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志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

關燈
城,分置長吏。

    遷平南將軍,假節領交州刺史。

    遣使與曹公相聞,事覺,權幽繫之。

    〔二〕數歲卒。

    子興、昭、偉、昕,皆歷列位。

     〔一〕 江表傳曰:策既平定江東,逐袁胤。

    袁術深怨策,乃陰遣閒使齎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,使激動山越,大合眾,圖共攻策。

    策自率將士討郎,生獲之。

    策謂郎曰:「爾昔襲擊孤,斫孤馬鞍,今創軍立事,除棄宿恨,惟取能用,與天下通耳。

    非但汝,汝莫恐怖。

    」郎叩頭謝罪。

    即破械,賜衣服,署門下賊曹。

    及軍還,郎與太史慈俱在前導軍,人以為榮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典略曰: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,因權出行東冶,乃遣人齎書呼曹公。

    行人以告,權乃還,偽若不知,與張昭共見輔,權謂輔曰:「兄厭樂邪,何為呼他人?」輔雲無是。

    權因投書與昭,昭示輔,輔慚無辭。

    乃悉斬輔親近,分其部曲,徒輔置東。

    
孫翊字叔弼,權弟也,驍悍果烈,有兄策風。

    太守朱治舉孝廉,司空辟。

    〔一〕建安八年,以偏將軍領丹楊太守,時年二十。

    後卒為左右邊鴻所殺,鴻亦即誅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典略曰:翊名儼,性似策。

    策臨卒,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,而策呼權,佩以印綬。

     〔二〕 吳歷載翊妻徐節行,宜與媯覽等事相次,故列於後孫韶傳中。

    
子松為射聲校尉、都鄉侯。

    〔一〕黃龍三年卒。

    蜀丞相諸葛亮與兄瑾書曰:「既受東朝厚遇,依依於子弟。

    又子喬良器,為之惻愴。

    見其所與亮器物,感用流涕。

    」其悼松如此,由亮養子喬咨述故雲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錄曰:松善與人交,輕財好施。

    鎮巴丘,數咨陸遜以得失。

    嘗有小過,遜面責松,松意色不平,遜觀其少釋,謂曰:「君過聽不以某鄙,數見訪及,是以承來意進盡言,便變色,何也?」松笑曰:「屬亦自忿行事有此,豈有望邪!」
孫匡字季佐,翊弟也。

    舉孝廉茂才,未試用,卒,時年二十餘。

    〔一〕子泰,曹氏之甥也,為長水校尉。

    嘉禾三年,從權圍新城,中流矢死。

    泰子秀為前將軍、夏口督。

    秀公室至親,握兵在外,皓意不能平。

    建衡二年,皓遣何定將五千人至夏口獵。

    先是,民閒僉言秀當見圖,而定遠獵,秀遂驚,夜將妻子親兵數百人奔晉。

    晉以秀為驃騎將軍、儀同三司,封會稽公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江表傳曰:曹休出洞口,呂範率軍禦之。

    時匡為定武中郎將,(遣)〔違〕範令放火,燒損茅芒,以乏軍用,範即啟送匡還吳。

    權別其族為丁氏,禁固終身。

    臣松之案本傳曰:「匡未試用卒,時年二十餘。

    」而江表傳雲呂範在洞口,匡為定武中郎將。

    既為定武,非為未試用。

    且孫堅以初平二年卒,洞口之役在黃初三年,堅卒至此合三十一年,匡時若尚在,本傳不得雲卒時年二十餘也。

    此蓋權別生弟朗,江表傳誤以為匡也。

    朗之名位見三朝錄及虞喜志林也。

     〔二〕 江表傳曰:皓大怒,追改秀姓曰厲。

    幹寶晉紀曰:秀在晉朝,初聞皓降,群臣畢賀,秀稱疾不與,南向流涕曰:「昔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,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,宗廟山陵,於此為墟。

    悠悠蒼天,此何人哉!」朝廷美之。

    晉諸公贊曰:吳平,降為伏波將軍,開府如故。

    永寧中卒,追贈驃騎、開府。

    子儉,字仲節,給事中。

    
孫韶字公禮。

    伯父河,字伯海,本姓俞氏,亦吳人也。

    孫策愛之,賜姓為孫,列之屬籍。

    〔一〕後為將軍,屯京城。

     〔一〕 吳書曰:河,堅族子也,出後姑俞氏,後復姓為孫。

    河質性忠直,訥言敏行,有氣幹,能服勤。

    少從堅征討,常為前驅,後領左右兵,典知內事,待以腹心之任。

    又從策平定吳、會,從權討李術,術破,拜威寇中郎將,領廬江太守。

    
初,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,〔一〕憲故孝廉媯覽、戴員亡匿山中,孫翊為丹楊,皆禮緻之。

    覽為大都督督兵,員為郡丞。

    及翊遇害,河馳赴宛陵,責怒覽、員,以不能全權,令使姦變得施。

    二人議曰:「伯海與將軍疏遠,而責我乃耳。

    討虜若來,吾屬無遺矣。

    」遂殺河,使人北迎揚州刺史劉馥,令住歷陽,以丹楊應之。

    會翊帳下徐元、孫高、傅嬰等殺覽、員。

    〔二〕 〔一〕 會稽典錄曰:憲字孝章,器量雅偉,舉孝廉,補尚書郎,稍遷吳郡太守,以疾去官。

    孫策平定吳、會,誅其英豪,憲素有高名,策深忌之。

    初,憲與少府孔融善,融憂其不免禍,乃與曹公書曰:「歲月不居,時節如流,五十之年,忽焉已至。

    公為始滿,融又過二,海內知識,零落殆盡,惟會稽盛孝章尚存。

    其人困於孫氏,妻孥湮沒,單孑獨立,孤危愁苦,若使憂能傷人,此子不得復永年矣。

    春秋傳曰:『諸侯有相滅亡者,桓公不能救,則桓公恥之。

    』今孝章實丈夫之雄也,天下譚士依以揚聲,而身不免於幽執,命不期於旦夕,是吾祖不當復論損益之友,而朱穆所以絕交也。

    公誠能馳一介之使,加咫尺之書,則孝章可緻,友道可弘也。

    今之少年,喜謗前輩,或能譏平皮柄反。

    孝章;孝章要為有天下大名,九牧