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
關燈
小
中
大
孫靜字幼臺,堅季弟也。
堅始舉事,靜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,眾鹹附焉。
策破劉繇,定諸縣,進攻會稽,遣人請靜,靜將家屬與策會于錢唐。
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,策數度水戰,不能克。
靜說策曰:「朗負阻城守,難可卒拔。
查瀆南去此數十裡,查音祖加反。
而道之要徑也,宜從彼據其內,所謂攻其無備、出其不意者也。
吾當自帥眾為軍前隊,破之必矣。
」策曰:「善。
」乃詐令軍中曰:「頃連雨水濁,兵飲之多腹痛,令促具甖缶數百口澄水。
」至昏暮,羅以然火誑朗,便分軍夜投查瀆道,襲高遷屯。
〔一〕朗大驚,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。
策破昕等,斬之,遂定會稽。
〔二〕表拜靜為奮武校尉,欲授之重任,靜戀墳墓宗族,不樂出仕,求留鎮守。
策從之。
權統事,就遷昭義中郎將,終於家。
有五子,暠、瑜、皎、奐、謙。
暠三子:綽、超、恭。
超為偏將軍。
恭生峻。
綽生綝。
〔一〕臣松之案:今永興縣有高遷橋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昕字大明。
少遊京師,師事太傅陳蕃,博覽群書,明於風角,善推災異。
辟太尉府,舉高第,稍遷丹楊太守。
曹公起義兵,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。
袁術之在淮南也,昕惡其淫虐,絕不與通。
獻帝春秋曰:袁術遣吳景攻昕,未拔,景乃募百姓敢從周昕者死不赦。
昕曰:「我則不德,百姓何罪?」遂散兵,還本郡。
瑜字仲異,以恭義校尉始領兵眾。
是時賓客諸將多江西人,瑜虛心綏撫,得其歡心。
建安九年,領丹楊太守,為眾所附,至萬餘人。
加綏遠將軍。
十一年,與周瑜共討麻、保二屯,破之。
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,權欲交戰,瑜說權持重,權不從,軍果無功。
遷奮威將軍,領郡如故,自溧陽徙屯牛渚。
瑜以永安人饒助為襄安長,無錫人顏連為居巢長,使招納廬江二郡,各得降附。
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,瑜厚禮之,使二府將吏子弟數百人就受業,遂立學官,臨饗講肄。
是時諸將皆以軍務為事,而瑜好樂墳典,雖在戎旅,誦聲不絕。
年三十九,建安二十年卒。
瑜五子:彌、熙、燿、曼、紘。
曼至將軍,封侯。
孫皎字叔朗,始拜護軍校尉,領眾二千餘人。
是時曹公數出濡須,皎每赴拒,號為精銳。
遷都護征虜將軍,代程普督夏口。
黃蓋及兄瑜卒,又并其軍。
賜沙羨、雲杜、南新市、竟陵為奉邑,自置長吏。
輕財能施,善於交結,與諸葛瑾至厚,委廬江劉靖以得失,江夏李允以眾事,廣陵吳碩、河南張梁以軍旅,而傾心親待,莫不自盡。
皎嘗遣兵候獲魏邊將吏美女以進皎,皎更其衣服送還之,下令曰:「今所誅者曹氏,其百姓何罪?自今以往,不得擊其老弱。
」由是江淮間多歸附者。
嘗以小故與甘寧忿爭,或以諫寧,寧曰:「臣子一例,征虜雖公子,何可專行侮人邪!吾值明主,但當輸效力命,以報所天,誠不能隨俗屈曲矣。
」權聞之,以書讓皎曰:「自吾與北方為敵,中閒十年,初時相持年小,今者且三十矣。
孔子言『三十而立』,非但謂五經也。
授卿以精兵,委卿以大任,都護諸將於千裡之外,欲使如楚任昭奚恤,揚威於北境,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。
近聞卿與甘興霸飲,因酒發作,侵陵其人,其人求屬呂蒙督中。
此人雖麤豪,有不如人意時,然其較略大丈夫也。
吾親之者,非私之也。
我親愛之,卿疏憎之;卿所為每與吾違,其可久乎?夫居敬而行簡,可以臨民;愛人多容,可以得眾。
二者尚不能知,安可董督在遠,禦寇濟難乎?卿行長大,特受重任,上有遠方瞻望之視,下有部曲朝夕從事,何可恣意有盛怒邪?人誰無過,貴其能改,宜追前愆,深自咎責。
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。
臨書摧愴,心悲淚下。
」皎得書,上疏陳謝,遂與寧結厚。
後呂蒙當襲南郡,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,蒙說權曰:「若至尊以征虜能,宜用之;以蒙能,宜用蒙。
昔周瑜、程普為左右部督,共攻江陵,雖事決於瑜,普自恃久將,且俱是督,遂共不睦,幾敗國事,此目前之戒也。
」權寤,謝蒙曰:「以卿為大督,命皎為後繼。
」禽關羽,定荊州,皎有力焉。
建安二十四年卒。
權追錄其功,封子胤為丹楊侯。
胤卒,無子。
弟晞嗣,領兵,有罪自殺,國除。
弟咨、彌、儀皆將軍,封侯。
咨羽林督,儀無難督。
咨為滕胤所殺,儀為孫峻所害。
孫奐字季明。
兄皎既卒,代統其眾,以揚武中郎將領江夏太守。
在事一年,遵皎舊跡,禮劉靖、李允、吳碩、張梁及江夏閭舉等,並納其善。
奐訥於造次而敏於當官,軍民稱之。
黃武五年,權攻石陽,奐以地主,使所部將軍鮮于丹帥五千人先斷淮道,自帥吳碩、張梁五千人為軍前鋒,降高城,得三將。
大軍引還,權詔使在前往,駕過其軍,見奐軍陳整齊,權歎曰:「初吾憂其遲鈍,今治軍,諸將少能及者,吾無憂矣。
」拜揚威將軍,封沙羨侯。
吳碩、張梁皆裨將軍,賜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奐亦愛樂儒生,復命部曲子弟就業,後仕進朝廷者數十人。
年四十,嘉禾三年卒。
子承嗣,以昭武中郎將代統兵,領郡。
赤烏六年卒,無子,封承庶弟壹奉奐後,襲
堅始舉事,靜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,眾鹹附焉。
策破劉繇,定諸縣,進攻會稽,遣人請靜,靜將家屬與策會于錢唐。
是時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,策數度水戰,不能克。
靜說策曰:「朗負阻城守,難可卒拔。
查瀆南去此數十裡,查音祖加反。
而道之要徑也,宜從彼據其內,所謂攻其無備、出其不意者也。
吾當自帥眾為軍前隊,破之必矣。
」策曰:「善。
」乃詐令軍中曰:「頃連雨水濁,兵飲之多腹痛,令促具甖缶數百口澄水。
」至昏暮,羅以然火誑朗,便分軍夜投查瀆道,襲高遷屯。
〔一〕朗大驚,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。
策破昕等,斬之,遂定會稽。
〔二〕表拜靜為奮武校尉,欲授之重任,靜戀墳墓宗族,不樂出仕,求留鎮守。
策從之。
權統事,就遷昭義中郎將,終於家。
有五子,暠、瑜、皎、奐、謙。
暠三子:綽、超、恭。
超為偏將軍。
恭生峻。
綽生綝。
〔一〕臣松之案:今永興縣有高遷橋。
〔二〕 會稽典錄曰:昕字大明。
少遊京師,師事太傅陳蕃,博覽群書,明於風角,善推災異。
辟太尉府,舉高第,稍遷丹楊太守。
曹公起義兵,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。
袁術之在淮南也,昕惡其淫虐,絕不與通。
獻帝春秋曰:袁術遣吳景攻昕,未拔,景乃募百姓敢從周昕者死不赦。
昕曰:「我則不德,百姓何罪?」遂散兵,還本郡。
瑜字仲異,以恭義校尉始領兵眾。
是時賓客諸將多江西人,瑜虛心綏撫,得其歡心。
建安九年,領丹楊太守,為眾所附,至萬餘人。
加綏遠將軍。
十一年,與周瑜共討麻、保二屯,破之。
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,權欲交戰,瑜說權持重,權不從,軍果無功。
遷奮威將軍,領郡如故,自溧陽徙屯牛渚。
瑜以永安人饒助為襄安長,無錫人顏連為居巢長,使招納廬江二郡,各得降附。
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,瑜厚禮之,使二府將吏子弟數百人就受業,遂立學官,臨饗講肄。
是時諸將皆以軍務為事,而瑜好樂墳典,雖在戎旅,誦聲不絕。
年三十九,建安二十年卒。
瑜五子:彌、熙、燿、曼、紘。
曼至將軍,封侯。
孫皎字叔朗,始拜護軍校尉,領眾二千餘人。
是時曹公數出濡須,皎每赴拒,號為精銳。
遷都護征虜將軍,代程普督夏口。
黃蓋及兄瑜卒,又并其軍。
賜沙羨、雲杜、南新市、竟陵為奉邑,自置長吏。
輕財能施,善於交結,與諸葛瑾至厚,委廬江劉靖以得失,江夏李允以眾事,廣陵吳碩、河南張梁以軍旅,而傾心親待,莫不自盡。
皎嘗遣兵候獲魏邊將吏美女以進皎,皎更其衣服送還之,下令曰:「今所誅者曹氏,其百姓何罪?自今以往,不得擊其老弱。
」由是江淮間多歸附者。
嘗以小故與甘寧忿爭,或以諫寧,寧曰:「臣子一例,征虜雖公子,何可專行侮人邪!吾值明主,但當輸效力命,以報所天,誠不能隨俗屈曲矣。
」權聞之,以書讓皎曰:「自吾與北方為敵,中閒十年,初時相持年小,今者且三十矣。
孔子言『三十而立』,非但謂五經也。
授卿以精兵,委卿以大任,都護諸將於千裡之外,欲使如楚任昭奚恤,揚威於北境,非徒相使逞私志而已。
近聞卿與甘興霸飲,因酒發作,侵陵其人,其人求屬呂蒙督中。
此人雖麤豪,有不如人意時,然其較略大丈夫也。
吾親之者,非私之也。
我親愛之,卿疏憎之;卿所為每與吾違,其可久乎?夫居敬而行簡,可以臨民;愛人多容,可以得眾。
二者尚不能知,安可董督在遠,禦寇濟難乎?卿行長大,特受重任,上有遠方瞻望之視,下有部曲朝夕從事,何可恣意有盛怒邪?人誰無過,貴其能改,宜追前愆,深自咎責。
今故煩諸葛子瑜重宣吾意。
臨書摧愴,心悲淚下。
」皎得書,上疏陳謝,遂與寧結厚。
後呂蒙當襲南郡,權欲令皎與蒙為左右部大督,蒙說權曰:「若至尊以征虜能,宜用之;以蒙能,宜用蒙。
昔周瑜、程普為左右部督,共攻江陵,雖事決於瑜,普自恃久將,且俱是督,遂共不睦,幾敗國事,此目前之戒也。
」權寤,謝蒙曰:「以卿為大督,命皎為後繼。
」禽關羽,定荊州,皎有力焉。
建安二十四年卒。
權追錄其功,封子胤為丹楊侯。
胤卒,無子。
弟晞嗣,領兵,有罪自殺,國除。
弟咨、彌、儀皆將軍,封侯。
咨羽林督,儀無難督。
咨為滕胤所殺,儀為孫峻所害。
孫奐字季明。
兄皎既卒,代統其眾,以揚武中郎將領江夏太守。
在事一年,遵皎舊跡,禮劉靖、李允、吳碩、張梁及江夏閭舉等,並納其善。
奐訥於造次而敏於當官,軍民稱之。
黃武五年,權攻石陽,奐以地主,使所部將軍鮮于丹帥五千人先斷淮道,自帥吳碩、張梁五千人為軍前鋒,降高城,得三將。
大軍引還,權詔使在前往,駕過其軍,見奐軍陳整齊,權歎曰:「初吾憂其遲鈍,今治軍,諸將少能及者,吾無憂矣。
」拜揚威將軍,封沙羨侯。
吳碩、張梁皆裨將軍,賜爵關內侯。
〔一〕奐亦愛樂儒生,復命部曲子弟就業,後仕進朝廷者數十人。
年四十,嘉禾三年卒。
子承嗣,以昭武中郎將代統兵,領郡。
赤烏六年卒,無子,封承庶弟壹奉奐後,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