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
關燈
小
中
大
張昭字子布,彭城人也。
少好學,善隸書,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,博覽眾書,與琅邪趙昱、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。
弱冠察孝廉,不就,與朗共論舊君諱事,州裡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。
〔一〕刺史陶謙舉茂才,不應,謙以為輕己,遂見拘執。
昱傾身營救,方以得免。
漢末大亂,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,昭皆南渡江。
孫策創業,命昭為長史、撫軍中郎將,升堂拜母,如比肩之舊,文武之事,一以委昭。
〔二〕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,專歸美於昭,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,宣之則恐非宜,進退不安。
策聞之,歡笑曰:「昔管仲相齊,一則仲父,二則仲父,而桓公為霸者宗。
今子布賢,我能用之,其功名獨不在我乎!」 〔一〕 時汝南主簿應劭議宜為舊君諱,論者皆互有異同,事在風俗通。
昭著論曰:「客有見大國之議,士君子之論,雲起元建武已來,舊君名諱五十六人,以為後生不得協也。
取乎經論,譬諸行事,義高辭麗,甚可嘉羨。
愚意褊淺,竊有疑焉。
蓋乾坤剖分,萬物定形,肇有父子君臣之經。
故聖人順天之性,制禮尚敬,在三之義,君實食之,在喪之哀,君親臨之,厚莫重焉,恩莫大焉,誠臣子所尊仰,萬夫所天恃,焉得而同之哉?然親親有衰,尊尊有殺,故禮服上不盡高祖,下不盡玄孫。
又傳記四世而緦麻,服之窮也;五世袒免,降殺同姓也;六世而親屬竭矣。
又曲禮有不逮事之義則不諱,不諱者,蓋名之謂,屬絕之義,不拘於協,況乃古君五十六哉!邾子會盟,季友來歸,不稱其名,鹹書字者,是時魯人嘉之也。
何解臣子為君父諱乎?周穆王諱滿,至定王時有王孫滿者,其為大夫,是臣協君也。
又厲王諱胡,及莊王之子名胡,其比眾多。
夫類事建議,經有明據,傳有徵案,然後進攻退守,萬無奔北,垂示百世,永無咎失。
今應劭雖上尊舊君之名,而下無所斷齊,猶歸之疑雲。
曲禮之篇,疑事無質,觀省上下,闕義自證,文辭可為,倡而不法,將來何觀?言聲一放,猶拾瀋也,過辭在前,悔其何追!」 〔二〕 吳書曰:策得昭甚悅,謂曰:「吾方有事四方,以士人賢者上,吾於子不得輕矣。
」乃上為校尉,待以師友之禮。
策臨亡,以弟權託昭,昭率群僚立而輔之。
〔一〕上表漢室,下移屬城,中外將校,各令奉職。
權悲感未視事,昭謂權曰:「夫為人後者,貴能負荷先軌,克昌堂構,以成勳業也。
方今天下鼎沸,群盜滿山,孝廉何得寢伏哀戚,肆匹夫之情哉?」乃身自扶權上馬,陳兵而出,然後眾心知有所歸。
昭復為權長史,授任如前。
〔二〕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,昭為軍師。
權每田獵,常乘馬射虎,虎常突前攀持馬鞍。
昭變色而前曰:「將軍何有當爾?夫為人君者,謂能駕禦英雄,驅使群賢,豈謂馳逐於原野,校勇於猛獸者乎?如有一旦之患,奈天下笑何?」權謝昭曰:「年少慮事不遠,以此慚君。
」然猶不能已,乃作射虎車,為方目,閒不置蓋,一人為禦,自於中射之。
時有逸群之獸,輒復犯車,而權每手擊以為樂。
昭雖諫爭,常笑而不答。
魏黃初二年,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。
貞入門,不下車。
昭謂貞曰:「夫禮無不敬,故法無不行。
而君敢自尊大,豈以江南寡弱,無方寸之刃故乎!」貞即遽下車。
拜昭為綏遠將軍,封由拳侯。
〔三〕權於武昌,臨釣臺,飲酒大醉。
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:「今日酣飲,惟醉墮臺中,乃當止耳。
」昭正色不言,出外車中坐。
權遣人呼昭還,謂曰:「為共作樂耳,公何為怒乎?」昭對曰:「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,當時亦以為樂,不以為惡也。
」權默然,有慚色,遂罷酒。
初,權當置丞相,眾議歸昭。
權曰:「方今多事,職統者責重,非所以優之也。
」後孫邵卒,百寮復舉昭,權曰:「孤豈為子布有愛乎?領丞相事煩,而此公性剛,所言不從,怨咎將興,非所以益之也。
」乃用顧雍。
〔一〕 吳歷曰:策謂昭曰:「若仲謀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
正復不克捷,緩步西歸,亦無所慮。
」 〔二〕 吳書曰:是時天下分裂,擅命者眾。
孫策蒞事日淺,恩澤未洽,一旦傾隕,士民狼狽,頗有同異。
及昭輔權,綏撫百姓,諸侯賓旅寄寓之士,得用自安。
權每出征,留昭鎮守,領幕府事。
後黃巾賊起,昭討平之。
權征合肥,命昭別討匡琦,又督領諸將,攻破豫章賊率周鳳等於南城。
自此希復將帥,常在左右,為謀謨臣。
權以昭舊臣,待遇尤重。
〔三〕 吳錄曰:昭與孫紹、滕胤、鄭禮等,採周、漢,撰定朝儀。
權既稱尊號,昭以老病,上還官位及所統領。
〔一〕更拜輔吳將軍,班亞三司,改封婁侯,食邑萬戶。
在裡宅無事,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。
權嘗問衛尉嚴峻:「寧念小時所闇書不?」峻因誦孝經「仲尼居」。
昭曰:「嚴畯鄙生,臣請為陛下誦之。
」乃誦「君子之事上」,鹹以昭為知所誦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既即尊位,請會百官,歸功周瑜。
昭舉笏欲褒贊功德,未及言,權曰:「如張公之計,今已乞食矣。
」昭大慚,伏地流汗。
昭忠謇亮直,有大臣節,權敬重之,然所以不相昭者,蓋以昔駮周瑜、魯肅等議為非也。
臣松之以為張昭勸迎曹公,所存豈不遠乎?夫其揚休正色,委質孫氏,誠以厄運初遘,塗炭方始,自策及權,才略足輔,是以盡誠匡弼,以成其業,上藩漢室,下保民物;鼎峙之計,本非其志也。
曹公仗順而起,功以義立,冀以清一諸華,拓平荊郢,大定之機,在於此會。
若使昭議獲從,則六合為一,豈有兵連禍結,遂為戰國之弊哉!雖無功於孫氏,有大當於天下矣。
昔竇融歸漢,與國升降;張魯降魏,賞延于世。
況權舉全吳,望風順服,寵靈之厚,其可測量哉!然則昭為人謀,豈不忠且正乎! 昭每朝見,辭氣壯厲,義形於色,曾以直言逆旨,中不進見。
後蜀使來,稱蜀德美,而群臣莫拒,權歎曰:「使張公在坐,彼不折則廢,安復自誇乎?」明日,遣中使勞問,因請見昭。
昭避席謝,權跪止之。
昭坐定,仰曰:「昔太後、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,而以陛下屬老臣,是以思盡臣節,以報厚恩,使泯沒之後,有可稱述,而意慮淺短,違逆盛旨,自分幽淪,長棄溝壑,不圖復蒙引見,得奉帷幄。
然臣愚心所以事國,志在忠益,畢命而已。
若乃變心易慮,以偷榮取容,此臣所不能也。
」權辭謝焉。
權以公孫淵稱藩,遣張彌、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,昭諫曰:「淵背魏懼討,遠來求援,非本志也。
若淵改圖,欲自明於魏,兩使不反,不亦取笑於天下乎?」權與相反覆,昭意彌切。
權不能堪,案刀而怒曰:「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,出宮則拜君,孤之敬君,亦為至矣,而數於眾中折孤,孤嘗恐失計。
」昭熟視權曰:「臣雖知言不用,每竭愚忠者,誠以太後臨崩,呼老臣於床下,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。
」因涕泣橫流。
權擲刀緻地,與昭對泣。
然卒遣彌、晏往。
昭忿言之不用,稱疾不朝。
權恨之,土塞其門,昭又於內以土封之。
淵果殺彌、晏。
權數慰謝昭,昭固不起,權因出過其門呼昭,昭辭疾篤。
權燒其門,欲以恐之,昭更閉戶。
權使人滅火,住門良久,昭諸子共扶昭起,權載以還宮,深自克責。
昭不得已,然後朝會。
〔一〕 〔一〕 習鑿齒曰:張昭於是乎不臣矣!夫臣人者,三諫不從則奉身而退,身苟不絕,何忿懟之有?且秦穆違諫,卒霸西戎,晉文暫怒,終成大業。
遺誓以悔過見錄,狐偃無怨絕之辭,君臣道泰,上下俱榮。
今權悔往之非而求昭,後益迴慮降心,不遠而復,是其善也。
昭為人臣,不度權得
少好學,善隸書,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,博覽眾書,與琅邪趙昱、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。
弱冠察孝廉,不就,與朗共論舊君諱事,州裡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。
〔一〕刺史陶謙舉茂才,不應,謙以為輕己,遂見拘執。
昱傾身營救,方以得免。
漢末大亂,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,昭皆南渡江。
孫策創業,命昭為長史、撫軍中郎將,升堂拜母,如比肩之舊,文武之事,一以委昭。
〔二〕昭每得北方士大夫書疏,專歸美於昭,昭欲嘿而不宣則懼有私,宣之則恐非宜,進退不安。
策聞之,歡笑曰:「昔管仲相齊,一則仲父,二則仲父,而桓公為霸者宗。
今子布賢,我能用之,其功名獨不在我乎!」 〔一〕 時汝南主簿應劭議宜為舊君諱,論者皆互有異同,事在風俗通。
昭著論曰:「客有見大國之議,士君子之論,雲起元建武已來,舊君名諱五十六人,以為後生不得協也。
取乎經論,譬諸行事,義高辭麗,甚可嘉羨。
愚意褊淺,竊有疑焉。
蓋乾坤剖分,萬物定形,肇有父子君臣之經。
故聖人順天之性,制禮尚敬,在三之義,君實食之,在喪之哀,君親臨之,厚莫重焉,恩莫大焉,誠臣子所尊仰,萬夫所天恃,焉得而同之哉?然親親有衰,尊尊有殺,故禮服上不盡高祖,下不盡玄孫。
又傳記四世而緦麻,服之窮也;五世袒免,降殺同姓也;六世而親屬竭矣。
又曲禮有不逮事之義則不諱,不諱者,蓋名之謂,屬絕之義,不拘於協,況乃古君五十六哉!邾子會盟,季友來歸,不稱其名,鹹書字者,是時魯人嘉之也。
何解臣子為君父諱乎?周穆王諱滿,至定王時有王孫滿者,其為大夫,是臣協君也。
又厲王諱胡,及莊王之子名胡,其比眾多。
夫類事建議,經有明據,傳有徵案,然後進攻退守,萬無奔北,垂示百世,永無咎失。
今應劭雖上尊舊君之名,而下無所斷齊,猶歸之疑雲。
曲禮之篇,疑事無質,觀省上下,闕義自證,文辭可為,倡而不法,將來何觀?言聲一放,猶拾瀋也,過辭在前,悔其何追!」 〔二〕 吳書曰:策得昭甚悅,謂曰:「吾方有事四方,以士人賢者上,吾於子不得輕矣。
」乃上為校尉,待以師友之禮。
策臨亡,以弟權託昭,昭率群僚立而輔之。
〔一〕上表漢室,下移屬城,中外將校,各令奉職。
權悲感未視事,昭謂權曰:「夫為人後者,貴能負荷先軌,克昌堂構,以成勳業也。
方今天下鼎沸,群盜滿山,孝廉何得寢伏哀戚,肆匹夫之情哉?」乃身自扶權上馬,陳兵而出,然後眾心知有所歸。
昭復為權長史,授任如前。
〔二〕後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,昭為軍師。
權每田獵,常乘馬射虎,虎常突前攀持馬鞍。
昭變色而前曰:「將軍何有當爾?夫為人君者,謂能駕禦英雄,驅使群賢,豈謂馳逐於原野,校勇於猛獸者乎?如有一旦之患,奈天下笑何?」權謝昭曰:「年少慮事不遠,以此慚君。
」然猶不能已,乃作射虎車,為方目,閒不置蓋,一人為禦,自於中射之。
時有逸群之獸,輒復犯車,而權每手擊以為樂。
昭雖諫爭,常笑而不答。
魏黃初二年,遣使者邢貞拜權為吳王。
貞入門,不下車。
昭謂貞曰:「夫禮無不敬,故法無不行。
而君敢自尊大,豈以江南寡弱,無方寸之刃故乎!」貞即遽下車。
拜昭為綏遠將軍,封由拳侯。
〔三〕權於武昌,臨釣臺,飲酒大醉。
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:「今日酣飲,惟醉墮臺中,乃當止耳。
」昭正色不言,出外車中坐。
權遣人呼昭還,謂曰:「為共作樂耳,公何為怒乎?」昭對曰:「昔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,當時亦以為樂,不以為惡也。
」權默然,有慚色,遂罷酒。
初,權當置丞相,眾議歸昭。
權曰:「方今多事,職統者責重,非所以優之也。
」後孫邵卒,百寮復舉昭,權曰:「孤豈為子布有愛乎?領丞相事煩,而此公性剛,所言不從,怨咎將興,非所以益之也。
」乃用顧雍。
〔一〕 吳歷曰:策謂昭曰:「若仲謀不任事者,君便自取之。
正復不克捷,緩步西歸,亦無所慮。
」 〔二〕 吳書曰:是時天下分裂,擅命者眾。
孫策蒞事日淺,恩澤未洽,一旦傾隕,士民狼狽,頗有同異。
及昭輔權,綏撫百姓,諸侯賓旅寄寓之士,得用自安。
權每出征,留昭鎮守,領幕府事。
後黃巾賊起,昭討平之。
權征合肥,命昭別討匡琦,又督領諸將,攻破豫章賊率周鳳等於南城。
自此希復將帥,常在左右,為謀謨臣。
權以昭舊臣,待遇尤重。
〔三〕 吳錄曰:昭與孫紹、滕胤、鄭禮等,採周、漢,撰定朝儀。
權既稱尊號,昭以老病,上還官位及所統領。
〔一〕更拜輔吳將軍,班亞三司,改封婁侯,食邑萬戶。
在裡宅無事,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。
權嘗問衛尉嚴峻:「寧念小時所闇書不?」峻因誦孝經「仲尼居」。
昭曰:「嚴畯鄙生,臣請為陛下誦之。
」乃誦「君子之事上」,鹹以昭為知所誦。
〔一〕 江表傳曰:權既即尊位,請會百官,歸功周瑜。
昭舉笏欲褒贊功德,未及言,權曰:「如張公之計,今已乞食矣。
」昭大慚,伏地流汗。
昭忠謇亮直,有大臣節,權敬重之,然所以不相昭者,蓋以昔駮周瑜、魯肅等議為非也。
臣松之以為張昭勸迎曹公,所存豈不遠乎?夫其揚休正色,委質孫氏,誠以厄運初遘,塗炭方始,自策及權,才略足輔,是以盡誠匡弼,以成其業,上藩漢室,下保民物;鼎峙之計,本非其志也。
曹公仗順而起,功以義立,冀以清一諸華,拓平荊郢,大定之機,在於此會。
若使昭議獲從,則六合為一,豈有兵連禍結,遂為戰國之弊哉!雖無功於孫氏,有大當於天下矣。
昔竇融歸漢,與國升降;張魯降魏,賞延于世。
況權舉全吳,望風順服,寵靈之厚,其可測量哉!然則昭為人謀,豈不忠且正乎! 昭每朝見,辭氣壯厲,義形於色,曾以直言逆旨,中不進見。
後蜀使來,稱蜀德美,而群臣莫拒,權歎曰:「使張公在坐,彼不折則廢,安復自誇乎?」明日,遣中使勞問,因請見昭。
昭避席謝,權跪止之。
昭坐定,仰曰:「昔太後、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,而以陛下屬老臣,是以思盡臣節,以報厚恩,使泯沒之後,有可稱述,而意慮淺短,違逆盛旨,自分幽淪,長棄溝壑,不圖復蒙引見,得奉帷幄。
然臣愚心所以事國,志在忠益,畢命而已。
若乃變心易慮,以偷榮取容,此臣所不能也。
」權辭謝焉。
權以公孫淵稱藩,遣張彌、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,昭諫曰:「淵背魏懼討,遠來求援,非本志也。
若淵改圖,欲自明於魏,兩使不反,不亦取笑於天下乎?」權與相反覆,昭意彌切。
權不能堪,案刀而怒曰:「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,出宮則拜君,孤之敬君,亦為至矣,而數於眾中折孤,孤嘗恐失計。
」昭熟視權曰:「臣雖知言不用,每竭愚忠者,誠以太後臨崩,呼老臣於床下,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。
」因涕泣橫流。
權擲刀緻地,與昭對泣。
然卒遣彌、晏往。
昭忿言之不用,稱疾不朝。
權恨之,土塞其門,昭又於內以土封之。
淵果殺彌、晏。
權數慰謝昭,昭固不起,權因出過其門呼昭,昭辭疾篤。
權燒其門,欲以恐之,昭更閉戶。
權使人滅火,住門良久,昭諸子共扶昭起,權載以還宮,深自克責。
昭不得已,然後朝會。
〔一〕 〔一〕 習鑿齒曰:張昭於是乎不臣矣!夫臣人者,三諫不從則奉身而退,身苟不絕,何忿懟之有?且秦穆違諫,卒霸西戎,晉文暫怒,終成大業。
遺誓以悔過見錄,狐偃無怨絕之辭,君臣道泰,上下俱榮。
今權悔往之非而求昭,後益迴慮降心,不遠而復,是其善也。
昭為人臣,不度權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