

    雅性高亮,不脩意氣,或以此望之。

    然權鑒其能,見待甚隆,數蒙賞賜,特見召請。

     〔三〕 吳錄曰:全琮父子屢言芍陂之役為典軍陳恂詐增張休、顧承之功,而休、承與恂通情。

    休坐繫獄,權為譚故,沉吟不決,欲令譚謝而釋之。

    及大會,以問譚,譚不謝,而曰:「陛下,讒言其興乎!」江表傳曰:有司奏譚誣罔大不敬,罪應大辟。

    權以雍故,不緻法,皆徙之。

    
承字子直,嘉禾中與舅陸瑁俱以禮徵。

    權賜丞相雍書曰:「貴孫子直,令問休休,至與相見,過於所聞,為君嘉之。

    」拜騎都尉,領羽林兵。

    後為吳郡西部都尉,與諸葛恪等共平山越,別得精兵八千人,還屯軍章阬,拜昭義中郎將,入為侍中。

    芍陂之役,拜奮威將軍,出領京下督。

    數年,與兄譚、張休等俱徙交州,年三十七卒。

     諸葛瑾字子瑜,琅邪陽都人也。

    〔一〕漢末避亂江東。

    值孫策卒,孫權姊婿曲阿弘咨見而異之,薦之於權,與魯肅等並見賓待,後為權長史,轉中司馬。

    建安二十年,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,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,退無私面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書曰:其先葛氏,本琅邪諸縣人,後徙陽都。

    陽都先有姓葛者,時人謂之諸葛,因以為氏。

    瑾少遊京師,治毛詩、尚書、左氏春秋。

    遭母憂,居喪至孝,事繼母恭謹,甚得人子之道。

    風俗通曰:葛嬰為陳涉將軍,有功而誅,孝文帝追錄,封其孫諸縣侯,因并氏焉。

    此與吳書所說不同。

    
與權談說諫喻,未嘗切愕,微見風彩,粗陳指歸,如有未合,則捨而及他,徐復託事造端,以物類相求,於是權意往往而釋。

    吳郡太守朱治,權舉將也,權曾有以望之,而素加敬,難自詰讓,忿忿不解。

    瑾揣知其故,而不敢顯陳,乃乞以意私自問,遂於權前為書,泛論物理,因以己心遙往忖度之。

    畢,以呈權,權喜,笑曰:「孤意解矣。

    顏氏之德,使人加親,豈謂此邪?」權又怪校尉殷模,罪至不測。

    群下多為之言,權怒益甚,與相反覆,惟瑾默然,權曰:「子瑜何獨不言?」瑾避席曰:「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,生類殄盡。

    棄墳墓,攜老弱,披草萊,歸聖化,在流隸之中,蒙生成之福,不能躬相督厲,陳答萬一,至令模孤負恩惠,自陷罪戾。

    臣謝過不暇,誠不敢有言。

    」權聞之愴然,乃曰:「特為君赦之。

    」 後從討關羽,封宣城侯,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,住公安。

    劉備東伐吳,吳王求和,瑾與備牋曰:「奄聞旗鼓來至白帝,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,危害關羽,怨深禍大,不宜答和,此用心於小,未留意於大者也。

    試為陛下論其輕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